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言文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言文理解句子”。
·理解文言文句
一、考试要求: 这一部分包括“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和“翻译成现代汉语”两项要求。其中“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了解句子内部,特别是复句的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
(2)分析句子所用修辞方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把握有关文句同材料主题之间的关系。古汉语复句和现代汉语复句的格式基本是一致的。古汉语复句常用的格式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选择式、转折式、因果式、目的式、条件式、假设式等。分句间的关系有的直接由句子本身表示,有的依靠关联词语表示。古汉语复句关联词语数量较少,复习时应注意它与现代汉语复句关联词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古汉语修辞方式较多,其中多数现代汉语仍然使用,如比喻、借代、夸张、对比等,但也有少数修辞方式,现代汉语已很少使用,如用典、互文、委婉等,对这一部分现代汉语不用或少用的内容,复习时应引起注意。
1)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和暗用之分,明用的典故往往明白地交代古人的姓名事迹或词语出处,暗用的典故只是引进历史故事或古书词语而不说明出处,语言极为精炼,常和作者的话连为一体,很难辨识,要引起注意。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中“燕然未勒”是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匈奴,登上燕然山刻下记载其功的故事,诗中是引用,用以表明自己抗敌立功的壮志未酬。
2)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它的特点就是上下文意思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一般出现于上下句中。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等。
3)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点,包括避粗俗,如“权起更交”(《赤壁之战》);避忌讳,如“一旦山陵崩”《触龙说赵太后》;避冒犯:如“陛下方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富于春秋”是年纪轻的意思。古汉语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选用词语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古汉语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就是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意译就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不能直译的,可辅以意译。直译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有些词语,古汉语中常用,但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或古今汉语都用,但词义已经发生转移,翻译时,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的词。
(2)古汉语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翻译时可以省去。
(3)古汉语省略现象较为突出,翻译时应补出原文省略的但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4)古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律作适当调整。
二、题型示例
1.材料: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⑤。[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问: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 上关联词语,应当是:
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 C.只要……就…… D.宁可……也要……96年高考第15题 [解析]正确答案是B项。句中“脱”是连词,是“倘若,如果”的意思,全句应为假设关系的复句,因此答案只能选B项。
2.材料: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问:以下句子分成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一组是
(1)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2)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3)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始。
(4)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1)(2)B.(1)(3)C.(2)(4)D.(3)(4)3.比较下面句子的修辞方式,找出一句不同类的项。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远。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5)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解析]正确答案是(4)。上述句子中(1)(3)两句运用了互文修辞格,(2)(5)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6)(7)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格,唯有(4)句采用拟人手法。
三、自测练习 1.“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句中的“令”系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如果”。下面各组中不含和“令”同义的假设关系连词的一组的句子是
A.(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资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B.
(1)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C.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
(3)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D.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杀之。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下列句子分句间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出,火且尽 B.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C.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D.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从分句间的关系看相同的一组是
(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4)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A.(1)/(2)/(3)/(4)B.(1)(4)/(2)/(3)C.(1)/(2)/(3)(4)D.(1)(2)/(3)/(4)4.下列句子分句间的关系不相同的一句是
①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硎。②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5.下列句子按分句间的关系,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④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A.①/④②③ B.①/④/②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6.下列句子分句之间的关系,没有相同项的一项是
A.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C.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E.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故臣复取璧。7.下列句子,按分句间的关系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③今两虎共计,其势不俱生。
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A.①⑤/②/③④ B.①/②⑤/③④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8.下列句子分句间的关系,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②赤也为之小,敦能为之大 ③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④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⑤人未有不若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
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⑦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⑧尝一蓝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②④/③⑥/⑤⑦/⑧ C.①⑦/②③⑥/④/⑤⑧ D.①/②④/③⑥⑧/⑤⑦9.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相同的两句是
A.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B.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E.终岁不闻丝竹声。F.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10.下列句中修辞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手无寸柄 B.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C.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11.下列句中修辞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C.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D.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12.下列句中修辞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A.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B.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3.下列句中对偶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14.下面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②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③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④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
A.①反问 ②比喻 ③对偶 ④反问 B.①反问 ②婉曲 ③对偶 ④设问 C.①反问 ②婉曲 ③对比 ④反问 D.①设问 ②比喻 ③反语 ④反问阅读下列文句,完成15,16题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15.“碧血”这个典故与下面哪个人物有关
A.望帝 B.郯子 C.师襄 D.苌弘 E.老聘16.上面句子综合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A.引用 对偶 借代 拟人 B.引用 对偶 夸张 借代 C.比喻 排比 夸张 借代 D.引用 对偶 夸张 拟人17.下列各句修辞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士皆瞋怒,发尽上指冠。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③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④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
⑤由是感激,逐使先帝以驱驰。
⑥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
A.夸张 比喻 排比 排比 比喻 借代 B.比喻 夸张 对偶 借代 比拟 借代 C.夸张 比喻 对偶 排比 比拟 借代 D.比喻 夸张 对偶 借代 比喻 借代18.文言文翻译的主要方法有:
A.保留法 B.增补法 C.调整法 D.省略 法(上面四种可统称为直译法)E.意译法。请指出下列句子或加横线词语)的翻译法。
①弘光帝寻被执。译:弘光帝不久被捉获。
②公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谁(厉害)?
③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者感到悲伤。
④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译: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又是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计策还没有决定,要找一个可以作使臣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19.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译:赵胜(我)所以自愿攀附(公子)并结为婚姻的原因,是由于(我)认为公子高尚的节义,是能够急他人的危难的。B.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译:或者劝他(史可法)稍稍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恐怕背负朝廷,对下恐怕有愧于我的老师啊。” C.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译:国家的事情糜烂到这种地步,我老夫算完了,你怎么轻视自己,又这样愚昧,不知大义,天下的事情谁可以作支住? D.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在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就不觉得到的俸禄不如你们了。20.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译: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又因为贪婪而使人民劳苦,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好机会。(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译:所以要解释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的具体条文,从而取法他们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译:试把崤山以东的各国跟陈涉衡量一下长短大小,较量一下实力,就不能放在一起谈了。(4)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译:自然界之所以能养活人的原因,本来不过这几个方面。21.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大概我们(这次)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然而看到两边的洞壁,来到(这里)并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虽然有大风大浪也不会发出叫声,更何况是石头呢!(C)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译:在荷花还没有盛开的时候,是我首先享受那种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趣了。(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译:然而力量完全能够到达那里,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22.下列译文,全有错的一组是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生下来(和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利用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译:不明白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等到燕太子丹用了荆轲的计谋,才加速了祸患的到来。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译:主人和客人都下马登船,端起酒杯想要畅饮,遗憾的是没有音乐助兴。
(5)妇人暂而免诸国。译:妇人几句话就把他们从我国释放了。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为了长久积累的威势所惊动呀。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23.下列句子在文中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1)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A.怎么能使众多豪杰屈身,紧握手腕,扼守在墓道上,抒发他们那种有志之士的悲愤呢!B.怎么能屈身于众多豪杰,在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那种有志之士的悲愤呢!C.怎么能使众多豪杰屈身,在墓道上紧握手腕,向有志之士抒发他们的悲愤呢!D.怎么能使众多豪杰拜倒,在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那种有志之士的悲愤呢!(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然抗此难乎?
A.不是刘豫州没有人可以抵抗曹操的,可是刘豫州刚吃了败仗,怎么能抵抗这场大难呢? B.除了刘豫州再没有人和我一同抵抗曹操的,可是刘豫州新近吃过败仗,能不能抵抗这大难呢? C.除了刘豫州再没有人可以和我一同抵抗曹操的,可是刘豫州新近吃了败仗,怎么能抵抗这大难呢? D.除了刘豫州再没有人可以抵抗曹操的,但是刘豫州新近吃了败仗,怎么能抵抗这大难呢?(3)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A.我将坚持端正方直毫不动摇,所以一生会陷入困境。B.我将沿着正道前行,决不彷徨,哪怕穷愁到死,在所不顾。C.我要遵守正道而不犹豫,哪怕一生陷入重重黑暗。D.我将坚持正道而毫不犹豫,自然会陷入重重黑暗直至终身。(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A.您的恩惠,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受刑。B.晋君开恩,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用血涂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受刑。C.晋君的恩惠,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让他们回到秦国受刑。D.您开恩,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用血涂鼓,让他们回到秦国受刑。2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①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②”遂去不顾。
(1)画线句①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您地位这样高,见识却如此卑下,您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 B.为什么您站得这样高,而看得却这样低,您仪容这样文雅,语言却如此粗俗? C.为什么您把自己摆得那么高,却把别人看得这么低下,您的仪容那么文静,而语言却这么粗俗? D.为什么您高高在上,却看不起下面的人,您相貌生得仪表堂堂,而说话却这样粗野?(2)画线句②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
A.您是只看外表的人,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B.您只看外表,怎么能够说出我的姓名!C.您是只看外表的人,怎么能够说出我的姓名!D.您只看外表,哪里值得告诉您姓名!25.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邓粲,长沙人。少以高洁著名。与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同志友善,并不应州郡辟命。荆州刺史桓冲卑辞厚礼请粲为别驾,粲嘉其好贤,乃起应召。驎之、尚公谓之曰:“卿道广学深,众所推怀,忽然改节,诚失所望。”粲笑答曰:“足下可谓有志于隐而未知隐。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尚公等无以难之,然粲亦于此名誉减半矣。后患足疾,不能朝拜,求去职,不听,令卧视事。后以病笃,乞骸骨,许之。以下两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1)与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同志友善,并不应州郡辟命。
A.跟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两位同志,互相友好,并且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B.和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志同道合、互相友好,通同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C.和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志同道合、互相友好,并且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D.跟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两位同志,互相友好,通同不去应允州郡长官征召的命令。(2)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
A.隐居作为一种处世哲学,朝廷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动机在于我的本愿,而不在于客观事物。B.隐居作为一种处世哲学,官场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动机在于我的本愿,而不在于客观环境怎样。C.说起隐居的道理罢,官场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开始在于我自己,而不在于别人。D.说起隐居的道理罢,朝廷上也可以隐居,集市上也可以隐居。隐居的开始在于我自己,而不在于别人。26.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孙)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张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①。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③,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1)划线句①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孙权与张昭多次书信往来,张昭愈加激烈地坚持自己的意见。B.孙权与张昭再三争辩,张昭愈加激烈地坚持自己的看法。C.孙权与群臣多次交换意见,张昭再三坚持弥、晏等人不能去。D.孙权与张昭反复商量,表示他的心意十分恳切。(2)划线句②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A.可是你多次当众顶撞我,把我吓得没了主意。B.可是你多次当众顶撞我,我过去(敬重你)恐怕是错了。C.你多次在众人中损害我的声望,我认为您恐怕是缺乏考虑的。D.而你多次当众拆我的台,我曾担心你缺乏考虑。(3)划线句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张昭仍然称病不起,孙权就亲自出宫,经过张昭门前,叫张昭的名字,张昭言辞激烈,怨恨极了。B.张昭仍然称病不起,孙权就亲自出宫,到张昭门前探望,叫他的名字,张昭言辞恳切,表示悔意。C.张昭固执地称病不起,孙权就亲自出宫,到张昭门前探望,叫张昭的名字,张昭以病重为借口,拒绝出来见他。D.张昭固执地卧床不起,因此孙权亲自出宫,到张昭门前,叫张昭的名字,张昭以病重为由辞官而去。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怎样理解文言文句尾语气词的连用,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甘肃省庆城县陇东中学李玉林邮政编码745100新编高一册语文两个文言文单元,有几篇课文里出现了一些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求老师给他们讲解一下。为此,我......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古诗文句,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久违的笑傲江湖琴箫合奏曲,弹指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每次在耳边响起这曲的时候,我的思绪亦随之若烟云般飘散开去......想刘正风与曲洋合奏时的那豪气干云的场面,人非人,道非道,魔非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