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说明解读_年考试说明解读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6:01:2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考试说明解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年考试说明解读”。

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一、主要变化

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虽文面上较往年有大变化,但考纲的主体内容,包括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则沿袭以往,呈现尊重规律、稳中求变的特色。

初步研析,201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较之2013年,呈现九大主要变化。

1.2014年语文“考试说明”从整体看,“命题指导思想”去掉了“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把高考最终意义定位在“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避开了高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回归到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2.删去了原“考试说明”考试内容每条下的解说。在全国众多考试说明的体例中,考查内容条目下再加解说的,本不多见;再加上解说文字,有的切实,有的空疏,未必尽能与条目相吻合;在各地高三复习实践中,也颇多将解说文字零敲碎打、机械切割,使复习更加僵化的,因此,斫去桂婆娑,清光应更多,删繁就简,复习的要点反而更明晰了。

3.“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去掉“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增加“提炼语意”。“扩展语句”作为高考要求偏低,且与作文重复。“压缩语段”,考查的体现的是“技巧”,改为“提炼语意”,更符合语言应用的实际。

4.“古代诗文阅读”部分,虚词增加了“乎”“也”“者”达18个;去掉“筛选文中信息”,增加 “辨析文句意义”,结合“典型题示例”《古弼传》的例子,有考文字表达理解的迹象;个别地方的措辞和表述方式也略有更动,比如:“古代诗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的(1)去年表述为“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今年则表述为“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5.“现代文阅读”将几种文本的考试内容整合表述。原“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分A类“文学类文本”和B类“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先后各有数条从理解到探究不同能力层级的考查内容,其中不乏交叉牵扯之处。此次将三种文本等量齐观,将考查能力层级统一合并,分列“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4个层次11条,成了一个符合规律的阅读能力系统,有效解决了命题过程中文体与能力考查点不匹配的问题,强调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考查的异中求同,显得更加层次清楚;论述类文本体类上增添说理散文,表述更加严谨,考查更加完整。另外有的地方的措辞和表述方式也略有更动,比如:“鉴赏评价”里的(1)去年表述为“丰富含义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今年则表述为“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表现力。”“探究”里的(1)去年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今年则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6.作文最大变化是“能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文章”,终于给了抒情散文合法的地位。

7.“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部分删掉题型限制。原“考试说明”试题类型分类值得商榷。如“表述题”“要点归纳题”与“简答题”并列,难以区分;修订后,只保留“简答题”。在原“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量、赋分”之下还规定了考查题型,如加考内容“文言文阅读”中规定“古文断句题6分,简答题4分”,略欠灵活,修订后表述为“文言文阅读,2题,10分”,只规定大致的题量和分值,给复习和命题都留下了空间。

8.附录部分加星号的篇目、作品有调整。名句名篇默写,初中篇目去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增加《蒹葭》《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达27篇,高中部分不变,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重视。附加卷名著阅读,去掉《女 1

神》,增加泰戈尔《飞鸟集》、茅盾《子夜》,达11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考查更为重视。

9.典型题示例有大幅改动。较之以往,所选试题不仅试题代表性有所增强;而且与考纲前后呼应更为密切,每一考点均有示例;同时各考点题量分布更为合理;另外兼收并蓄,除保留部分历年江苏高考精题外,吸纳了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佳制,如实用文中有说明性小品文、两种类型的材料作文题,这些应该有很强的暗示性。

二、基本策略

上述诸项的变化背后,是对学科能力体系的更清晰认识,是对生活所需能力的反映,是对学生素养养成构成的尊重与更高要求,是对考试实践经验的总结。

基于此,建议后一阶段复习基本策略如下:

1.2014年的高三复习工作,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的学习,尤其是要关注“考试说明”上的变化,并且根据变化,对自己的复习作适当调整。不能率由旧章,全凭经验,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头栽进题海里。

2.古诗鉴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鉴赏、文言语句的翻译、作文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也是制约学生高考考分提升的瓶颈。因此,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复习要注意突出重点,精练多思,学会感悟与归纳,注重能力训练,做清醒的学习者,而非知识的储存罐。

3.不急功近利,立足课堂,抓好平常。重视文本阅读。作文要讲立意,重材料,表达个性认识情感。在高考阅读这块真正制约学生考分提升的,大多并不是因为缺少答题技巧,而是缺乏破解文本的方法,读不懂文本,打不通文本内部的关节,所以,高三的阅读复习不仅仅把注意力投放在答题解题之类的技巧上,而要更多的投放到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文本的特征进行解读的方法指导上。要学会对文本进行归类,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对作文训练也根据题型做出必要的归类,归类之后易于产生规模效应,更容易有成效。

4.研究“典型题示例”及其他高考精题,总结命题答题规律。

三、几点建议

1.语言文字的运用(1、2)

一般情况下,词语和病句为二选一,但理论上也存在不考语音的情况。

语音:读音不同,意义就不同的倾向性大;

词语、病句辨析: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反思“错”在哪儿。

语用(3、4)

2004年以来,提炼语意一直考,阅读→理解→概括→表达,分值可调;第4题,2011年前,多为造句型题目,此后有变化,2012年,漫画;2013年,统计图表,这两年均存在不少问题。

前3题指向明显,第4道题变化大。

2.文言文阅读理解

三道选择题,三道翻译题,分值都很固定。

三道选择题

实词:选错的项指向不变;

内容概括:选择套选择样式,错误就更少。(但阅卷组负责语知部分的吴新江对此颇有看法,认为此作为考点考题样式就是狗屁!)

内容概括分析、辨析:选错项。错误类型:颠倒时空顺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等。

后两题指向明确,得分率很高。特别是第三题,可指导学生先做第三题,有三项为正确,能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三道翻译题

文言句子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文意要通顺;

文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上下文,句不离篇;

特殊的文言句式,在翻译时要表现出来。如: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古今词义有别,一定要注意。

3.古诗词鉴赏

2012为唐词,2013为宋诗,吴认为非典型,2014应倾向唐诗或宋词。

首先要基本读懂,知道写的是什么;然后要知道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要搞清艺术表现有何特点:情景关系、修辞手法、结构、用典、诗词中内容与传统文化关联等。

建议:2004-2011的考题做一遍。抒情性的诗词要注意,特别是“假”爱情的要留意。艺术性的问题考的可能不大。前两年,把修辞归入表现手法(广义处理),要注意。

注意让学生实事求是,一定要务实!

4.名句名篇的背诵

高中14,初中25。分值:高中

4、初中

2、课外2。但2012、2013基本上是高中的,今年也应将重点放在高中。建议抓住课内,特别是高中,初中兼顾即可;提醒学生注意错别字及词序。

7号,扬子晚报登载南京教研室徐晓彬解读文章:初中删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零丁洋》,增加《蒹葭》《鱼我所欲也》《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山坡羊·潼关怀古》。

5.文学作品文本阅读

小小说、散文为选材目标。主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及探究能力。

材料选择让学生容易理解,特别注意反应正能量,也就是讴歌真善美的。一般绝不会选择假恶丑的东西,贪官污吏、势利小人、鸡鸣狗盗不会出现。

实事求是,文本中的东西不能过多联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情节要注意把握。提醒:⑴重要的句子、词语的理解、含义,思想感情,实事求是的思考。

⑵一句话(一段话)的作用:内容表达、全文结构、对下文清洁的展开、对人物形象的描写等,不要笼统,一定要讲清一定要说出承什么“上”,启什么“下”。

⑶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细节、对话、环境烘托等,不能笼统,堆砌术语。

⑷艺术表现:必考!

⑸探究题:《考试说明》中的两道题认真研究!《侯银匠》《溜索》比较典型。强调:自己都搞不懂的,不要让学生非得搞懂,呈献给学生的应该是自己可以驾驭的材料及问题。

6.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考试说明列举了五类,过去只考过“人物传奇”,其他四类不适合考!一般考论述类!近两年有考外国作者的文章的倾向。

⑴概念的含义;

⑵句子的作用、层次;

⑶作者的观点态度;

⑷论据及论证方法作用;

⑸分析综合。

7.作文

新材料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的提示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限制!命题有多义性,学生只要抓住某一方面就可以;体裁有向议论文转向的倾向。

1.高考作文有其特殊性,平时应抓基础,高考前或高考复习阶段一定要有规划。何时开始?和内容?如何复习等。比较赞赏海安经验:清明节以后抓作文!

2.关于新材料作文

要写议论文:必须紧扣材料,最起码要提到材料。但不能照抄,也不能完全脱离。最起码:读了以上材料,我想到了„„

最好:第一小节巧妙地变换句式运用材料内容,提出论点;在写到400-500字时再点一下材料;为寻求保险,可以在结尾处再点一下材料。(阅卷老师在不到100秒的时间内,一般特别注意文章的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

要写记叙文:新材料作文区别于老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写记叙文(老材料作文要写记叙文是很难的,要么扩写,要么虚写!)。

无需提到材料,强调神似而不是形似(议论文强调形似),包含的意思、精神与材料所包含的意思息息相通。

任何材料的含义都是多义的,丰富的,不可能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记叙文对材料中信息的把握为多对多,不易跑题,容易发挥个性;议论文对材料中信息的把握为多对一。

3.强调材料含义的边界

以2013为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相互影响。四个集团(组团),考生只要能够写出这四个组团中的任一方面,均判定为审题正确。议论文、记叙文均可。而不是单

一、片面!

4.具体怎样写,一切按照常规

①不写名人,不写古人,不写时人。要写自己的生活(特别是高中的)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不要动不动就写古人、名人。高考前2个月报刊及其他大众传播媒体中出现的人物也要尽量回避。这样不会撞车,不会重复!

②议论文写作,千万不要故作高深,弯弯绕,写了几百字还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型的。

③纯粹的抒情散文要力避,不要“啊”“呀”地装模作样,乱煽情。

④不要写莫名其妙的所谓科幻作品。

⑤不要热衷于写故事新编。

⑥不要写“题记”。往往故弄玄虚、无病沉吟、不伦不类,倒人胃口。

⑦不要在结构上把800来字的文章分成A、B、C、D的结构模式。

⑧考试时至少留50分钟用于写作文。

8.附加题

近年素材及处理有严重失误!研读经典题例,立足课堂,抓好平常。

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说明解读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

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最新一期的《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研究称,睡前学习可增强记忆效果。这项研究是由英国约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完成的。研究人员请两组志原者学习一些研究人员发明的单词。......

解读山东高考考试说明

解读山东2014年高考考试说明:英语记者从《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中获悉,2014年山东省将采用“3+X”的模式,总分为750分。《考试说明》分......

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解读

2018年沈阳市中考《考试说明》,各学科考点全面讲解!2018-04-18 15:37 中考/阅读/思想品德日前,《沈阳市2018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升学)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正式出台,学......

山东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山东2011年高考考试说明解读3月22日,省招考院发布了《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考试说明》。与 2010年高考说明相比,今年的说明整体保持稳定,但为高考生减负的......

下载考试说明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考试说明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