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桥啊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建国60周年的征文”。
江南水乡嘉定,河多,桥也多。
70年代初,我第一次随爱人回家乡探亲。当汽车刚驶入嘉定,我便看到了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河流,在阳光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渔船、渔民、石拱桥……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我这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一饱眼福。从此,我的心里种下了“恋桥情结”。
后来,我又多次回乡探亲,看到一幢幢新盖的楼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新造的桥梁形状迥异、美观大方,用钢筋混凝土造成的桥梁比比皆是。小时候,常听大人们夸耀: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当时我就暗暗对自己说,我也要多走几座桥,也可以在众人面前夸耀自己了。到了嘉定我不断地寻找桥的踪迹,对桥有了更多的了解,像“小桥、流水、人家”这样幽静、古朴的地方虽然还有几处,但更多的却是被现代化的桥梁所替代。
如今,我回到嘉定十六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目不暇接,公婆原来住的农屋不见了,猪圈、兔舍难觅踪影,而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却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五十年代,当我还是个小学生时,黄浦江在我的眼里是一条多么宽阔浩瀚的大江啊!我曾约小伙伴们去外滩看那些大模大样缓缓驶过的各式巨轮,听那雄浑低沉、震得人心微微颤抖的汽笛声,看那些形形色色的木帆船、渔船和忙忙碌碌的“市轮渡”。而1991年建成的南浦大桥犹如一架横卧的竖琴跨越黄浦江,将浦西浦东紧紧连结在一起。这座桥梁,施工难度之高,建设周期之短,是我国桥梁建设史上少有的,其规模在当今世界同类桥梁中位居第三。
1956年,我家支内调往河北,在武汉,我见到了中国第一长河长江,可当时因为没有桥,6列火车是靠驳船过江的。后来,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了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它就像一道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一条坦途。再后来,有了第一座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造而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它开创了我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
前几年,我每天上班骑自行车都要经过一座桥,它在嘉定是一座再平常不过的桥,至今我都不知道她的名字。这座桥宽敞平坦,车流畅通,气象宏伟,是嘉定新城地区连接城区中心的重要纽带。就是这样一座横跨于外城河上的四车道大桥,建桥工人,仅仅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由于它的诞生,城郊与城里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每天南来北往的汽车、自行车、行人穿梭如流。每当我经过这座桥,都会止不住多看它几眼,多少个黄昏我在桥上独自散步,享受着河面上吹来的习习晚风,欣赏着水面映出的明月,看着桥两岸错落有致的别墅群、万家灯火,还有不远处忙碌着的船民,心中充满了愉悦,这是一幅多么浪漫而又令人心醉的画面啊!
水茫茫,桥悠悠。60年的变迁,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古镇嘉定经过建桥工人的辛勤劳动,如今,由解放初期的500多座桥,发展到现在已有1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布局合理的水陆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
有人说:一座城市有了水就有了活力,有了桥就有了诗意……我漫步在这座城市的桥上,对桥有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那些造型各异,流光溢彩,争奇斗妍的桥像嵌在我的脑子里一样。
我爱桥,因为它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生命。我爱桥,因为它不停地编织着人们川流不息、携手共进的新生活。
建国六十年来,家乡的变化巨大。记忆深处,感受最深的是“啊,桥!”那一声尖叫,却有着两种不同感觉。解放初期我们乡间的桥,更多的是那种人走在上面就一步三摇的木桥。由于父亲早亡,我......
当伟人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的时候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广场上让烈士的热血随风飘扬的时候当国歌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响起让我们每一个中国......
八十九团退休干部**,珍藏着一枚小小的徽章。这枚徽章虽然只有指甲盖大小,但对他来说,比自己的各种荣誉还要珍贵。“不要看这枚徽章不起眼,它可是我在1959年参加国庆阅兵式而得到......
我的家乡——孔城镇,地处**省**市东部,与庐江县、枞阳县接壤,属省级中心镇。据宋《元丰九域志》载:“淮南路舒州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可见孔城镇的历史悠久,明清古迹比比皆是。......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祖国称呼为——母亲,在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岁华诞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更想亲切地喊一声“妈妈——祝您生日快乐!”我们的祖国是位伟大母亲,因为我们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