从《生民》看祭祀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生民看祭祀文化”。
从《生民》中我所接触的是中国的祭祀文化,或许,我所知道的祭祀文化只是冰山一角,但也可以从中看出某些本质,看到文化中的缺陷。
中国的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黄帝时代便开始对天帝祭祀,可以说,中国的祭祀文化就是从此开启的。祭祀的对象起初是神灵,后来又发展成祭祖先、祭古代名人。从《生民》中看,其祭祀对象是上帝,即神灵,但亦可认为是祭祖先,因为后稷是上帝之子。
《生民》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被受关注。其中,出现了了祭祀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 第二,“诞我祀如何?……以归肇祀。”
每个民族在追寻自己的祖先时都会将其神化,周民族也不例外,他们认为后稷是授命于天帝,于是便有姜嫄“履袖武敏歆”,此处有浪漫的艺术气息和浓厚的传说成分。为什么要祭祀呢?是因为姜嫄不能够生育,祈求天帝赐子,以解无子之命。“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只是说明了姜祭祀的原因,并没有着重描写如何进行祭祀,但也有一个“履袖武敏歆”的记载,踏着天帝的脚印便感应到怀孕了。神奇而又简单的仪式令姜求子得子,这在古代的祭祀文化中并不罕见,商汤也是天命玄鸟所生。
祭祀文化是人们对神灵、对祖先的一种理想化功能而衍生出来的顶礼膜拜的文化。而这种祭祀文化又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他们利用平民那种天命所归,天子授命于天的无知认识,令他们认为天子的统治是合符自然逻辑的,是天理所在的。就如陈胜,吴广揭竽而起时,将“陈胜王”的字条放入鱼的肚子里一样,都是为了迷惑大众。这种利用也可以说成是一种统治手段,祭祀在这里就成了一种统治者的工具。在《生民》中“履袖武敏歆”大概也有这样的意图,这是周民族对祖先的赞美,也是统治的需要。
获得嘉种,再加上后稷先天的种植才能,于是有了大丰收,《生民》中的第二次祭祀便从此开始。《生民》中记载了后稷被三弃又三获救,无论是天帝对后稷的锻炼,还是对其的眷顾,都有神奇的灵异性,所有的这些就好像是被安排好的戏剧。为何会这样呢?都因为后稷有天帝的眷顾,因为后稷是天帝之子,他作为一名使者被派到了人间教化人们。诞我祀如何?随着下来,作者对祭祀的祭品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或舂或扮揄。或簸或蹂……这里可以看出后稷感恩于天帝的眷顾。
在祭祀文化中,人们举行祭祀的仪式也是出于感恩:祭神,出于感恩自然的恩赐:每年农历三月“清明节”,蓼泉、沙河、板桥等地举行“城隍爷”出府游行的祭祀活动。其意是城隍出府视察人间善恶,活动由当地会首每年轮流主办,请道士吹打念经,用八抬大轿将庙内的木头城隍(偶像)抬出,前护后拥,鸣锣开道。蓼泉将偶像送城西行宫,沙河送城东门外临时搭设的彩棚;板桥则将木偶城隍送西湾庙、北湾庙祭祀三天,尔后抬回放置原处。据说板桥堡子里的木头城隍爷把鞋也穿烂了,衣服穿破了。实际全是老鼠所为。
祭祀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的,现在的习俗已经逐渐使人们的祭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并且喜欢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例如献花,放灯,写怀念性的文章,系丝带,以及最近2年十分流行的网络祭祀来怀念自己的先人。
在祭祀网上,人们一样可以在虚拟坏境中进行传统的祭祀方式,例如扫墓,烧纸,献贡品,也可以在网络上采取点歌,献花,书写期许,系丝带,折纸鹤,以及祭奠性的文章等这些与时俱进的祭奠方式,而且更加容易和直接的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
总的来说,我在《生民》中看到的祭祀文化有两个本质:祭祀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与祭祀是一种变相的收买行为。从经典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看清一些本质,看出一些缺陷,这也是一种成长。正是有这种成长才能使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娇儿更加清晰地知道社会是怎么样的,更容易渗透进社会现实当中。现在看来,经典并非是枯燥乏味的,经典著作其实也有她们的价值,不过有时候需要从不同的视觉到看待而已。
《泰坦尼克号》影评摘要:《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摘要:从文化角度分析了篮球文化环境对篮球运动的影响,从中对中美篮球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发现中美篮球运动存在的差异,对中国篮球的发展进行一场头脑风暴。......
从广告语看消费文化从广告语看消费文化广告语本身就是一种修辞活动,它是为了寻求广告信息的最佳传播效果而选择最恰当语辞的过程 。 这里的 “ 语辞 ” 意义比较广泛, 不仅包......
从文化角度看中俄关系发展文化与国家关系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政治互信、文明进步以及两国人民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中俄......
从古诗看秦淮河文化[内容提要]:十里秦淮之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如烟如画的美景、美丽动人的传说爱情以及,凄凉感人的爱情以及千年的沧桑一直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