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以美育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涵养美感以美育人”。
回归生活
以美育人
[摘要] 思想政治课从教学的基本任务与美的本质作用出发,按照学生的审美要求,进行审美施教,在教学活动遵循美的规律,以审美立美为手段,寻求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回归生活
思想政治
审美
中学思想政治课,就其本质而言是德育课。审美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伦理结构,而审美教育有 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能结合学科特点融合、回归生活、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将使思想政治课教育和教学改革出现新的突破,而且必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一、回归生活,寻求以美育人的教育方法 1.关注学生的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1]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思想寄寓于形象之中,理性积淀于情感之中。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和理解力,审美鉴赏和创造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促进全面和谐的发展,构建理想人格。马克思主义美育观赋予思想政治课课堂教育以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展现过程。在充满生机与乐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和谐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映,获得审美愉悦体验,使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成为涌动着生命的力量、智慧的生成、创造的激情的审美艺术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塑造个体健康的人格,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因素。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赋予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回归生活,用生活逻辑来统整知识逻辑,用生活事件来润泽知识命题,知识的意义世界就会向我们敞亮。教学回归生活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复制翻版,它需要教师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其回归的生活应是经过过滤、净化、改造过的生活和文明、健康、有益的生活。在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生活加以筛选、提炼和升华。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知识接受、思想引导等各个角度来发掘材料,而且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对进行疏理、加工、整合和改造,去掉杂质,保留精华,以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激发情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思想,陶冶品性,实现全面发展。在对学 1 生日常生活的材料进行筛选时,必须注意所选择材料之间的相关性,避免出现相互矛盾。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即教学过程的完成,也就是学生“知——信——行”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完成了,一个完美的人也便被塑造出来了。在这种塑造过程中,我们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这对于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美育因素,善于选摘现实生活中美的事例,并体现美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一方面乐于接受思想政治观点,另一方面提高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划清美与丑的界限,形成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定势。
2.以审美方式存在的教学也是对话人生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与教学活动中的他人展开着对话,与教学中的知识进行着对话,与具有生命形式的活生生的教学实现着对话。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与知识进行着精神交流,体味着知识所蕴涵的精神人格力量,从而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学生就是在与知识的对话过程中理解着社会、理解着人生,实现自己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人与教学活动的对话,就是师生在彼此的交往中,在与知识和其它各种信息的交流中不断进行着能量交换,从他人、知识和各种信息、事件中汲取营养,补充自己,丰富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更新、创造着自己的生命,使自己不断获得成长。在这一生命的对接和能量的交换中,人能够不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作为动态生成系统的教学活动的生命节奏和韵律,与人的生命活动和谐一致,从而产生生命的愉悦,获得美的享受。[2]
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的视角和思维方式,肯定了课程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含义,以及“非确定性”的意义。它强调课程的创生性,强调课程中的人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主张回归生活世界,注重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注重探究、体验、理解、反思和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的过程。政治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这是思想课的核心价值,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也主要引导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应充分揭示道德规范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对于个体道德人格尊严建构的必要性(合目的性)。尤其要发动德育对象的道德精神需求,使道德规范成为其改造自身建设美好人格形象、幸福和诗意人生的惬意工具。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者的情感高度一致,形成具有相当冲击力的情感场效应时,就是人文学科教学的美好境界实现之时。[3]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审美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高品位的创新能力。人的各种素质中,审美文化素质是最主要的。教育,就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审视他人、审视自己,就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回归生活,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
1.引导学生获得生命意义的领会与生命境界的提升
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气氛、情绪环境,是审美活动得以“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审美化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生长的“土壤”必须是能够孕育生命、滋养生命的。我们应该在教育环境和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关照生命、有助于生命成长的情绪情感氛围,这种氛围便是爱的氛围、自由的氛围和平等的氛围。
结合时政热点,以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教育,从而实现道德上的升华。在《文化生活》中《弘扬民族精神》这一框题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升旗仪式》和《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片断。让学生学会用所学道理分析热点,点评时政,感受国歌蕴含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出探讨课题:弘扬民族精神的课题。这样,在视频欣赏、感悟中,积累爱国的情感体验。在合作、探究与体验中,进而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2.课堂应赋予主体在教学中作为“人”的生命意义
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在学生与文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促进学生感知和领悟文本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开辟一条进入文本世界的通道。回归生活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复制翻版,它需要教师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筛选,其回归的生活应是经过过滤、净化、改造过的生活和文明、健康、有益的生活。在课程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学生的生活加以筛选、提炼和升华。不仅要从有利于学生知识接受、思想引导等各个角度来发掘材料,而且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对进行疏理、加工、整合和改造,去掉杂质,保留精华,以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获得知识,激发情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思想,陶冶品性,实现全面发展。
人们的行为美中,只有那些充分体现先进的社会趋向时,才能表现出美的和善的行为来。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营造以美育人的教育环境,挖掘以美育人的教育因素,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学境界,达到在趣味中增长知识,在体验中学懂理论,在理解中提高觉悟。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引导学生勇于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以利实现知识到能力的功能转化。首先,指导学生确立综合探究的课题,有的放矢参与经济社会生活实践。例如,学生确立了《中学生消费心理面面观》、《福安市民的消费层面》、《和谐开发瓜溪桫椤自然保护区》、《走进廉村,感受闽东文化遗产》、《高中生如何选择专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詹溪自然遗迹―――冰臼景观的开发和保护》等探讨课题。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成小组走向社会和基层,参观采访、座谈、摄影、问卷调查、上网查询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大量、丰富的真实资料。最后,通过制作课件、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成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在班级和校园进行交流。教师将学生的成果在自评、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得出学科初评学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此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或价值观的“碰撞”中培养并提高自己内在的道德判断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根本所在,也是思想政治课以美育人带来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4 [2] 王敏.新课程与教学审美化.课程研究
[3]余立新.文、理、艺学科教学的审美差异.课程 教材 教法,2006,2:18
福建省福安市第三中学:陈绍灿2008-7-15
以美育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化州市平定镇新华小学张诗宁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以美育人 ——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诸因素中,又以“德”为首,可见德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德育......
培养兴趣,以美育人内容提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并用多种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标。那么......
以美育人 培养特长——侨中学艺术特色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侨中学是一间属普通高中。学校以艺术教育(音乐、美术、体育)为特色,是“粤北校园广场文化活动示范学校”。侨中学创办艺......
以美育人,发展内涵武进市邹区中心小学朱小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需要美,因为美是教育的磁石,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增进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