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娥 冤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窦娥冤答案”。
窦 娥 冤
一、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认识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特有的舞台语言
3、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4、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这幅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完成相应练习
2找几位同学介绍剧情,要求语言简练,交待清楚,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目的一是使学生对全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解说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的独白开始。四折内容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本所选的是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解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使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一剧烈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展现的。说明
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可选五或六位同学分别扮演,通过演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
七、作业 思考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场标上小标题。
2、本文篇名为“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3、仔细阅读曲词,体味曲词中除了叙述自己的冤情外,还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曲词进行分析。
4、读剧本,看戏曲,就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中冲突的双方是谁?冲突的焦点何在?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解说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即本文的矛盾而设计,从结构出发,由浅入深,直至文章的主题。此四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课时
一、分析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场标上小标题。明确
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
(二)“刽子手”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
(三)“刽子作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为“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明确
“冤”,简而言之,就是无辜受屈。“没来由”“不提防”就是明证,窦娥与婆婆诀别更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是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经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正是“三木之下,何患无供”,由此可见,窦娥冤案的造成,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在这样的社会中,造成的冤案何止这一桩,受屈而死的又何止窦娥一人。难怪窦娥在曲词中指天斥地、骂鬼怒神,把斗争的锋芒直指那黑暗不公的社会,“这都是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三桩誓愿的一一应验,更进一步证明了窦娥的“冤”。
3、仔细阅读曲词,体味曲词中除了叙述自己的冤情外,还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曲词进行分析。明确
文章分三个部分,用一“冤”字贯穿全篇,但经过仔细阅读,又可看出全文中不仅仅是这个“冤”字,还有“怨”“悲”“恨”的情感。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怎样理解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对天地鬼神的猛烈谴责? 明确
对天地的指斥、对鬼神的怒骂,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起初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自己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谴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勇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这一个“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窦娥的孤苦无依的身世,看到她那屈找的无奈,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可谓是一字一泪,泪中含血。
即使如此,她还在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这一节,怎一个“悲”字了得。
第三部分中,窦娥更是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弱女子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吏治的腐败。若不是“恨”到了极点,一个善良的女子如何能发出如此的誓言。
可见,这三部分贯穿一个“冤”字: 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恨)。前两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暝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逐层深入,逐步突出人物性格,突出窦娥的叛逆精神。
4、读剧本,看戏曲,就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中冲突的双方是谁?冲突的焦点何在?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明确
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与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的冲突。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太守等人,而是整社会制度的腐败。因而,本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二、戏剧结尾,为什么要安排“三愿”?
1、阅读设计 说明
选四位同学分别担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宾白)等角色和舞台说明的阅读。全体女生齐读窦娥的曲词,以增强曲词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赏析“三桩誓愿”
(1)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桩誓愿。明确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2)运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3)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
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的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 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 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三、作业
1、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2、分析窦娥的形象 第三课时
一、继续赏析“三桩誓愿”
(4)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明确
三次宾白依次用“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进一步强调了窦娥之死的冤枉;再加上监斩官的对答,更使得出人意表。难以实现,也就更加衬托出这三桩誓愿的依次实现后的惊天动地,确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然后再用三支曲子依次对应,直抒胸臆,可谓是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
(5)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枉不浅”。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二、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 明确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窦娥从一上场,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接着在诀别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示了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从窦娥的行动和宾白中我们可以知道,窦娥是刚强的,面对酷刑,坚持正理。但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的。即使是走后街,也是因为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仍在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窦娥临死前的希望和要求,也仅仅是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冤屈而死和生前的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窦娥的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议,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并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非常鲜明、生动地诞生了。
二、分析蔡婆婆的形象特征 明确
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病相怜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来,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像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作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三、既然蔡婆婆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迫害。为什么窦娥还要替她顶罪呢?这不是“愚孝”吗? 明确
窦娥不是替蔡婆婆顶罪,而是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充分体现了窦娥也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包括她为丈夫守节。虽然这是受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这一品行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百善孝为先”嘛。小辈向长辈尽孝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的。我们反对那种无原则的百依百顺的孝道,但对于牺牲自我,以避免长辈受害的“孝”,还是应该赞同的。并且通过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怀婆婆,尤其是在本折中,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痛,更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如此善良又恪守妇道的女子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可见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更有力地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秩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四、鉴赏本折的语言特色 明确
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是关汉卿语言的最大特色。
元杂剧的语言历来有“文采派”和“本色派”之分。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所谓“本色派”,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关汉卿的戏曲语言,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在课文中,凝炼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节奏性强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体现了窦娥的“怨、悲、愤”。如: “天地也,只合(只应该)把清浊分辨,可怎生(怎么)糊突了盗跖、颜渊? ”“天地也,做得个欺软怕硬,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直率如口语,便于直抒胸臆,把人物因蒙受冤屈而愤懑不平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地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这些句式整齐,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滚绣球》整个曲子感情激昂有力,语言通俗易懂,排列错落有致,韵律铿锵,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思考
明代有一位叫叶宪祖的人对《窦娥冤》一剧作了修改,并改名为《金锁记》,内容大致是说:剧中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的途中,在渡过黄河的时候不幸落水,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并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凡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改动,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却削弱了原剧的斗争性,流于一般的戏曲大团圆的结局的俗套。这样改,说明叶老先生要么是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有意篡改原
意,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的庸俗的喜剧。
六、作业
将杜牧的《清明》一诗改写成一个戏剧小品,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换用标点符号。原诗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编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板书设计 窦 娥 冤
怨
悲
恨 指
诀
三 天
别
桩 斥
婆
誓 地
婆
愿
现实
浪漫
结合
《窦娥冤》教案周亚军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2.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3.鉴赏剧作的超......
谈谈一些阅读思考1为什么用这三个誓言表现窦娥的冤屈?有什么效果?2细节,窦父发现窦娥冤案的曲折?1,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当时社会黑暗无法在现实中寻助只好借上天的口 2, 窦......
窦娥冤 (关汉卿)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zhuó)分辨,可怎生糊(hú)突了盗跖(zhí)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
第 一 课 时【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学导入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