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谈唐代送别诗中的情”。
试论唐代各类送别诗的独特之处
摘要:
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是历代文人吟咏的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与送别有关。中国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谊,又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写诗相送,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往往要作诗相赠,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就产生了送别诗。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但也有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的。送别诗,即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别离令人感伤愁怨,它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告别的感情折磨,因此离别的情感在诗中或表现为亲友离别时的忧伤与哀伤或借诗表达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更有的在诗中体现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唐代乃我国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众多诗人对送别诗作了进一步的拓宽与发展,取得了空前绝后、令人瞩目的成就。
关键词:唐代、送别诗、情感 序言:
送别诗,顾名思义就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发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唐宋时期的送别诗成就显著,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送别诗,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岑参、王勃等等。
唐代送别诗是在继承前代传统,又大胆革新,同时不断进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而宋代送别诗则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斗妍。唐宋诗都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而送别诗则是屹立其中。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成为他们的写作题材。在此,我们根据诗人抒情的不同对象将唐代送别诗细分为:谢别、恋别、惜别、壮别、阔别五类。这五类包含与友人别,与亲人别,与妻子别,与同僚甚至是与偶遇的过客别。分析研究其各自的独特之处,并分别做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
一、谢别
谢别诗,为离别之际为表达感激所作作品。谢别诗从属于送别诗。由于谢别
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重比较小,因而我们固可以把谢别诗称作送别诗的小宗。虽然谢别诗在送别诗中所占比例不高,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没有壮别诗的慷慨激昂,惜别诗的委婉含蓄,但是它依然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在诗歌鼎盛繁荣的唐朝,除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阔别诗和壮别诗,也有清新自然的谢别诗,例如诗仙李白的《赠汪伦》。从表达上看,谢别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多朴实自然。我们姑且就以以上一首谢别诗作例,以此分析推测古代送别诗中谢别诗的大致风格特色与意蕴表达。以及与其他几类送别诗的大致差异。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分析: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由以上可以粗略看出,谢别诗比较直白,相对于惜别诗的婉转,更容易使人理解。但是却缺乏深度。对于壮别诗和阔别时来讲,豪放壮阔,慷慨激昂是主要情感表达基调。如果从感情基调来区分这几类送别诗的话,谢别诗则属于恬静安然的类型。
二、恋别
恋即依恋不舍和牵挂。俗话说世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分离最直观的感情便是恋,自古以来与友人分离,亦或是与亲人爱人分离都是痛苦的,令人难以割舍的。所以这一类诗歌是直接抒写离别之情,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不舍,以及分离后的惆怅孤寂之情。没有其他更多的感情,只是亲友离去的最直观的离愁别恨。与其它类型送别不同,没有过多的鼓励劝慰亦或是积极乐观,也没有其它表明自己心志或抒发自己感慨的感情。重点在一恋字。
例如:唐朝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直抒胸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这两句看上去就是两句平常的劝酒词,但却情真意切,内涵深远,一个“更”字,写出了临别的恋恋不舍,深情叮嘱,而且通过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作者在之前便已经多次叮嘱了,感情表达更加深刻。而“无故人”也表现出了诗人自己的友人要离去的遗憾之情。诸如此类的诗词还有很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等都是直接抒发了与恋人和朋友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无限留恋的心情。
三、惜别
惜别,就是说相互珍惜之间的感情,但没有浓浓的依恋之情,在分别时相互给予美好的祝愿,或者在不同的诗人的心境下还会有不同的惜别之情。惜别与恋别其实是没有特别明确的界限的,毕竟人内心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区分。但在分析送别诗种类的时候细细分析诗句还是可以体会到的。
惜别之情,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诗人对他与孟浩然友情的珍惜,还有两人友情的深厚。同时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境界开阔,诗人对老朋友去扬州也充满了羡慕之情。同样表达着惜别之情的还有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日惜别老友,作者倍感六月的西湖美景“风光不与四时同”。
总体来说,送别诗虽说都是送别离别为主题,但不同的类型和情况也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而这也恰恰是各种送别类型诗的各自的独特之处,根据各种不同的类型,站在它们自身环境里,从诗人主观心情以及诗句的客观环境里去分析,再与其它进行比较便可以了然在心。
四、壮别
壮者,慷慨激昂也。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可以看做是“壮别诗”的重要代言人,他们将那些情思缠绵、徘徊留恋的临别赠言写成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壮别”诗作,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萧立之《送人之常德》等。
作为“送别诗”中一道色彩鲜明、意境独特的“壮别诗”,在唐宋时期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除去上面提到的边塞诗人高适等,唐朝诗坛上德高望重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王维、陆龟蒙,宋代诗词界的大家苏轼、梅尧臣、萧立之等都在“壮别诗”上谱出了一曲曲天籁之音,成为唐宋时期文化圈的重要一环。众所皆知,唐宋时期发达的经济与纷呈的生活、强盛的政治与扰攘的军事、璀璨的文化与新颖科技等,这些,都是唐宋“壮别”诗词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也熏陶着“壮别”诗词的个性发展、性格鲜明的形成。
分析几首“壮别”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该类诗歌的独特之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分析: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值得注意的是“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与人生理想与态度。诗人在饯别友人时,选取了“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意向(秋雁、酒酣),离别的字词间虽吐露着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意,却也透露着一种慷慨壮丽的情怀,豪放而雄壮的气概。这就是“壮别”诗的典型特征之一。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分析:这首诗,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而把“壮别”一词在诗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尤其在尾联“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两句上,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此诗以议论为主,使全诗充满感情色彩,“带情韵以行”,所以写得生动、鲜明、激昂、雄奇,给人以壮美的感受。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分析:此诗为高适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让人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彰显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在“壮别”是印记。让人为之动容,喟然。
表现壮别的送别诗,既有送别诗的离愁别绪,亦有“壮别”诗更深层的意境与哲义:送别壮行、鼓励朋友、抒发壮志、寄寓人生等等。总的来说,“壮别”诗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凄然凝重的离愁别绪,而以饱满的激情勉励着友人毅然向前、以真挚的祝愿彰显出一份友情的深厚如渊,让人感动万分,安然地迈步向前······
五、阔别
唐宋以来送别诗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又多为与朋友别。与朋友别的送别诗中,多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劝慰,感情表达或豪迈壮阔,或抑郁不满,或飘逸灵动,或含蓄委婉„„这样送别诗中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就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分为谢别诗、恋别诗、壮别诗、阔别诗、惜别诗等等。
阔别——主要是达官贵人间的送别或者是为劝慰朋友写的阔别诗。下面我们具体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高适的《别董大》(其一)这两首诗中具体谈论送别诗所体现的阔别情感。
(一)分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诗人王勃在长安时所写。题目中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指的是王勃的一个姓杜的朋友将到四川去任少府这个官,诗人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以这首诗相赠。但这首送别诗诗人并未像前人一样把离别写得黯然神伤,相反,诗中诗人王勃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洒脱,表现得很豪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的“阙”字指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诗人这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以及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朋友将去任职的地方,展现出一种壮阔的境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一句诗人多了一种情绪,不同于开篇的壮阔。此句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使诗句情感跌宕起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看出诗人认为情谊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永恒的东西。这一句诗人的情感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使整首诗上升一个高度,因此也成为后人表现深厚情谊的不朽佳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此处紧接前两句,仿佛是在极近处听高山流水声,然后忽而行远水声逐渐舒缓。两行诗连贯起来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这是诗人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诗人情怀的流露,说明自己不会像古人一样面对朋友离去时泪湿满巾,表达自己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的祝愿。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是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画着画家内心壮阔无比的江山图。王勃的这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一帜,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豪放的情感
和旷达的胸怀。
(二)分析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他们又各奔他方时,高适的赠别之作。这时的高适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之中。但在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开阔人心。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诗人处境的贫贱。诗中我们看到:北方正是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在狂风中,只见高空大雁,出没寒云。这一幕使人想到游子在外时不仅处境艰难,而且寂寞孤独。但诗人没有因此沮丧、沉沦,由此可见,诗人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重点突出后文转折部分。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找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因为是董庭兰是诗人很好的知音,所以诗人别时全在为知音考虑,告诉他不要因为一时的贫贱而意志消沉。这两句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样,语言朴质而情感豪爽。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中虽有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展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劝解朋友在未来的路上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怀。
(三)小结
阔别诗歌不像恋别惜别诗一样,语言凄惨;也不像壮别诗一样,语言悲壮,有点类似谢别诗,语言清爽,但多了份豪放。就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董大》(其一)这两首诗歌语言虽然简练,但饱含深情,富有哲理,形象生动的体现出诗人宽阔的胸襟,以及对朋友深切的安慰,这类诗歌比起普通送别诗来说更是光芒万丈。
六、结束语:
观览唐人送别诗,我们感到,无论是赠送朋友与之共勉还是用以表示深情厚意;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具体地说,就是送别诗的感情色彩每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感怀、不同的寄
予和不同的风格。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当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用诗歌写成。在当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在科举盛兴的时代,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这样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者亲人,而这双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到达异地的通关证。这样,到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得到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更加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唐人的送别诗能跳脱窠臼,一洗悲酸之态,而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当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而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我们研究送别诗独特之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3月第30次印刷
P8、P46、P90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版第二版)》上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P435、P463、P471
唐代送别诗名句唐代的`许多送别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些送别诗中经常借助一些意象(带着作者强烈情感的景或物)表达离愁别绪。唐代送别诗中常用意象的运用,唐代送别......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唐代送别诗名句,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浅谈唐代送别诗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由于经济的繁荣、......
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唐代送别诗及其点评,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