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故事(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字经的故事”。
小学国学经典之故事篇
爱读书的孩子是最美的你聪颖,你善良,你活泼。有时你也幻想,有 时你也默然,在默然中沉思,在幻想中寻觅。
小小的你会长大,小小的你会成熟,愿你更坚强!愿你更自信!
读书吧,孩子,书将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一年级 班
姓名
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仪。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著名思想家。
孟母断机
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
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昼夜才能有所成就。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
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著名思想家。
五子登科
窦燕山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害怕,再也不敢作坏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
后来又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住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教,后来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黄香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
夏天,天气炎热,晚上屋里还有蚊子,使人难以入睡。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先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使父亲能早些入睡。
冬天,屋外寒风刺骨,屋内被褥冰冷,黄香怕
父亲受凉,在睡觉前,先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把被窝暖然,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父母对我们有着莫大的恩德,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个为人子女所应尽的本分。
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父亲让他和几个哥哥弟弟们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的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弟弟年纪小,我应该让着他。”孔融这么小年纪就已知道谦让的传统美德。
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的王经跟随少帝曹髦(máo)征讨篡位的司马昭,结果兵败被俘。司马昭要王经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经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马昭恼羞成怒,决定处死王经母子。临刑前,王经哭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自豪。王经母子视死如归,同时被害。
王经在忠与孝发生矛盾时,毅然选择了忠,而这实际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后人的敬仰。
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女儿,他们住
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后打
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鄙视。
大禹治水
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
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
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
头 悬 梁,锥 刺 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虽然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但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值得我们学习与深思啊!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恨。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他每天晚上睡
觉不用褥子,只铺些刺人的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只苦胆,每次饭前他都会尝尝苦胆的味道,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
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以此激励自己。越国实力不断增强,二十年后最终灭了吴国,雪了亡国之耻。
囊萤映雪
车胤(yin)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
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
有一天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顿时有了好主意。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进去,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后来他做了大官,仍坚持勤苦学习。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还是想尽办法读书。
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由于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惊喜万分直到把书读完。
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孙康成了一名大学问家。
苏洵发愤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
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心迎头赶上。
他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后来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
起进京赶考,相继金榜题名,声震京城。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我们拥有如此良好的读书条件,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
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还是没考中。宋朝建立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
他的好学不倦,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直被后人传诵。
铁杵成针
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但是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
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
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终于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诗人。
莹 八 岁,能 咏 诗
祖莹,小时候既聪明,又勤奋,8岁就能背诵《诗》和《书》并且还会做诗写文章。亲属们都称赞他是“圣小儿”,意思是小神童。
祖莹读书非常刻苦。他总觉得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常常夜里攻读。父母怕他累坏身体,多次阻止,不让他夜里看书。但他学习如饥似渴,觉得
晚上不读书太可惜。父母为这事常犯愁。
一天,父母把家里的灯盏、烛台都藏了起来。祖莹知道这是父母不让他夜读,就悄悄地把火拣在小炉子里,然后盖上一层薄薄的灰。一到夜晚,他拨开灰层,将炭吹红,再用衣服被子把窗户遮上,不让光线透出去。就这样刻苦攻读,博览群书。虽然他这种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但他这
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值得我们学习!
道韫吟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聪明好学。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她的伯父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大了,伯父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有的孩子说:“像把盐洒在空中一样。”年幼的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夸奖她说的好。
蔡文姬忽然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父亲很惊奇,连声称赞。
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
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她的父亲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来了。
又一次,她的父亲正在弹琴,忽然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但还未能制服老鼠,父亲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
三字经故事1.三字经:夕孟母,则伶楚。子不学,断机楚。斗宴山,有义方。教五子,名惧扬。这是一个小故事。里面说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知识,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编织东西来......
1、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启示〗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三字经 故事《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一个中国人的珍贵遗产。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段机杼。”说的就是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三字经故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三字经》故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