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宝钢集团案例分析”。
构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能力
一、企业概况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成立于1978年,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钢铁集团之一,宝钢钢铁主业立足于生产高技术产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2009年宝钢产钢3887万吨,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三位。2010年宝钢连续第七年进入《财富》评为2009年度“全球最受尊敬企业”。
宝钢实行董事会工作制度,董事会处于公司制度的核心地位,董事会紧紧围绕《公司章程》行使职权。董事会下设总经理,负责管理经济管理研究学院、人才开发院、资本运营部、安全保卫监督部、能源环保部、监察部、审计部、企业文化部、法律事务部、发展改革部、运营改革部、人力资源部、经营财务部、规划发展部、办公室等部门运营。
2009年,宝钢资产总额4020亿元,净资产2430亿元。营业总收入1953亿元,利润总额149亿元,从业人员总数106914员,科技人员总数12564人,全员劳动生产率216.12万元/人年
宝钢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创业期(1978—1985年),该时期主要围绕宝钢一期工程的建设、生产准备和投产等展开工作;发展和转轨期(1985—1998年),宝钢主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整合期(1998—2003年),1998年宝钢成功实现了与上钢、梅山钢铁的大联合,在技术上着力进行“二次创新”工作;新一轮发展期(2003年至今),公司以自主集成创新为重点,构建具有宝钢特色的创新体系,推动企业实现新的飞跃发展。
二、企业主要创新活动
1.追求技术持续领先,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道路
坚持技术领先原则是宝钢立业的基础,追求新技术,不遗余力的保持并扩展品种质量的领先优势,是宝钢的长期追求。宝钢按照“提升创新体系能力,不断满足用户需求,追求技术实际领先,实现重点领域突破”的创新发展方针,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的发展之路。
宝钢于2006年颁布了《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纲要》,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技术领先的整体战略、总体目标和战略途径并作为未来5到15年宝钢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总指导。
在《纲要》的指导下,宝钢以满足市场先是和潜在需求为导向,聚焦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编制了《宝钢2007—2012年技术创新发展规划》。《规划》重点突出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自主集成创新领域聚焦、重点领域的突破、行业热点问题的关注、国家重点工程的支撑,对8大类重点产品、9大关键共性技术、13大前沿技术、17大工程自主集成创新专项、20大重点突破技术领域进行了总体部署。在规划期内,开展研发管理的创新,实施科研大项目经理制,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资源配置,促进取向硅钢、超高强汽车板、梅钢冷轧工程自主集成等重点项目的突破。
2.构建三位一体、互动协调的创新运营体制
围绕新一轮的战略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宝钢加快技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创建了具有宝钢特色的以研究院为主体的“研究开发”系统,以宝钢工程为载体的“工程集成”系统。工程集成创新体系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了生产、研发、设计制造四位一体协同的优势开展自主集成创新。近年来在取向硅钢、梅钢冷轧、高强钢机组等工程自主集成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2009年底,宝钢整合相关资源,组建了工程技术集团,夯实工程自主创新的实施平台。持续改进体系以钢铁制造单元为基础全面实施“制造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组建技术实力雄厚的技术支持团队开展现场生产关键技术难点诊断、攻关,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和目标生产线的制造能力。
为将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运行体制推向深入,2009年底,宝钢推出了“金苹果计划”。目标是建立共有技术领域、共同志向、共同利益,相互协同的稳定团队,确保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持续领先,培养世界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培育出国际级的世界领军人才。
3.建设“一院多中心”的研发体系
宝钢借鉴国际先进企业专业技术开发机构设置模式,按照“集中+分布”的原则,整合公司研发力量,对共性、重大、基础、前沿性技术研发集中配置资源,产业持续改进和专业研发属地化配置资源,建立了以研究院为核心、以子公司属地技术中心为支撑的“一院多中心”的研发体系,高效支撑钢铁主业与多元产业的研发。
为了支撑跨地域、多品种、多制造单元及多元产业的研发需求,宝钢设立了不锈钢、特殊钢、钢管条钢等·产品技术中心,直接支撑品种大类的研发与持续改进;在新疆八钢、宝信软件、宝钢化工等单位设立了技术中心,加强相关单元和产业持续改进和研发。各单位技术中心与研究院紧密协同,由研究院实施资源统筹和业务指导。实现集团研发管理和资源配置的一体化。
宝钢与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了以研究院为核心,子公司技术中心和高校及社会研究机构为支撑的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三位一体”产学研架构。该体系在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展开工作。在国内,选择有领域优势的国内8所院校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建立集群式科技战略合作关系,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2007年以来,宝钢与40多家高校展开科学研究项目合作,合作经费逾亿元。同时,宝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面向全国的“钢铁联合研究基金”,支持钢铁行业的技术创新。基金设立以来,双方共投入研发资金7400万,在钢铁及相关领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国际上,宝钢围绕前沿技术、冶金工艺、汽车用钢等多个领域,聚焦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区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先后与美、日、德等国家的29家院所、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启动了40多项合作项目;积极参加国际钢铁协会活动,先后参加了9个技术委员会开展的10多个公共项目研究。
2006年以来,宝钢累计有50多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2009年集团研发投入比例达到11.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产品销售率达到18.6%。
4.由知识产权管理向战略运作转变
宝钢知识产权战略目标是“建设生产、防御、进攻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把知识产权的发展和运营提高到世界一流冶金企业水平”。2007年,宝钢颁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蓝本》,标志着公司由知识产权向战略运作转变。
首先,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宝钢在公司层面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各子公司也相应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努力,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知识产权战略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办法、技术秘密管理办法、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商标管理办法等。针对特殊产品订立了保密制度,该制度对产品涉及的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申报认定和公开发表文章的保密审查都作了明
确的规定。
其次,建立知识产权防御和进攻体系。宝钢建立了情报研究人员、研发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协同工作机制,在硅钢、薄带连铸等关键产品和前沿技术研发中,采用专利地图、TRZE、六西格玛设计等工具进行专利分析和挖掘,强化重大专有技术的知识产权策划和保护。此外,还为公司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知识产权服务,规避技术风险,切实维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
最后,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意识。宝钢每年都组织“知识产权保护”专题活动,组织不同层面的知识产权培训,使管理者和员工全面理解知识产权活动的内涵,从而带动宝钢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升。
宝钢近三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项已经超过其前20年的总和,发明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8%,2009年公司专利申报数量1545件,其中发明专利528件。已累计申请专利7044项。
5.建立长效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创新领军人才培育
宝钢将人力资源作为公司的战略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持续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技术领军人才长效激励机制,以平台和机制来吸引和凝聚高端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工作,目标是建成一支“高度敬业、充满创业激情的知识型、创新型员工队伍”。
首先,落实人力资源管理五项激励机制,加大创新人员的培养力度。2006年,宝钢推出了人才培养和激励五项政策,即科技人才贡献积累金、研发人员能级工资制、科技人员学术休假制度、科技人员内部柔性流动机制和宝钢首席专家制,并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为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二,完善了“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推出首席师制度,加大了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制度。技术人员的成长按照“协理—区域师—主任师—首席师”的途径发展;同时,调整了核心专业人才的物质利益格局和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极大了调动了高层次核心技术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第三,近年来,宝钢推出了职工技术创新累计里程制(TIMA,俗称“铁马制”)将专利、技术秘密及其在内部实施和技术贸易中创造的价值按照不同权重系数进行积分排序,使知识产权成为衡量员工技术创新能力和贡献度的一把尺子。推广“铁马制”后,申请专利的比重明显提高,公司近3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超过前20年总和。
6.实施精品钢铁战略
实施钢铁精品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宝钢一贯的品牌战略。
一是坚持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竞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宝钢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二是通过开展汽车板等重点产品的品牌策划与品牌扩展活动,持续提升宝钢自主品牌的美誉度。宝钢面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和特点,开展“先期介入”工作,参与汽车设计的早期阶段,提供钢铁材料应用技术方案并开展先进材料的研究,在使用中提供技术支持,满足汽车生产企业的需求,推进了宝钢和汽车生产企业共同的进步。宝钢先后与国内多家汽车企业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与上海大众、海南汽车、一汽集团等汽车制造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上下游用户协同,全方位提升了宝钢品牌的影响力。
三是严格按照国际领先的标准组织生产,依照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持续技术创新,赢取市场竞争优势。从1992年开始,宝钢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逐步完善了适应汽车、核电等重要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公司开展了JIS、API、TUV、CE、船级社等·产品认证;建立了基于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的一贯过程控制和监控系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7.建设学习型创新文化
宝钢经过近30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以“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为主线,以“诚信、协同”为基本价值观的学习型创新文化。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宝钢坚持走学习创新的道路,着力于创建学习型企业,在广大员工中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创新活动。
宝钢积极推进员工培训。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宝钢分层、分类设计了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式。2009年,共培训员工13万人次,人均45学时,其中网络学习占30%以上。
持续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以“职工素质工程”为载体,从“咨询与指导、实验与研究、共享与交流、竞赛与比武、转化和推介”等多个角度,广泛深入的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设立了“宝钢员工创新活动日”(每年5月19日)。
加强自主型员工队伍建设。通过广泛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激发每一位员工把本岗位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增强活力、挖掘潜力、自主创新、苦练内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企业创新成效
宝钢坚持走开放式自主集成创新道路,在重点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
在取向硅钢领域,宝钢于2008年自主研发并成功生产出第一卷合格的取向硅钢。2009年,在国内率先掌握了硅钢顶级产品的制造技术,此外,大型原油储罐用高强度钢、AP-1000核电站安全用钢、X80管线钢板、镍基合金油管等一大批精品钢材支撑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在高墙汽车板领域,宝钢从品种开发、生产工艺技术和使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研发,形成了汽车板生产核心技术,进入了世界一流汽车板供应商行列。汽车板的生产和销售在国内市场占相当份额,并批量向国外出口。
在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宝钢重点实施了非高炉冶炼项目。宝钢的COREX-C3000炼铁工程,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冶炼工艺技术,并于2007年11月顺利投产。
结语
回顾宝钢发展史,其跨越式发展、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和在行业技术的引领地位,与企业长期保持创新力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宝钢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首先,长期一贯坚持技术领先的原则是驱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其次,强大的体系能力是宝钢技术创新的基础。宝钢经过多年的协同运作和优化,形成了研究开发、工程集成、持续改进三大技术创新子体系,创造、进攻、防御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完善的“先期介入”营销服务体系。这些体系能力成为有别于商业对手的竞争优势。最后,宝钢的人才战略和全员创新文化也是创新的基础,具备专业素质的研发团队群是宝钢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保证。
目 录一、宝钢股份炼钢厂1.25正式员工工亡事故通报 ........2二、八一钢铁1.23伤亡事故 ..........................4三、宝钢工程2.26协力员工工亡事故通报 ....................
宝钢集团一, 宝钢集团基本情况宝钢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2000年2月,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股份)正式创立,同年1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宝钢系依法成立的国......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章程 (2009年4月修订)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确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法律地位和行为准则,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障出资人、公司的合法权益,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Baosteel),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它的总部位于上海。子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股份,是宝钢集团在上海证券......
影视剧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艺术形式。写作需要锻炼,只有不断练习才能进步。小编精心挑选了以下几篇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参观宝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