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择校”问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
当代教育热点问题透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择校”问题
义务教育
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一、什么是择校?
(一)择校的定义
家长为了让子女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主动放弃学区划分的学校而去选择他们认为适合于自己孩子的学校就读。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一种行为。
(二)择校的种类:
1、体制内:公办学校系统内部
体制外:公办学校与私立、民办学校之间
2、区域内:本县市区范围内
跨区域:不同地区之间
3、常规学校
非常规教育机构:课外辅导班、家教
目前择校主要是在大中城市的公办学校之间进行,由广大家长自发兴起,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手段以竞争优质教育资源。
二、择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两项政策:
1、免试、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1986《义务教育法》)要逐步实行初中不进行招生考试,只进行小学毕业考试。(1983《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
2、就近入学
1993年取消小学升初中的考试。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006年《义务教育法》)
重点学校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着重办好城市小学、工矿区小学、乡村完全小学和中心小学。确定全国194所重点中学。(1953年)
《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的意见》确定全国194所重点中学。(1953年)改革开放:
《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优先倾斜。(1978年)
(二)择校的发展过程
1、中小学实行统一招生考试,学生凭考试成绩进入重点学校,学校择优录取。产生了最早的“条子生”。
2、80年代末,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孩子谋求择校,1987年在北京市五中接收了第一个“票子生”。
3、90年代末“择校风”掀起。1993年取消小升初考试后,在校际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家长对就近入学不买账。学校以“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名义收择校费,招收“择校生”。
“电脑派位”
1991年,为解决学生入学公平录取的问题,广州借鉴香港小学生的升学办法,首创了法。将一个区域里的初中招生名额平均分配,小学生升入哪所中学是随机派往的。
(优质中学基本不参加派位。)
电脑派位没起到应有作用,小升初择校愈演愈烈。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连续下达“禁择令”,规范治理择校高收费、乱收费问题。
三、如何认识择校现象?
(一)择校问题的现状:
1、继续普遍化、规模化、公开化
家长为子女选择理想学校的意向非常坚决,择校费成为家庭教育消费的一项主要内容,且数字不断攀升。
同时,重点学校明确表态向全市招生择优录取,拒绝电脑派位,公开举办入学考试。本部与分校之间;本部与分校内部的择校费都有明显差别。
2、择校费等级差距递增且数额一路攀升
学校划分两条分数线:一条是公费线,不收择校费;一条是自费线,分数低于公费线5-20分不等,缴纳择校费。
学校重量级别:市重点、区重点、其他示范校、普通学校。
择校费酌情收取:根据学生本人入学考试成绩、排名;根据学生家长的社会资源。
3、各学校入学门槛形态多样
采用量表进行认知测验、社会适应能力测验、心理测验、智力测验。
考家长: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家长教育观,以此判断家庭能否顺利缴纳孩子上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家长对学校的管理能否接受服从,避免今后出现纠纷。
入学考试多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数学、英语,部分学校加试语文,考试难度大。
家长心理:
1、孩子置身于优质学校方可成才,方可升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2、优质学校有优越的学习条件、名师指点、“比学赶帮”的良好校风校貌。
3、优质学校良好的生源结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二)优质学校衡量标准
优良的硬件条件:教学设备、学校环境、校园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良的校园文化; 升学率、中考成绩、竞赛成绩。
(三)择校途径
以分择校、以各种竞赛成绩、特长等级证书、课外辅导班成绩择校。
以权择校、领导干部利用权力向学校施压,从而为子女或其他关系人择校。以钱择校
用金钱财力开路,通过缴纳择校费、购买学区房、找关系落户。
(四)择校产生的原因
1、优质和特色教育供给的有限
穷国办大教育,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特色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教育的发展相对落后。
2、校际差距是择校最直接的原因
(1)重点学校制度客观上拉大了校际差距。重点学校制度在特殊时期起到了相应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导致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政府近年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但是重点学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3)学校间努力程度不同、努力成效不同,在主观上加大了校际差距。
即便配有相同的图书馆、教室和场地,也不等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就会相同。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生源、教师待遇、社会影响上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进一步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异。
3、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致使被动择校
当前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体制还存在片面强调高学历的现象,加之传统的考试至上,分数至上的观念影响,为赢得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减轻沉重的就业压力,人们不得不从择校坐起,以便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4、盲从心理和攀比心态刺激主动择校
家庭具备了一定教育消费能力,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学,进了较好的学校还想上更好的学校。此外,由于学校办学仍旧处于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没有向社会,家长提供开放的全面的信息,不利于家长的理性选择,使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择校为表现出较大盲目性,择校之风越刮越烈。
小结:
择校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
择校本身没有违背教育公平。但是择校收费这种手段需要再斟酌。择校是市场经济下家长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结果。择校是学校优质教育不均衡的产物。治理择校不应以消除择校为目标
四、如何破解择校难题?
建议与对策——以均衡化解择校
1、加大对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2、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缩小校际差距。以扶持、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建立校长、教师定期流动机制。
3、发展特色教育,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校。
4、积极探索教育券制度。
5、建立金钱和分数两种手段规范运作的择校机制。
破解择校难题的成功案例 杭州—名校集团化的探索
(一)名校集团化发展过程:
1999年,杭州求是小学为了满足周边地区老百姓接收优质教育的需求,试行“连锁办学”,开启全国最早的义务教育公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探索。
2002年,成立求是教育集团——浙江省首个公办基础教育集团。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有4个教育集团,15所中小实行连锁办学。
2004年,市委市政府确立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后又以“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形式向农村推进。
(二)名校集团化战略:
以名校为龙头,以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共同发展,迅速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人民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需求的战略举措。
(三)名校集团化的几种办学模式:
1、名校+新校
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来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2、名校+民校:
名校、民校联手,集聚民间资本,促进办学体制改革。
3、名校+名企:
通过品牌、管理、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实习培训资源、行业发展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名校与名企共赢。
4、名校+农校
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5、名校+弱校
通过名校对弱校的重组或引领,提升弱校的办学质量。
6、中外办学模式:
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名校集团化办学使得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快速扩张,缓解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使更多人能够就近接受更好的教育,推动了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公平化。
名校集团化办学,发挥了名校的辐射与孵化作用。加快了优质教育资源增殖的速度,加快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缩短了学校上等级的周期,缩短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择校问题的调查报告凤翔县糜杆桥中学理化生教研组王西军摘要: “择校”是当今教育界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一个热门话题。义务教育择校问题是社会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A study abou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balancing development杜东东Du-dongdong(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20)[摘要] 本文首先对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
土墩子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知应会常识学习大会2018年5月2日星期三,我校除值班人员都参加了集中学习义务教应知应习大由齐校长带领真学习均衡发料,并育均衡发展会的常识学会......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含义: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二、义务教育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天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天津市紧紧围绕优质均衡和公平普惠这两条主线,通过提升干部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强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