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_诗歌意境意象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1:54: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诗歌意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歌意境意象”。

(第一课时)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4)注意细节描写。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特征: 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心情:“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

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答案: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三)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人物形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诗歌描绘了什么样的形象(概括形象)(2)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例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答:(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

3、(2010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避世、随行自然的形象。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随性的隐者形象,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思妇。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充分地表现了思妇的痴情。2.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3: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

(第二课时)一.景物形象

(一)1.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猿猴:叫声哀伤,凄厉,引人伤怀。

鸟:飞鸟可任意飞翔,象征自由。鸟声清脆明亮,又是春天的写照,或是幽静的反衬。流水:流水一去不返。引申出流年似水。再加上流水悠悠不断,也喻愁怀别绪。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月:月圆总易让人想起团圆的话题,所以月便成了思乡的代名词。月皎洁无瑕,高悬空中,常为诗人自喻,或喻君子、志向。

云:一是来去自由,喻游子、飘泊、自由。二是遮蔽光华,喻小人。露:人生的短促

2.常见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二)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自然景观类形象? 1.命题方式:

(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的意境?

(2)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相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2)概括景色所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的情感。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4.一 般 表 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例1

双调

·清江引(张可久)

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3.(2009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如本词中萌发新芽的桑树,孵出幼蚕的蚕卵,细嫩的青草,黄色的牛犊,夕阳,晚归的乌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春意盎然的共同特征。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例4.(2008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花、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课堂练习

1.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乌夜啼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 词中写了春天的落花、寒雨、晚风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风苦雨打落花的悲凉画面。

2.阅读这首诗歌,回答问题。答柳恽①

吴均【南北朝】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朋友柳恽的赠答之作,此诗源于柳恽要出门远行而作了《赠吴均诗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作。②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本诗的第三至六句选取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参考答案]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1分,意象缺一个不扣分),勾勒了一幅凄清幽冷的图景,(1分)。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后两句作者是怎样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参考答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也对)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末句写动、写声,以动、声衬静,愈见其静;极突出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

②招魂,《楚辞》的名篇。

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阕营造了昏暗、萧瑟、凄冷的意境。“山前灯火欲黄昏”写出了夜幕似降非降的昏暗,“山头来去云”写出了作者的飘然不定的凄苦,“鹧鸪声里数家村”以“鹧鸪”表明作者对前途的忧虑,意境凄冷。(而“潇湘逢故人”传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欣喜,答出这一点也可给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悲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答案】颔联融情于景(1分),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青

溪【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静中有动,自然素淡。(2分)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合为一。(2分)(第三课时)

一、事物形象

咏物诗: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如何鉴赏古代诗歌中的物象?

1.命题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这首诗歌中的某物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步骤:

(1)找出诗人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相关诗句,分析物象并识别其性质;(2)概括物象的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物象的意义。3.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的物象。(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的基本特征;(3)归纳物象所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的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4.答案构成(1)概括物象特点(2)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3)人所托之志、所言之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2: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案:刻画了一个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的石头形象。诗歌通过对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的石头的描写,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例3: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相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二、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略)

说说诗人与梅在品格上的相通之处,你如何评价。

答案:通过对梅的描写,写出梅的美而不艳、秀而不俗,清幽雅致的品格,以此表达诗人的高洁的品质。但诗人的清高似乎有一种自我标榜的味道,不太大气。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牛

禾熟

李纲

孔平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小松(唐

杜荀鹤)(略)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说说诗人借小松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的坚强的小松,表现了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战斗精神。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白梅(元)王冕(略)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孤雁 崔涂(略)

注: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矰,短箭;缴,系箭的绳。

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孤单凄凉的飞雁形象。飞雁因暮雨失群,独自在恶劣的天气中飞行,行程艰辛,惊魂未定,不敢下寒塘。作者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飘泊异乡的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画 菊

南宋·郑思肖(略)

背景: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歌塑造了傲骨凌霜,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守节操的菊花形象。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意象诗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意象诗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意象诗歌

意象诗歌光滑冰冷的台阶上,一个黯黯太阳的影子巷子里没有痕迹,洒下了一路的迷惘那棵草上全是露珠,一双眼睛飘荡着晶莹兰花的'芬芳流溢着,星子的光芒陷入了空洞树枝上最后一片叶......

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风霜雨雪1、烟雾:忧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2、细雨:细雨蒙蒙,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3、风雨:人生的挫折。4、小雨:春景、希......

诗歌意象

民间文化1.茴香豆: “入肚暖胃”,越嚼越有味,因而有“桂皮煮的茴香豆,谦裕、同兴好酱油,曹娥运来芽青豆,东关请来好煮手,嚼嚼韧纠纠,吃咚嘴里糯柔柔”的民谣。茴香豆表皮起皱呈青黄......

诗歌意象

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一) 草木类: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

下载诗歌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