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_高考古诗鉴赏常用手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5:50: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考古诗鉴赏常用手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题中所指的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来阐述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来阐述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古诗鉴赏中的表现手法有时偏向于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一)象征及托物言志:

*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象征运用于诗歌中的作用往往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如:梅花象征坚贞、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荷花象征高洁等。典型例题:(解析)

《卜算子·咏梅》陆游(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解析】在本诗中陆游写梅花的意图,恰恰是通过梅花这个具体形象来象征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作者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所以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

* 托物言志是诗人通过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或情感。采用托物言志方法写的古诗文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因此在表现手法中托物言志这种手法往往和象征有一定的联系)。典型例题:(解析)

《瀑布》 李忱(唐)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解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其从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瀑布”乃是胸怀大志志士的化身。诗歌以瀑布喻人,象征了冲决一切、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生志向。整首诗托瀑布言己志,读来使人激奋,富有激情。

(二)虚实:

* 概述

虚实结合是写诗作文的常用技法。虚与实,指虚景和实景。实景是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即“眼前之景”;虚景是想象或联想而出的景物,即“心中之景”。(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具体内容指向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通过联想想象,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 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诗歌中的“实”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在诗歌中具体呈现方式

“虚实相生”作者运用想象联系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虚景与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有时从对方着笔借人映己也是一种虚实相生的手法。)

“虚实结合”作者通过联想,寓实于虚。05长宁模拟考 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这种写法,其表达效果是寓实于虚,形象含蓄地表达了惜春伤春之情。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写法相同的句子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化虚为实”化抽象的不可捉摸的感情为具体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实物。从而将离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即化情思为景物。《西厢记 长亭送别》“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夕阳楼上山重迭,未抵闲愁一倍多。”“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联想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相似联想,一种是相对联想,还有一种是相关联想。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三)用典:

* 概述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括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了杜牧的《泊秦淮》

* 用典在诗歌中具体呈现方式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有明典、暗典、翻典。(诗歌中点化前人诗句也作为用典)

明典就是明用典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暗典就是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翻典就是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例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最后一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这首七律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尤其是此句反用典故,更显作者态度。《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而文中末尾句“海鸥何事更相疑”反用这一典故,变成海鸥不怀疑自己,暗示出作者与世无争、与人无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作者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 诗歌中常见典故

投笔、楼兰、折腰、鸿雁、商女、长亭、尺素、冯唐、梅妻鹤子等。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一般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鸿雁: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尺素:书信 四)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用的是起兴;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诗人开篇即运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涧底松”,比喻托身寒微的士人;“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之子弟。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增强意蕴,产生了影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五)、衬托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刻画的人或物鲜明突出。衬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也叫烘托;二是反衬。

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例1:“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解析】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 5 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天际、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例2:“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解析】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例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解析】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反衬有两种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乐景写哀,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动静相衬,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1: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解析】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2: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与山鸟的声响来反衬春涧的空寂,进一步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 在衬托的手法运用中,有时以人烘托人(《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有时以物烘托物(“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有时以景物烘托人物(《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烘托实际上也是一种侧面描写,它通过侧面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使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鲜明突出。以景物烘托时又会涉及到渲染这一种表现手法(“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中“家家雨”、“处处蛙”就渲染出约客时的环境气氛,突出诗人心中的孤寂落寞。) 注意反衬与对比的区别,反衬与对比都是两事物并提,有时易混淆。它们的不同表现在:它们的目的不同:衬托之所以言及甲事物,是由甲到乙的单向作用。对比则是甲乙二者同时突出,是甲乙之间的双向作用。作用不同:衬托以宾衬主,揭示主体;对比是两相比较,呈现出差异。

(六)情景关系

情景关系在诗歌鉴赏中经常会涉及,如04、07年上海秋考。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好的诗词往往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正像王国维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发情感,从而把情感传达给读者。典型例题:(解析)

04秋考 赤壁 荒矶鸥鸟满烟芜。

就诗歌中划线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情和景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个字)

诗末一句,作者以“荒矶鸥鸟”为意象,构建了一派凄迷萧索的意境,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愁怀和人生失意、理想不能实现的淡淡哀伤。尤其是该句卒章显志,以冷景衬哀情,起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典型例题:(解析)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维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也是一道结合意象分析感情的题目。“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些形象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显得暗淡朦胧,从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情与景关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主要呈现方式: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意境:意境是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意境考点与情景关系考点紧密相连)。

相关“意境”考题所涉及的答题点包括: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展现出的图景;剖析作者思想。(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展现出的图景具体从欣赏诗的画面美着手,抓住景物特征及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剖析作者思想主要从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情感着手,通过诗歌的情感基调,来推及其内在情感。在完成前两点思考的前提下,总体概括诗歌内容所呈现出的为怎样的一幅画卷。)

情与景关系在高考诗歌鉴赏中的答题基本格式

首先表述情景之间的关系,其次明确诗中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具有怎样特征的景物,最后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如果提及意境要表述景物所营造的氛围以及诗歌中所呈现的为怎样一幅画卷。)典型例题:(解析)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台城》韦庄(唐)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解析】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 317—589年)。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古诗表达技巧鉴赏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古诗表达技巧鉴赏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古诗表达技巧鉴赏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古诗表达技巧鉴赏,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考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高考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考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题答题技巧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教案

2011届苏州一中高三语文教案系列一诗歌鉴赏四高三诗歌鉴赏教案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2、了解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的命题......

下载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古诗鉴赏题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