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平凡与伟大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专题十简单电路”。
专题十 平凡与伟大
上帝创造了平凡,就一定让伟大诞生于平凡之中;上帝创造了伟大,就一定让伟大穿插在平凡之中。平凡与伟大共存。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伟大中展现着平凡。
平凡与伟大,不离不弃,互利共生。在自然界中,随处都能体现平凡中的伟大:一只扑火的飞蛾,一片落化成泥的枯叶,一株峭壁成荫的松柏„„它们都能在平凡中彰显出伟大,使我们肃然起敬。我们用心灵去体会,用智慧去思想,用灵魂去诠释。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苦苦求索。而那些先哲和大师在平凡人生中留下的伟大印迹,则需要我们用心去承载。逝去的是他们的肉体,而他们的灵魂仍旧在平凡中继续书写着伟大。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将其捕捉,用我们的思想和生命把伟大在平凡中传承下去。
“平凡与伟大”这个话题,应该与同学们没有距离。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在接触它。课文中有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鲜活的榜样,而且每位“平凡”的学子通过刻苦努力实现为社会、祖国和世界作出贡献的理想,就体现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近年来,高考也多次出现类似话题的作文试题。
2012年北京卷:火车巡逻员;2012年重庆卷:门卫的职责;2012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
1.活着的“烈士”
著名作家魏巍写过一篇散文,叫《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中描写了一次壮烈的松骨峰战斗。在那些带火扑敌的烈士中,有一位名叫李玉安的。然而,这位“烈士”并没有死,至今还活着。他被人救起之后,回到家乡黑龙江,当了一名普通的粮库工人。几十年来,他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着,丝毫没有向任何人夸耀过自己的过去。直到1990年,当人们知道他就是当年朝鲜战场上的英雄时,许多人都大为不解,甚至为他没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遗憾。然而,李玉安舍弃了自己本来可以得到的各种优厚待遇,选择了做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工人,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毕生的精力,这平凡的生命同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摘自《黑龙江日报》)【素材点拨】 平凡孕育伟大,这种平凡让人动容,这种平凡让人铭记,这种平凡让人追逐。我们生活中需要更多这样拥有平凡之美的人。
【适用话题】 淡泊;选择;光芒 2.姚雯敏:***身边女翻译
姚雯敏,国家级女翻译。2013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出访拉美时,那位紧随其后的“神秘女性”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她就是姚雯敏。
她是一位“85后”,出生在广东省增城的一个乡村。在当地基层部门工作的父母,用微薄的薪水努力给她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她从小就喜欢看外国电影,听外语对她来说就像欣赏一首首美妙的音乐,常常陶醉其中。
12岁时,她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面对12万元的高昂学费,爸爸忍痛卖掉了新买的摩托车,妈妈又以低价卖掉了投资证券,加上向亲朋好友借的和自家多年的积蓄,1997年8月,姚雯敏带着巨额学费,正式入读广外外校。
从小就懂得生活艰辛的她,很快就在众多同龄孩子当中脱颖而出。第一年,她被选拔到广东电视台为“灵格风”儿童英语系列教材进行英语配音;第二年参加英语竞赛,获二等奖;第三年参加中考,分数超出了广州任何一所重点高中录取线。高中三年她又多次获奖。2003年她被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
面对诸多喜人的成绩,勤奋好学的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骄傲。2006年11月,她考取了外交部录用的3名公务员之一,2007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外交官,担任外交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国家级翻译。
姚雯敏对自己的工作特别谨慎。每次出访前,她都要做足功课,了解专业词汇,了解每位领导人的语言风格,或者他最近关注哪些热点。姚雯敏说:“其实,出名只是个副产品,镜头并不是冲着我来的,我只是刚好出现在镜头里而已。”
(摘自《思想》2014年第5期)【素材点拨】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姚雯敏以自己的刻苦努力、不懈奋斗,证明平凡的女孩也可以成功逆袭。她,既抓住机遇,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屡获成功,又志存高远,以自己的顺时变化而调整航向,还谦逊低调,踏实做事,充分说明了“相信自己,结果一定给力”。
【适用话题】 平凡与不平凡;抓住机遇;淡泊
3.唐嘉陵:努力,只为中国深度
唐嘉陵,1984年生,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深潜英雄”称号,2013年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3年,唐嘉陵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录取后,他去学校报到途中去了北戴河,目的是圆儿时看海的梦想。第一次看见海,他为海洋的浩瀚而惊叹。
2006年下半年,正当唐嘉陵心无旁骛地为考研冲刺时,一则招收深潜试航员的通知,再次激起他内心对海洋的向往。经过体检、体能测试、政审和心理测试,2007年12月,他顺利通过深潜试航员选拔。最终唐嘉陵与比他大两岁的付文韬成为我国首批深潜试航员,并在“蛟龙号”深潜器设计单位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接受培训。
从水池实验到江水实验,从海面实验再到正式下潜,在从国外学习归来的潜航员叶聪的带领下,两名深潜试航员不断学习,学习的场所就是仅能容纳三人的球体生命舱。“这期间,心理上确实出现了恐惧感。我就一遍遍地想象自己处于下潜状态,细心回想操作流程,细数自己的操作动作。当熟悉以后,心里有了底,自然就不再害怕。”唐嘉陵说。
再接下来的海试中,唐嘉陵参加了3 000米海试,5 000米海试,7 000米海试,并于2012年6月27日16时许,完成7 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 062米,也成为迄今为止“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的最大深度。
【素材点拨】 小鸟因为选择了蓝天,才能尽情飞翔;小溪因为选择了大海,才能尽情流淌;青松因为选择了危峻,才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花朵因为选择了绽放,才显示出生命之美丽。作为80后一员的唐嘉陵,他选择了海洋,选择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见证中国深度。
【适用话题】 坚持不懈;勤奋;知识与实践;热情
4.黄荣华:为故宫修复龙袍
黄荣华,58岁,武汉人,植物染色专家。
在北京通州有一座名叫“国染馆”的小院子,院子的主人叫黄荣华。2013年2月,他用天然植物染色的39套时装,登上了巴黎T型台,震惊了西方同行。
1992年,黄荣华在一家服装企业做管理工作。这家企业采用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成衣染色,还聘请了一位台湾专家。这位专家有一次问黄荣华:“大陆有没有植物染色?”“现在没有了。不过我会一点。”“那我们就一起来玩呗。”就这样,俩人在工厂的实验室捣鼓起了天然染色,最初原料就是厂门外的杂草。
“玩”了10年之后,黄荣华却吃惊地发现,天然染色在中国居然是个空白:纺织研究所的专家没有经验,南京、北京等地的图书馆也没这方面的书籍刊物。“只能翻古籍了。”农业、中药、历史,他一点一点地啃。2004年,黄荣华决定辞职,专心研究天然染色。之后的几年里,他陆续研发出120多种颜色、300多个天然染材,初步恢复了中国草木染色工艺。2012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组找到了黄荣华,想让他帮忙修复龙袍。之前,他们曾遍寻国内印染企业,做过无数试验,但都和原色对不上,最终不得不高价请香港和外国的染色专家,而黄荣华调制出的黄色一下就和原色对上了。不少人想找他合作,但都被黄荣华拒绝了。黄荣华笑着说:“我老了,没什么所求,就连这个工作室也是租的,但我挺快乐,这就够了。”
【素材点拨】 工业印染技术的盛行,却使得有着千年历史的天然染色技术濒临绝迹,大量古籍字画、刺绣服饰也因此面临灭顶之灾。黄荣华在天然印染这块被废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数十载。用汗水浇灌出了一个缤纷的人生。他所做的并非只是兴趣所至,更是受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所驱使。在传统工艺日渐式微的今天,发扬光大之路在哪里?这值得我们当代人去不断思考。
【适用话题】 人生就是拼搏;传统工艺;在黑暗中摸索;使命感
5.石秀平:三十五载敬老抚孤
石秀平,生于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乾如村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石秀平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一贫如洗的卢志汉。虽然石秀平早有思想准备,但嫁过去后,她还是有点不适应。家里的唯一收入,是靠丈夫在镇派出所当治安协管员所得的300元工资。
同时,卢志汉身边还带着一个“孤儿”。这名“孤儿”就是时年40多岁的同村村民卢华基,卢华基儿时失去了双亲,加上一只眼睛失明,家里唯一的土房子又被洪水冲毁了,无依无靠的他只好投靠卢志汉。
婚后第二年,卢志汉的堂叔卢锡才病倒在床。石秀平30年如一日,始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直至去年,96岁高龄的卢锡才无疾而终。
石秀平照顾的第三个对象,是“婆婆”李美芳。卢志汉8岁时,父亲病故,当时李美芳抛下卢志汉兄妹改嫁,卢志汉不免心生怨恨。2004年11月,80多岁的李美芳跌断了左大腿,无人照顾。石秀平听说后,瞒着丈夫去看望婆婆,并说服婆婆到自己家治病,每天对其细心服侍,直至两年后老人伤愈。
石秀平第四个照顾的是丈夫的哥哥卢棣发。卢棣发早年发达过,但对弟弟一家的困难从不过问。2007年,卢棣发患上了食道癌,石秀平不计前嫌筹钱为他做手术,之后又一直照顾他。
2012年,丈夫突然离世,留下90多岁的婆婆和卢华基。“我家住房条件不太好,比较紧张,想在后院多建几间房,以后就可以接更多需要帮助的孤残老人来居住了。”谈及今后的打算,石秀平道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素材点拨】 上帝创造了平凡,就一定会让伟大诞生于平凡之中;上帝创造了伟大,就一定会让平凡穿插在伟大之中。平凡与伟大永恒地共存着,永久地吸引着,只有在乎凡中才能彰显伟大,在伟大中展现着平凡。石秀平几十年如一日的助人善行,着实伟大。她对此的回应更是朴实而又不凡:“我觉得好事总得有人做。其实做习惯了,照料起来也没想象那么难的。”
【适用话题】 孝老助孤;爱情与物质;坚强;平凡与伟大
6.曾文寂:用写作迎战死神
一手高举着稿子与眼睛平行,一手提笔吃力地在上面记录着代表发言。2010年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重残作家曾文寂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因为患有严重的强直性脊柱炎,他不得不直着脖子记录,再加上腿脚有重疾,时常抽筋疼痛,他还要不时站起来手撑桌子稍事歇息。因患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一天中90%的时间,他只能僵硬地躺在床上,翻一下身都会疼痛难忍,所以他形容自己“像一具化石”。
吞完8片止痛药后,锥骨般的疼痛稍停。曾文寂才能开始一天的工作。先是一寸一寸地移动身体,然后在妻子的搀扶下蹭下床,坐进轮椅,然后打开电脑。床到书桌的距离,只有两米,却足足耗去曾文寂40分钟时间。为了撑住身体,还要用细绳将厚板子缠在腿上,以便坐不住时可以站起来。
现在他每天拄着双拐,站在电脑前写作,“身体好,一天能写1 000多字,状况差,就只能写几十个字。”30年里,他和同样重残的妻子付宇一起,克服身体的病痛和生活中的困难,坚持不懈,发表了230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4本书,并获得多项全国性大奖。
著名作家史铁生曾为他们的书作序:“人生一世,最后发现名利财富都是空,人能够拥有的只有生命本身。但生命的流逝使得它难以实现超越时段的自我确认,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
2011年夏天,曾文寂联系了武汉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他说:“我的视力一向很好,身上最有价值的器官就是眼角膜,它会让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朋友重见光明。”
【素材点拨】 也许曾寂很平凡,平凡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文字让困境里的生命焕发了光彩。这种不怨天尤人,发愤图强,与命运做斗争的精神永远释放着耀眼的光芒。
【适用话题】 不甘平凡;让生命在困境中焕发光彩;奋斗之歌
7.梅现成:修路老人
梅现成,原重庆灯泡厂的退休职工。
退休后,梅现成总觉得自己还能为厂里做点什么。想了几天后,他决定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义务清扫厂区。每天扛着一把大扫把,老人快乐地上岗了。
2006年,已是78岁高龄的梅现成,为了方便行人上下歌乐山,开始独自在歌乐山的山路上修筑梯坎。不论刮风还是下雨,每天天刚亮他就背着一背篓石头上山,接近日落才回家,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水。
有一天,老人不幸摔倒在了下山的路上,还是歌乐山一位好心的农民把他背回了家。这一跤让老人足足在床上躺了半个月,老伴急得流眼泪,说什么都不让他出去修路了,他却握着老伴的手说:“老伴,给我买双新布鞋吧,这样以后就不会因为脚滑而跌倒了。路就快修好了,我总不能在这个时候放弃吧,那样会有更多的人在那条路上摔倒的。”老伴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了。
就这样,老人没有借助任何机械工具,硬是靠着肩挑、手扛修出了一条3公里的山路。3年后,这条蜿蜒崎岖的梯坎路终于竣工。
老人家总是闲不下来,路修好后又干起了老本行,在居住的大院子里继续为大家打扫清洁。厂领导觉得有些过意不去,找他谈话,觉得应该给他点补助,他笑笑拒绝了,说只是想为大家做点事。
【素材点拨】 我们总爱把梦想寄向远方,行尽天涯路,尝尽风霜苦,才知道平凡最美,平淡是福。踏踏实实地爱身边的人,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必定会有不平凡的幸福。梅现成,一个简单、朴素而又平凡的老人,二十多年来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他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
【适用话题】 执着;奉献;平凡与伟大;成全他人
8.王天喜、王盼:用生命谱写正气之歌
王天喜,男,湖北省罗田县白莲河乡归云山村农民;王盼,男,湖北省罗田县白莲河乡归云山村农民,王天喜之子。
2010年4月4日下午1时,上海松重线的一辆正在运行的公交车上。忽然一名乘客发出惊呼“抓小偷”,紧接着,4名青年男子慌乱中夺门而出。此时,坐在车门旁的王盼一跃而起,朝逃窜的窃贼追去,父亲王天喜也紧随其后冲下了车。王盼对窃贼紧追不舍,紧要关头,窃贼突然转身,掏
出尖刀刺向王盼。中刀的王盼一个踉跄,倒在地上。王天喜试图制伏窃贼,大腿被连刺四刀,当场晕倒。王盼挣扎着爬起来,一把抓住窃贼的头发,将其死死摁住。气急败坏的窃贼再次持刀捅向王盼的胸口,20岁的王盼顿时倒在了血泊之中。
随后赶来的群众忙将父子二人送往医院。王天喜的股动脉多处被割断,面临截肢危险,经过27天的持续抢救后,终于转危为安。然而,心脏被刺伤、失血过多的王盼却再也没能醒过来。
王天喜、王盼父子的义举,在荆楚大地广为传扬。各界群众纷纷捐款,同时,王天喜也用行动表达一家人对社会的感恩。2010年7月8日,特大暴雨袭击当地白莲河李家垸村,王天喜捐了5 000元。2011年6月26日,王天喜来到罗田县特殊教育学校,向残疾儿童捐款1 000元。8月4日,他为同县一位患癌症的贫困村民募集善款3万余元。他说:“我从伤痛中站起来的那一刻就在想,一定要尽快康复,然后可以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的关爱。”
【素材点拨】 有的选择,决断的时间只有一瞬;有的考卷,需要用生命书写答案。但这一瞬,可以成就永恒;这份答卷,足以感天动地!“义勇父子”——王天喜、王盼,两个普通的农民工,他们以淋漓的鲜血,捍卫了凛然高洁的人间正义;以永恒的瞬间,浓缩了生命的崇高与价值。他们用生命演绎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谱写出一曲感天动地的义勇之歌,奏响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适用话题】 生命的崇高;大无畏;平凡与伟大;见义勇为扬正气
平凡与伟大——电影《雨中的树》观后感如何定义平凡与伟大?有人以出名与不出名来定义它们,我不以为然 ,于是认真百度了一下。平凡:平常,不稀奇。(1) 没有值得注意的事件(2) 不高......
平凡与伟大我们活于这个世上,每一天,许多人都在讨论,什么人平凡,什么人伟大。在现实的社会里,谁能做到平凡,谁能做到伟大,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相信,再伟大的人也有他平凡的片刻,再平......
平凡与伟大—读三平精神有感姜民“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三平”精神。......
平凡与伟大 前一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在夕会课上观看《感动中国》节目。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停地闪现着那些感人的事迹。 在这些感人肺腑的事迹中,我对丛飞的事......
平凡与伟大在许多人眼中,平凡与伟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反义词,人们都希望伟大,追求伟大,都厌恶平凡,鄙弃平凡。但其实这两者或为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滴滴无人问津的小水珠,虽然他们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