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建设美好家园”。
社区营造——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大环境下,传统的单位制社区开始向新型社区转变,由单一的管理模式向多元化管理发展,传统社区开始由听命于单位管理的被动参与到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事务,本文从资源分配的视角研究社区的转型,这对于促进社区的发展,促进社区基层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社区转型,社区居民,单位制,社会资源,社区建设,社区营造
轰轰烈烈的社区建设造就了中国繁华的现代城市面貌,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问题,新矛盾,而政府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方式上越来越简单粗暴,以致酿成了不少悲剧,最极端的例子就是暴拆。在以“物质空间资源”为主体的社区建设似乎走进了死胡同,国内很多学者也积极探寻中国社区运动未来的出路,一些人提出了以社区营造替代社区建设来改造社区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社区营造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日本“造乡运动”,经过20年的发展演进,已成为日本解决地域、社区发展中具体问题的主要方式。社区营造主要是以“人群”为主体,发挥市民社会的力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通过民众与政府协商的形式调和社会矛盾,实现传统社区的再生。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社区营造对于中国当前社区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建立第三方团体主导社区资源分配
在现在的社区建设中,政府始终是稀缺性社区资源的绝对拥有者。这也就意味着社区的管理和建设始终都要依赖于政府,政府就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参与到更多的社区事务中去,居民自治也就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一旦民众在旧城改造或土地拆迁中与政府产生冲突,很少有地方政府能真正的调节好其中利害关系,真正的使价值转换保障居民应有的财产价值。
在社区营造中,起主导作用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当地居民,而是由政府和居民联合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台湾地区称之为第三方团体),这个部门是政府和居民利益的调和者和社区具体事务的管理者。社会团体法人可以招纳社会精英、NGO和专业人士以加强其在社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对社区收费项目进行管理,规划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安排工作人员和义工,成立实践单位招聘专业对口的工作人员。
政府方面要做就是给社区一个宽松的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让她自由的成长。社区居民最主要的就是对社区事务的管理进行监督。
一旦社区居民与开发商,甚至是政府之间产生冲突,第三方团体可以凭借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来缓和冲突,在各方之间斡旋,最终形成各方都予以妥协的方案。
(二)社区主体的彰显——社区培力
社区培力(Community Empowering)是一个过程,通过种种形式让大家真正关心并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凝聚社区共识,培养公民意识,塑造公民社会。
我国近些年一直在大力建设农村和城镇基层社区的民主选举,推动居民自治。但是由于选举机制的不完善,居民不能从选举中得到切身利益使得民众参与热情度不高导致社区基层选举依然举步维艰。
社区营造举办、组织各种培训,通过种种方法,让居民了解社区发展的理念和知识,大家一起讨论、策划,共同建设社区。透过这一切,使居民意识到自己在社区的存在而构筑出社区的主体。
社区培力提供了一种机会,使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出现具有了可能性,发挥居民提供社区营造的基础力来源的积极作用。同时政府需要将资源与权力同时下放,不再强调指导与上下级的权力关系,建立一种协作关系。政府与社区要进行对话和讨论寻求共识,找出其中解决社区问题的策略。社区内部居民要建立起集体力量,互相协力,一旦社区作为主体的可能性得到实现,自然就产生了成为一个公民城市的契机。
社区的一切事务,都在社区居民可接触的范围之内。社区成为大家的一个公共空间,一起建造,一起使用,一起维护,时间一长社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医疗保健、社会福利都会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社区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呼之欲出,居民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大家都有了自治的意愿,基层选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民主自治不是结果,是过程,是横贯社会进步的必然属性,公民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每个社会个体的担当。就像一位台湾民众说的那样:只要你自己愿意站起来,一定有人支持你!
(三)植根传统,让传统社区重新焕发魅力
90年代中期的台湾在民主运动的影响下,社区建设也由此进入了“社区营造时期”,通过吸收消化,2002年以后在台湾本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故乡社区营造”运动。任何一个社区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但只要社区的居民通过挖掘藏在深处的社区个性,找到地方资源的魅力,并基于此发挥独特风采,积淀其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保存,就能吸引人,这就是“新故乡”,包括原住民新部落运动、新客家运动和社区医疗照顾服务社区化运动在内的等等一系列成果,让社区营造成为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但影响却难以估计的社会运动。
中国人有很浓重的乡土情结,但这不是维系人与社区感情的唯一方式,社区不是冷冰冰的建筑群,每一个民居,每一条街都应有它的故事,有它的独特魅力,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只要能结合、凝聚当地人的创意与参与,就可以为老旧社区带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的资源,把资源留在社区,台湾将之称为“基进(radical)”运动。
一个好的社区,必定是适合人生活的地方。每个人会如种子般飘落各地,如果他们喜欢脚下的这片地,人就如种子一样,不管环境多恶劣,也会努力发芽、扎根,愿意贡献力量给自己脚下的泥土。西村幸夫在《町並みまちづくり物語》一书中,列举17个不同背景下的社区营造的例子,说明着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魅力,但是不同地域的人热爱的方式是互通的,在解决本地社区事务的问题时,形成大家共同的经验,使地域的魅力由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群产生出来。1
“基进”运动主张回到社区、回到生活。文化人、大学教授、返乡大学生、中产阶级等精英分子是“基进”运动的中坚力量。社区概念不应注重其区域的大小,而是区域的性质和吸引力,这是社区成员的认同兴趣的基础,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倾向,及由此建立的共同价值体系。在中国的旧城区改造,一味的拆迁是愚昧的做法,得不偿失。传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是一个社区的灵魂,日本社区营造成功的基础就是维护并不断传承的传统,这是一件有尊严和有价值的事情。
近年来社区营造细雨润无声的进入到中国的社区运动中,参与到环境保护、古城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如怒江大坝、厦门PX项目等环境保护议题,京、1 姚远.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津、宁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议题,这些都标志着一个新社区运动时代的来临,在公众不断的参与下,进行社会营造,集中优势资源再造魅力故乡,让古老的土地上焕发迷人的气息。
一个好的社区需要持续的精心建设,社区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获得社会资源的过程。社会资源的重组整合,将这些资源升值,产生更大的价值。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尤其是当地居民,这是社区发展的根本,也是社区最重要的资源,民众的参与是社区今后发展方向的必由之路,通过民众参与,形成民主协商的氛围,透过公共事务的参与,关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尊重这些异见,再由社会成员间的沟通交流,形成集体共识,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此举弥补了政府部门的沟通短板,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会矛盾冲突,使得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更和谐。此外自下而上的决策,能更好的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良好的社区环境又吸引着更多的资源,社区的发展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坚实着社区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熊辉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理性思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8)[4]姚远.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J].《沪港经济》,2008(11)[5]Blecher M J.Review of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by Andrew G.Walder[J].Pacific Affairs.1987-1988, 60(4): 657-659.
《营造美好家园》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欣赏各种有特色的建筑,让学生感受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2、认知目标:了解模型制作的有关知识,掌握建筑模型的制......
文章标题:创建示范社区建设美好家园创建示范社区建设美好家园安宜镇党委办公室安宜镇世纪园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14.7公顷,居民户1558户,人口5857人。该社区居委会围绕创建示范社......
建设美好家园重庆长寿实验一小6.6班程子洋环保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尽力去做的事情,要想创建环保模范城建设美好家园,就要先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首先要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
“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这是描述古都自然景观的一句名言。自然环境是由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和动物界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都......
建 设 美 好 家 园马山县 周鹿镇周鹿中心小学123班徐嘉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许多自然的东西遭到了破坏,乱砍滥伐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