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作业一粒沙里见世界,一个字中悟诗情_语言学作业部分答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5:55: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语言学作业一粒沙里见世界,一个字中悟诗情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言学作业部分答案”。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个字中品诗情

——结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论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

2009级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B班崔洁(09420103021)

[摘 要] 艺术语言是变异(反叛)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它一般通过反映客体的疏离,来达到对心理世界的描述。艺术语言往往用情感逻辑来取代理性逻辑,它不以自然之真为归宿,而以艺术之美为终极。艺术语言因情而生,离形昭神,表现发话主体的深层意识。艺术语言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功能。笔者结合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试论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

[关键词] 高中诗歌鉴赏 艺术语言 审美功能

自然语言和艺术语言是人类所创造的两个最基本的语言符号系统,表现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的反映方式。前者是以概念、逻辑、判断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后者则是以形象、直观、感性的方式表达艺术家或诗

人对于客观世界的丰富的独特的体验。因而两种语言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所谓“艺术语言”,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骆小所教授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艺术语言中的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它不仅给受话人感到直观无隔,而且气韵生动,传神显心。它具有美的韵味”。“艺术语言”就是指变异化的语言,以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来显示自己的特点,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偏离,不以语法规范为据,追求的是更高的社会规范,以“立象以尽意”来反映客观生活,描写发话主体的情和意。[1]

艺术语言作为一种超越性的语言形态, 它超越了现实需求,是在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推动下进行的审美创造。艺术语言超越了现实世界而进入人类的精神世界, 创造了独特的审美心理时空, 它蕴含了主体独特的体验、情感和深层审美信息, 它追求的是语言的表情功能和美学功能, 有效地克服了常规语言的局限性, 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语言的审美潜能, 使欣赏者获得高度的审美享受。可见, 审美性是艺术语言的基本特质。

笔者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课教学中发现,古诗词是文学领域里盛开的一朵奇葩,它有生动优美的语言、凝练传神的形象、深邃高远的意境。古典诗词洋溢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种美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带着一种兴,一种强大的感发的力量,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很多的美好情感和高尚的意趣,是生生不已的。中国古典诗歌短小精悍,形象生动,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同时又孕育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艺术语言的运用比比皆是。有人说:“自然界里不能没有花,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歌,诗歌是人生命的花朵。”确实,诗歌是艺术语言的结晶、是深幽心灵的歌唱、是真挚情感的火花、是睿智思想的光焰,她伴随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成为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璀璨的花朵。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所说:“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自然科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我们看到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指美、意象美、变异美、情感美。

一、自指美

人们使用自然语言的时候,关往的是语言的所指,即它所承载的意义,也就是说自然语言具有“意指性”。[2]但在艺术语言中,语言的能指也具有审美意味,它在引导人们关注语言意义的同时,还使它的能指也具有吸引力。这就是艺术语言的“自指美”。中国古典诗歌所具有的格律即是诗歌语言自指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诗歌所具有的押韵和节奏使得它从日常生活语言中独立出来了;而唐诗又将这种艺术语言的形式推到一个极高的高度。尤其是律诗中讲究字数、押韵、平仄,对仗,还有“豁”和“对”,“拗”和“救”,更赋予了诗歌形式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歌鉴赏中我们首要强调学生带着带着情感与诗人对话,强调从诵读开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的((送友人》

诗所表现的内容不过是朋友间的送别;但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美:音节错落有致而又和谐自然。在诵读这样的诗歌时,人们不仅仅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其形式本身也能独立地具有审美意义。到宋代,人们更是将诗歌形式用词牌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即便到后来与音乐分开了,词这种艺术形式也依然具有独立的意味。这正如俄国形式主义大师雅可布逊曾说过:“诗歌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词使人感觉到是词,而不只是所指之对象的表示者或者情绪的发作。表现在词、词序、词义及其外部的和内部形式不只是无区别的现实引据,而都获得了自身的分量和意义。”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的形式不仅使人们理解其所指,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意味,具有自指美。

二、意象美

陈植愕说:“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3]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自然语言与诗歌语言的区别。在自然语言中,主要是运用词语的概念意义,明确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思即可。而古典诗歌语言中,意象则具有一种“中介”作用:方面,它以语词的形式指称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另一方面,诗人又借助这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诗人的感情即蕴含在这些丰富的意象之中。笔者在执教高中诗歌鉴赏主张的是:意象是诗歌鉴赏的钥匙。诗歌若只如初见,恰似见到诗中的人、景、物。艺术语言的意不在象内,而在象外,即境生于象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意境由情与景交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来表现,是发话主体所创造的生动丰富的艺术空间,使景物成为情思的寄托,创造了含意深远的艺术想象空间。这是其他语言难以达到的发话主体情感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艺术语言的“意”和“境”往往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的言语表现无形的意,以实境表现虚境,使再现真实情景与艺术语言所暗示的虚境融为一体,从而创造了广阔的艺术空间,给人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感情激动时,发话主体对描述的客体往往处于“言不尽意”,但又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立象以尽意”的自然的状况)。[4]

示例: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溪居即事崔融道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第一首诗歌中诗人极力渲染一幅蓬勃多姿、动静结合的秋光图,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第二首诗歌开头描写了令他神迷心醉的风光:秋天的湖面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眼望去,犹如白练初展,千里横陈;隔着清纱般的烟霭中,传来采菱姑娘们的喧哗声。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第三首诗歌描绘了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和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这是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舒坦的心境。

三、变异美

自然语言是按照词语之间内在的逻辑规律、通过一定的语法规范组织起来的,而艺术语言是对自然语言的“自动化、机械性进行反常化的语言,是加工了的、扭曲的、变形的语言,是为产生艺术感觉有意为之的语言。”[5]它往往不符合甚至是有意违背自然语言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方式。这种对自然语言的加工和变异,就是“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什克洛夫斯基这样论述“陌生化”(一译“反常化”):“„„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6]自然语言中惯常的表现手法在艺术语言中很难吸引人的注意,因而艺术语言就要打破常规的自然语言法则,对之进行人为的加工和变异,使诗歌艺术语言具有新奇感,强化语言的表现力和对读者心灵的感召力。

例如高中诗歌鉴赏中,有一个专题是《诗歌的炼字》当中提到一个例子: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中,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也填了“轻风抚细柳,淡月嗅梅花。”,小妹还是摇头,他们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

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摇”、“舞” “抚”也不合情理)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嗅”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也就是艺术语言的变异美。诗歌中艺术语言的变异美,让我们有以下审美体验:诗歌描摹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描摹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描摹情景能让人身临其境。

(一)炼动词

1、陶潜:悠然见南山

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中“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2中“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3中“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4中“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5中“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当然也有活用动词的情况,如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1中“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2中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3中“红”与“绿”形象地表明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以上各句中的“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让我们感受到了艺术语言的变异美。

(二)炼形容词、副词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中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2中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3中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炼数词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上句“一”点明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十”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四)、炼叠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五)炼拟声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叠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炼表颜色的词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四、情感美

“情感”这种潜修辞贯穿审美意识语言生存和运动的全过程,在审美意识语言的创制中显现巨大的活动能力和表现力。《东记﹒乐本》中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声,”指出了乐乃情之生发。《文心雕龙﹒诠赋》中说:“情以物体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骆小所教授认为说,“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所以,好的艺术语言读者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穿过眼帘用心感受的”。“艺术歌词是情感的外货。”[7]诗歌语言凭借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意境,去叩动读者的心弦,唤起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情感共鸣。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凭借语言的描述而作用于听觉或视觉,启发想像,唤起联想,在自己头脑里进行形象的再创造,从而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那些形象性强、感染力大的优秀诗歌作品,更能使人情不自禁地将心身置于其中,随诗歌意向而动,产生种种喜怒哀乐的情绪体验。这就是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所在。

诗歌选取现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或瞬间来表现思想感情、创造艺术形象或审美意境,即使是对景物、事物的描写,其指归也在于抒发情感。诗歌的语言、结构、艺术表现手法等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一般都带有感情的色彩,而这种感情都是诗人心灵的火花,是诗人对现实的独特发现、独特感受的心灵反映。诗歌语言就是凭借饱和情感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意境,去叩动读者的心弦,唤起

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情感共鸣的。[8]如: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闺怨》

让读者联想出一幅少妇驱赶黄莺的生活小画面,借这一幅画面,在读者心理产生共鸣:她痛苦的思夫,盼团圆,祈平安,希望过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心愿强烈。这一切意味只有让读者联想中产生共鸣,才能体会得到其中所抒发的情感。“化景物为情思”,景物是实的,情思是虚的,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创造以实出虚的妙言。

以上从几个方面简单探讨了在教学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时发现的中国古典诗歌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当然,艺术语言和自然语言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事实上,艺术语言是对自然语言的加工和调整,亦即艺术化后形成的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艺术化的过程表现为语词的意象化和表达的陌生化。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词倾注内心的情感,使之成为特定的意象;然后将这些意象按不同于自然语言的组合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就使具有意指性、概念性、单义性、规范性、通俗性的自然语言艺术化为具有自指美、意象美、变异美和情感美的诗歌艺术语言。注释:

[1] 骆小所著《艺术语言再探索》第1-3页,云南出版社2001出版

[2] 瑞恰兹在《文学批评原理》中称之为“指称性”。参见方珊《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16I页。

[3] 陈植愕,(诗歌意象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64页。

[4]骆小所《论艺术语言是一种情感的行为》原文刊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5] 方珊《形式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m年4月第1版,75页。

[6]〔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见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

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6页。

[7] 骆小所著《艺术语言学》第147页,云南出版社1992出版。

[8] 姜明 王爱华《意向符号与文本的结合体――诗歌语言的话语阐释》,臷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骆小所著《艺术语言学》,云南出版社1992出版。

2、骆小所著《艺术语言再探索》,云南出版社2001出版

3、刘若愚《中国诗学》(赵帆声、周领顺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4、郑颐寿主编《文艺修辞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5、朱光潜《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6、赵迁桥.论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审美素养〔J〕教育探讨,2009(4)

7、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

8、骆小所.艺术语言:“活法”的创造.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9、骆小所,赵云生.艺术语言:创造神韵之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4).

一粒沙里见世界——《冰点故事》读书笔记

一粒沙里见世界——《冰点故事》读书笔记税晓霖英国诗人布莱尔有一首小诗《天真的预言》: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堂,把无限放在掌心,让永恒收藏刹那。李大同说:“我从不认为......

一粒沙中的世界

一粒沙中的世界——读《论语》有感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如同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论语》讲的道理永远都是最朴素最简单的,它只是将我们内心深处的......

一粒沙里看世界(推荐)

作为一个在市场里面呆了20年的交易者,有过非常多次的市值重大起伏和喜怒哀乐,但慢慢地,一切灿烂均归于平淡:你渐渐会发现,这20年来,无论市场如何波动,一些朴素的真理永不磨灭。其实......

一粒沙里看世界——“爱国类”作文升格指导

一粒沙里看世界——爱国类作文升格指导浙江省新昌中学何文魁引导学生写爱国文是渗透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但这种题材的写作,对许多同学来说,是一件头痛的事情,觉得题材涵盖范围太......

飘荡在世界的一粒沙_名人名言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飘荡在世界的一粒沙_名人名言,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语言学作业一粒沙里见世界,一个字中悟诗情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言学作业一粒沙里见世界,一个字中悟诗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整站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