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_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4:43: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

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过去千百年,中国曾爆发过多次大大大小的革命运动,随着执政者的更替,治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形态改变、社会角色日益多元化和劳动分工日益复杂化。

这一历史性的巨变,既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指引。在过去60多年里,中国人曾经耗费很长时间艰难摸索,遇到很多挫折,更有不少惨痛的教训,所幸最终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它所产生的结果,就是今日之现状:绝大部分人口告别了贫困,基础教育的普及使民智获得前所未有的开化,越来越多的人口正在向中产阶层迈进,国强民富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有希望。

当然,中国依然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中国未来的演变进程,虽然方向明确,但具体操作中依然充满着未知因素。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因素,就是价值取向在改变:过去是以克服物质匮乏的目标为重心,将来则是以增加和分享物质财富为重心;过去,整个社会都围绕着实现经济繁荣的目标运行,而未来社会的主体诉求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而做到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协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用政治体制改革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并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取得最终胜利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种体制,无论是经济体制抑或政治体制都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基本制度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相互适应时,彼此促进,而当二者不相适应时,则互为阻力,今天,政治体制改革仍然难以让所有人感到满意,甚至备受批评。很多学者也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呈现“滞后性”的命题。站在忧患意识的视角看待这些批评,不在于肯定批评者的非理性,而在于要让他们在释放心中不满的同时正确认识政治体制改革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深层原因,揭示政治体制改革为何呈现出“滞后性”。笔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呈现的“滞后性”既与政治体制改革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民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期望有关。

一、政治体制的特性规约了它的改革进度,降低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认可度政治体制改革带有艰巨性、突变性、反复性的特征。所谓艰巨性,就是难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旦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就会涉及改革者自身的利益问题。人都是利益动物,改革者再高尚也不会超越人有追逐利益的冲动这一点

二、民众政治参与感的提升与政治认识的相对滞后,容易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们之所以对政治体制改革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盼,除了没有认识到政治体制本身的特性之外,还在于没有去很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与认识国民,而是对政治体制改革寄予超越阶段的期望。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的历程中可以窥见端倪。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科学、合理、高效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来保障。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具体来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上层建筑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相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从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不难

看出:每一次政治体制改革任务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中每一次认识的深化也必然会带来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对现有政治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例如: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一经济形式认同基础上。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经济形式认同基础上。1993年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形式认同基础上的。

(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功能。它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反作用,甚至一定条件下与经济相比占据首要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是对社会的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对中国当前情况来说,政府是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得以建立。所以邓小平深刻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明显滞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保障功能。使经济体制改革能顺利、健康的进行。总之,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我国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中,如何协调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和前进的步伐,如何使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日益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问题。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温家宝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从引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定稿)

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叶亚南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摘要从引发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案例(推荐)

政治体制改革案例宁乡“新政”:人事行政新举措 案例提示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点之一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我们既要按照中央精神讲好“普通话”,又要立足现实讲“宁乡话”。湖......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工程院物业管理102班胡华丽学号:10066212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14大召开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内容提要】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破除那些妨碍社会发展的各种障碍。改革的目的是国家强大、人们富裕、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改革主......

下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