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走一步在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学习文章传神的描写方法和叙议结合的方法。
4、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到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是一项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这样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情,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的这段经历。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心理学家。他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宇宙间》等,是文化界声望极高的专业作家。
三、简介背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莫顿•享特65岁那年写的,回忆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小时候他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体弱多病,和五个小男孩一起爬悬崖,他好不容易爬到一处岩石架,爬了三分之一的高度,就再也上不去,要下也下不去,陷入可怕的两难境地。后来照父亲说的,一小步,一小步下来,终于脱险了。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要注意速度。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果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五、积累字词
PPT演示
六、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把握记叙的六要素。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和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它游戏玩厌了,就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后,进退两难,中途被弃。
结果:经父亲的鼓励、指导,终于战胜困难,顺利爬下悬崖。2.理清思路
把故事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遇险,后一部分是脱险。
“遇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爬
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
心咚咚直跳
第二阶段:蹲
心惊肉跳
哀求啜泣
头晕目眩
第三阶段:伏
恐惧疲乏
全身麻木
不能动弹
“脱险”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毫无信心
害怕摔死
哭
第二阶段:萌发信心
似乎能办到
探
移
第三阶段:信心大增
能办得到
啜泣
3提出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指名复述。
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和五个小朋友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就想去爬悬崖。“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小山道上,心惊肉跳,小朋友们却弃“我”而去。“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我”摆脱困境,爬下悬崖。这次冒险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七、问题研讨。
1.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遇到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写天气的闷热,就写出了孩子们想去爬悬崖的原因,即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人物的心理描写。
1.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点拨:“我”的心理状态是颤抖、恐惧 词语:心惊肉跳,头晕目眩
句子:我的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吓得几乎要晕倒。
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教师小结:这些心理描写,衬托了“我”紧张、害怕、恐惧的心情,增加了情节的曲折和紧张,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2.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随后 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最后 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3.在脱险的过程中,作者两次写到了“哭”,这两次哭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喜悦,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战胜困难的巨大的成就感。
三、问题探究
1.“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起其作用。
环境描写,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父亲让孩子一步一步走下去,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
3.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点拨:他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真正关爱孩子的好父亲。父亲懂得怎样训练孩子,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路要自己走,不能总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课文中的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他并没有跑上去救孩子。因为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救孩子,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父亲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证明,作者确实获得了永生难忘的经验。
4.你如何看待杰利的行为?
点拨:从整个故事来看,杰利是一个真诚、善良、懂事的好孩子。因为当暮色苍茫“我”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石架上时,是杰利不放心“我”,把父亲叫来帮我脱险。杰利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嘲笑“我,而是帮助“我”,这说明杰利是一个好孩子。但是杰利看到“我”害怕的样子,虽然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没有安慰和帮助“我”,这是杰利做得不好的地方。
5.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点拨:作为同学和朋友,不能置自己的朋友于危难之中不顾,应该和朋友一起面对困难。
四、主题探究
1.“我”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如何理解“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的含义?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五、借鉴写作方法。本文作者莫顿•亨特从一件往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种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感悟,从普通而平凡的故事中悟到生活哲理,你就会收获一笔笔精神财富。文中还有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以小见大,由事及理;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前后关照,缜密严谨。
六、课堂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七、练笔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课外写一篇文章。
课堂检测 指导:自测题体现一定的基础性,又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只有“细心才对,思考才会”。下面请看看自己的预习情况如何吧!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回忆往事——爬崖遇险——父助脱险——感悟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过程和方法:1.尝试探究性、多角度阅读理解2.在阅读中思......
时光如梭,匆匆流逝的岁月,让我再一次懂得了,人生的时光门票,在不断的穿梭过去和未来,也任光阴的手抚摸着现在,有太多的好像,早已和我的过去划开了界限。无论悲伤的过往,还是美好而快......
《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讲解编 稿:王胜华审 稿:徐冬杰责 编:陈为华居里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是啊,作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案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学习写作技巧.2.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人生的哲理。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