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及参考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编辑记者招聘考试简答”。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招聘考试案例分析题及参考答案
1.试分析以下广播作品的采访写作特色。
台湾民众举行“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主持人:陈水扁就任台湾领导人两周年之际,台湾民众举行“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请听中央台记者金荻、万成从台北发回的录音报道:
【出同期音响“(闽南话)反‘台独’救台湾!(普通话)反‘台独’救台湾!”】(压混)
听众朋友,今天下午数千名台湾民众走上台北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
下午1点由300多辆出租车和私家车组成的游行车队浩浩荡荡(同期汽笛声),来自各党派和各界组成的一百多个团体,三千多人参加了游行。游行的群众冒着高温,挥动着写有“反‘台独’”、“回归一中,万事畅通”等字样的旗帜、标语,高喊着口号。
【出音响“爱台湾、反‘台独’!”“反‘台独’、救台湾!”“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压混)“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记者在中山南路看到,游行的队伍非常庞大。参加游行的人大多数是青壮年,也有上了年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或头戴印有“1CHINA”(一个中国)图案的帽子,或身穿写有“中国人”大字的T恤,他们要求台湾当局放弃台独主张,正视台湾目前的困境,为民生凋敝的现状找出路。
游行总指挥、台湾“中国统一联盟”等游行主办单位发表了《向“台独”说不——反“台独”暴力宣言》。《宣言》指出,台湾领导人的“台独”政策和李登辉的“台独法西斯”并不能代表台湾的民意。优良的武器不能保证台湾的安全,只有两岸和平才是台湾安全的最大保障;《宣言》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遵守“九二共识”,重启两岸谈判,开放两岸“三通”。
【压混音响“和平统一,一中救台!”“和平统一,‘九二’共识!”】
台湾“统联”主席王金平在游行的队伍中发表演讲:
【出音响“我们在这里要向全世界宣告:在这里的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我们是台湾的中国人!(民众)对!我们也是中国的台湾人!(民众)对!(鼓掌„„)”】
在游行队伍里,我们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她怀抱着婴儿。
【记者采访“记:你怎么看今天的活动?民众:我嘛是劳工。台湾已经成这个样子,经济不好,太乱了„„”】(音响减弱)
游行始终在和平有序中进行。【游行群众齐唱的《国际歌》】这次游行的路线,是经过台湾当局批准的。但是游行队伍按照批准的路线要经过台湾领导人办公场所前的凯达格兰大道时,却遭到了警察的阻拦和警告。而5月11日,在“台独”分子组织的“正名”运动中,警察却护送着“台独”分子的游行队伍经过凯达格兰大道。
下午四点,游行队伍停在了信义路上的美国在台协会,愤怒的人群向铺在地上的美国国旗扔鸡蛋,并焚烧了美国国旗。
【出音响“R.O.T(台湾共和国)烂烂烂!OneChina(一个中国)赞赞赞!”】
下午四点五十分游行队伍来到孙中山纪念堂,游行在“中国人大团结”的口号声中结束。
【压混音响“反台独!中国人大团结万岁!万岁!”】
【参考答案】
(1)采访特色
①求新性。台湾民众举行“反‘台独’救台湾”大游行,题材新颖,引人关注。
②选取典型人物。记者在游行队伍中选择一位怀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③广泛性。记者注意到的不仅有青年人,还有老年人;游行队伍中的普通民众,还有台湾领导人。
(2)写作特色
①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
②线性传播。写作中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如广播中的口号。
③具体形象,感染力强。通过描述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激发受众的收听兴趣。④再现场景。通过对现场的细致描述,使新闻报道做到有神、有形,使观众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加强了可信性和说服力。
三、案例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根据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要求分析下面这条新闻。
劳模楼里无劳模
鞍钢集团矿业为劳模建造的劳模楼终于竣工。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张榜公布的分房名单上,竟然没有一位劳动模范。昨天记者来到劳模楼时,看到新住户正在忙着装修。
(出录音——
[装修声]
张:我这个来讲是152平米,这属于三室一厅两卫。
记者:是按劳模分的,还是按处长分的?
张:对,就是正处级。我们这个楼上来讲,有一个是技校教育副校长,我楼下姓赵,叫赵新,他是七选厂的党委书记,对门是高树清,他是生活服务公司的副经理。——压混)
说话的是矿业公司清欠主任张灵甲。他说,劳模楼一共有34套住房,面积都在140到150平方米,这些住房全部都分给了公司的处级干部。“劳模楼”如今已经变成了“处长楼”,那为什么要叫劳模楼呢?在矿业公司,记者看到了一份该公司建“劳模楼”的申请报告,报告写道:“鞍山市计委:我公司现有50多位劳动模范,他们大部分还住在原先老结构的房子里。为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拟建一栋住宅楼。”对于这份报告,矿业公司副经理石伟解释说:
(出录音——
我给上级报告,我目的要建成楼。建劳模楼,批的时候要顺利点。——录音完)
石经理说,近几来年,市中心区域建楼审批越来越严格,用“劳模楼”的名义向市里申请立项会容易得多。果然,这个立项得到了批准。
眼看着劳模楼变成了处长楼,鞍山矿业公司的职工十分气愤:
(出录音——
既然盖劳模楼,为什么名不副实?你挂羊头卖狗肉干什么?
劳模们做了那么大贡献,这房子本应该分给劳模的,现在处长们都挤了进去,算怎么回事?——录音完)
就在昨天,公司的“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省特等劳动模范韩玉喜,由于家中住房实在紧张,搬进了儿女为他租的一套45平方米的单间。
(出录音——
就个科级干部也不能像咱住的这么紧张,生活条件这么差!他只能说利用劳模这个光环和这个荣誉,他们盖完了自己享用,咱们还有什么办法,咱们什么办法也没有。——录音完)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大视野》2003.12.6播出)
【参考答案】
根据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
(1)这条新闻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
①线性传播,在写作中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吸引受众,即新闻中各人的话;
②意稿件结构完整,信息完整,整件事的前因后果都报道得很完整清晰;
③形象具体,感染力强。新闻运用声音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比如新闻中的装修生和录音,能够激发受众的收听兴趣。
(2)新闻采用了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
①用典型事实说话。新闻选取了一件典型的事件,“劳模楼”里住的都是“处长”,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②通过再现场景说话。新闻的内容让人仿佛亲历其境、亲眼所见,加强了新闻的可信性和说服力。③运用背景材料说话。比如新闻中提到的公司的“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省特等劳动模范韩玉喜,由于家中住房实在紧张,搬进了儿女为他租的一套45平方米的单间。鲜明而巧妙地表达了记者的观点。
④借用同期声说话。新闻中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富有变化和人情味,而且提高了新
案例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分析资料中电视消息的特色。
主持:“五一”期间记者在北京采访时看到,外地游客在北京火车站和水关长城两个不同的地方受到的待遇迥然不同,使得荣辱之间界限分明。
现场:漫月旅行社的旅游巴士上
解说:这家自称名叫“漫月”的旅行社在街头散发的小广告上以及旅客上车前都一直承诺每人一天100元,保证全天游览的所有费用,但是上车之后导游却宣布增加一个每人60元的自费项目。导游:有的朋友说了,导游我这一天,我就想花这100块钱的团费,我不想去这自费景点。没关系,您听清楚了,现在我还没收您钱呢,从这第一站是长城,我给您拉到长城,不收您一分钱,您自己下车。
现场:游客付款场景和水关长城外景
解说:自己下车走,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外地游客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他们只好接受这些条件。在车上导游称水关长城的门票是每人45元,到了地方大家发现散客才26元,旅游团体票则会更便宜。现场:回程的巴士上
游客:下回倒找俺钱俺也不来了,照他这样。
解说:和漫月旅行社的见利忘义不同,在北京火车站您会看见一老一少为游客义务指路的人。现场:北京站一老一少为外地游客指路。
解说:今年61岁的退休老人吕英曾是一名高级工程师,从5月1号开始他每天上午都会带上儿子坐公共汽车赶到北京火车站义务指路,遇到自己也不熟悉的地方吕英会拿出整理的北京公交路线手册查询。
吕英: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但是能给外地到北京游客提供很大的方便。
游客:心里感受就是到北京好像到家一样,比较温暖。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荣辱两分明》)(2006年5月5日)
【参考答案】
广播电视消息运用广播电视媒体迅速及时、简单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类新闻体裁。它力求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需要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或声像传播、便于用口说耳听的方式方法描述事物。
上述消息充分体现了电视消息的简单扼要,直观地报道了新闻事实的特点。
(1)选题
这篇消息选取“五一”期间的旅游作为主题,体现了其新鲜性、显著性以及接近性。
①新鲜性:时间新,报道时间是5月5日,正值“五一”;内容新,黄金期的报道多为旅游人数众多,旅游收入再创高峰等,但本篇消息以对比的方式报道旅游期间游客的两种待遇,内容新颖。②显著性:事件发生地点在首都北京这一显著地点,而消息内容所涉及的两个地点分别是长城和火车站,也很典型。另外,出门旅游难免遇到上述事件,在事件的数量上也十分显著。
③接近性:“五一”期间受众普遍关注旅游,贴近百姓生活,在心理上接近百姓。
(2)导语
特点:
①选材精粹。直接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
②具体形象。使用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两个情节和富有特点的细节。
③简短精炼。明确报道主旨,抓住新闻要害,即迥然不同的待遇和界限分明的荣辱。并用准确洗练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④照应主体。在内容及语言上,都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
《广播电视业务》练习题(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谈话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选择好话题、参与谈话的对象以及()A、节目的前期策划 B、谈话现场......
2012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证考试答8、有关云浮市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C) A.公元991年、公元前226年案一、单项选择题1、陶器的发明、出现彩陶的广东远古文化遗址分别是(B) A.马坝......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新闻采访的难点尤其体现在()A、求新性 B、突击性C、灵活性 D、持续性2、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人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新闻......
1.“五个必须”的重要论述: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
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公告2014年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定于2014年10月25日、26日举行,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报名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