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年鉴》·中江篇_四川中江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2:56: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四川农村年鉴》·中江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川中江”。

一、中江概况

【基本情况】 中江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幅员面积20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017公倾、森林覆盖率38.58%,辖45个乡镇、800个行政村、8526个村民小组,79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6年末总人口141.7114万人、人口出生率7.98‰、死亡率5.51‰,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4元,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36:1,是国家级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建筑劳务输出十强县”、“劳务开发先进县”。

【年度经济社会指标】 2006年全县实现GDP86.4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67亿元。农业总产值实现52.5亿元。粮食总产量72.84万吨,出栏生猪168.31万头,水果产量2.85万吨,蚕茧产量5024吨,中江丹参、中江白芍等中药材产量0.93万吨,劳务输出4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334元,增加284元,增长9.3%。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高中升学率达64%,高中升大学升学率达70%。全县城乡低保对象50660人,发放低保金1800万元,其中农村低保17097户、35497人,年保障标准625元,发放保障金650万元。

【年度农村主要工作】

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始终坚持“特色农业立县”战略,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战胜了特大干旱。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5亿元,比上年增加3.7亿元,增长7.6%;粮食总产量72.84万吨,减少3.42万吨,减4.48%;出栏生猪168.31万头,增加4.99万头,增长3.06%;肉类总产量达到19.36万吨,畜牧业产值实现26.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2%;蚕茧总产量5024吨,农民茧款收入2400余万元;种植中药材5.56万亩;栽种食用菌2.1亿袋;劳务输出44万人,增加3.7万人,增长9.2%,创劳务收入2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4元,增加284元,增长9.3%。

存在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水平低,龙头加工企业幅射带动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债务包袱沉重,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

【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 中江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一些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全省占有相当份额,肉类总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蚕茧总产、中药材等位居全省前列,“中江丹参”、“中江挂面”等数十个品牌畅销省内外。中江县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有距省会成都近的区位优势,有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自然优势。中江确立了“特色农业立县”战略,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抓好粮食产业、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蚕茧产业、以食用菌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丹参、白芍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五大特色产业。一是狠抓粮食生产,通过保护耕地,扩大复种指数,增加面积,依靠科技及良种良法的推广,实施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开展粮油产品深精加工,提高效益。二是狠抓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通过狠抓猪的品种改良,提高三杂肉猪比例,提高猪肉品质,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的养殖小区和大户建设,培育壮大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开展猪肉和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控制动物疫病发生,确保畜产品安全。三是狠抓蚕茧产业,通过狠抓基地乡镇、重点村和养蚕大户,实施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桑园和改造嫁接四边桑,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簇等实用新技术,提高养蚕单产、质量和效益,强化龙头企业与蚕农的利益联结,对乡镇实行积极的蚕茧税收奖励政策,调动了蚕农、乡镇的积极性。四是狠抓以食用菌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通过狠抓技术培训,改善品种结构,建设科技园,实施无公害技术,培育壮大加工企业等,做大产业。五是狠抓以丹参、白芍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中江是川药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中江丹参、中江白芍、中江菊花、中江桔梗等道地药材不仅载入了中国药典,而且畅销海内外。通过实施GAP规范化栽培,提高了地道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环境保护】 2006年中江的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机构配置和人员上得到了加强,工作经费得到了基本保障,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得到了改善,全民环保意识有所提高,农村面源污染有所改善,工业废水达标率有所提高。创建了一个“绿色社区”,完成了全县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工作,加强了危险废物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环境管理工作,创建省、市“绿色学校”3所,完成创建优美乡镇文本规划工作及创建了1个农业生态小区和2个生态村。

【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 保护地块1857607块,已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碑674块,基本农田保护档案齐备的乡镇44个,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签定到村800份,到组8549份,到户317815份。完成“金土地整理工程”土地整理24534.06亩,新增耕地面积4592.71亩。

【劳务经济与失地农民的安置、福利待遇、存在的问题】

全县截止2006年末共有失地农民15125人,采取货币、门面房两种办法进行安置。其失业、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正在探索之中。

【农产品流通(含市场建设和经纪人)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政策限制。如发展较好的协会转为申请登记为企业法人的注册资本50万元标准过高,资产评估、过户登记收费项目多,费用难于承受,致使农村“专合”组织向实体企业发展受阻,参与大市场经营竞争能力受挫。

2、农业社会化服务效能低下。涉农服务部门如农业、林业、畜牧、供销、粮食、水利、科协、信用社、工商等部门没有形成体系,各自单一服务,不能形成服务合力,为农村“专合”组织的综合服务效能低下。

3、农村“专合”组织自身建设不够。农村“专合”组织在规范管理制度、建立风险机制、生产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利用、产品加工、包装增值、与龙头企业联合开拓市场等方面亟待加强和完善。

【年度受表彰情况】

中江县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中江县人民政府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抗旱减灾工作先进集体”。中江县被四川省政府评为全省“建筑劳务输出十强县”、“劳务输出先进县”。

中江县人大被四川省人大常委会评为“四川省人大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中江县黄鹿水库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评为“水利系统文明建设工地”。

中江县发改局被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评为全国“2005年度优秀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中江县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业法制工作先进单位”。

中江县农业局被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领导小组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中江县农机局被省农机局评为“排灌工作先进单位”。

中江县食用菌协会被省委农办等六部门联合授予“四川省百强协会”。中江县稻麦原种场被省农业厅评为“四川省农场系统十五期间先进集体”。中江县农广校被省农业厅评为“2006年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先进集体”。中江县农技站被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评为“2006年度农技推广先进集体”。

中江县司法局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2001-2005年四川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中江丹参标准化生产研究及应用被四川省政府评为“全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农村大事记】

——2006年《中江县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完成。

——2006年抗御百年未遇旱灾取得胜利,夏伏连旱持续112天,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三保”、“三防”、“四补”工作,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做到农业减产不减收、农村社会稳定。中江县被评为“全省抗旱减灾工作先进集体”。

——投资1.2亿元,蓄水2300万方的黄鹿水库2006年12月底竣工蓄水。——2006年度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开展了100个扶贫新村及6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党政主要领导简介】 县委书记:贾瑞云,男,1963年8月生,汉族,河南省淅川县人,研究生文化程度,中共党员,2005年1月20日任县委书记,2007年4月30日调离(任中共德阳市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县长:兰开驰,男,1961年4月生,汉族,四川省三台县人,研究生文化程度,中共党员,2003年1月11日中江县第十五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县长,2006年7月7日调离(任中共旌阳区委书记)。

县长:刘应刚,男,1964年12月生,汉族,四川省广汉市人,研究生文化程度,中共党员,2006年7月7日任副县长、代理县长,2006年12月13日中江县第十六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当选为县长。

二、2006年种植业概况

全年农作物播面2792141亩,粮食作物2124236亩,其中小春粮食687028亩,小麦555375亩,大麦16050亩,豌豆31260亩,葫豆31365亩,洋芋52978亩;大春粮食1437208亩,水稻380444亩,玉米486067亩,红苕440546亩,洋芋64409亩,豆类65454亩,高粱288亩。粮食总产728456吨,单产343公斤。经济作物398882亩,棉花7786亩,油菜230866亩,花生100354亩,药材55616亩。其他作物269023亩,蔬菜210157亩,果用瓜23685亩,饲料34598亩,绿肥330亩,其他253亩。

三、2006年林业概况

中江县退耕还林工程先后实施三期,共完成退耕还林7万亩,全年补植8500亩,共补植苗木985万株。完成森林管护面积56万亩。春季和秋季柏毛虫发生面积17.9万亩,共组织药物6.0吨,实施防治17.6万亩,其中化学防治3.4万亩,灯光诱蛾及人工摘蛹14.2万亩,有效地减轻了柏毛虫的危害。义务植树32万株,四旁植树150万株。在古店、会棚、南华、集凤、瓦店、青市、富兴、兴隆等8个乡镇实施“抑螺林”造林1800亩。

四、2006年畜牧业概况

2006年末存栏生猪108.90万头,全年出栏生猪168.31万头,增长3.25%;年末存栏肉牛13.50万头,全年出栏肉牛7.80万头,增长7.58%;年末存栏肉羊25.36万只,全年出栏肉羊25.33万只,增长1.2%;全年出栏小畜禽3253.23万只,增长16.6%;肉类总产量达到19.35万吨,增长6.81%;奶类产量348吨;蜂蜜产量652吨;禽蛋产量40157吨。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6859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51.2%,超出市平均值1.6个百分点。实现人均牧业收入1566元,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368元。

五、2006年水产业概况

中江县塘、库、堰星罗棋布,有大小河流15条,总水域面积83000亩,总可养水面49136亩。其中水库12800亩,山平塘31192亩,河堰5144亩。2006年全县产成鱼7780吨,产莲藕21000吨,实现水产总产值12070万元。

六、2006年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200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0.5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23.4亿元,中小企业增加值15.7亿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82.5亿元,利润1.6亿元,税金1.01亿元;中小企业营业收入48.7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0.7亿元。全县共有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77家,完成工业增加值9.0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7%;实现销售收入26.8亿元,实现利润8648万元。四川新世纪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四川省中江县金辉纺织有限公司、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实现产销过亿元。建成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实现工业工业增加值3.5亿元,销售收入10.8亿元,利润总额3530万元。

七、农村改水、改厕情况

在全县的10个乡(镇)10个村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0处,完成总投资448.0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74.68万元,农户自筹173.4万元,解决了1.274万人,1.147万头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厨8320平方米,改厕1560平方米。

八、2006年扶贫开发概况

全县新村扶贫、劳务扶贫工程项目共完成工程总投资2267.46万元。建蓄水池29口,整治堰塘43口,新建提灌站4座,技改提灌站4座,新建石河堰4节,建排灌渠、引水渠17.5千米。建成村公路118.1千米,其中泥碎路81.1千米,机耕路4.5千米,油路23.2千米,水泥路9.3千米,大桥1座、小桥3座。农房改造完工640户,68500平方米,完成入户道路硬化6.8千米。完成劳务扶贫培训375人,推荐安置就业的有183人,占48.8%,自谋职业的有192人,占51.2%。2006年扶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96元,增长11.24%,人均占有粮食485公斤,新增蓄水量24.8万方,新增改善灌面4246亩,实现了 700名贫困人口脱贫,改善了2100名低收入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7587人和8428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九、2006年农村社会保障概况

全年有9809户15163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1150万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有17097户、3549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650万元。累计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1079万元,2006年有810人按月领取保费45万元。按照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所规定的条件,对全县五保户重新进行了审查,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五保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696元,提高到1200元,按月足额发给8015名五保老人供养金962万元。2006年,我县遭受特大干旱,下拨救灾救济款320万元,采购大米50万公斤,救助灾民4.9万余户12.6万余人,及时解决了广大灾民群众生活生存的燃眉之急。

十、2006年农村民政工作概况

2006年民政工作以落实民生工程为重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为目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推进,以巩固双拥模范城为契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以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为重点,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方向,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进一步强化,各项民政工作良好发展。

十一、2006年老龄工作概况

我县总人口141万人,其中60岁以上19万人,占总人数13.25%,约有90%在农村;90岁以上老年人2275人,其中90-94岁的老年人1735人,95-99以上老年人499人,100以上老年人41人,全年为全县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敬老费54.6万元。各乡镇兴办老年活动室,达到每乡一所,全县办敬老院53所。

十二、2006年妇女儿童工作概况

抓发展,带领妇女参与社会经济建设。2000余名妇女参加了各级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150期,全县有7000余名农村妇女掌握了2门农村实用技术,全县新增科技致富女带头人50人,女龙头企业带头人4人。

抓维权,优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环境。抓好妇女儿童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发挥妇联维权窗口作用,加强信访接待工作,为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全县共建立了46个法律援助妇联工作站,2006年全县妇联系统接待来信、来访、来电共768件,实现妇女投诉案件办理100%。

抓建设,发挥妇女组织网络体系效能。结合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抓好乡镇、村妇女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妇代会主任进入村“两委”,县、乡镇妇联主席进入同级党委、人大的工作。狠抓妇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了45个乡镇妇联主席。全县妇女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占79.8%,45岁以下占97.3%。

十三、农业科技专家简介(有高级职称或获得过市政府以上的不低于技术进步二等奖的人物)张大学:男,45岁,中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副局长,四川省作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食用菌协会理事,德阳市第四届人大代表,政协德阳市第五届委员会常委,中江县青年联合会常委、副主席,主持和参与完成了部、省、市下达的科研项目36项,累计增产粮食11.96万吨,增产油料7831吨,总增产值20351万元,总增收16549万元,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四川省农牧技术进步奖”3项,先后被授予“德阳市优秀专家”、“德阳市劳动模范”、“德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任继富:男,44岁,中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德阳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参加完成的“香菇、银耳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丰乐一号水稻玉米种肥研究应用”获省科技成果奖,“四川省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及应用”获农业部丰收二等奖。

钟荣安:男,48岁,中江县畜牧局高级畜牧师,主研的“优质肉牛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获HPI(国际小母牛项目组织)项目三等奖,“牛细管冻精配种综合技术示范推广”获省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四、“农民专家”简介(市政府或以上政府、部门认可的人物)

钟山东,30岁,通济镇双狮村七社农民,现承包经营中江县通济镇绿色元通有限公司,兼任中江县通济镇祥福鸽场业主。目前经营着一个养鸽场,现有种鸽15000多对,每天产乳鸽680只以上,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余万元。他主研的《“绿白”肉鸽选育研究》获得成功,其乳鸽由原来的28天出栏提前到23天出栏,体重由原来的平均每只550克增加到700克,乳鸽料肉比由原来的2.0:1下降到1.6:1,该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

陈云明,中江县玉兴食用菌开发有限有公司经理。在本镇及周边的龙台、悦来、南华、三台县进都乡组织发动农户486户,发展蘑菇150亩,回收加工230吨,收入160万元,农户平均亩产2000公斤以上,产值都在7000元以上,高的达到万元以上。他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种植蘑菇新技术已得到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他采取“四包一定”形式发展食用菌产业深受干部群众好评,该经验已在全县推广。

十五、农业科技型企业简介

【四川金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从事魔芋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400万元。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8人,其中博士3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2人。公司始终坚持科技为本,充分依托并发挥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科技优势,结合本地资源与四川大学成立了“四川大学金谷魔芋食品研究所”;与“四川食品与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成立了魔芋脱毒中心。公司总部设在中江工业集中区,占地44亩,年产3000吨天然绿色魔芋精粉及魔芋系列食品。

【四川同兴天然植物药业有限公司】 公司是以丹参等地道中药材生产、加工、制药、销售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企业,注册资本1530万元,下设种苗中心、GAP生产基地、药材加工厂、饮片厂、保健品厂、产品开发部等部门。先后完成了丹参GAP系统研究,制定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丹参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操作规程》(SOP);丹参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及良种苗三级繁育体系;丹参多倍体育种攻关;光纤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在丹参药材鉴别中的应用;丹参药用成份快速质量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丹参主要脂溶性化学成份含量测定及HPLC-ESI-MS指纹图谱的研究;丹参主要水溶性化学成份分析与提取研究等科研项目。

【四川省奉献养殖有限公司】 公司总投资600余万元,存栏能繁母猪600头,存栏育肥猪2000头,是目前省内规模大,设计、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技术力量雄厚的外系良种猪繁育基地。养殖场的基础设施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猪舍内部设备先进,限位栏、产仔栏、保育栏等采用热浸渡锌处理,确保设备的使用效能;产仔舍、保育舍采用全铸铁漏缝地板,地面可以自动清洗,保证猪舍良好的卫生环境。为了防疫保健工作的良好开展,养殖场特设计安装了一套电视监控系统,在防止疾病的同时监控饲养员的工作质量。目前养殖场的绿化面积已达50%以上,是一座清洁卫生、环境幽美的园林式现代化养猪场。

十六、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简介(市政府或以上政府、部门认可的人物)

庞斌,凤翔竹草编制品公司总经理。以“龙头+企业+基础+协会+会员”组织联合经营体系,发展会员7200户,生产100余个竹编工艺品种,新建加工厂4个。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上千万元,创税利60余万元。

彭公长,中江县青市乡长安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水稻制种,面积常年在1200亩,年均总产值在340万元左右,95%以上的村民依靠水稻制种发了家、致了富,2006年长安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900元。同时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社通水泥路,85%以上的院落通水泥路,96%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村上建立了便民服务站、文化活动室、卫生站,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座机移动用户达1108部,村民过上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十七、2006年农业科技兴农概况

实施科技入户工程1000户/3450人,带动2万户/6.9万人,增产粮食7122吨,增收1140万元。

十八、2006年农业机械化概况

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28.52万千瓦,农机装备总值13882万元,各类农业机械8.87万台件。年机耕地1.7万公顷,耕地机械化水平29.6%;年机播2.65万公顷,机播水平39.25%;年机收0.52万公顷,机收水平7.6%;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5.48%。全县有电力提灌站1479座,装机1704台/38369千瓦,2006年提水1.5亿立方米,灌溉水田21万亩。

十九、2006年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2006年全县重点建设项目59个,完成投资73502万元,有效地拉动了全县固定资产的增长。2006年全县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124个,完成投资15630万元。

二十、2006年农村能源概况

2006年全县共建农村户用沼气10000口。其中国债任务4300口,省级任务2200口,市级任务3500口。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大小沼气池11.4万口,现在正在产气使用的有5.4万口。每年还在以一万口的速度递增。

二十一、2006年农村财政、税收工作概况

2006年我县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努力促进县域经济统筹发展;以全县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整合支农资金,促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两奖、四制约”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财政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管”财政管理模式改革;严格执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建立“谁举债,谁负责,集体研究决定,主要领导负责”的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度等,财政工作稳定有序。2006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757万元,其中县本级完成9404万元,乡镇级完成1353万元。2006年财政支出完成78260万元,其中县本级完成50431万元,乡镇级完成27829万元。

二十二、2006年农业金融、保险工作概况

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81亿元,比年初净增8.82亿元,增长16.0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56.43亿元,比年初净增7.51亿元,增长13.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89亿元,比年初增长11.06%。人身、财产保险业收入6011万元,支出1413万元,分别增长22.25%、29.75%。

二十三、2006年农村交通工作概况

截止2006年底,中江公路网总里程266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公里,省道138.2公里,县道414.5公里,乡道420.2公里,村道1661.7公里。S106线纵贯南北,S101线横穿东西,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初步形成了一纵三横九支线、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二十四、2006年农村邮电、通讯工作概况

2006年全县电话用户总数达20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1万户,移动电话9万户,互联网用户1万户。

二十五、2006年农产品贸易工作概况

依据生猪、肉牛、食用菌、中药材等特产产业优势,兴建、完善、巩固、扩大了兴隆肉牛市场、仓山川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桥头市场等10余个专业市场及综合市场。着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各种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及农民经纪人队伍等。农产品交易额大幅提升,2006年全县农产品贸易额达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

二十六、四川名优土特产简介

主要有:“中江丹参”、“中江白芍”、“中江挂面”、“中江八宝油糕”、“中江柚”、“中江菊花石”、“中江竹编”、永丰“春兰牌”西瓜、通济“甜油桃”等。

二十七、2006年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家,占总企业户数的29.7%,完成工业增加值3.26亿元,占规模企业的36%,销售收入9.22亿元,占规模企业的34.4%,利税总额3053万元,占规模企业的20.4%。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为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全国第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二十八、2006年经济技术合作概况

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与郑州工业大学共同研发的《谷朊粉产品开发》项目被列为四川省技术创新项目。

二十九、2006年农村教育概况 全县公办学校505所,其中高完中6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77所,小学412所,幼儿园7所,进修校、特教学校各1所,在校学生共有168412人。公办学校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总数12273人,其中在职教职工8480人。社会力量办学76所,其中幼儿园69所、小学2所、职高5所,在校学生共10751人,社会力量办学教职工共464人。全县公办学校占地总面积208万余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4万余平方米。

十、名校、名师选介

中江职业中专学校为“省重点职业中学”,中江中学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大东街幼儿园、人民路幼儿园为“省示范幼儿园”。辑庆职业高级中学为“市重点职业中学”,城北中学、实验中学为“市示范性普通高中”。

中江中学刘宗武老师和城北中学刘学军老师是受省表彰的特级教师,元兴乡水库村小学邓秀兰老师获省十佳教师荣誉称号,城北中学校长刘世德获市知名校长荣誉称号。

十一、2006年农村教育投入与师资培训概况

2006年政府投入教育经费22728.4万元,比上年增长37.54%。共收到社会各界教育捐资154.3万元。全县共招商引资4800余万元。其中职业中专学校引进四川现代科技职业学校进行改制,共引进资金4000万元。

2006年组织专、本科学历培训110人次,全县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51%,中学教师本科学历达43.6%。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考核面达100%。组织中小学新上岗教师100余人次参加培训,组织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共4期。结合“创三名”工程,对市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实施分层次培训,培训面达100%。对全县8000余名教师开展教师全员岗位素质培训并进行了考核。

十二、2006年农村生态建设概况

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工程质量,增大工程效益。全年共培育各种苗木120亩,产苗木1000万株。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全县征占用林地进行了清理,加强对林木采伐的管理,制定了林木采伐管理办法,加大了对林业案件的处罚力度。全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案件,加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管理,加强执法监管。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和四旁植树,增加植被,2006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8%。

十三、2006年四川生态小区建设选介

“中江县东北镇农业生态园区”:该园区位于县城东北镇喜胜村境内,园区占地270余亩,地貌属浅丘,园区距县城约3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是集绿色优质果品生产、优质鱼类生产、兼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培植了省内外驰名的中江柚、沙田柚、漳州柚及贵妃枣、葡萄等。建有较完善的给、排水系统,集水节灌设施,确保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其供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符合卫生标准。园区内除景观建筑、鱼塘、蓄水池、道路外,全境为绿色植物所覆盖。通道备有供游人、车辆通行的绿色走廊。园区四周花木环绕,配置高低错落有致,建筑物造型新奇,与绿色植被相映成趣。形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观赏美景。园区内通道及排灌水沟,全部用水泥材料修成,对原坡度较大的地块进行了垒砌及土质改造,使每片地坡度小于5度,便于生产管理及供游人参观,减少了水土和有机化肥的流失。三

十四、2006年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概况

县境内蕴藏着一定的地下矿产资源。天然气、石油、铜、沙石、含钾页岩等有一定的开发潜力,盐卤储藏量约130亿吨,具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

十五、2006年乡村旅游开发概况

黄继光纪念馆评定为AA级旅游景区。在成都、德阳、绵阳、遂宁等四个市开展“流动继光馆”巡展活动,共展出33场次,受到各地的好评。3月17日,“2006中国乡村游”中江县开游仪式暨第三届赏花节在通济镇隆重举行。

十六、2006年农村文学创作概况

邹居阵、唐成益、林云建、龙清江创作改编的中江原生态民歌《拖石号子》获得2006文化德阳原创作品展演创作奖。歌曲《大路朝天》(龙清江作词),《几度春风艳桃李》(龙清江作词、邹居阵作曲)入围德阳市五个一工程奖。歌曲《调元故里酿美酒》、《蜀润之歌》获中国第三届文化学会歌曲金奖,作曲周贵绵、邹居阵,作词龙清江、龙敦仁。谢扬功创作的小品《接待》获第三届省文化厅戏剧小品大赛三等奖。

十七、2006年农村文化事业概况

仓山大乐、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仓山大乐、中江手工挂面制作工艺、仓山太婆龙、积金火龙、中江花石制作工艺、中江三苏传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6月18日中江百人合唱团参加德阳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表彰大会暨庆祝建党85周年”歌咏比赛获一等奖。由200人组成的“仓山大乐”队伍参加了在成都举办的2006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006年文化德阳大型系列活动“鑫望杯”歌手大赛,中江选手获一金、二银、三铜。县文庙维修、修复工程竣工并向游人开放。民主乡塔梁子崖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获2006年全市文化事业先进单位称号。

十八、2006年农村体育工作概况

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中江代表队获女子垒球第二名,男子棒球第三名,举重比赛2银1铜,跆拳道比赛3银1铜。“德阳市体育日”期间中江成功承办了市首届运动会门球(老年组)、中国象棋、围棋(青年组)、太极拳(剑)的比赛,获得了组委会和参赛队伍教练员、运动员的好评。参加德阳市首届运动会获18金10银9铜的好成绩。

十九、2006年优秀卫生院、名医选介

“中江县人民医院”被评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中江县中医医院”被评为二级乙等中医院,“中江县妇幼保健院”被评为一级甲等保健院。

十、2006年地方病的普查与防治

中江是国家、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县,规划2006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血防达标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与各项目实施部门及各流行乡镇政府签定了项目实施目标责任书,在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80万元。在疫区10个流行乡镇全面开展了春季和秋季突击查螺灭螺、人畜查病治病,使钉螺面积由历史有螺面积的571.6万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6.46万平方米,下降 98.87%。10月,该项工作已顺利通过四川省考核评审,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十一、2006年农村卫生工作概况

全县有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个,包括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所、血吸虫病防治站、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45所,其中中心卫生院13所,一般乡镇卫生院32所;全县800个行政村,已建村卫生站586所;其它部门各类门诊部、医务室64个;个体诊所232个;民营医院1所。全县卫生部门有在职职工1642人,其中卫技人员1451人。乡村医生1034人;个体医生288 人;民营医院25人;其它部门医护人员130人。开设病床1757张。

十二、2006年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概况

全年共出生8618人,计划生育率达88.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9‰;“三结合”帮扶3721户。建设了三个生育文化新村,完善了12个生育文化中心,45个生育文化大院,250户计划生育中心户。建立“三结合”基地村45个,县级部门和乡镇投入帮扶资金73.8万元。全县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3848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对象122181人,县财政按人均35元足额兑现奖励经费。

十三、2006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概况

突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表率作用;重点抓好环境卫生工作,使道路、院落整洁干净;着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保一方平安,让老百姓过太平日子;抓好民主管理和文明言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围绕中江县外出民工多,多数家庭只有老人、儿童和一些妇女,突出重点抓好“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社会主义新村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三户一村”和“三优一学”创建活动,加大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在农村广泛推广沼气池和卫生饮用水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全年共创评“三户”349998户,占农户总数的91%,基层创建面达到95%,其中遵纪守法户225504户,五好家庭户87499户,双文明户36995户,创建了一批市、县级文明村。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教育四下乡活动,为推动全县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2006年农村广播电影电视工作概况

截止2006 年底,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采写广播新闻稿2200 余件,编播312 组。采拍电视新闻2300 余件,编播电视新闻312 组(含一周要闻回顾),采拍电视专题60 余个,在市以上电台、电视台用稿475 件。新建光纤主、支干线70 余公里,同轴电缆网300 公里,新开通30 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网络,完成50 个“村村通”项目,新增有线电视用户6000户。

十五、2006年农村民主法制工作概况

“二•五”普法至“四•五”普法,依法治乡镇面积达100%。在“三村建设”基础上,“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落实在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上,以依法治村为目的,确定了南华镇苏坝村、龙台镇天堂村、富兴镇柳林沟村为县法建办“民主法治示范村”。把凯江镇玄武社区、公园街、珠市街作为民主法治社区建设的试点。“法律六进”(进机关、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和“心系千村,法律惠民”行动的开展,为依法治村和依法治社区工作注入了活力。四

十六、2006年农民合法权益保护概况 受理94件,办理94件;培训农民工300余人。四

十七、2006年国土、工商、物价管理工作概况

【国土管理】 全年共收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11宗,面积127.605亩,土地收益2517.21万元。把好土地权属审核,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搞好矿业秩序治理和矿业管理。实施红层找水打井工程1171口。

【工商管理】 2006年立案调查各类经济违法案件131件,结案129件,罚没金额65万元。办理权限内的企业登记1310件,注销156件;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1650户,注销849户。共受理申(投)诉370件,受理电话咨询1876人次,受理消费申诉282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21.7万元。

【物价管理】 进一步加大价格和收费行政执法力度,依法开展了全县中、小学收费、农村电价、药品价格收费的重点检查,并对全县农资市场的农资价格、电信行业的收费、石油成品油进行了检查。

十八、2006年涉农审计、监督概况

狠抓农民负担与农村经营管理,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及收费“公示制”、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加强“一事一议”审批审计,规范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开展村社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加强农资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全县共审计村社3200余个,审计资金总额6600万元,其中违纪金额12万元。共出动执法车辆122台次、执法人员598人次,检查农资生产企业41个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1251个,查处违法违规案件28起。

十九、2006年农村党组织建设概况

2006年底,全县有45个乡镇(29个镇、16个乡)党委共辖37个党总支部、1094个党支部(其中:2个行政村党总支部、798个行政村党支部)。

十、2006年农村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简介

2006年6月26日,中江县高店乡万坡村党支部书记吴兰琼(女)、中江县凯江镇玄武东路社区居委会主任李晓华(女)、中江县实验中学政教主任、团委书记卢静(女)、中江县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卫民被中共德阳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中江县集凤镇党委副书记蒋辉、中江县国家税务局机关党委副书记廖国祥被中共德阳市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十一、2006年农村团组织工作概况

广泛开展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系列活动,开展了农村青年实用技术培训活动,对农村青年开展了以农业科技知识、劳动职业技能、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4500多名农村青年参加了培训,共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了新农村建设服务基地,开展法律、医疗、农业生态等方面的服务,帮助村民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法律意识。全力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助推劳务经济,目前已初步建成留守学生之家20个,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了与中央电视台知心姐姐卢勤面对面访谈电视节目录制,组织留守学生参加了“安利伴我行”夏令营活动。带领团员青年积极投身全县抗旱救灾,采取“一帮一”形式,为受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解难事。

十二、2006年农村团组织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简介

先进集体:中江县五四红旗团委、中江中学团委、兴隆镇团委、南渡镇团委、冯店镇团委、信用联社团委、通济镇团委、御马床单有限公司团总支、玉兴镇团委

先进个人:仓山镇团委书记曾环蓉被评为四川省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个人,南山镇团委书记黄月被评为德阳市优秀共青团干部,南华镇团委书记张小江、仓山镇团委书记曾环蓉、富兴镇团委书记周红梅被评为中江县优秀团干部。

十三、科技进步奖(国家级、部省级、省级部门和市政府三等或以上的奖);全国、全省涉农劳模和先进;国务院部门、省级部门的表彰奖励;四川“三农”经典人物简介

中江县畜牧局承担的“牛三元杂交技术应用推广”项目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御马床单毛巾有限公司承担的“特柔型无捻巾类生产新工艺及产品开发”项目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县农业局植保站罗伟光、莫太相两同志被省农业厅评为“病虫测报先进个人”;县农业局农技站谭礼信、李孝东两同志被省农技推广总站评为“农技推广先进个人”。

南山镇党委书记林秀兰同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2006年抗旱减灾工作先进个人”。五

十四、2006年新农村建设概况

在全县800个村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五项竞赛”,并确定了8个县级示范村、53个乡镇示范村。解决行路难的村48个;解决饮水难25个村,41366人;解决220户无房户住房难问题;解决看电视难的村18个;148148名学生免除了学杂费,22646名贫困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建设村小学校5所;建村医疗室(站)12个,培训乡村医生35人,解决看病难的村12个。

五十五、四川新农村建设典型——青市乡长安村简介

青市乡长安村14个村民小组、583户、1809人,耕地1919亩,是德阳市水稻制种基地,以水稻制种为主,畜禽养殖、稻田蘑菇、优质水果为辅,2006年水稻制种1200亩(产值344万元)、种植稻田蘑菇75亩、优质水果150亩、出栏生猪2440头,全村人均纯收入3900元,高出全县水平566元。为改变村容村貌,村民自愿投资212.7万元,新修村级水泥路12.5公里,改造农房560户59000平方米。该村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五项竞赛中获唯一一个特等奖。

十六、重点、特色乡镇选介

通济镇,甜油桃、绿白牌水果、肉鸽生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以永安、永太、南渡为重点的中江柚极具特色,东北镇生猪10万头绿色养殖小区基本建成,石泉乡发展4000亩地道中药材丹参、白芍,兴隆镇千亩食用菌科技园区,龙台镇千亩棚膜蔬菜,悦来镇、白果乡小桑园各5000亩,联合镇海椒3000亩,永丰乡“春兰牌”西瓜4000亩,各具特色,具有产业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十七、龙头企业选介 【四川新世纪丝绸实业有限公司】 省、市、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蚕桑生产、缫丝、织绸,产品90%以上销往印度、日本、韩国、欧盟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总资产1.25亿元,资产负债率56%。下辖蚕业站48个,缫丝厂3个,织绸厂1个,员工1200人。公司在县内建立5万余亩优质桑蚕茧基地,带动7万余户农户养蚕,年生产蚕茧6万担,带动蚕农年增收6000余万元。2006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入库税金700万元,利润300万元。

【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 省、市、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公司以生产面粉为主,集生产加工畜副产品、生化制品和塑料印刷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公司在县内建立了1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带动3万余农户户均增收272元。公司生产的“雄健丰田”和“玉佳润”牌系列面粉、面条,远销成都、重庆、贵阳、云南、西藏等省内外大、中城市,2006年“雄健丰田”牌挂面荣获国家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称号。公司现有员工400余人,拥有资产5264万元。2006年度完成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4亿元,创税利472万元。

【四川逢春制药有限公司】 市、县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以生产中西成药为主,已经国家药监局批准生产的中西成药品种达50余种。公司生产的片剂、胶囊剂、糖浆剂、颗粒剂、合剂、流浸膏剂、口服溶液剂等七个剂型取得了国家GMP认证。公司在县内12个乡镇99个村建立了2万亩无公害中药材种植基地,带动了2.2万户农民增收,助农人均增收达到530元。公司总资产7401万元,资产负债率为36%。公司现有职工300余人,其中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02人。公司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6081万元,创利税750万元。

十八、专合组织选介

【中江县通济镇肉鸽行业协会】 成立于2003年8月,会员数已由最初的22户发展到了220户,现存栏生产种鸽6.8万对,年产乳鸽149.6万只,收入达1811.2万元。投资665万元修建了通济镇肉鸽科技园区,存栏生产种鸽6万对,年培育种鸽60万对,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肉鸽繁育基地。同时加强了销售体系建设,由协会统一收购、销售,尤其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协会将产品统一冷藏到旺季销售,大大节省了冷藏成本,缓减了销售压力。中江县通济镇肉鸽行业协会被评为省级重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江县玉兴镇食用菌协会】 成立于1992年7月,现有会员1826户,2318名,2006年协会组织带动农户种植食用菌品种13个,生产规模5200万袋,建加工厂11个,生产加工量8200吨,产值9820万元,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58.7%,菌农人均纯收入5136元,占全镇人均纯收入3416元的150.3%。协会组建了中江县玉兴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玉屏牌”食用菌产品商标,在广州、长沙、重庆、贵阳等大中城市建立了营销网络,使玉兴镇的食用菌产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中江县玉兴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中江县竹草编制品行业协会】 2006年成立,单位会员中江县凤翔竹草编制品有限公司现有固定资产900余万元,员工100余人,年销售收入812余万元,创税利99.5余万元。以“龙头企业+基地+协会+会员”组织联合经营体系,带动了周边7000余户的农民致富增收。截止2006年,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协会、会员“四轮驱动”,组织会员竹编、草编编织户7200户生产100余个竹编工艺制品品种,20余个草编工艺制品品种,新建了4个加工厂,使粗、精加工厂达到10个,竹编加工能力年总产量达360万余平方米,总产值达2340万元。中江县凤翔竹草编制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十九、2006年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中江从实际出发,科学部署,全面推进。调整粮经、种养、区域和品种品质结构,大力支持“一村一品”发展,培育形成块状、带状产业区域。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发展适合不同地形特色和作物品种的农业新机具,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加强文化知识补习、实用技术培训和经营能力提升,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十、2006年农村劳务开发概况

2006年,我县劳务经济工作继续按照“输出前有培训,输出中有组织,输出后有服务”的工作思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在信息发布、职业培训、维权服务、打造品牌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劳务经济稳步发展。据统计,全县输出劳动力44万人,劳务创收22.6亿元,引导性培训农民工7.3万人。

十一、回乡创业之星简介

王卫东,39岁,1999年回乡创立龙台东方禽畜营销服务公司,公司现有现代化孵箱40台,年可孵抱商品代禽苗600余万只;租用水面面积250余亩,建养殖圈舍1.5万平方米,常年存栏丽佳、花边、樱桃、建昌等良种母鸭和长白系良种母鹅万只以上。公司现有资产200余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20万元,年销售收入600万元。

谢军,36岁,2005年回乡投资1200万元创办新龙油脂工业公司,达到日产50吨,年产1万余吨,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税利1500万元,解决了当地80余人劳动力就业。

《宜昌年鉴》环境保护篇

2005年《宜昌年鉴》环境保护篇[概 况] 2005年,全市各级环保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和全省环保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

鹰潭年鉴(体育篇)

鹰潭年鉴(体育篇) 概述2008年是奥运年,也是我市筹备省十三运会的重要年,市体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

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xx年鉴《xx区财政发展篇》2xxx年财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区委确立的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的工作部署,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和各项财政工作目标,财政收......

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xx年鉴《xx区财政发展篇》2xxx年财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区委确立的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的工作部署,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和各项财政工作目标,财政收......

信阳年鉴(卷)信阳高新区篇

信阳年鉴(2015卷)·信阳高新区篇【综述】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信阳高新区”)位于信阳市中心城区东部,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73.32平方公里,其前身是2004年......

下载《四川农村年鉴》·中江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农村年鉴》·中江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