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校园暴力(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遏制校园暴力靠法律”。
遏制校园暴力,需要全社会努力
5月12日,打开网页,“陕西袭童案”的消息映入眼帘,这是50天内第5个大规模校园暴力事件。一连串的校园惨案,让人触目惊心。
此前媒体已经尽可能减少了对此类事件的报道,因为有人担心,媒体的过度宣传会造成负面影响,让犯罪分子纷纷效仿,“传染”校园暴力犯罪。笔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媒体报道对潜在的罪犯来说,既有示范作用,同时也有警示和谴责的功效。无辜受害者的痛苦,有可能唤醒其中的良知尚存者。反之,不公开报道,拒绝向社会预警,到很可能将公众置于高危境地而一无所知,等于是帮助罪犯行凶。甚至可以说,如果媒体不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去探索事件背后的复杂背景,深度挖掘犯罪者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就可以认为,这样的所作所为是违反媒体伦理的。如果媒体只是浮光掠影地记录社会现象,甚至只是粉饰太平,那么它不仅是抛弃了行业本分,更是抛弃了社会责任。
应该承担起责任的不仅有媒体,还有其他社会机构。我们了解这些惨案制造者的情况后,可以发现他们多为青壮年男性,无业且生活在社会底层。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对生活状态不满足,面对社会不公和言路堵塞的现状,他们从绝望走向绝望和疯狂,采取了极端行动。惨案发生后,有人提出,要打得犯罪分子害怕而不敢下手。这一观点值得商榷,陕西袭童案的凶手作案后就自杀了,他连命都不要,你能让他感到害怕?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对于一心求死的犯罪嫌疑人,“当场击毙”一类的说法,不但起不到多大震慑作用,反而有挑衅的作用。再者,大部分屠童凶手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恐怕不会在作案前理性地分析作案代价吧?高压手段只能治标,甚至连标都治不了。对犯罪分子当然要坚决打击,但一味狠打,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在社会机制上作调整,才能治本。冷静思考后可以发现社会不公、言路堵塞、社会保障存在缺陷以及暴力文化盛行都是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据《经济参考报》,我国分配差距逼近红线,基尼系数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47;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最高在2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社会分配不公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在此背景下,社会矛盾增多、激化,也是在所难免的。政府面对此状况,努力抓维稳工作,对可能发生问题的苗头及时采取措施,使其能够解决在萌芽状态。然而,某些政府部门用公权力强制维持表面的稳定,在弱势群体的利益被侵占和剥夺时,堵塞他们的诉求渠道,无视在压制下累积的不满情绪。这就导致各地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恶性循环:越是要强调社会稳定、强化维稳工作,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就越是不能容忍民众的利益表达;民众越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越是倾斜,尤其是底层群体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利益格局越是倾斜,利益矛盾和冲突也就越尖锐,不满情绪也就越强烈;由于正当的利益要求受到压制,一些群体或个人就只能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表达和发泄不满,于是导致社会矛盾越加激烈;而社会矛盾越是激烈,政府就越是要强化维稳工作。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某些走到绝望境地的人就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当一个人否定自己生命意义时,怎会对他人的生命有所敬畏?
社会保障和缺陷也是惨案诱因之一。我国社保存在覆盖低、不公平的问题,并且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我国官方公布的重症精神病人的数量为1600万,但这个数字还是1992年调查得出的,后来就没有全国性的数据了。除了那些原为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后来患精神病的人之外,其他的精神病人治病、生活、看护的费用几乎完全落在他的家人身上。家里有一个精神病人,其父母、配偶、成年子女几乎无不倾家荡产很快陷入赤贫。生计难以为继的家人往往被迫终止精神病人的治疗,放松对于精神病人的看护。精神病人缺乏监护除了危及自身和家人安全,也威胁着整个社会的安全。因此,国家应当完全承担起成年精神病人治病、生活和看护的费用。但由于社保存在的缺陷,政府连治疗的责任也没有承担起来,让大部分精神病人处于缺少监护的状态中,给全社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目前暴力文化无孔不入。翻开书本,观看电影、电视,里面有诸多关于暴力革命的描写,弘扬暴力美学的场景比比皆是。把暴力变成形式,把暴力变成获取成功或者报仇雪恨的必然工具,其结果是什么呢? 人们逐渐以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除却暴力,没有什么能让社会体会深刻。于是有些人就开始铤而走险,开始通过暴力手段展开对社会的报复。可是那些屠童凶手为什么要把孩子当作残害对象呢?这可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返祖”现象。因为现代人类社会是不允许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的,如果放任恃强凌弱,人类社会将无法继续生存。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且许多强势群体的行为都带上了公权力的色彩。这种社会的二极分化让人们从抵抗到承认,也就是社会个体在屈从于强势欺压的同时,寻找相对弱势。抵抗能力较弱的孩子进入了凶手的视野也就不奇怪了。
目前的校园防范措施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但在源头上还有大量预防工作要做。媒体要尽到职业责任,如实报道事实并挖掘背后根源;政府要承担起责任,改变社会分配两极化格局,疏通民意反映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上清理暴力文化,形成慎用暴力,以暴力为耻的风尚。社会只有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真正遏制校园暴力。否则,即使你防得再紧,打得再严,恐怖的戾气都会继续蔓延,谁也不知道它会不会在其他地方爆发出来,以相同或不同的形式再次冲击我们的心理底线。
专题二: 遏制校园欺凌暴力 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热点材料】★近日,一位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家长在网络发帖称,自己的孩子长期遭到同班同学的“霸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
对辩时间空间上早于法律强制1.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承认遏制校园暴力是基于事故发生之前的? 你说不是,难道你方遏制校园暴力要等到事故发生之后才扼腕叹息吗? 2.既然如此,请问对方......
引言:中学作为青山年成长的摇篮和教育场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能力培养、性格爱好与习惯形成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中学这个组织中难免会存在不协调、不和谐因素,由于......
亲爱的各位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本期校园新动态节目,我是主持人XX。在当今校园中,室友这个词代表的不仅仅是在一个房间里生活,更多的是代表友谊,兄弟姐妹和互相帮助。但是......
孩子变野老师叫“累”时下,在一些中小学校,常令校长或教师头痛的问题就是校园内外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打群架、勒索之类的校园暴力问题。情景一看不惯你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