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福建考察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福建设计考察报告”。
三、龙岩市永定土楼艺术考察
1、永定土楼
一、福建土楼的演进
福建土楼产生于唐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的客家生土楼,建筑历史长达一千年,现在最古老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它建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迄今已1200年。”福建土楼的建造和发展过程,自然跟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客家先民原自中原迁居南方,迁居南方后,又再度迁移,总计大迁移五次,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那就不能悉计。从闽西永定各姓居民的族谱中可知,永定人绝大多数是南宋、元、明三朝,特别是元末明初从“客家摇篮”宁化石壁村一带辗转迁徙,最后到永定境内定居的。早期到达闽西的客家先民,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在这崇山峻岭与世隔绝的蛮荒之地,伐木为栅,披茅结庐,作为遮阳避雨的栖身之地;披荆斩棘,开荒垦殖以求生存。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开基创业,闽西客家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出了足以安身的家园,并且就地取材,开 始 建 筑 简 陋 而 相 对 牢 固 的 住 房———堡 或 寨。“堡”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地点建造,有的干脆占据一个山头,以加强防御能力。土堡的主要功能是武装抵御与保安,作为居处建筑,它只是一地一族或几个家族固定的躲避武力侵扰的临时居所,其格局为全封闭的军事城堡。古时,寨即砦,是军事防御建筑。有关寨的记录,《永定郑氏族谱》中“桂芳公自述”记载,“元世祖十年(1273)„„本乡起义士兵约七百余人,在龙安寨交锋失利”。邳州阙氏族谱关于其五十八世祖应龙公(生于元至元十五年即1278年)的记载,应龙“善理财而巨富”,便在今永定坎市筑寨“以避草寇”,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匪徒勾结元军劫掠应龙寨。另据永定奥杳黄氏族谱记载,奥杳黄氏始祖谭公约在元朝至大年间(1308年左右)迁居奥杳时,在浮山中村“筑寨而居”。到了元朝后期,闽西客家人普遍居住的居宅,开始出现了一种习惯性的形态,即今仍能见到的一批建于元、明时期的土楼———它是福建土楼的初始形态,这些土楼大都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楼龄。如建于元朝的高东振兴楼、复兴楼、奥杳日应楼,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洪坑崇裕楼、弘治年间的洪坑南昌楼、嘉靖早年的高东华封楼、永固楼、隆庆年间高北五云楼等。脱胎于堡、寨的福建土楼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诞生了。坚实的石脚以防山洪暴发,高大的土墙以隔热御寒、抵御匪盗袭击,宽大的屋檐以抵雨挡霜,土墙中密布的墙骨,则是对抗地震的有效措施。客家人把防盗、防火、饲养、加工、贮存、晾晒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一体,以图安居乐业。大约从明朝晚期开始,福建土楼步入成熟期,随后在清代获得了巨大发展,这一时期土楼的建造工艺达到炉火纯青,造型多姿多彩,形成了方楼、五凤楼、圆楼等体型系列,不同体型的土楼都出现了如今扬名世界的杰出代表作。综观明清时代福建乡村土堡的演变过程,从最初
单纯为着却敌御盗的军事意义,而逐渐向军事和生活两种作用并重,最后生活的作用甚重超过军事的作用,这应当是福建土堡发展的一个规律。进入民国以后,福建土楼续有发展,有的还吸取西洋建筑技术与风格,别具风韵。二,福建土楼的分布及特点。
土楼,又称生土楼,是指外墙以生土夯筑,宅、堡、祠3大功能合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居,其主要
居民是客家人。现存的福建土楼多建于明清时期,集中分布于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永定县、宁化县的部分地区,包括五凤楼、方楼、圆楼3种基本形式,以及其他特殊的变异形状,如
“半月楼”、“五角楼”等(表1)。据初步调查,福建土楼总数近4 400座,其中圆楼约1 300座。这些圆、方土楼又分内通廊式和单元式。内通廊式主要是闽西客家人的聚居建筑,如永定县的“承启楼”、南靖县的“和贵楼”;单元式主要是闽南人的聚居建筑,如平和县的“龙见楼”、“西爽楼”。五凤楼集中在永定县,以大塘角村的“大夫第”为代表。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大的可容几十户人家,如承启楼,占地6 000m2,现有54户347人;最小的圆楼是南靖县的“翠林楼”,直径仅13.72~14.25m。特点及社会功能
2·1 对外的防卫性
土楼的外墙厚实(1~3m厚),墙脚用大卵石或花岗岩条石垒砌,石缝间用三合土粘合,1、2层不开窗,3层以上只开小窗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对外防御性。土楼不仅以高大厚实的土墙作消极防卫,土墙上还广设枪眼以积极抗御。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大门多以花岗岩条石为门框,用十几厘米厚的实心木板制成门窗,门后加粗大的闩杆,用如此厚实的门来有效地阻止撞击进攻。为防卫火攻,木门外部还包着铁皮,门顶设水槽,角楼架土炮。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有水井、谷仓等生活设施,足不出户亦可生活数月,有利于固守。
2·2 建筑的乡土性
“越民族的东西,越具世界价值”。土楼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土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超建造技艺及地方建材的巧妙应用。土楼外墙为生土夯筑,内部构造为木结构,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和木材。客家人就地取材, 以夯土墙承重,用1m多厚的土墙建造4~5层,甚至6层的高楼,将夯土墙造楼技术提高到无以伦比的水平。从“打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漳州地区的土楼建设还吸收了其他乡土建筑的特点,在夯土墙中加入糯米浆、红糖水,以增强强度,减薄墙体,颇具创造性。内部的木作构件采取自体榫合或采用竹钉固定,建造整座土楼极少利用金属材料。由于宅墙环拱板筑,底层墙壁宽厚,往上逐层减薄,结构严谨,坚实牢固,同时,还具有防潮抗震,冬暖夏凉等优点。因此,许多土楼历经数百载风雨洗刷、地震、台风等袭击,至今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间。现存年代最早有漳平市的“一德楼”(方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距今440年;华安县的“齐云楼”(椭圆形),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距今也已410多年。
2·3 聚居的向心性
土楼外观高大封闭,造型简单古拙,土墙粗糙斑驳,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恢弘气势;内部空间则以纤细的木构件组合而成,小开间居住空间面向位居中心的祖堂,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环绕中心祖堂分布的聚居空间布局,营造出团结一致又宗法分明的宗族向心力,强调了封建宗法礼教的中心地位。
2·4 人地的协调性
土楼的协调性既表现在建筑单体的巧妙设计上,也表现在其群体组合的丰富模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上。土楼外墙泥土直接裸露,粗糙高大的墙体粗犷、朴实,与周围起伏的丘陵、田野浑然一体;内部雕梁画栋,装饰匠心独具。走进楼内,就是走入一活动的农家风俗图中:鹅卵石铺砌的巷道、雕木走廊、披晒的农作物、归圈的牛羊、悠闲自得的居民„„在土楼村落中,各式土楼形成各种巧妙的组合:梅花形、八卦形、七星拱月形等。土楼依山伴水的选址、定位、平面形状等都讲究风水,注重与自然的协调,使镶嵌入青山叠翠、碧水萦绕山峦中的土楼,成为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靖县书洋乡塔下村的“德远堂”祠堂,便是一例。它背靠半圆形山坡草地,外围是郁郁葱葱的古树老村;面临半月形水池,池左右竖立19根风水石旗,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雕凿,分底座、旗杆、龙柱和旗杆尾4段,造型别致,雕工精细,充分展示单体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与完美的协调。
永定客家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奇葩,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史实证明,它是客家人从黄河流域辗转迁徙到闽西之后将远古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是客家智慧的结晶。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在中国传统古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四、闽西山区连城县培田艺术考察
1、培田古民居背景
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方位与布局
培田坐落在宣和乡境内,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余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直落培田,如三龙怀抱,抵挡了寒流霜害、夏秋台风的侵袭;村外的五个山头,则似五虎踞护,护佑着培田的安宁。一条官道擦村而过,通往长汀、连城,培田便是长汀连城两县官道上的驿站。一条河溪环绕着以“九厅十八井”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既供村边农田灌溉之用,又保村内生活所需。从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环境模式来分析,客家建筑的选址也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客家人在选择理想的宅基时,首先要观山势。这是因为,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山势的高与低、起伏与蜿蜒,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龙脉”,起伏、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2]。其次是察水流,水流缓慢、平稳、弯曲、环绕,即是理想之水。
九厅十八井是我国南方客家乡土建筑三大典型代表之一。这类形态的建筑在闽西培田最为常见,因其院落重重、天井众多而得名。这种建筑模式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及南方自然地理条件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免费论文参考网。九厅是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横屋两直各五井、楼背厅三井。其厅、井布局合理,各有功用。上厅供祭祀、族长议事,中厅接官议政,偏厅会客接友,楼厅藏书课子,厢房横屋起居饮沐。它集政、经、居、教于一体。九厅十八井的空间形态特点是:主厅堂面东,横屋南北朝向。朝向好、光线足、空间大,又采用一厅两房平面布局,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从这里反映出客家人的精明,他们既考虑到主厅堂华丽高大,满足礼仪的要求,又照顾到平时居家过日子的使用方便,可谓匠心独具[3 ]。建筑与设计
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余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个古书院、2座跨街古牌坊和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其中以“大夫第”“衍庆堂”、“官厅”等为代表,占地面积均在6900平方米以上,是著名的“九厅十八井”。
“大夫第”因主人吴昌同荣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厅高堂阔,宴请120张桌客可不出户。正厅偏厅厢房间均有厅门相通,开则连成一体,闭则自成一隅,通风采光,均为上乘。其设计构思,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通风、采风、排水、卫生,连同子孙的发展都纳入规划之中。雕刻工匠,三代相传。挑梁式梁桎结构以其“墙倒屋不塌”特点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筑。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衍庆堂”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大夫第”大体相同,但门外荷塘曲径,门前石狮威镇。一对门当户对,与北京四合院门前设置相差无异,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传承。
“官厅”原称“大屋”,为吴氏接待过往官员所设,故称“官厅”。相传该厅为吴纯熙挖八窝金窖而建。“官厅”高墙耸立,四围封闭,墙内特开宽约三尺水圳,专供妇女洗涤之用。这里布局为前塘后阁式五进厅。前设月塘,一取水克火
之意;二取“九厅十八井,井井水归塘”之缘;三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尽财源滚滚来”。“官厅”布局独特,设计精巧。正厅设置“泰阶”,对不同级别的官员有不同的约束和规定,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厅隔扇均为九重鎏金透雕。挑梁则为鎏金浮雕。梁柱间、桎枋间的雕花,全为双面对称镂空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厅为宗放议事厅。左右花厅则专供主人休闲会友。楼下厅为学馆,楼上厅为藏书阁。
培田村以千米古街为界,西侧并列着二十几座祠堂。尽管客家先人屡经漂泊,不断迁徙,却从不曾忘记“敬祖不敬神”的古训。免费论文参考网。所以,大凡客家聚居地必有家庙,即祠堂。在客家民居中,客家人总是倾其所有装饰祀奉祖堂或祠堂,祖堂敞亮而庄重,,培田祖祠的重要建筑特征是十分注重门庐构造,有“三分厅堂七分门庐”之说。斗拱垒撑立石柱雕梁,架飞檐翘角,安红门画彩栋,悬金字牌匾,绘木壁漆画,极为富丽堂皇。正中设置的祖龛金碧辉煌,祖龛上题堂号,两侧贴堂联,多点出发祥地或望族的郡号,或炫耀祖公功绩及劝勉后代[4]。它反映了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4建筑与文化。
客家先祖本是中原世族,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风影响,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崇尚教育就成为客家人文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5 ]。这种特征也融入了客家的建筑之中,从而成为培田古民居不可或缺的建筑文化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培田古民居体系中的书院建筑与“容膝居”等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上。
首先是书院。据载,明清时期培田有书院20多所,这显然与培田客家先祖崇尚“文章移造化,忠孝作良图”的理念是分不开的。明朝成化年间,七世祖吴祖宽在培田创办“石头丘草堂”并逐步扩大,到清末,则发展为文有“南山书院”,武有“般若堂”为代表的文武兼修的教育局面。“南山书院”从顺治七年到乾隆三十年,培养出191位秀才,其中官位最高者达到三品。村里很多门楼和厅堂里悬挂着对联和扁额,文彩非凡,意境深邃。纪晓岚曾被官厅“来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以及培田客家人殷实的文化涵养所震撼。参观书院时,挥毫题下“渤水蜚英”题匾,成为培田千块名人名匾之一。
另外,培田先祖没有忽视对妇女的文化教育和民间实际技艺的承传。他们又
建了“容膝居”和“修竹楼”。“容膝居”成为三朝宗族妇女学校。在容膝居内,不但学习文化,而且“可谈风月”。“修竹楼”以交流技艺为主,培田先祖精湛的泥、木、雕、塑、剪技艺大都源传于此。可以说,明清时期培田学校之多,功能之全,制度之严,全国罕见。
篇一:环境艺术设计考察报告1 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考察报告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南京、苏州、周庄、上海、杭州,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
环境设计专业考察报告(系部):美术与设计系 专业: 艺术设计班级: 12级环境艺术设计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广告策划、产品包装等装潢设计,设计人才是一个行业的智囊。环境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环境艺术设计考察报告范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考察报告在10天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南京、苏州、周庄、上海、杭州,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为我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很大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长沙考察报告考察课题:长沙的环境艺术考察考察人员:周亚眉考察时间:2011年11月2号考察地点:靖港古镇、铜官窑、省博物馆、烈士公园、太平街 考察目的:环境艺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