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_论古诗歌与历史教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4:39: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古诗歌与历史教学”。

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诗人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其作品中多方面地展示了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描绘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风尚及历史发展趋势的无比珍贵的“史诗”,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和注解材料。

诗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因而通过诗歌所反映和包含的历史也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发展的某种趋势及规律。

《诗经·小雅·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就准确地反映了奴隶制高度发展的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度——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周朝的一切土地名义上都属周王所有,周王将其分赐给诸侯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同时周王还占有作为生产力主要构成因素的劳动者——奴隶本身,并把他们大量地赏赐给诸侯臣属。

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则形象地反映了唐朝前夕,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致使唐开元年间(712—741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地主阶级财富迅速积累,唐王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2、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的掠夺,以及社会的腐败、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悲残生活。

这类题材的诗歌,从《诗经·魏风·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始,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隋末的《挽舟者歌》、杜甫的《三吏》、《三别》,宋梅尧臣的《陶者》、王安石的《河北民》,直到明薛论道的《不平》,钦权阳的《税官谣》、清魏源的《江南吟 》以及流传在民间的一些歌谣等等,举不胜举,比比皆是。这些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典型具体的艺术形象,揭露了剥削阶级对奴隶和农民政治经济上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表现了人民群众“卖牛纳税拆屋炊”(苏轼《吴中田妇叹和贾收韵》),“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苏舜臣《城南感怀呈永权》)的悲残生活。

3、表现了被统治阶级不堪压迫和奴役,奋起反抗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事迹。

在长达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奴隶主和地主阶级,千方百计地在经济上对奴隶和农民进行 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政治上残暴的压迫。而“中国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势力的统治的,他们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达到推翻和改造这种统治的目的。在汉族的数千年历史上,有过大小几百次农民起义,反抗地主和贵族的黑暗 统治”。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暴精神和壮举,在中国历代诗歌中都有充分的反映。

这类题材的诗歌,又可分为两类。

其一,表现了积蕴于人民群众心中的对统治阶级的仇恨、愤怒和诅咒,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在《诗经·魏风·硕鼠》中,诗人把奴隶主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表达了奴隶对剥削者不劳而食的憎恨,和对“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东汉末年,流传于民间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歌谣,采用拆字谜语 1的形式,隐含了“董卓死”的寓意,表达了人民对专权祸国、制造战乱的奸臣贼子的仇恨。其二,反映了被压迫者揭竿起义,用革命的手段反抗统治阶级、推翻和改造反动统治的事迹,歌颂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闾左称雄日,渔阳适戍人。王侯宁有种?竿木足亡秦。大义呼豪杰,先声仗鬼神。驱除功第一,汉将谁可论。”(屈大均《读陈胜传》)这首诗不但概括了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被征戍边,鱼腹丹书,夜半狐叫等 主要史实,并盛赞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英雄气概,和“驱功第一”的历史功绩。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表现隋末首义的《隋大业长白山谣》、唐黄巢的《菊花诗》、元末的《松江谣》、明末的《税官谣》、洪秀全的《述志诗》等等。

4、表现了中国历史上,各族人民反抗外族统治者的压迫和侵略的英雄事迹;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国殖民侵略前赴后继,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 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首义和团揭帖,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在帝国主义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除教灭洋”保卫国家的爱国壮举;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藐视敌人,敢于同其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气势磅礴、慷慨激昂。这类题材的诗歌还有表现中国军民剿除倭寇的《舟师》、《登盘山绝顶》,表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复台诗 》,表现抗英斗争的《三元里》等等。

在我国的诗歌宝库中,还有一些诗歌表现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有的诗歌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 勇敢和不畏劳苦,如表现大禹治水的“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人海流 ”。(苏辙《涂山》);有表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密切关系的,如反映昭君和亲,促进民族团结的“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张仲素《王昭君》);有表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大智大勇的,如反映西门豹破除迷信的“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汪遵《西河》等等。

二、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的主要表现

1、有利于课程的导入。每节课的导入,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情趣很快的调动起来,可以为一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也可以把前后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而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诗词正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通过诗词来导入一节课,一是引入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讲红军长征,教师即可通过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导入课程,使学生对长征有着更直观的印象。二是通过对熟悉的诗词中的一些问题设问,引入要学习的内容,以引起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真相的兴趣。比如讲唐朝盛世一课,可以引用杜甫的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开元是唐朝哪个皇帝的年号?为什么唐朝会出现杜甫描绘的这种丰硕的景象?”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些诗歌,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

历史教材所反映的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是通过对记录历史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抽象思维的形式,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诗歌所反映的同一历史则是通过对丰 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在真实的图画里面显示社会中某一阶级底状况”。它可以使人产生如临

其境的感觉,因而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

如对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连年混战,百姓生灵涂炭,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段历史,曹操的“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既形象又具体,使学生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长年征战、遍地狼烟,百姓流离失所、客死异乡,田园荒芜、了无人烟的悲残场景。若将教材的讲述和这首诗歌结合起来,使枯躁的史实和形象的历史画面结合在一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把握统一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 解。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老古董,青年学生对它不太感兴趣。加上初中阶段又学过历史,因而高中阶段学习历史,学生认为是“炒现饭”,更没有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历史,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一首诗词、一幅对联,往往可以吊足学生的胃口。同时运用诗词对联,学生会有“阳春白雪”的感觉,自信心也会提高。讲解北宋灭亡这一知识时,板书岳飞的《满江红》词:“怒发冲冠,„„。靖康耻,犹未雪;„„。”分析这首词的大意后,抓住“靖康耻”来讲解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4、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当今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创新,就得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思考。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诗词对联能促进学生的这一思维。例如赤壁之战讲完后,板书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沈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再板书辛弃疾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让学生思考杜牧和辛弃疾的观点,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5、有利于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教师在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由于资料的缺陷,有时难以让学生信服。而适当运用诗词对联,往往可以受到较好的效果。例如评价隋朝大运河,可以引用4首诗词:①胡曾的《卞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②宋元鼎的《炀帝冢》:“帝业兴旺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③李敬方的《卞河直进船》:“卞河通淮利则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④皮日休的《卞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学生对此议论纷纷,大大活跃了思想。

6、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俗话说:诗以言志。诗词对联常常是作者高尚品德的写照。学习历史人物,辅以诗词对联,学生会自然而然萌发出向历史人物学习的念头,从而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效果。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泽东等。

7、在教学的总结上,能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引人入胜的开头,对于激发学生,引起兴趣,提高求知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更是余味无穷。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中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节,最后引用谭嗣同的《有感一首》:“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既是对本节内容的高度总结,也为下一节谭嗣同等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戊戌变法作了很好的铺

垫。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末尾,则可以引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现出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豪迈气派,也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四、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的注意事项

需要说明的是诗歌中虽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但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形式,同历史教材是有明显区别的。它毕竟是通过典型,夸张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表现历史的完整性,连贯性和真实性上,与历史教材是有差距的。同时有些“史诗”中流露出明显的阶级偏见和不健康的思想情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时,要摆正“史”与“诗”的关系,要对其进行精心的选择,并用阶级分析的观点,进行恰当的处理。

1、把握好诗歌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

历史教材基本上体现了学生应掌握的历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而“诗史”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强学习兴趣的有益补充,处于辅助地位。况且,从《诗经》算起,从古至今,保存下 来的诗歌可算是汗牛充栋、举不胜举,这其中的多数诗歌,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某 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前,按照“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宁精宁短,切忌滥长”的原则。对庞杂的诗歌进行认真的甄别,仔细的筛选,选取那些和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能对教材起到注解、补充、深化的“点睛”之句,揉进课堂教学中,这样才不致于喧宾夺主,使历史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2、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去正确认识、分析、处理“史诗”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阶级社会中,“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诗歌也表现着一定阶级的意识,明显地带有统治阶级的思想烙印。因此,对引入课堂的诗歌,除要对其丰富的内容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外,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其进行阶级分析,鉴别其表现 出来的阶级性和思想倾向,在吸收、借鉴其反映和表现历史的同时,摒弃其思想倾向上的消极性、腐朽性和反动性。在唐末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有人在尚书省门上贴了一首诗歌:“自从大驾去奔西,贵落深坑贱出泥。邑号尽封元谅母,郡君变作士和妻。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齑。唯有一般平不得,南山依旧与天齐。”对这首诗,要在肯定其真实反映了农民取得政权后,贵族老爷被打翻在地,农民扬眉吐气的阶级关系大变动的同时,对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思想,仇恨和蔑视农民政权的反动思想进行批判和摒弃。在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要注意诗歌的文学性史实的关系,区别诗歌反映历史时所表现出的文学色彩,使其再现历史的真实。

由于诗歌是通过具体、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和表现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因此,通过诗歌所透视出来的历史,会不可避免地因为诗歌本身浓厚的文学色彩,而和真实的历史有所差异。这就要 求我们在将诗歌引入课堂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诗歌和反映同一历史的多种史料进行反复的,多方位的比较,认真进行鉴别,“去伪存真”,剔除“史诗”中所表现出的夸张的文学成份,从诗歌中去寻求和再现历史的真实面目。

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诗歌教学

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诗歌教学白剑灵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以明快的节奏、琅琅上口的长短句受到学生的喜爱,诗歌中运用了较多譬如比喻、拟人、排......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语文教学漳州华安实验小学 李秀霞摘要: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优化了语文教学,提高了学生素质。在信息技术参与下课前预习,教学目标达成快而有......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发挥媒体优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快速性显出独特的内在魅力,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多媒体的应用给语文......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作者:刘艳丽 性别:女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学历:本科单位: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谢庄小学通讯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谢庄小学 电话:182558084......

下载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诗歌优化历史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