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颜回:杜道生先生仙逝三周年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颜回不仕阅读答案”。
当世颜回:杜道生先生仙逝三周年祭
——“复兴国学,谢谢大家”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是《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生活状态的描述。不难看出,孔子对这位弟子品德和操守的赞赏。“箪食瓢饮”般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历代读书人心中至高精神境界的一种,也是儒家“安贫乐道”精神的一种具化。
历史的脚步发展至今天,还有颜回般的读书人吗?
2008年以前在四川师范大学读书的朋友可能都曾目睹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发须皆白的古稀老人,穿着已经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中拄着拐杖,拿着一个饭盒,慢慢地走向食堂打饭,之后再慢慢地走回那个在已经被学校弃用了的办公楼里的宿舍。刚入学不清楚的新生极有可能会把这位老人当成一个退休的老教工或者看门大爷,但川师大的老生和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音韵学家杜道生老先生。
杜老出生于民国元年(1912),四川乐山人,幼时曾入私塾读书,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国学基础。18岁时至成都读高中,毕业后考入四川大学。后因四川局势动荡,杜老便只身前往北京,先后被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三所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高校录取。自然,杜老也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知名教授,如胡适、沈兼士、钱穆、闻一多等人都曾是道声老的老师。这之中,沈兼士先生对杜老的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是他(沈兼士)告诉我,中国的文字学研究要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就这样,杜老与《说文解字》这部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说到《说文解字》,杜老总是能侃侃而谈,学生随便提问一个字,杜老总是能迅速而准确的说出在哪个版本的《说文解字》的第几页第几列第几个字,并能一字不差的把字的释义和他人的注解背诵出来。或许,杜老对中国文字的了解和热爱,已经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注。也正是因为这份对汉字的热爱,在1982年内地掀起一股文字改革热潮之际,杜老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了《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一阵轰动,杜老不仅创造性地将汉字与物质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还呼吁汉字改革不能脱离传统,必须要保存传统,这是国家民族统一的标志。
相对于杜老在文字学、音韵学上的成就,其身上保存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操守则是其备受人尊敬的更主要的原因。杜老婚姻不幸,原配去世很早,只留下了子女。杜老的长子也是川师大的教授,一门两位教授,何况杜老又是一位中国文字学领域的“国宝”级人物,学校自不会亏待。但杜老受中国传统“安贫乐道”思想影响极深,即使已经年过九旬,仍然坚持一个人住在学校一栋已经不再使用的办公楼的宿舍里。这间宿舍不足30平米,屋内除了一张老旧的上下铺、一张书写用的小桌子、一把破旧的摇椅外,再也没有任何大型家具。房间到处堆满了书,还杂乱的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可能最新的物品就是那个学生送的电热暖手器,这就是一位“国学大家”的全部家当。杜老每日坚持自己料理生活,每日的早饭便是一个馒头就小菜,最喜欢的小菜就是腐乳;中餐和晚餐在食堂打上一荤一素和少许米饭,回到宿舍慢慢咀嚼。杜老喜欢饮酒,但每顿为自己限量,而且必须是粮食酿造的酒。崇尚“道法自然”的杜老还有很多现代人不理解的“怪异”的行为,比如杜老从不刷碗,每次吃完饭,都是在饭盒中倒上一点热水,等待变凉以后一饮而尽,再用抹布擦拭一下即可;此外杜老从不使用洗衣粉等物品,每次只将衣服在水中浸洗一遍即可;还有从不用冰箱,只将需过夜的食物浸于冷水中降温。这些行为或许在今天的人看来不符合卫生,但杜老却认为,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方式。
杜老每日的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抄书,抄传统的经典著作,在用毛笔小楷工整的抄好后,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油印出来,送给年轻的学子。这也是杜老一生坚持“述而不作”的体现,觉得很多道理前人已经说过,我们不知道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阅读前人的著作。2009年,已经96岁的杜老大病一场,住进了医院。同时杜老的大儿子也病危住院,父子二人住在对门病房,每日杜老都拄拐前来看望自己并重的儿子。最后,杜老的长子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杜老的心情陷入了极度的悲伤,而几个月后,这位已经跃进世间沧桑痛苦的老人走出了丧子之痛,开始重新教学生,抄书籍,履行一位“为往圣继绝学”的读书人的本分。
2013年8月,杜老因肺部原因而住院。9月8日晚,杜老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留下了八个字的遗言给自己的学生:复兴国学,谢谢大家。9月10日,这位一生安贫乐道的国学大家与世长辞,享年101岁。
杜老的一生,尝遍了人世间所有的苦痛,颠沛流离,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但杜老从未改变过作为一个读书人所该保持的品德,居陋巷,食简食,衣破衣,潜心研究不为名利计。杜老仙逝三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位当世之颜回。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子涵
2013020319
联系方式:电话:***
QQ:923702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