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形式刍议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数字绘画创作方法刍议”。
当代绘画形式美感刍议
高彬
重庆工商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主题词:当代绘画
形式
美感
弗赖伊认为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是主要着眼于形式,审美的情感乃是关于一种形式的情感,前人所遗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全都是以形式结构为主的作品。
贝尔认为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当代绘画作品可谓形式多样、琳琅满目、风格各异,所呈现的形式也给人以各种不同的感观印象:沉稳、浮躁、夸张、迷茫、优雅、矫情、虚无、真诚„„许多青年画家追求平面化,图式化等形式。一旦形成一股风潮,则有随波逐流之嫌了,同时有形式上追求也是一种单纯的图像化的模式,缺乏应有的美感。如: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一直以同一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不断地复制,无非就是一个绘画工厂,而其人就是商人罢了。又如王广义,也是以《大批判》系列扬名于世,也是一直不曾改变其绘画图式,沽名钓誉。拍卖时作品价格之高,真可谓天价。作品应该不仅仅是一种模式的复制,而应该是多样性的综合体。不只是市场的奴隶,而且造成一种风潮,让后来者趋之若鹜。应该想想艺术不只是为了市场而作,凡高生前贫病交加,而其作品却闪烁着对艺术的真挚光芒。米勒也非富足之户,而他也能坚持其热爱的绘画艺术,作品中充满了人性的关怀。那是一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而非今日之蝇营狗苟之辈,徒有好名声而非有好名节,视市场为第一要素。
古人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代绘画艺术在“百花齐放”的形势之下,可谓是“百花犹胜”的时代。热爱绘画也不乏其人,如老一辈的绘画大师:黄胄,林风眠,齐白石,张大千等,当代也有如程丛林,杜泳樵等,他们对艺术的追求绝非陷于一种图像的复制,而是收尽奇峰打草稿,厚积薄发,创造出一幅幅震憾人心灵的作品。当代的许多青年画家追名逐利,对一种形式念念不忘,不肯下功夫琢磨绘画语言。
偶尔之中上网搜索当代绘画作品拍卖情况,可谓是天价作品之多,让人心惊肉跳。张晓刚、毛焰、石冲等的作品均在千万以上。有让人感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就拿古代名画也很少有如此高价之作,让人想到《这是怎么啦》?作品的价值与其价格相符吗?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昂贵的艺术品吗?这无非是艺术泡沫而已。超女快男尚要众人投票方可有晋级升温的可能,而且在舞台上竭尽全力地吆喝,或妩媚、或煽情,或装酷、或装傻,方有台下千千万万的粉丝为之尖叫、流泪,甚至于不顾一切地为其拉票。超女快男付出的也是何等的辛苦耕耘才换来了晋级的资格。艺术家则不然,只要有作品,不管作品是否可以示人,经纪人一吆喝,再策划几个展览,甚至有楼市中的捂盘惜售的一番炒作便高价出售。“艺术家”便坐收渔利,比起超女快男可轻松多了。
高价拍卖也成了一种催化剂,使许多画家看到的尽是阿堵之物,而非创作艺术精品的精神,更非一个永恒之主题。有点类似于当年足球火爆时代办足球培训学校一样,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据报道,有曾是屠夫的人也开办足球学校,租一场地,请几个“业内人士”便开始为国家培养“栋梁”与“足球之星”了。其结果可想而知,随着足球产业的衰败,足球学校也纷纷倒闭,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谋利转行,真是风一阵,雨一阵,就是不见彩虹当空。如今的艺术品拍卖也有类似情况,有“大跃进”时代的浮夸风和相信浮夸风的富人们推动着一波一波的高价狂潮。从绘画作品的狂飙突进式的“百花齐放”再到拍卖会的天价之作,让人哪有不亢奋与充满激情的道理,而艺术绝非一时之炒作或一时之高价便能流芳百世或一劳永逸的。艺术应是一种心灵的静照,是空诸一切心无他物,与世之杂务相隔的一种内心关照,而非仅仅是一种空穴来风,唯怪异无常就能鼎足于前的荒谬幼稚之说。当代的吴冠中老先生,其作品形式考究,色彩沉稳,而且作品中蕴含着作者那份对生活、对艺术的态度:明朗而豁达、清幽似泉,不染尘土。
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维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形式美感与人性的空灵之音相互生辉而具有了灵性与意境,绝非当代许多浮躁之人可比拟。古人之作品与我们有一种距离,让人能抛弃杂念而回味无穷,正所谓隔帘尤闻花香。隔山望水朦胧之美跃然纸上。在追求艺术的同时并非是一味求异求怪,制造一种轰动效应,而应是静中求变,稳中求异,注重作品本身的结构性与色彩所蕴含的人文境界,是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
古有“道不远人”之说,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美在人的心中,如果心如死灰,则美亡矣。
如果我们的心灵在当今物欲横流,灯红酒绿世界中不能得一方静土,而是跌宕起伏,情感波涛汹涌,思想矛盾,置身其中又哪会有美感可言呢?恐怕只有随波而动的浮光掠影罢了。美感藏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对称是美,对比是美,寓情于物,与所描绘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更是大艺术家必备之人格也。
儿童是富有同情心的,触及各类事物能够关注到大人所忽视的点滴,所以儿童的本质是有艺术性的。人的成长受苦受累,消磨或阻碍了人的心灵,唯有聪明人能不屈不挠。外部饱受困苦,而内心仍然如明镜般油光可鉴,这便是形式美感的本质源泉。
所求绘画形式之创新非故弄玄虚的稀奇古怪和耸人听闻,是自然而然不求自得的。因为你观察方法改变了,观念变了,画自然就变了。技巧要适合自己的需要而选择。抄袭人家的感受最没出息,他的感受并不一定是你的感受,那不算创作而是临摹。艺术应是单纯却有内容,让观者轻松画者累,范宽、伦勃朗等绘画大师。
绘画艺术应有参禅悟道般的静心,而非车间作坊中生产产品所求效率的劳作或是如平常生活中的形式:重复劳作、迭加繁衍,无意义的西西弗斯式的徒劳,且默默无闻。绘画没有彼岸,只能是前进途中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一颗钻石在商人眼中只能是利润的象征,而非艺术家眼中的美丽特征。伯牙学琴即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心灵受到洗涤和改造而得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音乐的美推向极至。
务头
何谓“务头”?曲调之声情,常与文情相配合,其最胜妙处,曰“务头”。绘画之中务头即是精彩的画面中最吸引人之处。画中有务头,犹如棋中有眼,有此则活,无此则死。
回望
江南之水乡,你踱步其间,悠然自得,放眼望去,小桥流水,青砖碧瓦,亭台楼阁,甚是有美感与绘画冲动。而行之处有拐弯抹角当回望,回望是有别于前瞻的独特感受。江南的苏州园林,就有很多你回望时别有情趣的小景小调,其不艳俗,而似小家碧玉,怜怜惜惜。踱小碎步,听幽篁丝竹之音,让人留恋忘返。古人诗曰:回眸一笑百媚生。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移步换景在古人眼中甚为重要,而回望是产生美感的一种绝好的方式。
借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颐和园的一部分,曰“借景”。绘画的形式美感也需有“借”之手段。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景映画中,化实为虚,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迂回曲折。画家就像赶集市般,眼观六路,遇心喜之物付钱购入囊中,或者行于山间小道,遇山间野花亮丽者采之。素材的收集如滚雪球般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呼之欲出,垂手可得。结论
绘画形式出乎于心,而非今狂妄的突进式的鼓捣而形成的。欲速则不达,凡事应循序渐进,融汇中西以求创新。
参考书目:
1、《谈美术创作的几个问题》——形式探索、写实与情节(《美术研究》1982第4期)
2、《赵无极自传》 赵无极
讣朗索瓦兹马尔凯著
邢晓舟译
3、《丰子恺艺术随笔》孙冰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年5月
4、《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1981年6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当代青年奉献精神培育刍议摘 要:奉献精神是一种将主动的、不求回报的付出视为幸福和快乐的精神,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当代体现,也是评价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准。在社会......
当代绘画中的暴力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暴力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在绘画的历史中,也不乏有反应暴力的名作。进入二十世纪后,绘画突破了所有禁忌,摆脱了一切束缚。艺术家们可以......
语文论文之“点染”形式刍议语文论文之“点染”形式刍议新订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宋词二首》的《自读提示》谈到柳永时,说他善于捕捉物侯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对于其中点染......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语文论文之“点染”形式刍议,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最古老的绘画形式是壁画。壁画是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