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_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1:46: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内容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低年级的学生兴高采烈的学习数学,而高年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发展为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关注这些“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让他们乐于学习数学。小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与其他同学享有同等的待遇,将严重挫伤他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和事业。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拦路石,一直困扰着数学教育工作者,小学数学教育是整个数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实现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探索有效地“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转化策略势在必行。

二、课题界定

“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 使得其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这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低,逐渐发展为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导致数学成绩下降,变成了数学“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根据“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形成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自卑型

2、贪玩懒惰型

3、思维不强型

本课题着重根据“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形成的主要原因选取3个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观察,寻求积极有效的教育对策,最终为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转化提供实践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多元性,某一智能的高度发展,是对人的才智的一种发现和提升,而对于自身不太发达的某一智能,可以通过后天的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3.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4、理念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进而乐于提出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具有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提问行为同步发展,达到学生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熟练自动运转。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有效地产生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研究探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课题论证

(一)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关于“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转化,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1.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2.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美] Susan Winebrenner 著,刘颂、刘巧云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教师都能从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二)研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问题是每一个实施义务教育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因此,对“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化“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使得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得到具体落实,因此探索有效地“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转化策略势在必行。

(三)研究达成的目标

1.通过对“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个案研究,从非智力因素维度开发学习潜能,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磨砺学习意志,培养学习热情等,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有效学习。

2.在实践中把对“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及时加以验证和补充,总结出能促进“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有效学习的策略。3.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提高教师的教科研与转化“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主要过程

(一)选择研究对象

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情况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是实施转化的必要前提条件,通过问卷调查和师生的座谈,可以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符合学情的转化教学方案。

从所教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入手,我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得到更多地关心和指导。为了能更为准确地掌握每个教学对象的信息,我首先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1)想了解研究对象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喜好程度,因此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数学吗?(2)想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第二个问题是:你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哪些困难呢?(3)想了解研究对象对待作业中困难的方式方法,第三个问题是:在作业中遇到了困难,你怎么办呢?(4)想了解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所起的作用,第四个问题是:家长关心你的学习吗?他们在学习上是怎样帮助你的呢?从这三个问卷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数学学习没有惧怕的心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态度不是太积极,不能自己独立克服,总是要求助于外力,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各不相同,一个学生家长做的具体实在,另一个学生家长则是停留在口头的关心,最后一位学生家长则是不闻不问。在此基础上我又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这三个教学对象的情况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是:他们的学习态度怎么样?他们的家长怎么样?综合以上的调查和访谈,初步撰写出了教学对象的诊断报告和个别教学的方案。

(二)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及转化措施

张同学:在数学学习上没有自信,比较自卑。数学底子比较薄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自身很认真,因此计算的正确率较高。

转化措施:教师利用各种场合对其进行鼓励,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利用课外的时间,帮助她弄清楚数学书上的概念,对于她的作业要做到面批,及时把握她的学习动态;帮她找一个学习的小伙伴,以便于她随时请教。

王同学:家长工作很忙,对他没有要求,因此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书写潦草,错误率高,做作业的习惯不好,经常是看不清题意,但孩子智力条件尚可,具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转化措施:与学生谈心,帮其认识自身的问题,提出希望,同时在校内对其学习加强监督与督促;与家长沟通,加强校外的督促,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赵同学:是一个很文静的小女孩,长的很是秀气,与同龄人相比,她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数学基础很差,学习非常吃力。

转化措施:在课堂上多关注其学习过程,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她理解掌握新的知识点,同时与家长沟通,制定出帮扶的计划;家长每天都要认真地看孩子的作业,确保对于每天的知识点都能够掌握。

(三)对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实施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转化,我们需要随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以利于我们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实效。

(1)建立错题档案。建立错题档案就是指对这些研究对象的错题进行真实地记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矫正的方案。

(四)新的问题与思考 在欣喜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新的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第一,问题的局限性。在我们研究的课题中,大多数是教材知识的延伸问题和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而对不经常涉及的也对生活有价值的个别问题研究较少。

第二,研究的表面化。在小课题研究中,由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限制,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粗浅,研究方法的单一,造成了部分课题的研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第三,评价的不及时。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大多在课下进行,有时指导教师能伴随整个研究过程,但也会出现学生的研究时间与教师的工作时间相冲突,导致指导、评价不及时,二次返工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在进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深深领悟到: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是问题的发现者,深入研究的实践者,他们不仅是小课题研究实施的主体,更是思维的主体。因此说,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便是能量生成的过程,研究带来的惊喜改变,使我们不得不由衷地继续下去。

(五)学习探索式教学理念,遵循探索式教学原则。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要实施探索式教学就必须让教师明确探索式教学的教学理念,遵循探索式教学的基本原则,这些是能否有效实施探索式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课题组通过开题报告会、专家讲座、资料发放、主研宣讲、互学自学等方式使参研教师明确探索式教学理念,同时在教学中遵循探索式教学原则。

1.学习探索式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明确三个观念:一是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二是教学观,提倡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①是以教为主转到以学为主;②是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到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③是从只研究教法转到既重视研究教法又重视学法。三是教师作用观,提倡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决策者、开发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遵循探索式教学原则。

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既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又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探索”还是教学要求中的最高思考层次。在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自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探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

六、课题研究效果

1.通过一年的教学课题研究,我班的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在一学年内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本班的小学数学知识参差不齐学习信心足了,对数学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3.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变。

七、对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的思考

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是这样一种教学过程: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猜测、验证、搜集与处理信息、讨论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有效地实施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应注意准确把握探索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巧妙提出数学问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科学构建教学模式,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合理施行学业评价。

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关注合作和创造,关注知识的建构。它遵循自主性、发展性、探求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等原则。小学数学探索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主动建构,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和自我建构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构模型、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模型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一年级新生寄语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小学一年级新生寄语,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一年级新生发言稿

小学一年级新生发言稿......

小学一年级新生发言稿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小学一年级新生发言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一年级新生欢迎词

小学一年级新生欢迎词现如今,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欢迎词,欢迎词是出于礼仪的需要而使用的,因此要十分注意礼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欢迎词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新生......

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方法

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方法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来说,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很重要,不仅对于现在,甚至对于往后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小学一年级新生学习方法,希......

下载《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一年级新生数学知识参差不齐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