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考试范围_能力社会与执政党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3:27: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考试范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能力社会与执政党”。

简答题+材料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依据

答:社会和谐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其现实依据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理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毛概书P274》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毛概书P278》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舍段,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毛概书P277》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答:毛概书P278-280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答:毛概书P280-2836、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毛概书P284-2907、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答:毛概书P281红色

8、党的执政能力的科学内涵(含义+五种能力)

答: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9、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内容

答:毛概书P381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毛概书P381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主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11、我们党怎样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

(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辨析题:

1、稳定有序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占主体地位的非对抗性矛盾的各方能够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社会矛盾,但占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非对抗性矛盾,而且这些矛盾由于不是处于对抗和冲突之中,完全可以通过民主的、经济的、调解的非对抗形式解决,因而矛盾各方能够互相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安定是相对于混乱而言的,有序是相对于无序而言的。安定是指社会处于平稳和安定状态,混乱则是指社会处于动荡和不安定状态;有序是指社会处于组织程度较高的有秩序状态,无序则是指社会处于无政府、无组织的无秩序状态。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反之,一个社会如果处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本身就是社会不同群体矛盾激化的表现,是社会冲突得不到化解的结果。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也根本没有条件谈到发展。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安定。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安定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心安定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面。政治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核心;经济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秩序稳定是政治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人心安定是社会稳定的综合体现。同时,安定不是封闭、静止状态下的安定,而是信息开放和社会进步中的安定。要实现安定,就必须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消除社会各种不稳定因素,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安定。当然,仅仅安定还不能构成和谐,安定还要与有序相结合,这样才能构成和谐。因为在无政府、无组织的无序状态下,公平与正义就会无人伸张,社会矛盾就不能及时得到调节和化解,不同利益群体就不能彼此和谐相处。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下,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才能使有着不同利益与要求的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书:P241 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和整体关系

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3、我国之所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超前于我国的政治、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已经不是经济建设。

答:不正确。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的是要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不意味着要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正是因为我们党毫不动摇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没有离开这个中心,才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今天中国的巨大变化。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100名之后。尽管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而且还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关键还是靠经济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国家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要靠经济发展;协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要靠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要靠经济发展;建立更广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要靠经济发展。如果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的保证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答:正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证。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方针,才能够维护中国主权的统一、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引领全国人民在思想道德、行为准则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建设和实现社会和谐揭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核心价值观念,也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

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

和谐社会党执政能力建设论文

摘要:治理国家是复杂艰巨的任务,关键在于执政党自身能力的建设。执政党建设是一个趋于完善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前人的、老生常谈的、普遍一般的道理,更加依赖于自身不断......

构建和谐社会须提高五种能力

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能力,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工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首先,树立良好的民主作风。主要领导应把自己看成班子中的一员,尊重班子成......

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却又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张云泉之所以能成为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不仅因为他的崇高精神和......

提高监督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水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新时期,随着反腐倡廉战略性方针的贯彻和惩防体系建设的推进,随着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工作的深化,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入,行政监察的作......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考试范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考试范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