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媒介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目录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现状…………………………………………...1.1“农民”角色的迁移………………………………………….1
1.2受众群阶层的分化…………………………………………..........2 2大众传媒——农村的都市文化霸权的制造者…………………….2 2.1文化霸权的表现……………………………………………..........2 2.2文化霸权的影响………………………………………………......3 2.3霸权文化隐忍下的“抗争”………………………………….........3 3大众媒介的自省与回归………………………………….................3 3.1降低有线电视的收费 增加宣传手段………………………………4 3.2调整节目设置 增设农民频道………………………………..........4 4 结论…………………………………………………..………..........4 参考文献..……………………………………………………………..4
摘要
当代社会,大众传媒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成熟,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受到了极强的冲击。而作为对农村乡土文化的终结者与大众文化的创造者的大众传媒来说,这种悲壮化情结更为明显。“在当代社会,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实际上媒体所宣扬的绝大多数文化符号都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并成功地挤占了那些在媒体上较少得到反映的传统文化或者弱势文化的空间。”相对来说,这也是今天中国社会大多数农村的文化现状。
关键词:大众传媒 乡村社会 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社会在变革,农村在变化,农民受众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一仅靠农业劳作的被动接受者。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流动。正是由于有了大众传播媒介,流动的渠道增加了,新的思想从外界进入乡村并在农民之间蔓延。变化的农村在“旦旦而聒之,月月而浸染之”的大众媒介所营造的“氛围”中受到影响,它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大众传播媒介又将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新型农村的变化?我们在思考、关注的同时也在拭目以待这种交互式的变化。“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染”。深陷帷幕其中的我们,也未必能分得清楚,辨得明白。
一.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现状
1.“农民”角色的迁移
从社会学角度,角色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进步与活力的体现。农民这个庞大群体激烈的阶层分化,正证明了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城市相比,农村受众一直是大众传播媒介所忽略的对象。纯粹意义上的农民逐渐成为农村中的弱势群体。之所以称之为“弱势群体”,不仅仅因为其人数的大量减少,还在于他们无论在年龄上、文化程度上还是经济收入上均明显处于劣势。
对于乡村社会,打破城乡之间阻隔的方式是流动。作为文化信息高地的都市,未必能了解农村,固守于自己的“山峰”文化而沾沾自喜。而农民工进城,却打破了这种阻隔。当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土地,流向全国各大城市时,他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新的思想观念。因为这种流动,使农业和非农业产生了联系,从而促进了乡村和城市价值观的交流,乡村和城市社会结构的交锋。
2.受众群阶层的分化
A. 媒体的接触率的不同。
现如今,电视已经深入了农村家庭,成为家庭必备的耐用消费品之一。电视已跃居为第一媒介,占用了最多的闲暇时间。然而农村受众的角色却呈现出多元化,外出务工人员收看电视的时间要多于在家务农人员。
B、节目内容的选择的不同
务工人员对媒体新闻的选择多集中于国内、国际新闻,内容涉及多方面,对于枯燥的经济类新闻也有所关注。而务农人员多喜欢看国内、本地的新闻,内容除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报道,多集中于一些社会新闻。社会新闻大多是“里巷之事”,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的“琐闻”。
C、反馈意识的不同
媒介参与度是衡量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重要指标。外出务工人员表示没有过多的对媒体提供的参与性较强的项目给予过多的关注,对“刊登广告,给媒体提意见,电视直销”的反应都不太积极,甚至有些都没有听说过。但其中“利用手机进行有奖竞猜”有人提到。这至少可以说明,变了身份的农村人与纯粹的务农人员相比,显示了更多的主动意识。在接触大众媒介时,他们已开始不满足做被动的受众,而是有意识地拉进自己和媒介的距离,不管是否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起码可以利用大众媒介满足自己的文化娱乐需求。他们不仅仅是受众,而且是有一定反馈意识的受众。
二.大众传媒——农村的都市文化霸权的制造者
农民在大众媒介面前一直处于被动受传的地位,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在媒体上无法得到充分反映,他们只能接受由“文化高地”流下的文化信息,还依旧陶醉在这一温柔陷阱里。大众文化抢占了传统文化,仅剩的那些文化也越来越趋于统一。媒体对于倡导什么,不倡导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面对这一现实,被动的农村受众大多选择沉默的隐忍,在文化霸权的今天这种选择多多少少有些苍凉的悲情主义色彩。崇尚个性的时代,现实让我们失去了说话的脾气和那点秉性,如同80年代迷茫一代的垮掉宣言“你——别无选择”。
1.文化霸权的表现
很多时候,媒介组织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受众营造一种有别于客观环境的“虚拟环境”。如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所能感知与亲身体验的范围越来越小,而对于媒介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因此,当代人特别是农村受众在大众传播面前往往表现出不自觉的软弱无力。他们脱离不开大众传播,而对其大多数内容往往缺乏一种批判与审视的态度,而更倾向于不假思索地完全接受。媒体霸权的意志轻而易举地慢慢腐蚀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国的大众,已从混沌的“大众”转化为“分众”的概念。媒介有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受众群,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读者群”。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媒介在受众定位上倾向于寻找有一定社会地位、收入较高、消费能力较强的群体。
2.文化霸权的影响
由于受众对大众传播的权威性缺乏批判,加之农民对于都市文化的心理弱势,使得承载于大众媒介之上的大众文化在农村的文化价值普遍保持一种认同与跟进的态度。从现阶段来看,农村社会暂时还无法改变处于文化霸权下的“低地”的状态,而农村在文化上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如何在吸收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与延续性,而不至于走向没落与衰亡。
3.霸权文化隐忍下的“抗争”
强势的大众传媒代表的大众文化向相对弱势的乡土文化流动已是一个大趋势,但这种向乡村的流动却不是绝对的、毫不费力的,而是在不断冲突、不断适应、不断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农村对都市文化的接收情况看,我们可以把流入的文化分为:其一定生活层面的文化,另一种可看作是社会观念层面的文化。对于前者,农村受众所普遍采取的态度与行为是欣赏、羡慕进而模仿、学习,而较少批判与审视。而对于后者,受众的态度则不像对待流行文化那样宽容。“当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威胁时,他们普遍采取戒备状态,在经过观察、分析后,发现这种文化对原有价值体系不构成根本威胁时,并发现它是种更为优秀、更为高级的文化时,则会渐渐接受。”而在农村,受众对于价值观念层面上的文化多采取不接受或有选择的改造接受。
三.大众媒介的自省与回归
大众媒介在农村宣传中,长期扮演或长期处于缺位的角色。农民受众长期处于知情权享有不充分的局面。殊不知,8亿农民足可以影响国家决策和利益表达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等民主机制。知情全市公民实现其民主权利的基础,享有同等的知情权,本就是应有的国民待遇。
1.降低有线电视的收费 增加宣传手段
1)在调定有线电视收费的价格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实际要求,根据地方的不同经济水平,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在原有基础上适当降低价格。2)各地广电相关部门也应时常关心农民的业余生活。定期文化宣传下乡,文娱演出下乡,送电影下乡,把中央或地方的相关政策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融进普通农民的生活。
2.调整节目设置 增设农民频道
上文以从多方面论证了农民的角色分化已相当显着。尽管从户籍上看,许多离土不离乡甚至离土又离乡的非农业劳动者仍被我们称为农民,但他们内部已经表现出了很多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向大众媒介警示,重视农村中各类受众的差别和变化,在不能简单地视农村受众为一个无差异的群体。如果仍以传统的观念对待现在的农村与农民,它将失去的将是一个巨大的受众市场。
结 语
对于相对落后于都市的农村来说,这种展示于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文化”昭示着一种新鲜的行为、新颖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空间、别样的一种理念,因此它又是一种召唤,又是一种比自身生活更令人向往和追求的文化示范。乡村文化相比之下也已泛晕黄昏,但请不要忘记,黄昏后的夕阳却是最为灿烂,最为挥之不去的印记。
从长远来看,从社会学角度来说,撤乡建镇是调整城乡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步。而与此相对应的,农民进城务工、包括大众文化的一定程度的“侵蚀”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媒介众多的今天,大众传媒对于受众,特别是对于为此付出过代价的农村受众,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利、考虑他们的实际利益,充分解释信息,给予应有的知情权来得比什幺都重要。村庄其实不是悲情的,是赋予的过程显得稍许悲壮,任何的变革都需要最后的悲壮,也许悲壮才会牢记。望着即将空巢的村庄,“仓惶而逃”的过客,没有精神依托的悲情生态,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这是我所希望的理想化的大众媒介。参考文献:
[1] 刘东莱.大众传播在中国西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功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8。[2] 洪长晖.电视与乡村日常生活[D].厦门大学,2008。
[3] 陈燕华.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D].厦门大学,2008,(08)。
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媒介传播技术不断提高,人们视传媒为社会变迁的工具,大众传媒越来越植根于人的普遍生活需要之中,在经过......
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和特点;大众传......
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浅析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长安大学政治学院 白鸽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
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文学的影响谢鼎新 (来源: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3514)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
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社会化影响的调查报告大众传媒是指包括网络、电影、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面向大众传播媒体。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