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总复习详细知识点(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十二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
1、西汉初年的状况:
2、原因:
3、措施:汉高祖:文景帝:
4、出现的局面:
5、地位:
6、作用:
7、文景之治的表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府库丰盈
8、思想:休养生息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目的:
2、措施: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主父偃)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文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3、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内容:
5、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8、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9、如何评价汉武帝:
10、汉武帝最大的历史功绩:
11、汉武帝与秦始皇政治上的共同伟大政治功绩: ①建立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对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12、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的相同点在哪里?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相同点:加强思想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
三、东汉的统治
1、西汉的灭亡—时间:人物:
2、东汉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繁盛的局面
四、典型练习题
1、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期,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A.加强中央集权 B.排斥异己 C.放权于侯国 D.平定叛乱
2、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4、《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大一统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一项措施是()
A.设司隶校尉 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是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司马相如
6、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7、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A.王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社会贫困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
8、“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属于诗词里“汉武”的功绩是()A.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B.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改善用人制度 D.设立行省制度
9、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B.法家和墨家
C.道家和兵家 D.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10、汉武帝时,有大臣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11、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正统思想。儒家学说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
A.孔子创立儒学,提出“仁”的学说 B.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隋唐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D.明朝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12、秦朝“焚书坑儒”,而西汉则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目的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推行法家思想 D.有区别地对待知识文化
13、“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A.李斯 B.主父偃 C.张骞 D.董仲舒
14、“欲天下之治安(安定),莫若众(多)建诸侯而少其力(使其弱小),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推恩令
15、汉唐时期,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6、贾谊在《治安策》中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一思想启发了西汉政府实施()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科举制
17、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开始于()A.秦始皇 B.隋文帝 C.汉武帝 D.唐太宗
18、改革与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下列生产工具面世的次序是()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③②④ D.③②①④
19、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汉武帝为消除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A.实行“削藩” B.颁布“推恩令”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在地方设“行中书省”
20、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李白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秦王扫六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请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列举。
(3)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被哪一皇帝所采纳?
这一皇帝还实行了哪些措施?请从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并说说他们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近现代,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1)材料一中“创立学说,广收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1分)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1分)
21、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秦朝。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1分)
22、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臣”是谁?(2分)这是他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1分)
(2)用准确的词句概括这个建议,(1分)并简述其实施产生的影响。(2分)23、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既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
材料二
汉武帝采纳了……主张,任用精通儒家学问的人为官,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你对儒家、法家、道家有什么看法?
(2)材料二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3)以上二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1第一单元一、字、词复习伶俐 婉转 吩咐 清澈 包袱 毒蛇 搭救 狡猾 隐蔽 赏赐 安葬 乐器 凄凉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唉声叹气 口干舌燥 聪明伶俐 粗枝大叶 旷野荒......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一、药品的取用原则1、安全原则: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
七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蕴含了一个哲理。诗人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试卷 选择题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2、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生活在距今约70-2......
七年级上册英语总复习材料一、重点词汇1.in the same cla在同一班2.study … with…与…一起学习…3.No problem没问题4.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5.speak Chinese讲汉语6.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