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心灵好文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字感动心灵”。
信仰的力量
——读马云写给公司内部员工的一封信有感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力量来源。信仰,是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
2011年2月21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针对B2B公司的中国供应商部分签约客户有欺诈嫌疑,并有迹象表明直销团队的一些员工默许甚至参与协助这些骗子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等问题,在致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表示 :对于这样触犯商业诚信原则和公司价值观底线的行为,任何的容忍姑息都是对更多诚信客户、更多诚信阿里人的犯罪!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捍卫阿里巴巴价值观!马云称,这是一个好时代,这是一个谁都不愿错过的时代!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能让我们成为这个时代中的时代!
“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即是马云创建的阿里巴巴集团所坚持的信仰,是支撑阿里巴巴集团要做102年的梦想和使命的力量源泉。
“坚持理想,坚持原则”,当代中国的检察官,有一种力量,可以超越生死。
有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空。
那就是信仰!
近日,在院里的统一安排下,我们观看了2014年度反腐大片——《破局》。该片以一群战斗在反腐一线的检察官顾长风、张芸等为主人公,通过一个由拆迁引发的职务犯罪案件,将国家检察执法人员对行贿受贿的商人和高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行为开展法律监督的过程描述得真实生动接地气,具有浓重的时代感和纪实性,是一部反腐倡廉的正能量电影。
影片中,房地产公司“金玉华庭”老板金玉庭和反渎局局长顾长风的几次对话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时候是医生一边收着红包一边累到在手术台上;官员一边收着贿赂一边为百姓干着实事。对错、好坏在这个复杂的世界早就模糊成了灰色概念。无数上层结构的人受着金钱的驱动,构成了这个只有钱没有信仰的世界。”这是金玉庭对当今社会现实的一番感慨,真实地反应了一些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迷失了人生方向,冲破了道德底线,丧失了职业信仰,抛弃了忠诚本色。诚然,在当下这个充满金钱诱惑的时代,信仰是多么重要,信仰是多么可贵。
有一种忠诚,它来自信仰的领航。假如没有信仰,顾长风不可能在金玉庭的金钱诱惑面前淡定的说出“社会就像一艘船,总不能所有人都站在一边。需要保持平衡,不能被同流合污”这番发人深省的话,充分展现了检察官“忠诚可靠”的威严形象。假如没有信仰,张芸不可能把村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不顾生命危险,全心全意的帮助含冤的常青查清犯罪事实,常青“故意伤害致死人命案”正是因她的严格把关,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才被无罪释放,她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执法为民”。假如没有信仰,影片中的检察官们也不可能在犯罪分子的威胁恐吓面前淡定自若、无所畏惧,在朋友的请托帮忙声中正义凛然、胸怀坦荡,真正彰显了“公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究竟何谓信仰?信仰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言行合一、表里如一的力量来源。检察官的职业信仰,就是必须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忠诚于宪法和法律。当前,司法权力在社会权力配置中作用不断增大,日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检察官思想上的任何偏差和动摇,都可能使执法目标和方向发生错误,导致手中的权力发生错用和扭曲,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给检察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只有将这种职业信仰建立在对自己的国家、人民、法律的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上,才能在充斥着利益诱惑的社会中,正确认识价值问题和对待个人利益,才能真正做到忠实地履行自己的铮铮誓言,勇敢地担负起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的确,信仰是一种行为,只有当它真真切切地表现出对党、国家、人民、法律和检察事业的无限忠诚时,才真正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对于我们这些刚踏进检察机关不久的青年干警来说,信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利益诱惑的面前,丝毫不为之动摇;只有坚持信仰,才能使我们在执法办案中竭力保护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永葆忠诚为民的政治本色。这样的坚守,这样的执着,必将让我们的青春在检察事业中熠熠闪光!
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富有启发的正义与真理的召唤,是不屈不挠拨云见日的指引,是万物灵长的归依。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信仰多元,无需强求。当代中国的法官,胸前那架华表与麦穗支起的“天平”就是他们最基本的信仰。她昭示着法律的威严,承载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饱含着人民的期盼。
温家宝总理曾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在当代中国,法官群体就是仰望星空的人。仰望星空,是对道德法则的凛然敬畏,是对心灵境界的执著坚守。康德曾将星空和道德法则联系在一起,他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若时常反复的加以思考,它们就给人心灌注入与时俱进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摆放在法官面前的是执法的权力,而权力这柄双刃剑,充满了诱惑,面对着种种诱惑,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宁而没有一丝的躁动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宋鱼水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名法官如果在人情关、关系关上失守,也许会得到一些看得到的东西,但失去的却是作为一名法官最神圣的公正和尊严。”严守法官职业道德的防线,恪守清清白白做官、公公正正办案的原则,抵挡住权钱、人情、关系的洪流,这是法官信仰应有的内涵。人们常说“公生明,廉生威”,司法工作的性质、法律人的信仰,决定了廉洁本为人民法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也许,法官每走一步,都有人关注,每做一件事,都有人品头论足,每做出一份裁判,都会有毁誉参半,天天面对着各种矛盾、种种对抗,这更需要我们法官修炼平和淡雅的风度,平和的目光里没有喷涌燃烧的激情,但它蕴含的是睿智;平和的举止中没有挥舞出慷慨激昂,但它贯穿的是通达;高耸的雕像是平和的,但它始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乃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作为法官的詹红荔做到了,她的先进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法官的卓越风采。作为少年审判庭庭长,她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以来,始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将少年审判工作不断向庭前、庭后和庭外延伸,挽救了一批又一批少年犯和问题少年,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社会矛盾。在她看来,那些失足少年都是“折了翼的天使”,只要帮助他们将翅膀修补好,他们就能重新飞翔。正是詹红荔这种长期把审判事业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态度,才使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样是少年庭的法官,我深深体会到,在她一个个事迹背后是坚定的信仰和不悔的坚持。始终坚持“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分内分外,如果需要,都义无反顾;一个人民法官,不论庭内庭外,如果需要,都责无旁贷”的承诺,她怀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追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到少年审判工作的始终。
“惩恶扬善、弘扬正气”是她坚守的信仰。她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忠于职守,为民司法,公正办案,用真心贴近群众,真情化解纠纷,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国与家、法与情、廉与贪、荣与辱、善与恶的选择上,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
“公正廉洁、司法为民”是她坚守的信仰。认认真真办案、干干净净做人、开开心心生活是她的座右铭,要用一颗清爽的心创造着多彩的人生,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自觉远离违法犯罪的温床。著名法学家德沃金有一句名言:“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但是,人民法官本质上依然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王侯将相”。成为人民法官就意味着要抵得住诱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要学会清心寡欲和“享受生活”。
社会主义建设是她坚守的信仰。当前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突出,对新时期下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詹红荔的事迹,平常而普通,但平凡之中见伟大。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能动司法、为民司法,怎么样才能“案结事了人和”,又如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使做事与做人相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总结出的“三三九不工作法”,是她积极、主动地深入了解社会、掌握民情、依法办案的工作技巧的升华,每一个审判人员都应当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去认真思考和体会。而她在工作中把对失足少年的慈母关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融入实践,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所有有过诉讼经历的群众真正充分感受到司法的温暖,尤其值得我们效仿和推广。
“爱”是她的信仰。人之生命生生不息,是爱让生命延续,也是爱让人类更加团结,詹法官践行自己爱的哲学,用自己的爱心,做着工作,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感化工作。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且具有叛逆思维,这时候,对未成年人来说,犯罪后意味着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假如仅仅强调惩罚,那么他们可能会感受不到人间柔情,心态进一步扭曲,就不会真诚悔过、重塑人性、走向新生,詹法官的工作法,始终把“爱”作为“起点”,让失足少年能感受到“爱”的真谛,明白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忽施于人,伤害他人就会付出代价,只有“爱”才能既不伤害他人,也可保护自己。这种工作方法,不仅可能使冰融于水,让知足少年迷途知返,而且可以让世界充满温情,让爱的哲学在人际间传递,促进社会的和谐。爱优秀少年易,爱失足少年难,这似乎是人之常情。而她打破了这一常规。她不抛弃,不放弃,把失足少年作为转化和关爱的对象。她知道,世界上没有甘心落后的人,即便现在是落后的少年,将来也可能成为优秀的人。为了爱,她始终坚持微笑、鼓励、温暖和友善;为了爱,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执著。在她爱的感召和呵护下,那些失足少年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了来之不易的荣誉和欢乐,看到了新生活的曙光。这种理解的、宽容的、认真的、忘我的、唤醒的爱,是一种深层次的爱,是一种大爱。
那架以华表和麦穗架起的天平,不仅仅嵌在每一个审判法庭里,不仅仅别在每一件制服前,而且还深深地镶在每一位法官的心中。这个小小的天平,昭示着法律的权威,承载着共和国赋予的神圣使命,饱含着亿万群众的殷切期望。这个小小的天平,就是每一位法官的信仰,时刻提醒他们把“公正、廉洁、为民”当作人生追求,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牢记“三个至上”,坚定 “惩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信念。要深入学习,把握詹红荔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詹红荔竭尽心力为人民司法,把党的宗旨落实到本职工作的每个环节。她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其精神值得各条战线党员干部学习。要学习她忠诚于党、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自觉做到政治上始终坚定,工作上始终尽责,积极主动干事创业,努力创造一流业绩;学习她以人为本、全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学习她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自觉做到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她清正廉洁、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自觉做到坚持职业操守,注重道德修养。作为新时期的法官,我们要以詹红荔同志为榜样,树立新时期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司法形象;要把学习先进事迹活动转化为做好当前工作的新的动力;要把学习詹红荔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与抓好当前执法办案第一要务,与协调推进当前法院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新的动力,开创法院工作新局面。
法律的理想与作用
孙曙生
理想是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创造完美生活的原动力。作为安邦治国的法律,更有自己的理想,它不仅引领着法学的发展,而且这种理想的因子已经内化为现代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人学者,各有不同的见解。在柏拉图看来:“法律不是只为谋求某一阶级公民的幸福,而是寻求全国的幸福。”纵观中国的法制历史,古人对法律理想的描述更为精彩,有人认为“刑期无刑”是法律的最高理想,如书经大禹谟篇说:“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无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在孔子看来,“讼期不讼”为法律的理想,所以他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整个思想繁荣的先秦时期,集法家之大成的法学理论家韩非对法律理想的概括代表了法律理想的最高境界:“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蔽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盤盂,记年之牒空虚。”(大体篇)在这短短的七十二个字来看,不仅内容非常充实,而且意境无比崇高伟大,充分表达了一个法律人所追求的法律最高理想。
时至今日,中国人对法律理想的认识有一个渐进升华的过程。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中国人民民主法制的先行者董必武提出了法制的主题思想是“有法可依”,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在2010年终于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我国的法律理想经历了从法律体系的构建到法治体系创立的变化;从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到2011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法治的精神归纳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党和政府对法治的精神、实质也是法律的理想的成熟性认识,实现了对法律理想认识的历史性跨越。公平、正义、和平、安乐、自由与幸福成为了法律的最高理想。这种理想作用体现为: 其一,是型塑社会文明的力量。法律的理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并推动着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这主要表现为它摒除人性之恶,发展着人性之善。16世纪的英国大法官爱德华·柯克坚持司法独立的法律理想,奉守“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的英谚,坚决否定国王拥有的司法审判权,为克服专制、通过司法保障人类自由实现的理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世纪以来的美国法学家们正是坚持人类平等的法律理想,使美国的“黑奴”变成了美国的公民,使种族隔离的制度变成了历史的遗迹,更使美国的历史成为“平等的历史、自由的历史”(埃德加·方纳语);20世纪的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是法律正义理想的胜利,它使下列的观念深入人心:当国家的制定法与正义的理想有极度冲突的时候,制定法就不再是有约束力的法律了,法律也因此失去了合法性的效力。历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法律性的事件,法律的理想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现代文明的化身,是现代文明的评判标准,同时又推动着现代文明向着更高阶层迈进。
第二,推动法学本身的发展。理想和价值是法律的本体要素,追寻理想目标,担当价值责任,是法理学题中应有的本原之义。从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历史来看,伟大的法律理想一直是法律的眼睛,引领着法律的前路,在法学的发展中变成了一个越来越自觉的、目的明确的历史驱动力。罗马法因注入了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法理念,乃成为人类千古法律的典范;布莱克斯通为英格兰法注入理性主义精神,终使支离破碎的普通法技艺成为傲立世界的伟大法系;萨维尼凭借着对德意志历史中“民族精神”的发现,成为历史法学派的奠基者,把康德的权利公式变成了一种法律,从而确立了每个个人的行动自由机会受到保护的范围;而当代美国法学家德沃金出于“认真对待权利”的理想,实现了自然法学在20世纪的复兴,等等。这种发展的规律,当代德国著名的法哲学家德拉布鲁赫把其总结为:由人的意志向国家意志的发展,由习惯法向制定法的发展,由法律的“有机增长”向“目的在于法律”和“为权利而斗争”(耶林语)的发展。
(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可以开出璀璨之花,也会生出许多的迷茫和困惑,其中充斥了理念、功利、道德和人性。我们究竟该修正我们的理想,还是该批判我们的现实?
去年夏天,我在台北做访问学者数月,虽然走马观花,但也近距离地接触了岛内审、检、辩、学诸多法律人士,对台湾法律人的生存状况有了真切的观察。今年夏天,我从法学院走出去,跟随某课题组在祖国大陆几个省的基层司法机关调研,倾听最富审判经验的法官的述说与牢骚。两岸法律人的理想与现实,在理论与实务交流的脑力激荡中让我记忆犹新。
但凡学习法律之人,大多怀抱法治的浪漫主义。“公平”、“正义”等大词醍醐灌顶,法言法语如春风拂面,使得以法为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法学教授会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英国的李尔本是如何视死如归,为大众赢得“任何人不得自证其罪”的权利,德国的磨房主是如何以“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维护其私有财产的神圣权利,美国的黑人领袖又是如何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获得种族平等的权利。于是,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成为法律学子最常引用的口号。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由哲学王统治一样,法律系的学生也憧憬着将来由法律人来治理国家。我们曾经想象如苏格拉底一样,在必要时为法律献身;也曾想象如贝卡利亚一样,决心向人类发明的酷刑宣战,我们甚至想象德沃金一样,发誓要把法律当做自己一生的主宰。的确,西方法治恢弘的历史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精致而思辨的法理,挑战着我们的智识,无数鲜活的案例激发着我们对法律的兴趣,培养了我们对法律的信念。然而,法律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法学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有时真的很无奈。不管我们是揣着法学硕士、博士的文凭,也不管我们是攥着律师证或公检法的通行证,走出法学院的那刻起,我们就开始了社会化的历练。社会的现实让很多人一夜之间长大。初出茅庐的我们,渐渐懂得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所谓的“潜规则”,那些永远不可能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原来,私有财产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刑讯逼供获得的证据并不是都被排除的,证人不出庭法官也是没辙的。在成长中,我们明白了有时法律也是多么的软弱,理解了司法独立何以任重道远,深深体会了我们的前辈承受的压力。平常当做口头禅的“权利”、“公正”、“证据”,有时不得不被“信访”、“稳定”、“效果”所取代;法律条文规定的效力,有时会被某位领导的讲话所取代;本该坚持的正确判决,有时会被各种利益关系所左右。在司法机关待了几年的人,见到还在法学院念书的师弟师妹,言谈中不经意会流露出不屑的神色,似乎学校只是幼稚者的避风港。现实犹如一把利刃,已经刺穿了他们心中美丽的肥皂泡——虽然夜深人静时,心会挣扎:我还坚守着对法律的信仰吗?
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可以开出璀璨之花,也会生出许多的迷茫和困惑,其中充斥了理念、功利、道德和人性。我们究竟该修正我们的理想,还是该批判我们的现实?其实,跳出法律人的世界从外看,这是一个社会走向法治的必经之路。法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问题更多、更复杂。理论上对法律正当性的论证,永远不能取代实践中对法律可行性的检验。正如霍姆斯大法官曾经告诫过我们的,“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法律并不能站在云端俯瞰世间”。现实是法律人的大课堂,也是法律人的试验场,真实世界需要法律人以敏锐、激情和睿智投身其中,也需要法律人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教训和营养。我们既不可以用学究式的理论来生搬硬套,也不可以用完全迁就现实的心态随波逐流。从现实中发现理论问题,从理论中发现现实的方向,或许是最为明智的两种进路。现实为理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研究资源,理论为现实提供了高瞻远瞩的努力目标。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其实为法律人提供了前进的原动力,现实可以抹平我们的棱角,却磨不去我们内心坚守的信念。正如我当年在台湾民间司法改革委员会看到的那首小诗——《我们对司法有一个梦》:“期待有一天/司法会成为我们共同的许诺/许诺一个公平的审判/一个平等的文化/一个体现正义的社会。”同为中国的法律人,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迈进“法律之门”所期许的共同理想。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感动心灵,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感动心灵感动心灵1感动常在,只因有感动留在了心灵深处。那留在心灵深处的感动,是一个人容易被感动的原因,也是这个人变得善良的原因。在我的心灵深处,正留着这样一份让我善良的......
一篇震撼心灵的经典好文章!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
一、业内竞争者----门户网站的标配、独立微博度日艰难国外Twitter的“大红大紫”,令国内有些人终于坐不住了。2005年从校内网起家的王兴,在2006年把企业卖给千橡互动后,于第二......
先天辞的《剑问九天》东方玄幻(我卓天,以我剑神之名,敕令天下名剑,速速归位!——《剑问九天》)梦宠的《一吻惑君宠》穿越时空(他怎能让人如此漠视自己,她又怎能任他胡作非为?当她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