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短文练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一年级语文短文练习”。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童年读书记趣
我出生在江苏省邳州市的一个望族之家,乃宋朝理学家程颐、程颢的后代。这个世家早年也曾显赫一时,名震乡里,但到我的父辈,因受天灾之害,兵燹[xiǎn]代仍沿袭祖辈习惯,不忘读书习字,葆有“书香门第”之誉。
我三岁丧父,只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生活很是清苦,但因有众多叔伯兄姊为伴,并不感到孤寂。这些兄姊都从小攻读诗文,耳濡目染,我在牙牙学语中,已认识很多单字;唐诗宋词也能背诵不少。乃至我正式上学念书时,对功课毫不费力,反倒有很多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大量的古典诗词及众多的通俗小说。虽然囫囵吞枣,但于潜移默化中,也受益不少,在我作文时便表现出来了。下笔成文、当场交卷,是受益的最好证明。为此,我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其中一次作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影响到我的命运,因而至今也未忘却。
是我刚刚进入高小五年级的那年冬季。有一天早晨,天空突然飘起鹅毛大雪来了,纷纷扬扬,如柳絮飞舞,不多久,大地便如同铺上了白色地毯,银妆素裹,琼楼玉宇,壮观极了。当我们踏雪来到教室里的时候,老师早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大大的“雪”字。不言自明,这是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
在座位坐定后,我拿起笔来在构思这篇文章从何写起。凭窗远眺,想在茫茫银色世界中,寻找切入点。忽然,我看到距离学校不远的小河边,有一只小船孤零零地靠在岸旁,船头上站着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执着长长的钓竿在垂钓。触景生情,一首古诗的意境跳进我的脑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下子,我的“灵感”来了,文思如泉,一齐涌向笔端。于是,这篇作文一挥而就。文中,我除了以一个幼小的孩子的心灵,描绘了银妆素裹的雪天风光,描绘了瑞雪兆丰年带给乡亲们的喜悦,还利用那首诗作为文章的内核和结尾。
这篇作文获得老师很高的评价,并让我誊写下来,贴在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我也因此受到老师的厚爱,这件事后来竟传到我们程家的族长的耳朵里。那位年过八旬、长须飘髯的前清末代老秀才抚摸着我的脑袋说:“你小小年纪,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将来会有大出息,你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为我程氏门楣增光。”
从此,我更加认真读书了,而且把心得体会随时拿笔记下来。于是我的学习成绩更加扎实了,每次学期考试,总是名列前茅。逢上作文课,我更是如鱼得水,下笔成文,当堂交卷的习作,几乎也成为同学们观摩的范文。后来,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
1、文章最后说“我成了作家,能够著书立说了,我想,这些均得益于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回答文中是如何表现他少年时代的读书与好学的?
2、《雪》这篇文章是如何构思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这篇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4、文章的中心是()。
A、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说明童年读书与好学的重要。B、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介绍自己成功的足迹。
C、通过回忆童年读书作文的趣事,强调了学习环境对于成才的重要性。D、通过回忆童年读书的趣事,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努力。〖参考答案〗
1、因兄姊攻读诗文,在牙牙学语中,便认识了不少单字,背诵了不少唐诗宋词;上学后读了不少古今著作;写“雪”的作文,表明了善于思考,善于学习。
2、先看到自然景观的雪和河边老人垂钓的形象,进而联想到一首古诗,再结合自己的心灵感受,写出了这篇作文。
3、时间顺序。4、A。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题目:
家里虽然一贫如洗,但母亲情愿节衣缩食,省下钱来请了一位先生。我到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在母亲的再三督促下,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哭着。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勉强说着“打得好”。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这些,仍然感念着我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肿得有半寸高,偷向灯下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丝的蚕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地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
⑴ 这段文字重在表现()。A、“我”幼年时读书的痛苦。
B、父亲对“我”学习上的严厉管教。C、母亲在教子读书上深沉的爱。D、当年教育方法的落后野蛮。
⑵ 看到“我”背不出而遭重打,母亲为什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对此,“我”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⑴ C ⑵ 对于我挨打,母亲非常心疼,但她认为这样可以使我成才。我不怪母亲,因为这是当时落后的教育方法所致。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文后题目:大树和小树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________(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_____......
《石榴》教学目标: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2、熟读课文,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了解比喻、拟人等......
《长江》(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长江》是一篇借描写长江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散文。在阅读时,要抓住文中所写的“长江”与作品所歌颂的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紧紧地......
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第25课《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