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当爱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当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初探
湖南师大附中 刘爱国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最不愿看到的情况就是一提到上作文课,就听到很多叹气的声音。作文交上来,也大多只为较差。我知道学生害怕作文,而我更害怕他们的这种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事先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那是做不好这件事的。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想解决作文难的问题,首先应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先决条件,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让学生对写作感兴趣,就得让他们有机会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也为作文教改指明了方向 : 强调人文性、发展性、基础性。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在几年作文教学和研究中,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自认为有所收获。这让我看到了学生习作水平整体提高的希望,也坚定了我教改教研的信心。具体说来,我的作文教学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捕捉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部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作文教学要生活化。要达到这个要求,个人认为,首先应该从教材入手。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无论是从布局谋篇、语言文字上来评价,还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来衡量,教材所选文章都是首屈一指的,是公认的精华。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首先要学好教材,奠定写作基础。
我的做法是,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他们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换言之,就是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与学生实现沟通,触动他们敏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写作冲动,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我在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感受,我要他们齐读这一段: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学生读完后我要他们就生命和亲情,谈谈他们的感悟和想法。很多同学争着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以前我从没想过这样的问题,现在我知道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坚强,要顽强地活着。”另一个女同学哽咽着说:“我想,我要去好好接受我的继母„„”课后,很多同学在课外练笔上把自己的感想写了下来。我看到了很多真挚感人的文章。受他们的影响,也因为情感的冲击,我自己也把这堂课的感受写成了散文《让我的感动感动你们》因为真挚感人,在一次全国性的征文活动中,获得一等奖。这就是课本上这些优秀文章的魅力,它可以感动你,还可以促使你去想,去写。
课本上有太多这样优秀的文章,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欢让学生去深入思索。学《道士塔》一文,学生为文化遗产的流失而义愤填膺;学《灯下漫笔》,他们为我们鲁迅思想的深刻而叹服,为国人的奴性而叹息;学《泪珠与珍珠》,在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我替他们展示了一组感人的照片,学生在多种情感的冲击下无不感动得流泪。我也因此一次又一次被打动。而学生们的课后随笔也总是再次让我感动。
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习作欲望,既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又达到了练笔的目的,同时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真可谓一举多得。我乐在其中。
二、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喜欢作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作文材料的问题。为了给学生准备充分的“粮食”,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积累素材。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拓展视野,积累语言。
A.办好班级图书角。学期初,我将高中生必读书目及我推荐的书目打印好发给他们,要求每个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我帮他们用最低的价格购回。学生在书上先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再盖上班级图书角的章,放在一起统一管理,在班级之内流通。到学期末再各自领回自己的书。这样,每人买一本书,却可以读到五六十本书,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B.组织读书活动。充分利用每周的语文阅读课,组织读书活动。让学生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谈谈读书心得。语文课的前几分钟,我也常把我喜欢的文章读给他们听。
C.推荐好书。定期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著,每读到好的书或文章,也会在第一时间向他们介绍,跟他们谈自己的看法,来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
另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演讲大赛、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这些,都为写作奠定了文字基础。
2.充分选用课外时间,为学生创造条件,积累人生体验,从而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
A.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学会探究生活,从而形成比较深刻完整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研究性课题,进行扩展性的研究,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讨论。如课题“由环境问题想到的”激发学生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对大自然的关注。“我们也来谈谈历史”的课题引导学生去思索,锤炼学生思想的深刻性。我从报刊、网络上获得的一些有关社会有关历史的话题,也会及时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从这些讨论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从而也为写作提供素材。
B.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体验生活美,激发写作灵性。把学生带出校园,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也增长见识。不忽略每一次集体活动的大好时机,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进而激发他们表达美的欲望。每次这样的活动后,周记上出现相关的文字,我都会认真评点,同样写我的真实感受,这样的交流,学生最喜欢,下一次写作,似乎也就成了一种迫不及待的需要了。
三、指导与评价相结合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说,给予方法往往比只传授知识更重要。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没有,作文不外乎是多看多练。可作文真的没有方法可言吗?我认为不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有指导的义务,于作文也是。教师的点拨是一种艺术,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动笔之前,指导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高中阶段,大纲规定每期的作文数量并不多,但是如果每期只写那么五六篇作文,又是远不够的。我的做法是,认真指导学生写好课本上要求的五篇作文,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再到课外练笔本上自由发挥,养成一种写作的习惯,进而培养写作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审题是第一关键,让学生认真读题,明白作文要求,区别本次作文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怎样写出新意,怎样写得更深刻。
具体到写作指导,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A.拟个好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有了好题目,才能使读者对文章产生阅读的兴趣。多次阅高考试卷的经验也告诉我,作文题目的好歹也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得分。
B.写好开头。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好的印象。
C.写出真情实感。每次作文,我给学生不变的要求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现主体的真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同时,只要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就不愁写不出感人的好文章。古人说,作文“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也就是这个道理。
2.在评价中获得提高,在赏识中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还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是的,每个人都
需要善意的赞美。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具体到作文的评价上,对每个学生的习作,在不同程度上,采用多种方式给予赏识,可以刺激他们更上一层楼。
每次作文讲评,我尽量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信心,从而不断进步。我还经常采用面批的方式评讲学生作文。这虽然很费时间,但面批的针对性最强,把在文中存在着相同问题的几个学生找在一起,以一个同学的问题为例进行指点,其他几个同学的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这很容易收到实效。而且,这样面批,老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他们感到亲切,也易于接受老师的意见。
从心理角度分析,学生是喜欢高分的。苏霍姆林斯基比喻得好:“教师给学生写一个坏分数,等于在他们的书包里放一条‘鞭子’。”他把作文与挨打联系在一起,认为低分如同一种打击,阻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常因作文评分的高低而与别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意见。在作文批改中,我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给学生较高的分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作文中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开头结尾写得好,或者哪怕只是一个句子写得好,一个词语用得恰当,也都给予肯定和表扬,给他一个高分数,谓之提高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写作兴趣。
总之,通过几年的作文教学和研究,我付出了努力,也有所收获。学生不再谈“作文”色变,很多同学喜欢把作文写在周记本上给我看,然后期待着我的评点。越来越多的同学把写作当作一种习惯,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他们的文章中常有思想的火花闪现,我很欣慰。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说过: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才将世界装扮得如此美丽。”精彩纷呈的众多文章好比一座森林,而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每一篇作文就是那森林里丰富多彩的片片绿叶。有了能写真情实感的作文,于学生而言,写作不再是一种苦差;于老师而言,则犹如在作文教学的漫漫征途中找到一盏指路明灯。虽然前路漫漫,我将不断求索,让写作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习惯!
当坚强成为一种习惯当坚强成为一种习惯时,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困难无法战胜。命运不是绝对公平的,因为有的人的生活注定将与众不同。每次看见那些残疾人时,我都不敢让眼光在他们......
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文明是什么?如果非要咬文嚼字的来解释一番,那么,百度是这样释义的: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
当爱成为一种习惯爱情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两个人相处久了,自然会彼此依赖。--题记有人常说其实我真的不喜欢某人,只是生活中早已习惯了他,好像不......
当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前两天与一位几年不见的老同学通电话,老同学询问我的近况如何。我心底里泛起的快乐和幸福,伴随着微声笑语,使老同学深受感染,手机的听筒传来的是“老同学,我......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当文明成为一种习惯,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