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旁观者文》讲义_呵旁观者文原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1:18: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呵旁观者文》讲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呵旁观者文原文”。

《呵旁观者文》

教学目标:

 使学生对文章及作者有较深刻的了解  本文写作风格及特征  了解政论文的相关知识  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计划:

 课文导读  介绍人物 梁启超  时代背景

 文章讲解 划分结构  文笔特色  文体 政论文  课后题回答  引发思考  三句半表演

教学设计:

课文导读

你关心天下大事吗?你关心国家大事吗?你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有同情、怜悯、关怀、帮助的具体行动吗?一言以蔽之,你是社会生活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

《呵旁观者文》是作者有感于维新派变法过程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发而为文。所以开篇便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随后作者把旁观者定义为无血性之人,进而又把血性定义为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的根本。全文条理明晰,笔端情感充沛,振聋发聩。

聚焦: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先声 现代政论文纵情说理的典范

联想 《六国论》

介绍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本人可以说是个天才,六岁就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梁启超仅26岁。戊戌变法让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他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也无法同梁启超相比。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维新变法:

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领袖人物,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谭嗣同: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

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时代背景

本文发表于1900年2月20日《清议报》第三十六册。此时距戊戌变法失败已经一年有余,梁启超逃亡日本,有感于维新变法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发而为文。所以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将国人看为是无血性的旁观者。

文章讲解 结构划分

就文章内容开看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1-5)定义旁观者,并斥责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

a)直接阐明观点痛斥旁观者,以责任定义旁观者-放弃责任之谓也,立于客位之意义也。由家道国,指出国人面对危难皆以客居之。表达自己内心的怜愤之情。

二、(6-15)旁观者分为六类,逐一说明其特点。

a)混沌派:无脑筋之动物也。不知有所谓世界,不知有所谓国,当然不知何为可忧何为可惧。占旁观者之大半。b)为我派:所谓遇雷打尚按住荷包者也。不是不知道事之要办国之将亡,而是此事无益于我无损于我,则唯旁观而已。多为官僚,绅士。

c)呜呼派:以咨嗟太息、痛哭流涕为事业者。面有忧国之容但没有作为。虽然无害于世界,但是有损进步之气象。d)笑骂派:常立于人后,以冷言热语批评者也。不以自己为旁观者却笑骂他人。

e)暴弃派:以我为无可为之人也。望他人而不望己,互相推脱责任。人道之罪人也。

f)待时派:旁观天时,待时而办事,时不到,则无可办之事。为旁观者之最巧。

三、(16-17)论证国家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旁观的结果终究是害人害己,呼吁年轻应担当平治天下之大任。

文笔特色

铺排议论,愤激之情贯注笔端、溢于言表。比喻夸张等修辞技巧,流转运用而不生涩。

讲究为文的气势 文气充沛,如长江大河,汩汩滔滔; 作为思想启蒙教育家,推广白话文更能使民众接受。

一扫晚清思想文化界萎靡不振的文风,给社会带来了刚健明快的气象; 曾自述文章特色:笔锋常带感情。在充沛的气势下,文章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莫可抵御。

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自评:“为文“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文体 政论文

政论文是议论文之一种。与一般的议论文比较,政论文与社会实际问题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调论说的严密性,也更富理论色彩。

政论—— 情感充沛,流畅易懂,情绪饱满,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条理分明,浅显易懂,富鼓动性、煽动性,有笔扫千军之气魄,易赢得大众共鸣认同

本文的立论方式主要是采用了例证法和类比法。论证方式很多,主要是立论和驳论两类,可以交叉运用。立论就是正面建立自己的论点,证明它正确,又叫“证明”。立论:

 例证法:用事实材料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 引证法:即引用权威理论材料——经典著作、科学定义、公理格言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 分析法: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正确。分析法,先分析后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交替使用,符合认识过程。 对比法:以两种事物或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作对比来证明论点。 类比法:把两个以上同类一理的事物相比,以彼事的道理证明此事的道理。驳论:

 驳论就是以反驳对立论点为主要手段来建立自己的论点,又叫反证。主要在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三个方面进行。

课后题回答

一、梁启超对看客的分类和分析批评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同意,根据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而谈。回顾那段历史,或许我们现代人不理解当时国民那种根深蒂固的旁观者心态,但如果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违背其真实意义的儒家思想,对国民进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奴性“教育”,教唆国民逆来顺受、不要反抗,旁观者心态也应运而生。

二、你喜欢梁启超的文风吗?说说理由。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通俗易懂。具有强劲的号召力,感染力。其文风的基本特点是气势磅礴,条理清晰。

三、梁启超主张文学要成为启发国民政治觉悟的工具,此种主张是否合理?

合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四、中国人的国民性究竟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一个民族有没有全民共有的所谓国民性?

所谓国民性,也称民族性,即认为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在共同的文化传统下,会形成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严格说来,并不存在所谓全民共有的国民性。

五、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有。对责任感,旁观者的定义。来自知识分子对与所在群体的不断反思、知识分子自觉承担的社会良心的责任感。引发思考

一、与鲁迅批判的对比

同样是对封建国民麻木不仁、以“旁观者”态度处事的思想的鞭挞 鲁迅先生是极具讽刺意味,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这种思想的愤慨,犀利尖锐的文字将他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梁启超先生将四万万国民分为混沌、为我、呜呼、笑骂、暴弃、待时六派,逐一分说,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囊括无遗,但言语之间自有分寸,让人看了不得不信服。

这篇《呵旁观者文》即是如此,但此处的笔锋下的感情并不是一味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青年们的谆谆教诲,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而“我辈青年”,“正一国将来之主人”,就应该拿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担当起“平治天下”的大任,言辞恳切,似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殷切期盼的感情,让像我这样的青年人读来感触颇深。

二、引发当代人对责任的思考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基本尺度。

三、梁启超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结束语:孟子曰:如欲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曾经是我们的学生作业 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呵旁观者文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推荐]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范文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范文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

读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有感

梁启超的《呵旁观者文》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当时正是维新变法失败不久,作者流亡日本期间。文章一开始就说“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薄鄙之人,莫过于旁观者”,充满了对“旁......

旁观者文读后感

旁观者文读后感(整理17篇)由网友“申小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旁观者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篇1: 旁观者文读后感 旁观者文读后感彼......

下载《呵旁观者文》讲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呵旁观者文》讲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