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计算练习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公司理财计算练习题”。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连环替代法、资金成本、可比产品、财务分析、比较法、差额分析法、资金结构、不可比产品、资产负债率
普通股股票每股面额200元,今年期望股利为20元,预计以后每年股利增加5%。该企业所得税率为33%。假设发行各种证券均无筹资费。该企业现拟增资400万元,可以从以下甲、乙两个方案中选择:
甲方案:发行长期债券400万元,年利率为10%。普通股股利增加到25元,以后每年还可以增加6%。但是由于增加了风险,普通股市价将跌到每股160元。
乙方案:发行长期债券200万元,年利率为10%。另发行普通股200万元。普通股股利增加到25元,以后每年再增加5%,由于企业信誉提高。普通股市价将上升到每股250元。
你认为:该企业应该选择哪个方案较好?
2、某企业生产195型柴油机,按计划性2010年每台成本应在2009年的670元的水平上降低15元。到上半年结束,实际上每台成本为650元,试计算降低成本计划指标。
3、某厂生产A产品,其中零件下个年度需18000个,如外购每个进价60元,如利用车间生产能力进行生产,每个零件的直接材料费用30元,直接人工费20元,变动制造费用8元,固定制造费用6元,合计64元。该车间的设备如不接受自制任务,也不作其他安排。
要求:决策下个年度零件是自制还是外购?
4、某公司预测期的目标成本初步测算是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为7%,国家下达的降低任务为6%。经过充分认证,确定预测期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可比产品生产增长25%
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10%
原材料价格平均上升8%
劳动生产率提高20%
生产工人工资增加4%
管理费用增加4%
废品损失减少10%
该公司按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预测期可比产品总成本为772800元,可比产品各成本项目的比重为:
原材料70%
生产工人工资15%
管理费用10%
废品损失5%
合计100%
根据以上资料,测算计划年度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和降低额。
5、某企业欲建成一条生产线,需筹集资金3000万元,期限三年。现有3个方案可供选择(所得税率为33%):
(1)发行3年期债券3000万元,债券年利率15%,按面值发行,发行费率为2%。
(2)发行股票面值3000万股,每股面值1元,发行价每股4元,银行收取手续费等筹资费率为5%,预计每股收益率为50%,预计每年收益按5%递增。
(3)向银行借入3000万元,3年期,借款利率为12%。
问:哪个筹资方案好?
6、某项固定资产原值50000元,预计正常使用20年,预计残值收入3500元,预计清理费用1500元。试计算固定资产的年、月折旧额和折旧率。
7、某企业每年生产、销售甲产品3800件,每件变动成本为16元,每件固定成本为1元,售价为24元。如果把甲产品进上步加工成乙产品,售价可提高到30元,但单位变动成本需增至20元,另外需发生专属固定成本800元。问甲产品是否进一步加工成乙产品?
8、某企业2006年生产A、B两种产品,2007年继续生产这两种产品。已知企业按上年预计平均单位成本、计划年度产量计算的产品成本为800000元,产品成本中各项目的比重为:
1、直接材料费65%
2、直接工资费15%
3、制造费用18%
4、废品损失2%
合计100%
按照企业总体发展要求,确定计划年度生产增长20%,产品成本降低7%。为实现这一目标,经有关部门分析研究,采取措施,预测2007年其他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如下:
1、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10%
2、原材料价格平均上涨4%
3、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15%
4、生产工人平均工资增长5.8%
5、制造费用增加14%
6、废品损失减少50%
根据以上资料,测算计划年度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和降低额。
••••••••1.已知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和费用,求现金净流量 2.年金终值、年金现值、复利终值、复利现值、递延年金 3.长期借款、债券筹资以及普通股筹资、留存收益的成本......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选A5.“材料配比”变动对材料成本发生影响的原因是(c )。A.价格高的材料消耗量不一样B.各种材料耗用量不一样C.各种材料计划价格不......
变化中的企业经营环境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未来前言 可持续发展正在为企业的发展和调整创造新的机会。有人预言:可持续发展(或称绿色经济) 必将 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
一、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二、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因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三、影响资金投放决策分析的因素......
供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活动分析,是要对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比。分析对比的方法通常有五种:一是实际与计划对比;二是才年(同期)与上年(同期)对比;三是实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