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_如何面对死亡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3:56: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原创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如何面对死亡”。

原创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 2017-03-31 子非良驹

与中国的清明节类似,日本有盂兰盆节,法国有万灵节,基督教社会有一个专门为逝者祈祷的万圣节...表面看,似乎都是一样的祭祖和祈祷,但实则面对死亡,中西方在如下三点存在着重大差异:死是什么,如何死,死后的世界。今天推荐一篇思想酷原创首发文章供您参考(2745字,阅读约需7分钟)。中西方面对死亡的 三点差异

思想酷丨原创·首发

题记:

死亡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电影《入殓师》

记得有位长者去世时十分清醒,当时我在院里玩耍,他让子女帮他穿好寿衣,自己盘腿坐在炕头,临了说:把门帘掀起来吧,太阳快出来了,我要走了。子女照办完,并没在意老人的这句话。直到太阳完全升起,儿子到屋里取东西时,才愕然发现老爷子已仙逝。

这些年,我常常想起长者临走前的那句话:我要走了。中国人是忌讳说“死”的,所以用“走”之类的字眼代替。可我又觉得,如此简单理解这句话,似有不妥。回归到正常语境,“我要走了”意味着离开这里,然而,可去往的那个地方是哪?

死是手段,或是结果

中国人忌谈死,连圣人先贤也未有十分明确的解释,孔子就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我们的文化提倡喜生,总是绕过死亡这个话题。虽然孔子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但主要是在强调生时的“闻道”,而死亡不过是一个注脚。

相较于中国文化,由于西方是执着于个体的人,对死亡有更为深切的感受。从拜伦在《该隐》中将生育看成是“繁殖死亡”,到车尔尼雪夫斯基把悲剧视为死亡,从叔本华的“死亡哲学”到后来尼采以审美的陶醉来摆脱“生之巨轮”,无不说明这一点。从这个层面讲,死亡给予西方人某种生活不详的预兆性和生命的沉痛感,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性。在存在主义作品中,作家善于将笔下的人物提到死神面前,用以剖析人物的心理。因为,海德格尔说:“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 西方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死亡时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崇尚殉道精神,为真理、自由、正义而死的文化特征十分鲜明。那么,这种殉道精神和上文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否有区别呢?

显而易见,殉道者将死看成一种手段,“朝闻道,夕死可矣”则是将死看成一种结局。前者认为通过死亡这一热烈的仪式,表明立场或达到某种目的,死亡是获得道的手段;后者则认为在生时追求道,在满足某种获得感后走向死亡,这是一种满足感后发生的事件,更趋于结果。

法律信仰的殉道者:苏格拉底

当然,中西方对死后的憧憬有相似之处,死后灵魂升上天堂,或是“驾鹤西去”西天极乐。即使认为人没有灵魂的一元论或是物理主义者,对待死亡这件事上也不否认人有心灵,以欣赏艺术品时的感性去看待死亡,使得死亡本身具有一种美感。

很多人会说,中国自古不也有“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式的人物吗?他们用死换得更多的东西,难道不算是殉道吗?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中国人的生,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为了利于族群繁衍延绵的生。所以,死亡也是这个功用的必由之路。虽然个体死了,但对族类生命大树能生生不息做出了贡献,就重于泰山,倘若碍于族类的发展或是碌碌无为,那这种死就显得轻如鸿毛。

我们不排除中国人的死具有局部的殉道精神,但这种殉道藏有极深的功用性在里面。可能是在一场战役中,用自己的死换取了更多人的生;也可能是在死的过程中,为其他人的生创造了条件,这种死亡便显得伟大。甚至是当这个人死后,他的功用性依旧存在。譬如列祖列宗对后代的保佑性,后代在遇到重大苦难时总会向先祖们祈福,让祖先发挥神明的能力,保佑自己渡过难关或做成某事。亦即,这个人死后就不再是普通简单的人,而是“事鬼神”中的“鬼神”,人们臆想着他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可以摆平俗世中的麻烦。

无论“生前死后”,我们的文化语境里一直都是在“事人”。生前为人服务,死后也有保佑人的责任。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差异更大。在基督教,死亡是通向天国的必由之路。海德格尔说过,死亡是这一存在者的一种向终结存在。中国人乐于谈生,不愿谈死。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与基督教的“未能事神,焉能事人”、海德格尔的“未知死,焉知生”正好完全相反。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向死而生

关于死后的功用性,其实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虽然我们把死后去往的世界描绘成“天堂式”的存在,但仍无法舍弃“功用”性质的仪式感。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喜欢在自己的墓葬里放些生前所用之物陪葬。秦始皇甚至不惜民力打造地下宫殿,军队车辇一应俱全。现代当然做不得这样的排场,但从近几年炒火的墓地价格,从对丧礼的排场步骤来讲,人们对葬礼愈发重视,这不仅是对死者的尊重,更是活人的“面子”,有些生前并不孝顺的子女,可能要把丧事办的风风光光。这份风光不属于死者,属于活人。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描述了一个灵魂在七天内看到的现实世界,其中包括各式各样的葬礼情形。从生时“死不起”的喟叹到死后依旧保存等级序列,这当然是我们活人创造的规则。我们喜欢烧纸钱,有时候梦见亡故之人,醒后立马烧纸钱予以安慰内心。所以说,其实我们理想中死后的“天堂”,也是世俗的。

关于死亡,关于永生

长生不老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梦想,从秦始皇派人寻药到后世小说传记中都显露无疑。无论是修道炼丹还是妖魔想吃唐僧肉,都反映了人不想死的事实。我们的文化中不仅避讳死亡这件事,更不乏跳脱死亡桎梏的想象。

虽说死亡是个较为忌讳的话题,但在人们心底还是很想了解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据说卡根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是网上最受欢迎的名校公开课之一。他用无比啰嗦的语言反复论证着“死亡并不可怕,永生才是坏事”这一观点。卡根教授不止一次引用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话,即相信死亡与活人毫不相干,因为一切都在人的感知中,而死亡是感知的丧失。卡根和伊壁鸠鲁都认为,正确认识死亡与我们不相干,可以使我们愉快对待“人总有一死”,进而从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生的渴望中解放出来。

卡根(耶鲁大学教授):不朽其实并不值得追求

但要获得真正的解放,现实中其实比较困难。小时候,家乡的老人总是说早死就可以不受罪。这份罪源自苦难的生活、辛劳的农作、晚辈间的磕碰。老人们心想索性一死百了,死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对现世的解脱。但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这种说法只是说法,死亡对于愈发接近它的老人而言,是一种夜不能寐的沉重感。

好死不活赖活着。这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命哲学,所以人们不愿意面对死亡这件事。而根据卡根的结论,死亡之后没有灵魂升天或下地狱,死亡意味着失去任何感觉,既无愉悦亦无痛苦。所谓死亡便是失去所有感知,已有的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形式发生断裂,而其他形式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未知的。

永生,正是对恐惧死亡的佐证。人们眷念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但倘若真正实现了永生,当面对周而复始的日子,看着熟悉的人一个个与世长辞,他恐怕会疲倦于这个世界吧?

此前,我时常把死看成生的一部分,觉得两者并非是对立关系,只有完成死,生的意义才显得完整。有人说,除去意外死亡,对大多数人而言,活法决定了死法。现在我清楚,无论你避讳或者说恐惧,死亡总归会在某个特定时间降临,在拥有感知能力的时候,希望你能够珍惜生命,等将来某个时刻面对死亡时,回顾往昔并不觉得有太多遗憾。而我现在更觉得,生是打开了一扇门,死亡则是另一扇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然后走向下一程。

中西教育差异

中西教育差异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文化差异更为巨大,教育、宗教、饮食、礼仪、生活方式等,都是文化差异的不同体现形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这两片截然不同的文化大地,养育......

中西婚礼差异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

中西差异案例

中国人重“内”,西方人崇“外”。 中国人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喜悦,而西方人则更偏向借此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思维模式,西方重唯理、思辩细节分析;中方重经验、......

中西教育体制差异

人类获取知识的最佳模式和人体智力发育的自然规律,那就是: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

中西丧葬差异

班级:B1081 :沙永和学号: 30九 江 学 院 姓名 中西丧葬差异丧葬礼俗,是人生乐章的最末一节,殡葬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利益习俗,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因为丧葬礼俗是民......

下载原创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创 中西方面对死亡的三点差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