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精神及其价值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屈原精神及其价值
2011-12-27 15:40:56 来源: 作者:周秉高 评论:0 点击:88
【摘 要】屈原精神的要点,就是关心民瘼,热爱祖国;就是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就是无私无畏,勇敢坚定。所谓“和谐”,决非仅仅是“温柔敦厚”,而是应该将刚、柔二者“调和”起来,方可“谐顺”。今天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不能只宣传孔子,只宣传儒学,而还要宣传屈原、宣传楚辞。屈原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关键词】屈原精神;爱国;求索;无私;和谐;价值
屈原及其作品在历史上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文学角度说,王逸早有定论:
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
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
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矣。(1)
刘勰《辨骚》亦赞美屈原及其作品“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2)然而,屈原及其作品的价值,远不仅仅止于文学范畴之内。回眸历史,每当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屈原及其作品总会成为号召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时代强音和精神大纛。
如,屈原死后不久,“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3)“其行义”者,爱国也。楚国人民本来就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和悠久的爱国传统,屈原的精神,屈原的作品,自然能引起楚人的共鸣。一代又一代的楚人纷纷纪念他,吃粽子,划龙舟„„并以他为榜样,热爱祖国,抵抗强秦。楚国被秦国灭掉后,民间流传有两句话,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4)人们从这两句话中不难看到屈原诗中“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斗争意志。历史事实是,楚亡短短十几年之后,陈胜吴广这两位楚人,揭竿而起,转而攻秦;后来,项羽刘邦这又两位楚人,几年之间,便推翻了强大的秦国。批判的武器化为武器的批判,精神的力量变成武装的力量,最终改变了历史!这就是屈原及其作品在秦楚相争时的巨大影响。郭沫若生前的七言诗《屈原》抒写此事道:
宁赴江流终不悔,卒死雄鬼亦堪奇。
亡秦三户因何故,日月江河一卷诗。
“一卷诗”者,屈原作品也。
还如,有宋一代,国势潺弱,民族危机严重。当时许多的爱国志士,纷纷高歌屈子,诵读《离骚》。张元干在《水调歌头·登垂虹亭》中写道:
洗尽人间尘土,扫去胸中冰炭,陆游《哀郢》(其一)诗中写道: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平时或“手把《离骚》读遍”(《水调歌头·赋松菊堂》),或“窗前且把《离骚》读”(《踏莎行·赋木樨》),或盛赞“千古《离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喜迁莺》)。宋末爱国诗人们更是纷纷歌咏《离骚》:
叹沉湘去国,怀沙吊古,江山凝恨,父老兴衰。
正直难留,灵修已化,三户真能存楚哉!
(刘过《沁园春·观竞渡》)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吴文英《莺啼序》)
去国情怀,草枯沙远,尚鸣山鬼。
(张炎《征招·听袁伯长琴》)
著名爱国者文天祥在《端午感兴》诗中写道: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可以说,正是屈原及其作品所表现的爱国精神,孕育了一个又一个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式诗句的爱国英烈!
又如,现代史上,政权腐败,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志士仁人们再一次高歌屈子,诵读《离骚》。众所周知,戊戌变法中泣血的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明知有难,决不逃避,从容就义,视死如归。如果再留意一下他的《画兰》诗: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舲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人们从诗中不难看出,谭嗣同的英雄壮举显然也受到了屈原精神的激励。中国共产党首创人之一的李大钊,1913年赴日前在一首题为《南天*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的诗中抒发其忧国爱民之情: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增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为示革命,剪发留影,并《自题小像》: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荃不察”一典出自《离骚》。他并在《呐喊》扉页题《离骚》诗句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他还集《离骚》中的两句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鴂之先鸣/
鲁迅先生逝世之后,被人们称为“民族魂”,而这个“民族魂”身上,我们明显地看到了屈原及其作品的巨大影响。
至于抗日战争之中,郭沫若创作的话剧《屈原》所起到的鼓舞人心的作用更是人人皆知的了。
关于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华民族历次生死存亡关键时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子很多,这里只是略举部分罢了。那么,为什么屈原及其作品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总能起到如此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呢?因为屈原及其作品所体现的,是忠臣赤胆,是义士丹心,是国人圭臬,是民族精魂,不妨为之定个专名曰:屈原精神。这种精神——
如闪电,一直夺目在充满血火洗礼风雨不断的中华民族漫漫征程之上;
如磁铁,一直吸引着古往今来东南西北的忠臣义士之心;
如高峰,一直矗立在多种多样丰富驳杂的世界文明史上;
如航标,一直导引着千秋万代奋发坚定的炎黄子孙的人格指向!
屈原精神,并非一个空洞的名词,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要而言之,有三个内涵。
第一,热爱祖国
这是屈原精神中最亮丽之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上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楚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相同的地理条件,相同的民情风俗,相同的语言习惯,使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凝结成了一种强烈的乡土情结和爱国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楚囚”“南冠”“乐操土风”和“申包胥哭秦庭”等等感人的故事。屈原、《离骚》,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继承和升华,并有着更加具体更加独特的内容。
屈原的爱国精神在其作品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即使“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热爱祖国关心国事;二是迭遭打击,身陷困境,但绝不离开祖国。
(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但仍然热爱祖国,关心国事
屈原身处楚怀王、顷襄王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国外,强秦崛起,觊觎关东,妄图吞并天下;国内,小人得势,奸佞当道,朝政黑暗。《战国策·中山》所载秦将白起议论当时楚国形势的一段话可资证明:
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5)
长期参与政事,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职的屈原,在国难当头之际,尽管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惜往日》),他两次被放逐到荒僻的山水田野之间,但没有醉生梦死,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不断大声疾呼,反复表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焦虑。《涉江》中用一连串比喻揭露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
鸾鸟凤皇,日以远兮;
燕雀乌鸦,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卜居》中揭露当时“溷浊不清”的社会是: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如此黑暗腐败的朝政,必将带来亡国的严重后果。《离骚》中明确写道: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哀郢》中警告世人: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怀王十七年春,秦楚丹阳大战,楚国十万人马全军覆没。《九歌·国殇》记载了这个十分激烈的场面: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屈原无比悲愤,又同时热情赞美楚国将士们那种宁死不降的爱国精神和战斗意志: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鲍照诗云:“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见疑被谤,然而仍能热爱祖国关心国事,这充分显示了屈原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二)迭遭打击,身陷困境,但仍然热爱祖国,决不离开祖国
历史上,现实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一旦在国内遭到挫折或打击,便马上走出国门,去谋求官位或金钱。《左传》称之为“楚材晋用”(6),现在则美其名曰“出国发展”。而屈原则决不如此。《渔父》描写屈原被逐以后的情景,十分狼狈: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涉江》描写屈原被放逐地点的凄惨情景是: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抽思》中写道: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他的内心十分痛苦,《抽思》中写道: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
在这样的处境里,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屈原完全可以离开楚国,到别国去谋取高官厚禄。因为“楚材晋用”在当时是普遍现象,人们习以为常;司马迁也曾经假设过:“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7)但是,屈原没有这样做,他没有离开生养自己的祖国!一篇《离骚》,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何谓“离骚”?即离别的忧伤:不能不离,离又不可。不能不离,是指屈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他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那么在楚国就已经没有他的任何官爵和俸禄,而只有痛苦和忧伤,但是,屈原自幼心中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结:
后皇嘉树,橘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一志兮!(《橘颂》)
更何况,当时楚国内忧外患,随时都有灭亡的危险,作为祖国的一个儿子,他怎么能弃国而去呢?《离骚》先用大量篇幅陈述了“不能不离”的理由,接着想象自己离开楚国去别国追求高官厚禄时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欢乐愉快的情景,但是最后——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文气嘎然而止,犹如骏马注坡,诗人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和抒发。在《哀郢》一诗中,屈原更是含着热泪高声歌唱: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连禽兽都知道热爱自己的乡土,更何况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楚国的儿子呢?这是一种多么崇高伟大、感人至深的爱国精神啊!
第二,上下求索
《离骚》有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什么?他求索理想。屈原的这种精神也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和“后羿射日”等等。马克思指出,神话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8)换言之,上述古代神话生动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天问》就是保留古代神话较多的作品之一。屈原的一生,更是求索理想的一生,而且他求索的还是美好的政治理想。《离骚》结尾唱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意思就是:既然无人能同我一起实现那美好的政治理想,那么,我就要向古代的贤人彭咸学习,宁死也不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由此可见,“美政”是屈原一生执着追求的一种理想、一种抱负。这种“美政”理想,在屈原作品中表现为两点内容:
(一)以民为本,关心民瘼
这是屈原理想政治的核心。屈原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个君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为民做事,只有深得民心,国家、政权才能稳固。《离骚》写道: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大招》中写道:
德誉配天,万民理只。
屈原自己,一直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诗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哀郢》)“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抽思》)这些诗句是讲,屈原看到百姓遭难,备尝艰辛,使他觉得责无旁贷,必须留下,“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抽思》),即用自己的笔,反映民生疾苦,劝告君王实行美政。
(二)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真正管理好国家,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呢?屈原认为有两个方略必须做到,一是“举贤授能”,二是“修明法度”。《离骚》的原话云:
举贤而援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翻译成白话,就是讲,选拔贤良,重用能人;遵守法度,决不偏斜。屈原认为这是正确的治国方略,必然会利国利民。关于这两点,前贤论述备矣,此处不再赘叙。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如果满足现状,耽于安乐,停步不前,那么,就意味着停顿,意味着倒退,意味着灭亡!只有在理想之光的照耀下,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不断奋进,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兴旺!这是真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屈原精神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第三,无私无畏
楚地民情勇悍敢斗。汉初张良曾劝刘邦说:“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9)司马迁也在《淮南衡山列传》的赞语中下了个判词:“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10)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斗,那么这仅仅是匹夫之勇,强横野蛮;如果是为了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原则而斗,那么这就是勇敢高尚,刚强不屈。屈原属于后者,而且可以说,屈原精神正是楚人勇悍敢斗性格的杰出代表和高度升华。
屈原上述那种美好的政治理想,必然要同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反动统治者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故谗人奸党鼓噪而上,群起而攻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涿谓余以善淫。(《离骚》)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哀郢》)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怀沙》)
足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怀沙》)
昏庸的楚王也厌恶屈原为民请命的政治主张,屈原写道: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离骚》)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骚》)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澄其然否。(《惜住日》)
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惜住日》)
在如此严酷的政治压力面前,有些人,甚至连屈原最亲近的人都劝屈原放弃原则,放弃以民为本、关心民生疾苦的政治主张:
女媭之婵媛兮,婞申申其詈余曰:
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离骚》)
但是,屈原并没有屈服,因为他心中装着的只是国家和民众。《离骚》有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屈原指天发誓,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国家。所以当他遭遇到巨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时,没有退缩、没有动摇,没有犹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是为了坚持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坚强不屈,至死不渝。请看《离骚》中的下列诗句: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国前圣之所厚!/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之所以能执着坚定至死不渝,关键在于他有无私精神。因为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心中坦荡,无所畏惧,才能即使迭遭打击,吃尽苦头,但仍百折不挠,矢志不渝。无私,是屈原精神的基石。屈原的这种精神,这种气节,难道不是“高山仰之,景行行止”吗?
综上所述,屈原精神的要点,就是关心民瘼、热爱祖国!就是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就是无私无畏、勇敢坚定!反映这种精神的作品,是饱含血泪的呐喊!是振聋发聩的雷鸣!是催醒国魂的战鼓!是流芳百世的绝唱!
那么,屈原精神及其作品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还有没有意义?还有没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理论角度说,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直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批判继承:“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11)。屈原热爱祖国、上下求索、无私无畏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所应当要继承,要吸取。这是毫无疑问的!毛泽东主席生前早已指出了这点。多种资料都记载过一件事,1949年12月6日晚,毛泽东主席在访问前苏联途中,火车上与前苏联汉学家费德林(一译“谢德林”)谈论中国文学时高度评价屈原。他说:
(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
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
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的见证。(12)
根据毛泽东主席生前对屈原作品异常酷爱的程度看,这段记述应该是可信的。毛主席这段对屈原的评价实在太高了,称之为“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甚至还说“我们就是他生命的见证”,这简直是以屈原精神的继承者自居,实属前所未有!另据报载,1972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建交时,毛泽东主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领袖的身份将一套宋版《楚辞集注》(而非《论语》之类)作为珍贵的礼物送给日本国首相。外交无小事,毛主席此举意义之重大,实在值得人们反复深思!
其次,从现实形势看,屈原精神的价值尤其值得重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繁荣,社会迅猛发展,但同时,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也随之钻了进来,如自私自利,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追求刺激等恶魔,流毒华夏,肆无忌惮,以致不少人寡廉鲜耻,道德伦丧,崇洋媚外,违法乱纪,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常前进。这些年,党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塑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荣辱观;强调在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还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似乎正在推向高潮,“国学”一词炒得十分火热。这个潮流原来的动机应该说是不错的,但是现在有个倾向值得注意,即导向问题。根据时下的宣传看,似乎“国学”就是儒学,所谓“弘扬传统文化”竟与“弘扬儒家文化”画上了等号!对于孔子及“四书五经”等儒学的宣传,简直可以说是铺天盖地,古典的在庙堂,时髦的在影视,上至中央大报,下至小学课堂,到处可见孔子,那处都有儒学。据《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报道:“各式各样的儒学堂、国学班,如今遍地开花。学生们坐在教室里,身着长袍,手捧‘四书’‘五经’诵读,颇有一番古代私塾的味道。”(13)面对这种畸型的社会现象,王蒙同志看不下去了,大声疾呼道:“如果以《三字经》作为培养下一代下两代的圭臬,那么我们建设成的将不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还说:“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先生(按:真正的“国学”大师)生前曾对儒家治国说颇感困惑,他甚至于觉得不便说话了。他主持的‘文津图书奖’ 奖励了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14)在这股畸型的“国学”风大作之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宣传却相形见绌,甚至有的名校名刊上还有文章攻击屈原“不能免俗”„„!这种状况令人困惑,令人悲哀。屈原及其作品本身,早已经过历史检验,“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根本用不着别人宣传炒作。但目前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畸型宣传,对于事业,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偏颇、一种损失。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多样的,正是丰富多样甚至相反相承的各种思想文化融汇而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仅就风骚而言,便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种精神产品:风,温柔敦厚;骚,刚强不屈。《礼记•经解》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15)《国殇》有云:“终刚强兮不可凌。”刚柔并举,方为健美;软硬兼施,始成至力。正因为“风骚”并列,相得益彰,才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健美多姿的风格。现在,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那么,何谓“和谐”?谐者,和也。“和”又为何?从政治角度说,“和”,即刚柔相济之谓也。《周礼·地官》有“大司徒”一职,“大司徒”者,“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也。此处“扰”者,驯也,“教万民”之意也。“大司徒”职责之一,乃“以向三物教万民而实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注云:“和,不刚不柔”,又云“谓宽猛相济者也。”(16)《春官·大司乐》亦载其职责之一为:“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注云:“和,刚柔适也。”(17)因此,所谓“和谐”,决非仅仅是“温柔敦厚”,而是应该将刚、柔二者“调和”起来,方可“谐顺”。今天响应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从舆论、宣传角度说,首先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大旗,其次还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不能只宣传孔子、只宣传儒学,因为如果长久这样畸型宣传,其结果很可能就要像王蒙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建设成的将不是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同时还要宣传屈原、宣传楚辞、宣传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指导,去正确地诠释儒学、诠释楚辞、诠释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从现实需要看,屈原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对于科学教育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即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无关。......
屈原精神(推荐8篇)由网友“深井烧鹅麻鸡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屈原精神,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篇1: 屈原精神的心得体会 汨罗江边,残阳如血。一个高大的背影临风而立......
论抗震救灾精神的时代价值摘要文章通过在5·12特大地震中中国人民坚强地与地震灾难作斗争的事例,论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列举了历史上中国人民援助国际的人道主义事例,表......
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 [摘 要]长征锻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之魂――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包含着五个方面的内容。长征精神的内涵不仅仅对当时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当今......
论张丽莉精神的社会价值贾宇(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1摘要:张丽莉精神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率,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其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