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案例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爱你,我会告诉你 三月,阳光已经很温暖了。
不时有学生从身边走过,我似乎闻到了一股青春的味道。看他们一个个清秀俊朗的模样,我的眼前也显得格外明媚,真好!我时常会为此出神,也时常想:能够穿梭于这一群群笑颜如花的学生之间,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又一次要上公开课了。虽然不喜欢,可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一次纯美的精神之旅,我还是会很认真的去做准备的。
领导告诉我们,要讲的是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歌颂母爱的文章。即使不讲,学生依然可以透过文字来感知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所以,如果只是停留于文章本身,意义已经不大。我认为,如何让他们获得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这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点?看来,要想上好这节课,思路很重要。
一首舒缓的曲子缓缓的流过心底,我想起了昨天给我打电话的三姐。姐问,“最近你回家了吗”?我告诉姐说:“上周文硕没有过星期,所以没有回去,不过我给妈打电话了”。姐说:“你离家近,多替我们尽尽孝心吧,让妈高兴点”。我说,“放心吧,姐,会的。”。挂断电话的瞬间,泪水汹涌而下。泪光中,妈妈的温暖再一次将我包围。
妈妈您说:对学生好一点,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说:对工作要努力点,做领导信任的老师;你说:和同事要和睦相处,遇事别太斤斤计较;你说:生活上要照顾好孩子和大人,别委屈了文硕,别忽视了小凡;你说:抽空别忘了回婆婆那里为他们洗几件衣服;你说、、、、、、、妈,你为什么心里就只有别人呢?你惦记着大姐的身体不好,惦记着二姐的孩子要高考了,你惦记着做生意的三姐太辛苦,你惦记着四姐家的冠峰没人照料、、、、、、可是、、、、、春节我给你买了一件棉衣,你为什么要再把钱给我?姐姐回来时给你的钱,你为什么却把大部分又悄无声息的塞进了她们返程时的旅行袋内呢?你经常说,“只要你们姐妹几个幸福,妈妈就知足了”、、、、、这就是你吗,妈?这就是你吗? 音乐依然在回旋,泪水依然在肆虐、、、、、、8:25,教室里我在用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烘托着气氛。导入:(含泪)一段美丽的文字,一份深沉的母爱,一首深情的歌曲,一怀母亲的温暖。年少的我们,深深浅浅的记忆中,母爱是我们永远的感动(掌声)。
作文教案: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是学生的第一次单元习作。作为刚刚正式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本身应该对写作文有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可孩子们一听要写作文了,第一反应就是“喔……”,从语气中能感觉到他们对作文的厌倦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因此,我在设计《我们的课余生活》这篇作文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做了记录,让学生尝试观察、尝试记录观察,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相互交流、写作自己的课余生活。然后分三步指导学生写作: 一:以课本为范例,做到读写结合结合本单元课文让学生学习把过程写具体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拐杖,确实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如《爬天都峰》这一课,让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山的,可以用上连接的词(一会儿……一会儿……),也可以用上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然后想一想我和老爷爷是怎样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呢?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绝招》这一课则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写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绝招时是如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表现绝招的过程写具体的,另外,作者还写出了观众的评价来衬托绝招的绝,这时我提醒学生在写活动时,不但要写自己还要写别人。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有法可依了,写起作文来就轻松自如了。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为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我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做手工、放风筝、刷碗、摘秋果等等。引导学生把活动中看到、听到、想到、做到的写下来。并告诉他们在描写活动过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首先要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接着写活动的开头、活动的内容;当时有关方面的情况怎样;参加活动的心情;活动是怎样结束的;以及参加活动后的收获和感受。这样指导后就不会出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给人乱糟糟的感觉。学生在活动中也积累了素材,体验了过程,激活了情思。学生有素材了,有体验了,有情思了,写作文时自然难度就降低了。三:情境再现,步步引导
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虽然做活动了,但真正到写时又写不出来了,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把活动的情境再现出来,采用第二步中提到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然后把步骤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这些画面就会在他们脑中重现,化为文章,落在纸上。
教学内容: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
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
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
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生评价 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生答 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 真的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冷场”之后的精彩[背景] 在一次次的外出听课过程中,我们总能听到一堂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语文课。在大多数教师的眼里这样的课肯定算是一堂好课。然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扬生活之风帆创课堂之精彩——《坐井观天》教学案例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
语文教学案例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程门立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
解写日记的意义。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掌握写日记的要求和方法。3、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4、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努力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