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但愿人长久(第67课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2但愿人长久2课时”。
总第6、7 课时
课
题:
2、但愿人长久
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词意,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复杂心理活动——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反映了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
每生一本《新华字典》《词典》,古典音乐《水调歌头》《琵琶语》。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学习多音字“埋怨”的“埋”字;
3、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上课时间: 9月6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即将迎来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播放《但愿人长久》)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4、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苏洵之子。他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设计意图:了解苏轼的生平,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出示词语认读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设计意图:正确读出词语的音,把自己理解词语意思的好方法推荐给同学,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自主探究
1、指导学生按“睹景思人—看月埋怨—宽慰吟诗”给课文分段,并尝试概述段意。
2、指名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课文。
逐段朗读,体会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紧密与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以段落为理解单位进行训练。
四、作业巩固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把《补充习题》一完成3、联系课文内容,尝试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巩固本课的基础字词知识,同时加强朗读,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能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词语和诗句,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结合对课文的深入学习,进一步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上课时间: 9月7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并且反馈。
2、提问: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题“但愿人长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话的含义?
3、检查读书情况:出示《水调歌头》,指名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
二、朗读感悟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2、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团圆,苏轼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3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提问:①“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这儿指什么? ②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
4、默读第三小节,思考:苏轼为什么这么思念他的弟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
5、相机理解“手足情深”,“一起----一起----”“ 形影不离” “七个年头”这些词语,让学生理解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并指导读出感情.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此时此刻,苏轼在想什么呢?自由读第4、5自然段,思考:苏轼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些想法?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
7、相机指导理解:
(1)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提问:
①“无情”是什么意思?这儿苏轼为什么说月亮无情呢? ②“偏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③看到月亮,苏轼可能想到了一些什么往事?这儿的省略号表达了什么? 指导朗读。试着背诵这段话。(2)出示语段:
提问:①“转念”是什么意思? ②苏轼的这段话中有哪几个意思? ③这段话照应了诗句中的哪几句话?
④现在,呢知道诗句中的“婵娟”是指什么了吗?
8、提问:①你们还搜集了哪些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②这些诗同这首《水调歌头》相比,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③这同苏轼这个人的性格有什么关系?
9、齐诵《水调歌头》,深入体会诗人苏轼的感情。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学习课文时吸纳的情感完全地因素释放出来。同时引导学生读书做记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拓展深化
1、指导学生结合语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3、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播放《水调歌头·中秋》全篇的朗读资料。)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描绘的诗歌内容,感受苏轼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巩固
1、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或者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完成《补充习题》
设计意图: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板书设计:
思念
思念亲人 2 但愿人长久
埋怨
热爱生活
宽慰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整体入手,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品读感悟。学生也能在文章中,找出诗句的意思,从而理解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题1、指名读诗句,找出诗句中藏着一些月亮别名的词语。(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中秋夜借月......
但愿人长久成志慧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学会用生字组词,理解文中的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西沉”、“悲欢离合”、“婵娟”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文章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
2但愿人长久备课时间:9.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2、学习9个生字,绿线里的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