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及启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成都统筹城乡经验”。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内容提要: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创新,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本文介绍了成都市的主要做法与经验,包括:“三个集中”(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域成都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得出重要启示: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大趋势,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必须有效地激活生产要素,必须用抓城市、干工业的方式发展农村和农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借鉴成都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借鉴成都“五朵金花”运作模式发展我市城郊生态旅游产业、探索建立林权交易中心、进一步完善“三农”服务中心运作模式等具体建议。
3月初,市委政研室组织了闽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有关研究人员赴成都市及其下辖的彭州市等地考察统筹城乡发展经验。考察适逢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从媒体获悉,一些代表、委员建议要把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推广到全国范围。通过翻阅当地文件,与当地政府部门领导接触、座谈,到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地了解以及采访当地农民,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创新,在不少领域取得了突破。特别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有效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充分体现了“全域成都”的理念,取得了成功经验,受到了农民欢迎。成都市的有益探索,其运行理念和发展模式值得我市在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中参考借鉴。
一、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成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始于2003年。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其在改革“深水区”进一步“试水”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2007年开始“破茧而出”。特别是2008年1月1日,成都市委出台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强耕地保护,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房屋产权制度的意见(试行)》,及之后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农业保险、工商登记、农村金融、村级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掀开了一场不事张扬但影响极其广泛而深远的改革大戏,并结合去年“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深入推进。主要做法有:
1、以“三个集中”为核心
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三个集中”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方法,以此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1)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通过制定引导政策和建立投资促进机制,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除高新区外),形成了中心城区与卫星城和中远郊区,以及工业集中区与工业点的产业梯度布局、错位竞争的新格局。2008年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增加值的集中度达68.2%。
(2)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和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全市共规划建设600个农村新型社区,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在震灾中受损严重,重建中,按照“四性”(体现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设计了以千亩荷塘为中心,观光区、居住区、产业区由内而外发散式分布重建规划方案,建成后居住环境不亚于城市。其实,彭州市441个灾后安置点的规划设计,都展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画卷,得到了广大农民衷心欢迎。在这次灾后重建中,成都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3)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等形式的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集约化发展。5年来共流转农用地235.6万亩,其中流转耕地170.8万亩,全市2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2.6万亩。建成标准化特色农产品基地152个,新建农村专合组织1911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15家,联系带动农户135.2万户。以彭州市灾后建设为例,紧紧围绕这个思路,该市制定了以打造“一港、一园、五基地(即濛阳现代农业港、现代农业主题公园、西部规模化蔬菜产业基地、中华川芎产业基地、标准化优质猕猴桃产业基地、标准化养殖畜牧产业、冷水鱼产业基地)”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产业化规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三个集中”需要城乡一体的市场基础,对市场化配置资源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显著特点是:市场化、资本化、一体化。市场化是指农民房屋、集体土地经营权、林权等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资本化就是上述产权都可以象资本一样用来抵押贷款;一体化就是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转(交易)没有障碍。这些都是对现行《土地管理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突破的一种尝试和探索。2007年7月,在《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面世后,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第一个文件便是《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这也是成都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提出“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土地资本化”。成都最早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是锦江区。该区从2008年初开始,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为核心,按照确权是基础、流转是关键的原则,将改革分为确权颁证、土地整理、流转交易三个环节。该区提出了“大统筹、大集中、大流转”的理念,即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将全区视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推进,把除三圣乡“五朵金花”以外的所有农户,全都就近集中引导到两个新建的新型社区去居住,把经过确权、登记、颁证后的集体建设用地,和经过土地综合整理,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扣除农民新居用地剩余部分,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对外流转交易。继2008年10月成都诞生全国首家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所后,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范围包括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经济组织股权等农村产权流转,还为农业产业化项目提供投融资专业服务。成都通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进程。这一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给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颁证,创新了耕地保护机制,推进了农村产权流转,夯实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为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以彭州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例:该中心成立于去年11月,工作人员由县国土、房管、农发、林业等业务主管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下设市场拓展部、信息部、财务部、行政部、风险控制部。凡是进入产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的农村产权项目,均按以下流程办理:委托产权资产评估(需评估的)——产权拥有人提出交易——申请产权交易所受理——产权查档确认登记——项目挂牌发布信息——组织洽谈——确定交易方式——成交签约——结算交割——产权变更登记。中心不以盈利为目的,对作为转让方的农户,不收取交易服务费用,对受让方只收取交易服务成本费用。
3、全域成都
成都被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深化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全域成都”的理念推进试验区建设。“全域成都”的核心内容是统一规划和建设成都1.24万平方公里市域,形成“一区两带三圈层四基地”布局格局。“一区”:1个特大都市区,由中心城和华阳、新都、龙泉驿、双流、温江、郫县等6个新城构成;“两带”:龙门山和龙泉山两个旅游发展带;“三圈层”:成都城市的三个圈层;“四基地”:争取用10年时间,将成都建成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域成都”强调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打破区域分割、城乡分割和行政体制障碍,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功能要求,实现要素和资源的市场化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中心城区着重考虑更好地发展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周边区县则更好地承担制造业和居住功能、生态功能,但它们又不是分割的,而是城乡间、区域间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体系。为实现上述目标,他们首先抓了各项规划的编制和完善。2003年,成都重新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中心城区和所有乡村都纳入其中。这次统筹城乡的规划编制内容主要有四个:(1)城镇体系建设规划。规划建设14个中等城市、300个小市镇,并按照城镇标准规划建设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2)“四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围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四大基地”建设,一是以高新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二是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三是以中央商务区建设、新城建设和龙门山、龙泉山脉整体开发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四是统筹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3)市域交通体系建设规划。按照市域交通一体化、区域运输综合化、交通管理智能化和建设中西部一流的交通枢纽的要求,大力推进市域交通“五网”(轨道交通网、市域高速公路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市域干线路网、新市镇路网建设),建设覆盖全市城乡、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4)市域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城乡就业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和农村低保、住房、上学、就医等社会救助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加快完成农村中小学、卫生院(站)、公共文化设施等硬件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村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
调研中,锦江区“三圣花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成都市打破城乡二元格局,打造“全域成都”,以城带乡、以工辅农的一个成功范例。“三圣花乡”地处成都市郊,现辖区内拥有“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等“五朵金花”,总面积达15000亩,从2003年开始运作,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之路。2006年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AAAA级风景旅游区。其运作模式主要是:
(1)因地制宜,错位发展。锦江区农村地处城市通风口绿地,非城市建设用地17.3平方公里,按规划不能作为建设用地。但他们充分利用地处城市通风口紧邻大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及传统的花卉种植历史,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性地打造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探索了农民不再把离乡进城作为进入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是就地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如今,“五朵金花”错位发展,“花乡农居”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突出菊花的多种类和菊园的大规模,形成了“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交融;“荷塘月色”优美的田园风光,成为了艺术创作、音乐创作的艺术村。
(2)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在成都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的框架下,科学制定“五朵金花”景区规划,同时,按照城市建设标准,政府适当投入景区的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光纤电视等农村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道路、通讯、互联网、光纤和天然气等的户户通;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对农房实施景观化改造,整个“五朵金花”景区仅投入约1.8亿元,就搭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建成的绿地成为市民休闲的开放式公园,而且找到了后续管理成本的平衡点。
(3)文化润色,产业支撑。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五朵金花”,以文化提升产业、以旅游致富农民、以产业支撑农业、以品牌塑造形象,促进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培植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挖掘幸福梅林的梅花传统文化,赋予荷塘月色的音乐、绘画艺术内涵,再现江家菜地的农耕文化,展观东篱菊园“环境?人文?菊韵?花海”的菊花韵味,变单一的农业生产为吸引市民体验、休闲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鼓励支持观光道路两侧的农户,依托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与别人联营、出租给有实力的公司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赏花、休闲、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满足了不同消费需求游客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利用幸福梅林种植有230余个品种22万株梅花规模和优势,开发梅花系列旅游产品,形成梅花产业链。
(4)市场运作,农民参与。坚持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的手段,通过引进成都维生、台湾大汉园林等花卉龙头企业,吸引了民间资金2亿元,政府每平方公里仅投入1500万元就建成了开放式的休闲绿地。同时,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后,回笼的资金又用于“五朵金花”景区的提升打造。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户利用改造后的农房,采取自主经营、合作联营、出租经营等方式,开办了266家农家乐,推出了休闲观光、赏花品果、农事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休闲项目。
此外,有效吸收社会投资也是“五朵金花”成功的秘诀之一。打造“五朵金花”,锦江区政府(含街道办事处)投入9745万元。随着环境打造,基础设施改善,大量社会资金纷纷介入,参与项目运作。目前,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达1.67亿元,后续社会资金正以强劲的势头,源源不断的参与到打造“五朵金花”之中,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4、合而治之。长期以来,由于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城乡管理上政出多门、职能交叉,一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下不了乡。为此,成都市坚持自上而下,统筹整合行政资源,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稳步推进市和区(市)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实施了规划、农业、交通、水务、林业和园林等涉及3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从2004年起,成都市开始对城乡分割部门动“手术”:撤销市农牧局、农机局,成立市农业委员会,区(市)县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或农村发展局;成立市水务局,对全市城乡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和管理;撤销市交通局、市政公用局,成立市交通委员会。通过机构改革整合,改变了以前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现象,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行政成本大大降低,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二是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市、县、乡三级财政支出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加大了市级财政对困难区(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实行了“乡财县管”,形成了对“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全面实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机构设置上,撤并30%左右的乡镇、47%左右的村,精简乡镇机构各类人员5000多名。在职能转变上,做到“三个强化、三个弱化”,即: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强化对本辖区内社会经济的规划、协调、服务职能,弱化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的职能;强化城镇建设管理职能,弱化传统农业管理职能;强化公益事业发展职能,弱化事务性和技术性职能,使乡镇政府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由传统二元结构型向城乡发展统筹型转变、由计划经济指令型向市场经济指导型转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办法,实施了“村改居”工作。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市到乡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
二、成都经验的启示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和大农村结构,是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意义,其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也是中国其他地方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范例。因此其做法对我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而城乡之间管理体制的二元结构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五年来,成都市坚持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置于同等的地位看待,把统筹城乡的思想贯穿于发展规划、工作部署、政绩考核等具体工作中,确立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同时从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户籍管理等方面,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推进,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共同繁荣,成为全国瞩目的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城乡统筹发展大势所趋。我市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宜提上日程,加快推进。
2、有效激活生产要素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环节。成都市在有效激活生产要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可资借鉴的经验。参照成都市的做法,我市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推动土地要素自由流动。在农村土地方面,通过土地确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建立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业主投资激励机制、农户利益保障机制和政府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协调、群众(业主和农户)参与、社会服务”的流转机制。(2)推动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等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在健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着重抓好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全覆盖。(3)推动资本要素自由流动。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为鼓励更多的资金参与城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3、推进城乡统筹必须用抓城市、干工业的方式发展农村和农业。成都市“三个集中”,实质就是促进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目前成都市630万亩耕地中,实现规模经营达150万亩,而且每年还以50多万亩耕地实现规模经营的速度在推进,今后5年耕地规模经营比重将达到60%。农民向城镇集中,则实现了农民市民化。我们可借鉴成都市“三个集中”的做法,促进城乡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特别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城市和农村在产业布局、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机融合,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大量地把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上来,转移到城镇来。
4、“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过程,在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期探索中,更多的是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比如完善规划体系、进行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农村、农业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等,这些措施在改革初期可以起到很好的撬动作用。但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改革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力量这一统筹城乡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建立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城乡发展。
三、几点建议
成都是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他们的经验很大部分是在一种特殊的政策环境下形成的,有的是目前我们没办法学的经验。但是成都经验中先行先试的精神实质,以及一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中的做法是我市值得学、可以学的经验。几点具体建议如下:
1、借鉴“五朵金花”运作模式发展我市城郊生态旅游产业。我市许多乡镇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有相似之处,发展城郊农业观光旅游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市新罗区龙门镇洋畲村、岩山乡莱山村、山前村、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连城县揭乐乡等地观光农业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我们的运作方式有几个不足:一是分散;二是规模不大;三是主要靠政府引导,缺乏工商资本注入;四是文化韵味不浓;五是没有品牌带动。虽然这一产业很有市场空间,但是效益不是很明显。可以借鉴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的运作模式,围绕龙岩中心城市以及各县(市)城关周边乡镇,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1)政府做好规划。把城郊周边乡镇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引导发展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先期投入一定资金,引导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对土地进行统筹规划,农民土地经营权可采取入股、租赁等方式流转出来,集中经营。(2)引入龙头企业。让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乡村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民可在企业就业,成为产业工人。(3)注入文化因子。如挖掘龙岩山歌、采茶灯、石佛公庙会、郭公文化节、东肖文化节,土楼文化、客家婚俗等民俗文化,以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使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相得益彰。(4)打造品牌。借鉴“五朵金花”的品牌策划模式,将近郊乡镇观光农业统一策划、打造一个响亮的品牌,并且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影响力。
2、探索建立林权交易中心。成都各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入综合配套的推进阶段,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然而,目前我市土地、农村房屋产权在城乡之间的无障碍流转仍受法律法规的制约。而林权流转方面,没有法律限制城市资本对农村林业产业的投资。可借鉴成都做法大胆探索和突破(我省三明市亦有先行经验)。彭州市于2007年8月成立了四川省第一家县级林权流转交易中心(后并入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专业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林权登记发证、森林资产评估、融资抵押登记、林产林权交易、政策技术咨询服务、发布木材与活立木价格信息,并提供其他林产品交易服务。还出台林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采取林权抵押贷款方式解决重建资金问题。借鉴他们的做法,我市可以着手尝试:(1)成立市、县级森林资源交易中心。在认真总结和完善中都、洪山等地流转办法的基础上,依照相关法规制定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建立林权流转活立木交易机构,促成活立木交易,在林农和城市理财者之间搭建起资源互通、利益共享的渠道,为林权人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合理、有效流转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为林权制度改革开启市场化之路。(2)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大力发展林业小额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破解制约林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加强与农信社的合作,充分发挥其网点遍及乡村、点多面广的优势,开展林业小额信用贷款工作,优先开展竹业小额贷款;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合作,探索建立林业部门推荐项目,农发行独立审贷,多方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和长效机制,推进木竹加工企业或“公司+基地+农户”的融资;推进林业担保机构建设,通过林业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以林权证提供反担保,或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解决中小企业及林农的融资难问题。
3、进一步完善“三农”服务中心运作模式。我市武平、连城等地三农服务中心已有一定经验。但是,仍需提升运作实效。可借鉴成都乡镇机构改革做法,以“三个强化三个弱化”为原则大幅度调整乡镇政府职能,强化为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同时,进一步理顺各部门与乡镇、乡镇各部门之间的事权关系,合理划分了职责权限,将由农业、畜牧、林业、农机等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农技、农经、畜牧兽医等站下放给乡镇管理,原乡镇与县主管部门双重管理的机构也以乡镇管理为主,增强乡镇的统筹能力。进一步深化完善“三农”服务中心运作模式,探索试行乡镇行政工作“一站式”服务,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模式,更好地履行计生服务、民政管理、国土审批、户籍登记、信访接待等各项职能,将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审批依据、承诺时间、收费标准等上墙公开,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办事承诺制、工作督办制、奖惩评比制等制度,方便群众办事,更好地取信于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的借鉴与思考转载日期:2012-7-17 23:48:00 来源:互联网中共河北省委党校2010年第一期市厅班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五个统筹”之首......
国内统筹城乡发展经验摘录转载日期:2012-7-18 21:49:00 来源:互联网建国以来,我国为快速推进工业化,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割体制,由此形成了城乡二......
旬邑统筹城乡发展汇报中共旬邑县委 旬邑县人民政府(2011年1月)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咸阳市北部。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0镇、4乡、187个行政村、28万......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县域经济、小......
赴四川考察学习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经验的心得体会市委党校第十五期县干班何茂(2013年5月24日)2013年5月16日至22日,在铜仁市委党校第十五期县干班学习期间,本人有幸参加了由市委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