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哈姆莱特课文”。
我心中的哈姆莱特
雨果曾说过:“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题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它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复仇的故事,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
威廉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除了四大悲剧外还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哈姆莱特的性格以及最后的悲剧,我觉得是由于他当时所在的时代环境导致的。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哈姆莱特出现了。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延宕,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复仇计划,他的这一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同时也正是因为延宕这一性格使哈姆莱特更具现实意义而不是伟人,凌驾于我们普通人之上。
都说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已经成为了文学史上的典型形象,为后来的作家所借鉴。我认为使之成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哈姆雷特所拥有的独特性格,也是一种情感,最为关键的那一种叫做“犹豫”的情感。哈姆莱特有很多机会杀死他的叔叔,可是他都犹豫了,没有立即下手,而是插入大段的独白。这种亲情,忠诚之间的矛盾让哈姆莱特一直在犹豫之中。因此哈姆雷特是戏剧史中极为懦弱和没有主见的一个主角,类似金庸笔下的张无忌。张无忌身边有太多的美女从远去波斯的小昭,到成为掌门变坏的周芷若,到“死而复生”的蛛儿,一直到最终和他在一起的赵敏。在小说的最后金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一个意料之中的答案。他选赵敏,不是因为其他,只是简单的因为赵敏的付出,她付出的太多太多了,连张无忌自己也承认,对于赵敏,亏钱的实在太多。而在这之前的犹豫也让我们感知到了,其实他不完美,他和我们现实中的人一样,有缺点。不得不承认金庸的小说之成功在于他独特的情节构思,但我觉得其中有一点是不能让人忽视的,那就是他塑造的张无忌的性格之中的犹豫。这也正和哈姆莱特一样延宕,但恰恰是这种延宕,使主角往往又非常受
到人们的欢迎,因为很多时候,这种犹豫的情感就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身体里,看着这样的人,我们就像在看我们自己,不像以往的英雄人物,高大是高大了,伟大是伟大了,但似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就像阿甘,在《阿甘正传》这一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对人只懂付出不求回报,也从不介意别人拒绝,他只是豁达、坦荡地面对生活。他把自己仅有的智慧、信念、勇气集中在一点,他什么都不顾,只知道凭着直觉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过了儿时同学的歧视、跑过了大学的足球场、跑过了炮火纷飞的越战泥潭、跑过了乒乓外交的战场、跑遍了全美国,并且最终跑到了他的终点。虽然阿甘成功了,获得了奥斯卡但这只是因为当时的时代缺乏,打破了那个时代的主流形式而有所创新。因此,在当时来说这样的人物性格塑造,有一种推翻以往戏剧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同时在文艺复兴,这个提倡人本位的时期,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
在我看来哈姆莱特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虽然是伟人,但是和我们并不存在距离感。他应该是我们中间的一个,在大街上也许就会碰到,也许交错走过。那些困扰他的问题其实也在困扰着我们自己每一个人,他所面临的选择也是我们会面临的。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一个问题)成为千古名句,也成为数百年来困扰我们自己的问题。生存或者死亡是个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是或者不是,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我认为哈姆莱特并不是一个巨人,而是一个人,还在于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但同时也具有悲剧美。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他的悲剧在于孤军奋战。其实有很多人都是一个悲剧,在我们的生命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悲剧,人生是一部悲喜剧,不能祈求永远没有悲剧,只能祈求以喜剧收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喜剧,让自己的生命多一些喜剧,少一些悲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就是我心中的哈姆莱特,伟大却又平凡,是巨人,也是普通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你或他的影子,同时还看到了大家的影子。
我眼中的哈姆莱特自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问世以来,正像“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莱特”这句话一样,对于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的分析与评价,几乎很少有人持有相同的观点。每......
1.分析奥菲利亚的形象及作用奥菲利亚是个年轻纯洁,不谙世事的女孩子。他爱哈姆莱特,想接受他的爱情,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避而远之。父亲对他打击很大,而且竟然是自己所爱......
哈姆莱特 · 教案[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哈姆莱特》简介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并娶了他的母亲。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莱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
《哈姆莱特》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哈姆莱特》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