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分析论文(共16篇)由网友“一定要选C”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分析论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分析论文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分析论文
美国现在的住房金融体系是从大萧条之后逐渐演化而来的。其家庭住房自有率达到67、8%, 超过70%,这都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撑。[3]
(一)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构成
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由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构成。一级市场集中了对购房者提供融资的各种活动;二级市场是出售房贷相关资产的各种活动。
一级市场由储贷协会、[4]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毕业论文范文、抵押公司等机构构成,提供丰富的信贷产品。储贷协会和储蓄银行大多是区域性的私营机构,吸收个人存款,从事传统的房贷业务;商业银行发放房贷,还购买房贷抵押票据。储贷危机后商业银行成为最主要的住房金融机构,储贷协会和储蓄银行的业务已与商业银行无异。抵押公司从商业银行借款来发放房贷,赚取利差收益。这些机构发放房贷后保留一部分,将其他部分出售,这便形成了美国特色的住房金融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政府支持的两大私人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它们购买特定条件的房贷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发行抵押证券。二级市场也包括“纯”私营企业,如AIG、花旗等,主要是购买以房贷资产为基础的证券化产品,并广泛参与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和交易。
政府主导的保险机制是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5]也是崇尚市场经济的美国政府干预住房金融的主要方式:政府或政府机构并不直接对家庭发放房贷,也不对发放房贷的金融机构提供补贴,而是以政府信用对个人信用增级,刺激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扩大对住房消费的融资规模。FHA和VA在一级市场上为房贷提供保险和保证,吉利美、房利美和房地美则主要在二级市场上提供担保。
私营保险机构主要占据高端市场,并占据住房金融衍生品开发交易的主要份额,是住房保险市场的有力补充。随着市场环境日益宽松,它们也将业务向下延伸,与政策性保险机构展开竞争。
(二)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特点
1、证券化。过去的20多年美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金融创新浪潮,住房金融领域不仅是创新的主要阵地,更是创新的领头羊。至一季度,房贷抵押证券MBS余额达7、4万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公司债券和国债规模分别为5、9万亿和5万亿美元。运用先进的证券化技术, MBS又被进一步衍生出更加复杂的金融产品,引起了交易量的爆炸性增长。[6][7]
2、依赖资本市场。美国的金融体系是市场主导的,住房金融体系也依赖这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在一级市场生产和批发房贷资产,在二级市场将其分装和零售。依赖发达的资本市场,二级市场的零售得以实现,[8][9]极大地推动了一级市场的生产和再生产。一级市场的住房金融机构在接近资本市场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支持,对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
3、强势美元支撑。从大萧条开始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框架,美元强势地位逐步加强,至今全球仍然高度依赖美元:全球63%的外汇储备是美元,即使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低到1%,外部资金仍然热情不减地涌向美国。
美元保持强势地位,提升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10]打开了美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金的通道,是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
(三)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功能结构
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里,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各有分工,形成了一个以动员储蓄为核心的、前后继起的.功能链条。
1、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分析。房贷的主要特点是期限长,容易导致放贷机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时间缺口,政策性住房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提升整个住房金融体系动员储蓄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私人机构,为一级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设立政策性机构或支持私人机构,提供相关的保险或担保,实施信用增级。证券化降低了房贷资产流动的门槛,让更多的投资者具有了投资能力,但证券化过程并没有为这些资产增加任何新息,还不足以调动投资者的主观投资意愿。政府主导的保险和担保以政府信用强化了个人信用,向房贷资产注入了新息,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促进了房贷资产的交易。政府信用的介入使在常规的渠道之外又开辟了将盈余资金吸纳到住房金融领域来的渠道(见图2)。
2、商业性金融功能分析。商业性金融主要位于美国住房金融链条的最前端———寻找储蓄的使用者。受到政策支持,商业性机构摆脱了流动性的约束,在盈利的牵引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主动负债的行动中,当传统意义上的边际客户开始递减之后,它们自然而然地降低标准,向下挖掘传统标准之外的房贷客户。[11]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是围绕着动员储蓄这一核心功能构建和完善的,金融分散风险、提供信息、分割所有权的功能都是增强其动员储蓄功能的手段,政策性金融通过信用增级,成为提升储蓄动员功能的中坚力量(见图3)。
篇2: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论文参考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论文参考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
尽管由于石油危机和自身的“先天缺陷”—“特里芬难题”(Triffindilemma),构建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1年终结,取而代之的是“牙买加协定”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浮动汇率体系。然而,依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秩序与纪律失去,而理念和原则存续,美元的霸主地位得以保留。目前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计价单位以及支付和储备手段。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产物仍在运行。这一缺乏硬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度为日后的金融自由化、金融投机和商品投机埋下了隐患。
(一)美元对外过度供给导致流动性泛滥
据统计,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从1982年的55亿美元一直飙升至的8100多亿美元,25年间美国对外提供的美元增加了147倍。由此导致了境外美元资产的迅速膨胀,世界官方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已经从1981年的700亿美元扩张到20底的3.33万亿美元,膨胀了46.6倍。与此同时,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从1981年的2312.8亿美元增加到年的216354.5亿美元,增长了92.5倍,而此间国际贸易总额不过增加了6.9倍。
世界各国通过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形成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再用外汇储备和美元资金购买美国国债、企业债、股票及衍生品等,以美元资金进入美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以及衍生金融产品市场。这样,美国通过累积的庞大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借助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多发的巨额美元为流通手段形成大量的金融资产,使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积聚。美国则以投资等形式拥有各国的资产,各国也成为美元帝国的支持者,进而形成了一个虚假的、恶性循环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金融监管模式与资本流动规模及衍生品交易不匹配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全球GDP年均增长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7%,而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却高达14%。全球外汇交易总额从的415万亿美元上升到20的886.2万亿美元,9年扩张了1.13倍。
衍生金融产品是虚拟经济最典型的代表,其恶性膨胀与人类真实财富没有任何关系,却极大地增加了实体经济体系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根据风险递增定理,经济体系越复杂,系统性风险越高;单个人或单个机构(包括政府的财政部和中央银行)所承受的系统风险越大。经济体系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通过对冲基金大量杠杆投机活动而生成风险的“蝴蝶效应”,进而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美国资本市场中的垃圾债券(junkbond)、资产抵押债券(ABS)、按揭抵押债券(MBS)、信用违约掉期(CDS)将整个世界金融市场暴露在前所未有和无法估量的系统性风险之下。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美国的GDP为13.5万亿美元,当年未平仓的衍生产品合约总市值约为518万亿美元,约为GDP的40倍。20上半年该比值达到50倍左右,衍生品合约总市值超过600万亿美元。全世界对冲基金资产总额在19底不过3500亿美元,年底资产总额已升至1.8万亿美元,数量从3000只升至17000只,9年增长率为500%。
与此同时,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力的监督制度,混业经营使金融机构可以很容易地逃避美联储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被各国视为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对其监管较为宽松,出现了巨大的监管空白。金融机构的兼并、整合导致风险逐步向大型金融机构高度集中,以美国为主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据了主导权。各国大型金融机构也逐步进入美国金融市场,形成金融泡沫资产的持有者。而各国各自为政的监管模式,难以实现对全球资本流动的有效监管。此外,为维护本国企业的竞争力,还竞相放松对企业的监管,监管的缺失助推了金融泡沫的肆意滋长。
(三)单极货币体系支撑美国国内过度举债消费
美元本位使得美国可以通过无节制地印钞进行对外支付,满足国内消费,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与之相对应,其他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推动经济的同时,换取了大量以美国国家信用为支撑的美元,随后又将这些资金用于购买美国金融资产。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调,降低了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
长期以来,美国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度举债消费给美国带来了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不具备坚实的基础。基于美国国内储蓄率从1984年的10.08%降至1995年的4.6%,再到至2007年的1.8%、-0.4%、
-1%和-1.7%,其繁荣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债务泡沫。2007年美国居民、企业和政府未清偿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高达229.74%,其中居民负债比重为100.30%。因而当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巨额债务便浮出水面,并最终酿成一场偿付能力危机。
总之,美国借助“信用”本位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在利用货币特权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同时,又借助金融创新将风险扩散到全球,使全球为其危机买单。而美国具有否决权的IMF作为国际金融机构,不可能通过任何不利于美国的决议,对其不具备监督和约束能力。发端于美国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是上述弊端的集中体现。
(四)国际经济失衡
随着战后欧洲、日本的复兴以及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与巴西即俗称“金砖四国”的崛起,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美国经济的超群地位和市场份额不断下降,与美元的垄断霸权地位之间形成了矛盾,并且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不断加剧激化。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而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则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大国操纵,因而,国际经济失衡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金融危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孕育。
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建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溯源,让人们意识到改革和重建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已势在必行。正如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出现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产生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次大的全球性危机之后一定会建立一系列的新规则。此次危机过后是像欧盟主张的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推倒重来,亦或新兴经济体倡导的实施全面改革,最终结果取决于各方经济利益与政治力量的博弈。然而,建立一个可信透明的、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化发展要求的国际金融体系成为各方共识。但由于各方在应对金融危机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问题上利益分歧明显,因此,改革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相对较易实现变革的国际经济机构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矛头所指。
(一)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以完善国际监管体系
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暴露出来最明显的弱势就是发展超前,监管滞后。因此,监管体系改革是最迫切任务。遵循的原则应是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维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强化对所有金融从业机构的监督、规范和问责。任何新的金融机构监管体系均应建立在运作良好的国家以及区域机构的网络之上,并且应从全球视野进行抗周期性的国际监管,以便在繁荣时期防止金融杠杆过度使用,同时防止资产泡沫助长信贷扩张。
1.设立美元发行的国际制衡机制。美元自由发行的恶果表明必须对各国货币尤其是国际货币的发行进行规模限制,应以经济规模和黄金储备为标准适度发行,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货币供应量的巨幅波动,避免国际货币体系失衡所导致的各种弊端,减少其对经济金融的震荡与危害。
2.制定统一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控制体系,减少金融产品投机套利的机会。共同关注和追踪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着重对离岸金融、对冲基金、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统计与监测。设立一个更有效的会计准则以评估公司资产,建立金融预警机制“甄别”类似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等危险投资品,强化对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管。
3.开展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必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强化监管。因此,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应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以杜绝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真空。同时,应超越现有的BASEL协议和IMF,形成多边和双边的监管协调机制。
4.设立国际监管机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国际化,需要一个国际机构协调国家层面利益,实施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监管,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有学者倡议成立国际监管者学会,集中全球金融监管专业人士,共同扫描全球性金融巨头的资金交易行为,及时发现高风险金融活动。
(二)对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改革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扮演了国际协调者的角色,尽管采取的措施引起了许多方面(包括危机国政府和民众)的抵触和反对,但仍然从政策建议、救援资金、国家间协调、预防对策等诸多方面对危机国提供了帮助。然而,在此次危机中它们几乎完全没有应对准备与应对措施,并且在整个危机中无所作为。这表明根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经验建立的这些国际组织,已不适应21世纪的新形势,无法作出更合理的反应,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充当维护稳定的“守卫者”。
1.确立真正的全球性储备货币。可考虑将全球性储备货币建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s)上,这样能克服建立在国家货币上的国际储备系统内在的不公平和不稳定。美元信心的周期性、独立于其全球影响而采用的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及将其施加给世界其他国家所造成的周期性冲击,均影响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2.提高国际金融机构的公开性和重要性。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协调和决策机制更加公平、透明和高效,以使其具备更强的监管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公开所有计划资料,公开进行讨论并接受批评性检查;执行委员会应监督成员的工作。世行行长的选举和任命也应更加透明、公开,决策过程中应更广泛地征求意见。
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不是G7或任何其他国家,置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中心位置,进一步提高基金组织的地位和权力,使之成为一个以灵活方式提供流动性的中央银行,充当全球金融体系的最后贷款人。其目标应是实现国家、地区和全球三个层次的协调。除了发挥监督作用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着力消除或迅速矫正由发达的或者新兴市场暂时故障引起的混乱,并防止传染的蔓延。世界银行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健全衍生品市场,制定对风险管理的全球标准。
3.重新确立国际金融机构决策的基本原则。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人事安排和股份比例上应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在IMF中,美国的分量与其承担的义务及能力存在严重偏差,它占有的16.77%的投票权份额与众多规则中要求取得85%以上认可的规定实际上形成一票否决权,妨碍了更加公平、有效机制的建立。因此,改革IMF投票机制,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投票权,修改IMF的决策规则及管理体制,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的参与和管理等应是国际金融体系重建的方向。根据IMF有关决议,2006年中国在IMF认缴份额比例已由原来的2.98%上升至3.72%。世界银行也正考虑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中的股份比例提高至44%。
除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外,还应强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委员会及国际清算银行等组织。尽管这些组织在相关领域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它们对各国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且彼此间的协调也存在问题,依然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
(三)构建多元制衡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金融危机证明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的危害。因此,构造多元、有约束力、相互制衡的货币体系是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的重中之重。由于美元拥有欧元及其他货币无法比拟的广阔而深厚的金融市场,因此,尽管目前美元一路下跌,但全世界仍愿意持有美元。基于此,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应由其币值稳定、宏观经济稳定、市场稳定程度来决定。可考虑在现有美元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国家、地区的货币,如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各国货币充分竞争,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与重建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使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和影响,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从短期看,出口下降使中国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长期看,中国仍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
(一)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新规则制订
改革开放时,国际规则大都已经成形,中国只能适应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接轨。这在中国经济的早期发展阶段,有其客观性。但是,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现存的国际规则。而金融危机将导致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重新洗牌,国际经济规则的重新制订。因此,中国可以审时度势,主动参与,适时客观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进而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规则,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
(二)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货币合作,强化人民币的“周边结算功能”,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及国际影响,以迅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双边可以自由选择结算方式提供更多便利。此外,应结合周边国家的储备需求,畅通人民币资金的回流渠道。在此基础上,发展人民币基金,扩展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最终形成以美元、欧元、人民币为基轴的、相互制衡的全球金融稳定三极。
(三)完善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路径
1.增加人才储备。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国内稳定的金融环境为中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人才储备不足却成为中国金融业海外拓展的制约瓶颈。金融危机引发的华尔街裁员风潮为中资金融机构在全球招揽业界精英,增加人才储备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积极应对危机。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金融体系积极采取抵御措施。
银行业加强了信用风险防范。根据已披露的数据,截至年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支持债券面值合计12.07亿美元,持有“两房”相关债券面值合计16.76亿美元等。为降低投资风险,中国工商银行已为包括上述债券在内的债券投资累计提取拨备13.9亿美元,拨备覆盖率超过100%。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也采取了相应的减持拨备等举措。
证券业实施了增加上市公司回购和控股股东增持的灵活性,完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相关规定,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推出可交换公司债券等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的基础制度建设。
美国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巨额财务危机暴露后,中国保监会随即紧急展开全行业“地毯式”摸底,包括摸清保险公司境外投资的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摸清中外资公司的外方股东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的情况,评估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等;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加强外国保险机构在华子公司资金跨境流动情况监测,切实防范风险跨境传递。
3.参与国际协调与合作。金融国际协调与合作,既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金融体系未来发展趋势。中国金融业应借助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与国际金融的互动,实现合作各方的互惠、互利、共赢,以适应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并最终提升中国金融业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篇3:美国国债利率研究分析论文
美国国债利率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罗斯福新政遭遇滞胀难题后,美国奉行的“凯恩斯经济学派”逐渐被里根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所取代,财政干预开始淡出,货币政策则成为美国主要的调控手段。本文从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传导机制着手,简要梳理了美国国债利率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希望对今后的投资决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国债;利率;分析
一、美国的货币政策及传导机制
(一)美国的基准利率及货币政策工具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在美联储缴纳存款准备金的美国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FOMC每隔1.5个月左右会召开一次会议,设定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这个目标值就是所谓的“基准利率”。美联储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使联邦基金利率向目标利率靠近,而美元的市场利率会自发地向联邦基金利率靠近。金融危机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一直维持在超低的0-0.25%。美联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分别为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实际上,准备金率相对比较稳定,调节贴现率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公开市场操作则是目前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可以调节市场资金的供需关系,引导市场资金价格趋近目标值,改变市场资金成本和规模,进而影响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制定的依据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从历史规律看,美国对基准利率的调整确实与通胀和就业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从历史走势图看,美联储往往会在经济显示出过热(冷)趋势的初期就采取行动。具体来看,在失业率持续下降至7%左右,CPI显示出加速上行的趋势时,美联储往往会加息,反之亦然,加(降)息明显作用于通胀和就业的时滞大约是1-2年。
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美国国债的特征与其他国家的国债不同,美国国债具有多重特征:
1.美元无风险资产若不考虑国别风险,美国国债是无风险的。所以当美国市场信用风险上升时,美元风险资产的投资者会转向美国国债。
2.美元流动性储备美元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的主要货币。而美国国债具有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因此各国常用美国国债替代美元作为美元流动性储备,例如我国持有美国国债就超过1.2万亿美元。
3.全球投资者的避险资产美国国债是全球违约风险最低、流动性最佳的资产之一,因此也成为很好的避险资产,当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出现动荡时,美国国债的买盘会增加。
(二)美国国债收益率变动的逻辑
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是由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的。目前美国国债的市场存量约在18万亿美元左右,美国国债市场日均成交量在5000亿美元左右。以来,美国国债的年净增量在1000亿美元以内,且多是续发到期国债,对美国国债市场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推断,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买卖活动。投资者买盘较多时,国债收益率将下行,反之上行。在这些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当中,整体来看,中长期国债受国际局势和基本面影响较大,短期限国债则受资金面影响较大,资金面主要由美联储调节,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又多视经济基本面情况而定。因此经济状况是决定美债收益率的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变动不完全是由本国的经济状况决定的,中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变动方向也不尽一致。目前市场存量的美国国债有35%左右被外国投资者持有,且占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为18%),外国投资者持有的国债以中长期品种为主,因此美国国债(特别是中长期国债)还受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影响。以为例,美国本土经济强劲,全年GDP增速2.4%创06年以来最高,失业率一路从年初的6.5%下行至5.7%,接近自然失业率区间,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也是一再升温。但是反观全球局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新常态”;日本陷入负增长;欧元区各国持续疲弱,德、法、意等国国债收益率骤降至历史最低,与美国国债利差达到近30年最高;再加上下半年能源价格暴跌超过50%,全球陷入通缩危机,希腊政局又出现动荡,脱欧风险上升……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美国加息预期日渐升温,2年期国债收益率全年上行29bps;而另一方面,中长期国债收益率被国际避险需求和逐利需求压低,期国债收益率全年反而下行了86bps。
三、当前利率阶段的判断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经济已经基本从金融危机中恢复,长期低息环境扭曲了资产价格,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符合预期自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大幅降息至今,基准利率已经连续6年维持在超低的0-0.25%,而近二十五年美国加息与降息之间的间隔往往不超过两年。目前美国经济已从金融危机逐渐恢复,就业市场强劲,非农就业数据连续大超预期,失业率持续走低至5.5%,已经进入了学界公认的自然失业率区间(5.1%-5.5%)。虽然PMI、耐用品订单等数据有所反复,但整体来说仍处于高位,为美联储适当加息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受20下半年油价暴跌拖累,美国通胀低迷,1月的通胀率为负。25年来,美国从未在如此低的通胀水平下采取过加息的行动。而且当前世界各国大多经济疲弱,处于降息周期。美国若逆势加息,一方面将压抑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助推美元升值,对美国经济造成影响。
(二)预计国债收益率曲线将平坦化上行,但上行幅度不会太大,可适当加大中短期限浮息债的配置力度
美国国债收益率预计将平坦化上行:一方面,加息预期的逐步实现将推高短期国债收益率;另一方面,当前美国与欧元区主要国家的国债利差处于历史高点(目前美国、德国10年期国债利差约为190bps),而世界主要国家又处于降息周期,海外流动性溢出将压抑美国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上涨。因此,根据利率周期规律,当前投资者可加大短期限浮息品种的投资力度,或者辅以IRS、期权等利率风险对冲工具。待加息调整到位后(约1-2年),再加大对长期限固息品种的投资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潇,郑辉.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与美国长期利率之谜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6).
[2]彭振中,阎畅,朱江水.美国加息周期中债券信用利差变化趋势[J].债券,(11).
[3]孙彬彬,高志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及其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J].债券,(11).
篇4:经济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模式分析论文
经济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模式分析论文
住房消费信贷是世界上多数经济发达国家最大的消费信贷,它既可以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为此,大多数国家都积极设立专门性金融机构,并制定出不同政策以促进住房消费,鼓励居民购房。发达国家探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经济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的典型模式
1、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
美国的住房消费信贷市场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美国的住房金融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传统的以存贷结构为主体的单一住房融资体系,二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以按揭证券为主体的二级市场融资体系。美国联邦*府为了实现“让全体居民”有足够的住房的目标,广泛地利用其发达的金融机构,采取抵押贷款方式促进居民购房、建房,并对买房者提供各种优惠,包括降低贷款利率和免征用来偿还住房抵押贷款本息方面收入的个人所得税。
抵押贷款是美国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住房信贷形式。美国的抵押贷款中,住房抵押贷款占90%左右,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房金融市场。在美国住房抵押市场上,住房融资与传统的以存款金融机构为主的间接融资机制大不相同,大量非存款金融机构如抵押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崛起,金融创新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国住宅金融日趋证券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相当完备,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府性住房金融体系。在美国FUD(联邦住房与城市发展都)负责所有的住房与城市发展计划相关的政策的制定,下属FHA (联邦住房管理局)负责住房标准的制定和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按揭(抵押)担保:GNNIE MAE(*府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即吉利美)是HUD的下属公司,主要是收购*府担保的抵押贷款以及将其证券化。此外,属于*府性住房体系的还有FANNIE MAE(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即房利美),FREDIE MAE(联邦住宅按揭公司,即福利美)以及退伍军人管理局(VA)等。商业性住房金融体系。美国商业性住房金融体系包括为数众多的银行、储蓄机构和证券公司。它们在*府公司业务范围之外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雷蒙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所罗门兄弟公司(SOLOMEN BROTERS)和美林证券公司成为二级市场上的主角,并作为*府性公司的重要承销商和技术伙伴。
(2)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绝大多数美国人建房或购房都要借助住房抵押贷款,截止,已有70%的家庭通过抵押贷款方式拥有了自己的住宅。庞大的住宅抵押贷款规模促成了贷款组合,并为抵押贷款证券韵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美国的住房消费信贷市场分为―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和储贷机构向借款人发放住房消费贷款的市场:二级市场是房利美、吉利美等二级市场经营机构,通过发行住宅抵押债券筹措资金,向商业银行等一级市场贷款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同时向其提供更多的贷款资金采源的市场。20世纪 30年代之前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还没有形成。
抵押贷款流动性差,资金来源缺乏,提供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中,全美国有约200多万居民因为无力偿还住房贷款而丧失了住房产权,约1600多家银行因为无法收回住房抵押贷款而破产,住宅金融体系出现了严重危机。危中思变,美国*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38年,美国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开始探索和培育住房抵押二级市场,以改善住房信贷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其资金的流动性。最初,二级市场的运作限于批发买卖,在利率高,住房信贷机构资金短缺时,联邦国民抵押协会以债务融资方式购进抵押贷款,向中介机构注入资金:当市场利率降低,金融机构资金充裕时,则出售抵押贷款。以贷款买卖的“差价‘来清偿债务。直到1970年,美国首推第一张住房抵押债券,其发行者就是*府国民抵押协会。最近是美国住宅金融二级市场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抵押贷款证券的发行额,从 1970年的,10多亿美元,增加到至今的约4500亿美元。二级市场的建立,使得美国各银行迅速实现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抵押贷款债券在国内外发行,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银行从而改善了贷款条件,将贷款期限延长到30年以上,并实行灵活的利率及支付政策。目前,住房抵押贷款债券已成为美国资本市场上的第二大债券(第一大债券是财政债券)。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三大机构分别是房利美、吉利美和福利美。实际上,房利美和福利美已从最初的*府控制转变为私营公司,并且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并不是美国*府的对外信贷担保。吉利美的对外担保则属*府信贷担保。吉利美是典型的政策性机构,主要收购FHA和VA发放或担保的贷款。FHA和VA是专为特定的中低收入者捉供帮助的机构,其中95%以上的贷款被吉利美收购或证券化。因为有美国*府的担保作后盾,吉利美本身发行或担保的证券在市场上广为流通。目前,吉利美发行或担保的住宅抵押贷款债券余额达500亿美元左右。吉利美还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地方*府或社区给低收入阶层捉供补贴,补贴资金来源于国会拨款。房利美是由美国国会立案成立,它以增加美国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其宗旨,即协助更多人实现拥有住房的梦想。据统计,美国约有1/5的住房贷款来自房利美融资,所以房利美的业务范围比吉利美更大。尤其是按揭担保证券业务涵盖了许多层面,其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它可以收购任何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由于范围广泛的投资者持有的房利美按揭担保证券不断增加,其住房按揭担保证券净值已占美国债券市场的6%。1987年6月到初,房利美共发行 REMICS(房地产按揭投资中介)1540笔,总值达7495亿美元。房利美在全球债券市场上的扩张使其融资基础更加广泛。目前,房利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券发行人之一。由于房利美成立时的背景,它在收购住房抵押贷款时,具有政策倾向性,以协助中低收入阶层融资。目前,房利美、吉利美、福利美三家机构在二级市场上的份额为40%、28%和32%。
在二级市场上经营的核心业务有两种:
一是住房抵押贷款组合,即购买并持有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通常经营机构通过贷款机构定期收回每期贷款的本息,同时向购买他们发行的债券的投资者,支付每期的贷款本息。在这项业务中,一方面,经营机构承担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和信贷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拥有贷款和发行债券的资产组合,赚取利息差价。
二是经营机构以住房抵押担保债券(MBS)换取贷款机构的住房抵押贷款,并从中收取担保费。美国MBS市场品种丰富,充分考虑了投资者的需求,并在交易方式上也根据投资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美国,超过半数的抵押贷款大都进了二级市场,根据雷蒙兄弟公司提供的数据,抵押贷款证券享有的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国债,为34。44%,高于公司类债券的市场份额 (20。8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余额在3万亿美元左右。房利美、吉利美、福利美三家公司在MBS市场占有接近90%的份额。近几年来,美国MBS约占美国信贷市场债务余额的近1/3。美国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促进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它对一级市场的发展和深化发挥着积极作用。首先,它有利于降低贷款机构的贷款风险,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拓宽了资金来源的渠道。对于贷款机构而言,拥有MBS比拥有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高。因为 MBS的信用等级仅次于国债。二级市场为金融机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次,二级市场促使了住房抵押贷款的标准化。为了便于出售,二级市场的经营机构对其所要购买的住房抵押贷款做出一系列标准化规定,如:贷款对象、金额、利率等规定,提高了贷款投放的效率。最后,*府通过二级市场经营机构制定不同的贷款标准,增加二级市场对资金缺乏区的供给,更大程度地解决全国的住房问题。
2、英国的住房协会模式
与本国的银行业发展一样,英国的住房协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1775年在伯明翰成立了英国第一家住房协会。早期的住房协会是一个典型的互助合作组织,它对其会员负责,会员通过投票来决定或影响住房协会的事务。它主要是吸收会员的存款然后将其贷放给需要购房或修建房屋的会员,早期法律中规定“住房协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其会员认购其股份为了自己将来的住房融资”。由于*府的支持,住房协会迅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卡特尔组织并统治了住房金融市场。20世纪60年代,住房协会在英国抵押贷款市场的份额约在75%到85%之间。之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迅速发展,金融管制逐渐放松,住房协会不断成长,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到目前已经具备了和商业银行竞争的实力,其本身也由一个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成长为更多具有商业性质的银行机构。
3、法国的住房金融市场*府干预模式
在发达国家中,法国是一个*府干预程度较高的国家,*府的积极干预同样体现在住房金融市场上。法国*府对住房金融的国家补贴主要有三种:一是对住房建设期间提供的贷款给予利息补贴,二是对住房竣工后提供的贷款给予利息补贴,三是国家根据所建房屋是自用还是出租一次性发给10年或20年的补贴。由*府财政补贴的贷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附加贷款,由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提供,贷款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另一类是住房储蓄项目,在法国,只要有合法住所和固定收入,都可以在银行开立住房储蓄账户,5年内只要每月不间断地存入(金额多少不限),就可以获得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法国在住房市场上的*府干预还体现在对主要住房金融机构的控制上,如法国土地信贷银行是一个私人股东拥有的股份公司,但其高级管理人员都由*府任命,同时还通过相关法律使其拥有某些*府管理的权利,从而保证了该行业务活动与*府政策的一致。
4、加拿大的住房抵押款证券化模式
加拿大的住房金融一级市场已经相当发达。加拿大住房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加拿大按揭和住房公司(CMHC)。商业银行是加拿大住房消费信贷市场的主力军。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是皇家公司,既履行政策职能也履行商业职能。CMHC负责除基础设施建设以外所有与住房有关的事务,并根据《住房法》的规定,为所有的按揭提供全额保险,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同时,CMHC负有重要的*府职能,设有一些专门帮助中低收入者的项目,但其市场运作的结果反而能使*府盈利,而不依靠*府的财政支持。加拿大二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得益于一级市场的成熟和*府的有力支持。加拿大目前的抵押贷款余额3000亿加元左右。为了提高抵押贷款的流动性,1984年*府实施了国家住房法,允许CMHC对抵押贷款的现金进行担保,以支持抵押贷款证券的发行。1987年1月,一个称为NHA―MBS(NHA指国家住房局,MBS指抵押贷款证券)的证券开始发行,参与发行该证券的机构主要有14个,其中包括4家国家大银行和10家信托公司。就这样,*府以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增加抵押贷款的流动性,从而延长贷款的期限,CMHC的主要作用有两个,即管理和担保,管理方面包括审查发放贷款的机构,发行证券机构、抵押贷款管理机构的'资格,并监督其运行:担保功能主要体现在当证券发行者不能按承诺支付证券回报时,CMHC自动向投资者支付。
二、经济发达国家住房消费信贷模式的经验
就总体而言,经济发达国家的住房消费信贷在二战后得到普遍而迅猛的发展。尽管它们在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各有差异,住房消费信贷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为需要资金购房的人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的作用,归集起来,有以下诸方面的发展共性。
1、各国都建立了完善的住房融资体系
住房金融是一个带有政策性色彩的业务,许多国家*府出于政局稳定、各方利益协调考虑,都比较重视此项业务的发展,各国都设有门类齐全的住房融资机构。专业性金融机构、非专业性金融机构以及为住房融资提供担保或保险的机构并存,其中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住房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如美国的储贷协会,加拿大的抵押贷款公司等:非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则是指各种兼营住房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如各国的商业银行都兼营着住房金融业务。为住房融资提供担保和保险的机构,是为了对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消费信贷,它在二战之后得到充分发展,既包含*府机构,如美国的退伍军人管理局、联邦住房管理局、加拿大的按揭和住房公司等,也包括各种私人机构,如各国私营的保险公司。无论这些机构是官方的还是私有的,有专门机构从事住房金融业务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保证住房消费融资的需要,二是可以使*府的优惠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贯彻下去,使购房者能够真正享受到*府政策的倾斜扶持。
2、住房消费信贷的基本形式都是住房抵押贷款
各国都把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住房消费信贷的基本形式,但各国在具体操作中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各国的贷款条件都较为宽松,首期付款额度少,贷款额度大,利率低,且期限长。各国都根据借款人的不同情况和具体要求,在贷款偿还期、偿还方式、利率水平及调整方式、贷款额度等方面做出不同的安排。譬如,贷款偿还期参照借款人的要求及资信情况,可长可短,贷款偿还方式可先用等额偿还方式,也可用递增(或递减)偿还方式。二战以后,由于金融业之间竞争加剧,经济发达国家的*府对住房消费信贷的大力支持,许多国家都增加了住房消费信贷的贷款额度,而且贷款利率比一般贷款的利率低20%或者更多,贷款期限一般都很长,如:美国一般为20―30年,最长可达35年。
3、各国*府对住房金融的发展积极支持
*府对住房消费信贷的支持主要采取两类方法,即直接支持与间接支持。所谓直接支持就是*府直接向住房金融机构拨发资金:所谓间接支持是*府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为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其中,各国*府采取间接支持的方式更多,具体措施有:
(1)对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资金筹集实行优惠政策。如对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存款减免利息税,以鼓励居民积极存款、降低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的贷款成本:对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实行较宽松的优惠倾向政策,间接增强其资金实力:向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提供保险扩大吸收存款的规模。
(2)向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提供担保或保险,鼓励金融机构向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提供住房贷款。
(3)减免住房贷款利息税,刺激金融机构发放住房贷款。
(4)制定和实施住房金融专门法与相关法律,为住房金融的发展制定规范。间接支持不会破坏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商业原则,较之直接干预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时,也使*府摆脱了直接干预可能带来的沉重包袱。
4、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都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虽然各国*府给予住房消费信贷大力支持,但是并没有改变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主体。各国住房消费信贷的发展都没有偏离市场机制的轨道。金融机构筹集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市场,发放贷款的具体安排,诸如贷款对象、偿还方式、偿还期限、贷款利率等都由金融机构自己确定,金融机构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在这样的市场中任何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压力。
5、住房金融创新的普遍发展
住房金融创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住房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如住房消费信贷中专门的担保和保险机构的出现:第二,住房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筹资工具的重新组合方面,如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利率月调整抵押贷款,浮动利率抵押贷款等:第三,住房融资技术的创新,各国纷纷采用先进技术为客户提供方便,节约时间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6、积极推动住房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
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可提高住房信贷资金的流动性,促进资金流通,缓解住房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和地区差异问题,解决资金来源的短期性和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有效促进个人住房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府一方面积极设立参与二级市场的*府机构,直接从事二级市场的交易,调节二级市场的交易,如加拿大设立的加拿大抵押贷款和建房公司,美国*府设立的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等。另一方面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并通过严格的*府担保或保险条件促进住房抵押贷款的标准化,以支持二级市场的发展。
篇5: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金融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中小微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就业岗位,缓解我国现阶段的就业压力。文章从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入手,结合现阶段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完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微型企业;金融体系;企业规模;融资方式;融资渠道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的需求,企业发展呈现了柔性化趋势,使得传统集约型企业生产逐渐呈现分散化与小型化的趋势,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限,导致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存在困难,因此对完善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
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是基于企业规模差异化的一种相对性概念,是相对于大型企业存在的,中小企业一般指的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企业经营规模处于中等或中等以下的企业,大多中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生产规模小、企业资本较少、融资难度大的特点。对中小微型企业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时空差异,在不同地域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中,市场都会采用不同的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现阶段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通过企业控制方式、企业经济特征对企业生产规模与固定资产进行判定与衡量。
2现阶段我国金融体系在支持中小微型企业
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不畅、贷款困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规模较小、负债过多,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等级较低。而我国金融体系在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偿债能力不足之后,提升了贷款审批的审批门槛,这对中小企业筹资环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2.1缺少银行信贷支持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多等问题,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更愿意以规模较大、还款较为稳定的大型企业作为信贷对象,这就导致银行系统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现阶段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信贷发放的主渠道,在运营过程中过于注重对重点行业与大规模企业的服务,忽略了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服务,在具体信贷过程中存在着不平等现象。由于我国现阶段尚未建立专门性质的中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信贷体系,由于缺少银行信贷支持,银行等内容机构难以发挥对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作用,我国中小微型企业难以保证融资的稳定性。
2.2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实行已有25年之久,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够完善,仍然存在担保机构不专业以及担保资金不足的问题。现阶段很大一部分担保机构都在实行会员制制度,中小微型企业为了加入担保机构并成为会员,必须要事先缴纳一部分入会押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扩大了担保难度。现阶段绝大多数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产权不清晰、企业经营不规范、企业管理家族化的问题,使得中小微型企业难以将产权进行抵押,同时难以支付信用担保的中介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
2.3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不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传统单一性的银行信贷融资逐渐转变为以银行信贷为主,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证券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手段并存的融资形式。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普遍不具备现行证券融资管理所要求的生产规模以及投资回报,难以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小微型企业生产规模有限难以保证其生产经营的可靠性,使得中小微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定向集资转向乱集资,中小微型企业受到直接融资市场的排斥。
2.4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
中小微型企业较之大规模企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资产负债过高等特点,导致中小微型企业信用环境较差,难以根据完善的信用制度完成企业融资工作。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不良贷款占比较大规模企业稍高,且信用状况较大规模企业稍差,加之中小微型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记录系统,导致中小微型企业在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缺乏良好的企业信用。可以说中小微型企业不仅是恶劣的信用环境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信用环境差的责任人。
篇6: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金融研究论文
加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金融研究论文
【关键词】体系,构建,金融,农村,中国,加强,
其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传统的储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了投资的益处,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在经济社会中,储蓄量既定的条件下,投资数量和投资的质量取决于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和方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储蓄向投资转化速率与效率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影响才得以实现的。
再次,农村金融体系的存在与发展使农业生产资源的再配置和规模节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同时提高了农业投入要素的生产率,优化了资源要素的配置并为实现规模节约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农村经济集约增长的显著要求。而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农村的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的有效性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
最后,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经济的金融化与货币化进程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农业科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也使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区间进一步缩小,推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集约化的进程。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正规金融组织,另一种为非正规的金融组织。
正规金融组织或活动是指受到中央货币当局或者金融市场当局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或活动。主要由这样的几个部分组成: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构成。它们是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农村金融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最被老百姓所认可的机构,在现实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非正规金融是一种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活动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信贷交易(俗称“民间金融”、“民间借贷”、“草根金融”),游离于政府机构的监管之外。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初期,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好景不长。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发展和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从非正规走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中国人民银行针对其变化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监管力度也随之加大,最终顶着各方的压力最后在将其解散 。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但在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方面整个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由于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对于我国已建立的以政策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来讲,商业性保险机构、证券、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基本没有设立分支机构,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尚未发育成熟,不够健全。
另一方面是现有机构组织的功能缺陷。首先,国有商业金融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弱化。其次,功能单一的农业发展银行,难当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再次,邮政储蓄抽走农村资金大大削弱了金融支农力度。最后,农村信用社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虽然农村信用社在近几年进行了不断的完善,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还有像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还不够健全、民间金融缺乏约束手段,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发展造成了阻碍。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和国外先进的农村金融体系,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我觉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给予重点关注:
(一)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需在新视角下重构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正处于边缘化,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把具有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商业机构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构建一个层次多、覆盖广阔、且可持续的真正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其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村金融系统的改革模式和供给主导型思维大多是围绕信用社来进行的。我们应该突破这种传统的改革模式,积极充分利用和开发县域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把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式应用其中,推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相互合作与协调性,以便充分地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1.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合作金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想使农村信用社真正做到服务“三农”,我们必须注重它的组织结构。
2.要想使县域农业银行改变农村环境,开拓产业链。可将其定位于农村建设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农业,应该强调产权和市场化明晰,发挥其自主权,使其不受没有必要的约束,注重其金融网点的建设,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增加对新农村设施建设。
3.作为重要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的县域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业务范围覆盖率还不够高,比如在对农业产业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城市化建设等项目上的贷款发放力度还不够大,所以要加强县域农业银行对这些项目的贷款支持。改变农行发放扶贫开发贷款的现状,授予县域农业发展银行承办县域地区的兑付、市场债券代理、向县域金融机构批发资金的权利。另外,要大力开发多样性的信贷产品,在具有农业产业结构的大企业以及农业开发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
4.建立完善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有的风险分摊机制可以得出,其单一的分担风险机制根本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应尝试建立更为多样和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摊转移机制,加大对我国农业金融市场的支持力度。但基于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各方面条件以及财政状况的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建立适应当地发展的不同性质和功能的保险公司,完善当地的农业担保和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5.积极地向农村推广新型的合作性金融。积极推动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广大农村的建立,要积极鼓励各种正规的境内外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这些金融机构一旦在农村建立,就可以发挥其经营方式灵活和管理层次少的优点。
(二)农村小额信贷管理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1.完善小额贷款体制有效地填补了农村没有大银行的空白。小额贷款可以交给银行或专门指定的组织来经营。
2.在贷款的原则上实行“灵活”的原则,也就是贷款金额灵活,还款期限灵活,贷款抵押物范围灵活,贷款品种灵活,在审批制度上灵活,在定价机制上灵活。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快发展,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构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先进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下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对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一些理论建议,但仍有不足之处,希望可以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篇7: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论述论文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论述论文
摘要:
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应该需要时刻了解当前市场经济的起伏波动与循环周期,只有了解这两者的关系,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将主要分析他们之间的地位进行了相应分析,进而对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了简要介绍,最后提出协调其关系的三条有效措施,以便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际经济;关系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随之不断改革,其转变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来科研人员重视的热门课题,但是伴随着其过于快速的转变,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渐渐有陷入误区的趋势,因此,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金融发展缺乏规范正确的体系指导。只有准确认识这两者的真正关系,才可以避免该误区的继续发展与扩大,管理者才可以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
一、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也就随之诞生了,因此,金融体系应该以实体经济为基石,当现实经济转变成为虚拟货币时,就极其容易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大的危害。其地位存在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自身的性质以及其对于其体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实体经济的交易往往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并用现实货币与物品进行交易,交易过程较为透明与安全,具有较强的可预知性,而与其相比,虚拟货币的交易则显得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其地位关系应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
2、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提升的动力。
金融体系其动力作用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发展应该以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作为中介平台,另一方面,其体系的完善能够加速实体经济的增加,缩短第二次扩大生产的投资周期,同时还能对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相互的促进作用也渐渐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透露、信用维护以及兼并等行为都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后盾,由此可见,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互相作用。
1、金融体系的存在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体系则随之诞生,现实经济的资本积累为其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金融体系很快就会奔溃,资源配置将会出现混乱,市场交易的规则就会被打破,金融体系的存在也没有了其本来应该拥有的意义。
2、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交易平台。
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交易的平台,为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后台保障,将一部分的交易风险分散,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其职能越来越强大,对于其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了。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为了有效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积极作用,保证其高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其发展是带动该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其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具有指引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例如,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二次生产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实体经济达到了资金积累的目的,因此,就会有多余的资本流入金融体系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该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同样,伴随着其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向多个方向延伸的发展趋势,当实体经济实现了市场的改革,则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大大提升,金融需求的大量产生就会导致其服务的完善,同时,也为其自由化发展提高了基础与契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私营经济的交易越来越活跃,经济类型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私营经济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私营经济的交易往往缺乏严谨的规则,为了该类型经济的进步,其体系展开了多元化的经济服务。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
2、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为了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就需要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消除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例如,利率浮动对于国际经济的限制等。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实体经济资金积累的速度,缩短实体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
对于国家而已,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可以减小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同时,市场的资源可以根据其条件得到最优化的分配。因此,为了使经济市场上的问题彻底地解决,就应该推进其体系往各个方面多方向发展。
3、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金融市场上的经济形式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型,间接形式的经济需要有中介作为交易平台,为直接类型的经济则是直接通过交易双方来决定交易的收益以及速度等因素。而金融市场的改革又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未来,因此,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对于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改革对于维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可以通过透露交易信息等手段来补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缺陷,同时还可以实现市场的统一化的管理与经营,能为其经济的发展制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外界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实现经济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方向越来越多,还能够提供市场交易的效率,因此保证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保证其进程的不间断不停歇,对于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协调该两者关系的三大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以及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金融体系两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服务效率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12):19—24。
[2]付志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消费导刊,2014(12):62。
[3]辜胜阻。缓解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对策思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5):14—19。
篇8:中小微型企业发展金融体系研究论文
3.1拓宽融资渠道
由于现阶段中小微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为了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企业内部入手,适当拓宽企业自身的融资渠道,利用融资租赁、项目融资等多种渠道筹集中小企业运营所需资金,保证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了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建立专业性面向中小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与此同时,中小微型企业还可以通过互助担保或互助联保的方式降低银行机构的投资风险,从提升自身信用环境出发,尽可能地打消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偿债能力的顾虑,从而提高获取银行信贷的可能。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中小微型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加强对企业融资环节的重视,从加强中小微型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出发,尽可能地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透明化以及公开化,从而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
3.2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
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辅助作用极为重要,现阶段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主要面向大中型企业开展融资信贷业务,中小微企业群体面临着融资困境。虽然我国现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对中小微型企业进行辅助的低层市场仍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确定合理的债市门槛,保证中小微型企业也可以进入融资市场。为了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可以首先对中小微型企业集合债券发行审批程序进行简化,拉动更多的中小微型企业通过集合债券形式进行融资,从而降低债券发行门槛,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范围,有效地提升债券规模。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搭建合理的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型企业进行扶持,满足不同规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需要,通过对主板市场进行完善与发展,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相应的融资空间,从而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直接融资市场公开上市的最低层次市场定位为激励新产业创新成长的创业板,可以在创业板适当降低企业进入门槛,并逐渐扩大这一板块的板块规模,从而尽可能地维护资本市场的市场秩序。中小微型企业的创业板块应当采取灵活的交易制度,尽可能地提升交易市场的透明性以及流动性,从而降低市场交易费用。
3.3深入挖掘金融机构的潜力
银行信贷作为我国资金循环过程中的主要渠道,是我国企业融资最为重要的渠道,因此为了完善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体系,就应当深入挖掘金融体系对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服务的潜能,从而推动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吸储能力,但缺乏有效的将储蓄转换为贷款的能力,因此我国金融机构在促进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潜力。首先,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金融机构的企业制度以及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以及国有银行对于中小微型企业银行信贷的意识,从而转变传统以大规模企业为主的信贷观念,将中小微型企业发展为更为有力的贷款增长点,并拓展面向中小微型企业融资贷款的分支业务范围。其次,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发挥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中小微型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通过更新中小金融机构地方经济的服务理念,转变中小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从而拓宽金融业务范围,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最后,为了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应当促进金融机构与民间资本相结合,由民间资本对正规金融机构产品进行补充,从而弥补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配置分配不当的问题,将民间资本转化为有效地投资活动。通过合理的金融改革,可以有效地优化渠道间的资金分配,提升各类资本在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
4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中小微型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我国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为了解决中小微型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应当根据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周期选择适宜的融资方式,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合理分配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重,实现中小微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亚锦.完善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
[2]庄佳林.支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3]尹杞月.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4]刘晶晶.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李彦.哥斯达黎加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6]罗荷花.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
篇9: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论文
[摘要]目前,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从总量分析角度研究金融体系,本文参考了系统学关于无尺度网络的理论分析,提出金融系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具有强韧性和脆弱性的结构特性,并提出保持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对保障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无尺度网络 复杂系统 金融体系
一、引言
对金融体系进行系统研究,起始于戈德史密斯(Goldsmith。R。W)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他在该书中首次提出了衡量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即“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通过对金融相关比率的分析,他得出的结论是:尽管不同国家的起点各不相同,但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他还指出“金融结构越发达,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资金总量的增加就越快,在一定的资金总量下,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越高”。戈德史密斯对金融体系的研究,不仅利用金融相关比率进行总量分析,也提出了结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而随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脉络,更多的是仅沿着总量分析的框架开展,对金融体系结构问题的研究关注甚少。其间虽然有银行主导或市场主导的市场结构对比研究,但笔者认为,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对立起来分析是一个误区,本质上两者间更多的是互补关系,而非竞争关系,都是金融体系结构多样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主要借助系统学的研究成果,对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作初步的分析。
二、无尺度网络
系统学认为,元素、结构、环境三者共同决定系统的功能。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须选择具有一定性能的元素,选择最佳的结构方案,还要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系统结构是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按照结构性质分类,可以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元素在空间中的排列分布方式,称为空间结构,如晶体的点阵结构,建筑物的立体结构。系统运行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时间节律,如地球系统的周期运动、生物钟等,称为时间结构。系统的结构性对系统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同样或相近的元素,按不同结构组织起来,系统功能就有优劣高低之分,甚至会产生性质不同的功能。
(一)无尺度网络的定义。无尺度网络指的是网络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即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以往科学家对复杂系统结构性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复杂系统是一个随机网络,即系统中节点的连结方式是随机的,因此绝大部分节点的连结数目会大致相同,随机网络中节点的分布方式将遵循钟形的分布,连接数目比平均数高许多或低许多的节点都十分稀少。例如,1959年匈牙利数学家厄多斯(Erdos)和瑞尼(Renyi)提出通过在网络节点间随机地布置连结,就可以有效地模拟出通信和生命科学网络这类系统。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拉兹洛·巴拉巴斯(Albert—Laszlo Barabasi)和埃里克·博纳博(Eric Bonabeau)在开展互联网项目研究初期,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连结网络文件的网站,而个人兴趣的多样性和可选择的网页数量巨大,也假定互联网的连结模式将呈现出随机网络的特征。然而,研究结果却推翻了这个预测,事实上互联网是由少数高连结性的页面串连起来的,80%以上页面的连结数不到4个。然而只占节点总数不到万分之一的极少数节点,却有1000个以上的连结,也就是说网页的连结分布遵循“幂次定律”,任何节点与其他k个节点相连结的概率,与l/kn成正比,而且,n值通常介于2—3之间。幂次定律和表征随机网络的钟形分布大相径庭,幂次定律说明互联网是由少数集散节点所主控的系统。
随后的研究,也在很多不同的系统中发现了无尺度的系统结构特征。如以光纤或其他通信线路连接的路由器网络,电子邮件所连结的人际网络,物理和计算机等一些学科科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络,美国生物技术产业的联盟网络,古菌域、细菌域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代谢网络。这些本质上不同的各种系统,却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即不仅是无尺度的,而且有着一个共同点,系统节点的连结分布遵循的“幂次定律”中,kn项中的n值通常介于2~3之间。
(二)无尺度网络的特性。阿尔伯特和埃里克的.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具有以下的特性:
1、网络成长性。无尺度网络的节点数量均呈现高增长现象,例如互联网的页面数量,1990年整个互联网只有一个网页,而到今天它的网页数已经是数以亿计,其它大部分网络也都具有类似的发展过程。互联网在起步阶段只有几个路由器,随着新的路由器与网络原有的路由器相连结,如今路由器的数量已经高达百万以上。这些现实中的无尺度网络,均具有不断快速成长的重要特性。
2、优先连结性。无尺度网络新增节点在连结过程中,并非所有旧节点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种现象也称之为“马太效应”。例如,在选择将网页连结到何处时,尽管人们可以从数十亿个网站中进行选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只熟悉整个互联网的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往往就是那些拥有较多连结的站点,只要连结到这些站点,就等于基本联结了整个网络。这种“优先连结”的过程,也发生在其他网络。在互联网,那些连结较多的路由器通常拥有更大的带宽;在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知名公司更容易吸引到同盟者的参与合作。
3、网络强韧性。研究中发现,无尺度复杂网络对随机的意外故障具有很强的承受能力。例如,路由器网络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个路由器失效,但互联网却很少因此受到大的影响。模拟实验证明,即使从互联网路由器中随机选择的失效节点比例高达80%,剩余的路由器还是能组成一个完整的集群并保证任意两个节点间存在通路。研究认为,无尺度网络对随机性的意外故障具有强韧性的特征,本质上源于这些网络的非同质拓扑结构。随机去除方式所破坏的主要是那些不重要的节点,因为它们的数目远大于集散节点,因而去除它们不会对网络拓扑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
4。网络脆弱性。无尺度网络过分依赖集散节点,使其面对主要集散节点的蓄意攻击时可能不堪一击。模拟试验发现,只要去除少数几个主要集散节点,就可导致互联网溃散成孤立无援的小群路由器。因此,一次有组织的协同攻击,只要去除掉若干个集散节点(先去除最大的,再去除次大的,依次类推),当有5%~10%的集散节点同时失效时,就足以造成无尺度网络的严重破坏。
三、金融体系与无尺度网络
金融体系是一个有关资金集中、流动、分配和再分配的系统。它由资金的流出方(资金盈余方)、流入方(资金短缺方)和连接这两者的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对这三方进行管理的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组成。居民、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机构都是金融系统的要素,他们在金融活动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金融系统个体的种类主要有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等,其中有些个体的数量是很大的。如金融系统中的家庭数以百万、千万、亿计量的。如中国的人口有13亿,家庭的个数多达数亿。企业的个数随国家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万、十万、百万……金融机构类型也是多样化,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
笔者认为,金融系统呈现出的结构特征,是一个无尺度网络,而不是一个随机网络系统。一方面,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集散节点,优先连结的特性十分明显。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新兴市场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业集中度的研究为例,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也就是说,不论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具体情况如何不同,但在银行业发展和演化过程中,最终形成的市场结构均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特征,即存款总额比重前3位和前10位的银行占市场份额平均约为50%和80%,这充分说明了银行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银行机构在其中扮演着集散节点的角色。
事实上,如果将金融体系理解为一个无尺度网络,则个人、企业、金融机构等均是网络中的节点,个人和企业从数量上占网络中结点的绝大多数,但它们仅与网络中少数的金融机构相联系,因此是属于分散节点,而金融机构尽管仅占极少数,但它们却与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相联系,因此属于无尺度网络中的集散节点。如果将金融机构单独作为一个子系统,也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大型的金融机构扮演着集散节点角色,与大多数中小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业务往来,而中小型金融机构仅是与个别大型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并且是通过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与其它金融机构间接发生联系。
如果将金融机构系统看成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系统中各行各业的兴衰均可能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假定各行各业的兴衰是独立于金融系统之外的随机性事件,则其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主要是一种随机性冲击,因此,金融系统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与其在应对各行各业的兴衰过程中表现出的良好稳定性是相适应的。此外,默顿和博迪金提出,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帮助地区或国家之间配置和使用经济资源。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笔者认为,金融系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保持系统功能在外部随机性冲击下具有的强韧性。
以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为例,金融系统中的各个节点,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均不时受到各种各样的随机性外部冲击,许多节点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如果清算和支付结算网络是个随机网络,则该网络极有可能陷入瘫痪。但现实中,金融系统形成的无尺度网络结构特征,却保证了金融系统不会陷入瘫痪之中,其主要的清算和支付结算功能仍然可以维持。当然,金融系统作为一个无尺度网络也有脆弱性,当主要节点遭遇蓄意冲击,或者其自身机能不完善而陷入财务危机时,整个金融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将大打折扣。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外国对冲基金对其金融市场进行蓄意冲击,致使主要金融机构出现财务危机,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清算和支付结算等主要功能出现严重障碍,进而波及到经济实体各个部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阿尔伯特和埃里克认为,为了避免因恶意攻击带来网络的大规模破坏,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护好集散节点。笔者认为,考虑到无尺度网络具有的强韧性和脆弱性的双重特性,因此,保护好金融系统中集散节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金融机构作为系统的主要节点,在财务方面存在着极大隐忧,表2是国内外商业银行主要经营指标的比较。
资产规模位于前列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改进其财务状况,一旦发生财务危机,其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的整体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不惜采取一些非市场化手段,来弥补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潜在亏损,并通过海外上市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来强化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有完善和改进金融市场中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稳健性,才能使我国金融系统清算和支付结算、聚集和分配资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等主要功能得到保障,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才不会出现陷入动荡之中。
[参考文献]
[1] Albert-Laszlo Barabasi 和Eric Bonabeau.无尺度网络[J].科学美国人中文版,,(7).
[2] 李幼平.无尺度现象引发的思考——文化传播对网络的反作用[DB].传媒投资网,(3).
[3] 唐芙蓉,蔡绍洪,李朝辉.无尺度网络中的统计力学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2005,(1).
[4] 刘青,刘寿强.无尺度网络在反蠕虫领域的应用[J].计算机安全,2005,(7).
[5] 曹黎.无尺度网络面临安全问题[J].IT时代周刊计算机安全,,(12/14).
[6] 吴家睿.生物系统的分子构建[J].科学,,(9).
[7] 陈关荣.复杂动力网络的研究将是新世纪科学技术前沿的战略性课题之一[Z].香港城市大学“混沌控制与同步”研究中心.
篇10:农村经济的金融体系建设的研究论文
农村经济的金融体系建设的研究论文
一、保定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1.金融供给不足
目前在保定农村存在着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虽然它们方便了农民的储蓄活动,但是却不能实现针对农民金融资源的充足供给。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由于农村市场十分狭小,不利于金融机构的自身发展,它们逐渐撤出了农村市场。近年来,新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无法实现对农户的贷款,大大削弱了其支农扶农的作用。目前在保定农村存在较多的是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但他们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将大部分贷款投向了非农业部门,使得广大的农户发展难以得到资金支持,这种金融体系打破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
2.金融工具单一
农村融资主体较多,农户、农民、乡镇企业等都对资金的需求较大,而且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具有差异性,不同的融资主体在融资规模、期限和融资方式上都有着个性化需求。近年来,随着保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各主体逐渐开始重视在金融上的投资,证券、保险、信用卡等业务开展的越来越广泛。但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融资方式单一。目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其次,业务种类单一。目前,保定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向农户提供的是存贷款和汇兑等简单的业务;最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服务落后。
3.政府未充分发挥出其支农职能
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风险,并且与其他经济模式相比较为脆弱,私人部门在资源的.投放上更倾向于其他经济模式,不愿将资源投向脆弱、高风险的农村经济,但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扶持。目前,保定各地区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的资金、政策支持,对农村经济和金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政府在履行其职能过程中经常“越界”产生市场行为,依靠行政手段干预了农村金融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缺乏较高的市场化行为,不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还是农村的信用环境受到影响。
4.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环境恶化
目前,保定农村政府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十分模糊,较多的采取行政手段对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干预,缺乏对农村金融环境的维护与引导。同时,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落后。大部分农民不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缺乏较强的信用意识;农村没有完善的失信惩罚机制,严重影响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农村缺乏健全的金融债权保护法律法规,不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此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后。农村和乡镇政府缺乏征信平台的建立,农村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度不能得到有效评定,而且银行与客户之间、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银行之间也缺乏农村个体信用等级和信用资料的共享,使得农村个体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存在着刻意提供虚假信息或篡改信息的现象,导致农村金融环境的恶化。
二、保定农村经济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近年来,保定农村经济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农村经济金融体系也在逐步建立,但目前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经济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
1.发展多元化农村经济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的实现需要充分打开农村金融市场,消除个别金融机构垄断农村经济的格局,引导、鼓励多种金融机构走进农村,建立一个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首先,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对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市场化手段刺激他们去农村发展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投身到农村投放信贷和开展多样化金融业务的工作之中,形成一个具有激烈市场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结构体系。其次,做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培育与发展。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逐渐开放,政府要重视存在于农村中的“地下金融”,首先要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使其拥有合法化地位,然后加强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促进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健康发展。
2.提供适应农村需要的多种金融工具
目前,保定农村金融体系中向农村金融主体提供的金融工具大部分是小额贷款,无法满足农村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这就需要农村金融体系向农村金融主体提供多种金融工具。首先,继续推广农户联保贷款,使农户继续享有贷款的优惠政策。其次,积极引入农业保险,由于农业经济风险性较高,保险公司要主动承担起责任设计出符合农村实际的保险工具,培养起农村金融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刺激农村金融主体的购买。同时,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保险公司进行适当的费用补贴,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快速发展。最后,建立农业产业基金,为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更多金融工具和服务。
3.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在农村经济金融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政府要明确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边界,规避“越界”行政行为的产生,做好农村金融体系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同时,政府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金融机构竞争的公平性。此外,政府还要以第三方的身份促进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满足双方的信息需求。
4.进一步完善信用体系
首先要健全农村金融主体的信用体系,实现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确保地方信用信息与行业信用信息实现无障碍传递。其次是要加强乡镇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做好中小企业信用环境的改善。最后要广开渠道,做好对农户信用信息的收集工作,将信用信息与贷款农户进行捆绑,确保金融机构在向农户放款时没有后顾之忧。综上所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我国一直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定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使其更好的为农村经济服务。
篇11: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及启示论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摘要通过调查美国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总结其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对我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启示,借此寻求借鉴和指导。
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上,美国居世界前列,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些经验,以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篇12: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分析及启示论文
1.1课程设置分析笔者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输入“美国高中排名”,在其中的100所中学里调研了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ChapinSchool、TheHillSchool、WesttownSchool、TheMastersSchool、CushingAcademy、TheBrearleySchool等中学,对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概括研究。
1)课程设置层次灵活、方式多样。美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层次。像TheRoxburyLatinSchool、GrotonSchool、TheHillSchool只是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课;TheChapinSchool、ThemastersSchool在初中和高中开设有关信息技术的课程;WesttownSchool、TheBrearleySchool小学、初中和高中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美国各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分层次开设。比如TheChapinSchool,低年级不专门开设相关课程。
2)课程内容难易得当,选修、必修结合。笔者把以上调研的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将其中课程内容进行分类:计算机基础类、应用软件类、计算机程序设计类、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
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主要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开设,主要包括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图形制作等。应用软件类课程主要包括PowerPoint、Excel、Photoshop、电子邮件服务等。计算机程序设计类主要包括Java、VisualBasic、C++和C#等。这类课程多数学校在初中阶段开设,如WesttownSchool和TheChapinSchool;部分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如TheBrearleySchool。网页设计和网络课程类课程主要在高中阶段开设,包括Flash和Dreamweaver、安装软件、解决硬件组装问题等。不同类别的课程根据学生年龄水平、思维层次不同,内容设置的难易程度不同。
3)课程名称不同,教学目标一致。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地方分权制定的,不同学校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比如:TheHillSchool、ThemastersSchool课程名称是计算机科学;GrotonSchool、WesttownSchool课程名称是技术课程;TheChapinSchool开设的课程称为教育技术课;TheRoxburyLatinSchool设置了信息技术系。这与我国略有不同,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课程统一称为信息技术课。虽然各个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不尽相同,但最终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目标:把电脑作为一种工具,锻炼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2教学方式分析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十分重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所调研的8所中学里,所有的学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结合,或者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以GrotonSchool为例,该学校各学科均不同程度的运用信息技术:几何课中学生用几何画板来分析几何问题;艺术学院的学生学习如何创建和处理数字图像等。美国的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理念是:将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信息技术就要学以致用。
2)笔记本计划。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制定了笔记本电脑计划,目的是让在校的学生人人手中有电脑,学会利用电脑进行项目学习。针对部分贫困地区,一些中小学出现“移动计算机车”,将32台左右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一个专门设计的多层手推车上,哪个班需要,就推至该班教室使用。学生可以将事先充电的便携式计算机置于各自的书桌上,借助安装于各教室或教学楼某部位的解调器,方便接入互联网[1]。
1.3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分析
1)企业参与、多方赞助。美国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十分重视企业参与。据统计,有1/3的中小学校受到企业的捐助[1]。Microsoft公司就对美国多个州的中小学校提供免费的软件,并充许全美的各学校以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购买他们公司的产品。像TheHillSchool就是与微软公司合作培训学生,提供微软网络工程认证方面的课程。
美国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所在学区及政府、学生家长或家长所在公司、企业的赞助。此外,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薄弱学区予以更多的补助。
2)统一规划、地区分权。美国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是根据地方分权的原则进行的。州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标准,统一规划,但州内的各学校均保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决定权。各地区的学校设有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对不能胜任的教师,校董事会和家长委员会有权研究是否留用,给教师的压力很大,这也促进了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提高。
2给我国的启示
2.1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是按国家制定统一的发展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课程设置方式,选修和必修结合。一般性的操作技能以正式课程的形式出现,复杂性的操作技能可开设选修课。此外也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状况、学生特点等灵活地设置课程。比如,我国西部地区相对比较贫困,这样至少要在学校开设基础的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不能使保证人人有电脑的`情况下,以教师的操作为主,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操作技能。而相对发达的地区应该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相应的选修课。
2.2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其他学科整合,要把信息技术课当作一门工具性课程,作为交流、研究和问题解决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各科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科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技术去获取知识。
2.3加强地方资助和企业参与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在逐步发展阶段,需要大批计算机硬件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大批教师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扶持和资助。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教育体制,吸引企业参与其中,学校与企业合作,共谋发展。比如,我国的联想、宏基等国产电脑企业可以对中小学进行捐赠或优惠,这样既树立了企业形象,又扩展了用户群体,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3结语
在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并积极探索国内发展方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最终实现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定华.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近况[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3):60-61
篇13: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当代金融体系的对比与启示论文
一、美国农村金融体系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国家之一,这与其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密不可分。经过多年发展,美国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农村商业性金融体系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些已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美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性信贷机构包括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国内商品流通领域的农产品价格,借以实现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同时提高农民的收人,办理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项目的投资。比如投资于土壤改良、兴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害补贴等。政策性金融所提供的贷款具有利率低,期限长的特点。他们利用政府提供的资本金、预算拨款、贷款周转资金和部分借款办理商业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提供的政策性贷款,如救济受灾农民、支持新创业的农民,支持农村社区发展的长期福利贷款以及对农产品提供价格支持的抵押贷款等,以弥补农业资金渠道的不足。
(二)美国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
美国政府的农村合作性金融体系包括联邦中间信贷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系统以及合作银行系统。其中,联邦中间信贷银行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信用合作系统,成立于1923年,主要解决农民中短期贷款难的问题。在美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初阶段,农业信贷资金几乎都是由私营机构和个人提供的,这样的信贷资金数量有限,而且期限非常短,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因此,美国开始探索构建完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美国政府于19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农贷立法,由美国政府主导设立农贷专业银行及其基层机构从而组成信贷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最初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都是由政府领导并出资支持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家资金的逐步推出,现在的农村合作金融已成为由农场主所拥有的合作金融机构。
(三)美国农村的私营金融机构
美国的私营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人寿保险公司和其他私人信贷机构。这些商业信贷方式主要有不动产贷款和生产性短期贷款。在美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普遍办理农贷业务。主要发放中短期农贷,遵循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对农民的贷款需求,通常提供小额度,期限短的贷款;对具有充分偿还能力的,提供信用贷款。且长期贷款都要以不动产为抵押,中短期贷款一般以作物、家畜、机械和产品作抵押,有的还要由第三者在借款合同上联署作保。
(四)美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美国农业保险最初是由私营保险公司提供的,但由于农业保险的风险巨大,其经营的农作物保险均以失败而告终。为了帮助农民规避农业生产风险,193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积极参与农作物保险计划。经过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作物保险业务,包括风险管理局(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全国农作物保险的经营和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受到政府在保费补贴、费用补贴、再保险支持和税赋上的支持,实际上是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经营活动,具体实施政府的农作物保险计划。其主要险种包括多种农作物保险、团体风险保险以及收入保险;农作物保险的代理人和查勘核损人。这些措施使保障水平和农民参与率不断提高,对于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国民福利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农业保险企业保费收入达到41.9亿美元,承保面积2.21亿英亩,赔偿责任金额446.2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达到24.8亿美元,占美国农业增加值的1%以上。事实上,美国农业保险体系已成为政府补贴农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这样既规避了WTO的相关规则,又实现了对农业、农民的有效补贴,可谓一举两得。
二、法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和世界主要农副产品出口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法国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采取大量补贴政策,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服务于农业发展。
(一)以合作金融为主法国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法国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银行主要有4家,即法国农业信贷银行、互助信贷联合银行、大众银行和法国土地信贷银行。它们都是政府所有或受政府控制的,在法国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农村金融体制是典型的合作金融型制度,核心机构是农业信贷银行。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在四家农村信贷银行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最高管理机关,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在农村由分支机构网络吸收的存款和发行债券;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政府借款以及其它方式募集的资金。
在法国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中政府始终没有完全退出。
(二)法国的农业保险体系
法国是农业保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197月,法国政府颁布农业互助保险法,明确了农业互助保险社的法律地位、权利和风险范围。法国农业互助保险机构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中央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制定经营方针,对地区或省级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二是地区或省级保险公司。主要针对对基层的农业保险社提供再保险;三是农业互助保险社。是法国农业保险最基层的经营单位,直接面向农民提供各类保险服务。
在法国,农业保险是受到立法保护的。政府为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还向农民提供很大比例(50%-80%)的保费补贴、向保险公司提供费用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等等。此外,法国还建立了政府与社会共同联办的国家保险公司独立经营广义农业保险。到目前为止,法国农业互助保险集团公司净资产已达45亿欧元,保费收入120多亿欧元。[1]法国的农业保险体系为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保证。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
日本经济虽很发达,但其国土面积较狭小,资源匮乏。日本的农业并不发达,为了保持本国农业的独立性和城乡协调发展,日本政府借助其强大的财政能力,建立了完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日本的农村金融由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组成。为日本农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日本的农村政策性金融
政策金融主要是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它负责提供其他金融机构不愿意或不能提供的信贷,并成为日本农业金融中的“最后贷款人”。1953设立的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作为主导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手段和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体现,实行较之其他金融机构更为优惠的资金运用政策。贷款的基本特征是长期、低息。贷款平均期限为,最长的强化林业经济基础贷款期限达55年。公库平均贷款利率为3.89%,有60.4%的贷款平均利率为3.5%(李光等,)。此外,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管理高效、严格,保证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为日本农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日本的农村合作金融
日本农协是“农业协同组合”的简称,是日本许多协同组合(合作组织)中的一种。农协是农户们本着相互扶助的关系为基础,以改善农协全体成员的农业经营状况,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协同开展有关事业和活动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是日本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
四、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但是各国为了适应本国农村实际而建立起来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有很多方面也是值得探究和借鉴的。
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印度储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地区农村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印度的商业银行(国有以及私人)、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印度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覆盖面很广,每家分支银行机构只需为大约15000农民提供金融信贷服务,平均每8个村就建立一支正式金融机构。这样的规模与程度恐怕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与之相比。
(一)印度的政策性金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投资需求激增,这样的政策安排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印度储备银行采取强制性政策,对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改造,要求每家私人商业银行至少要在其所设立地区的农村开设一家分支机构。1982年,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资金的短缺问题,印度又设立了“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这是一家政策性银行,是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为印度储备银行和印度政府所有,主要业务是向土地开发银行、商业银行、邦合作银行和地区农村银行拆借贷款,并由这些机构转贷给农民借款人。贷款期限多为中长期,一般只为较大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贷款,如兴修水利、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土地开发等。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的资本金由中央政府和储备银行各缴一半,还可发行由中央政府担保的债券,吸收存款、借取外资。其资金运用是提供短、中、长期中间信贷,不与农民借款人发生直接信贷关系。
(二)印度的合作性金融体系
印度合作金融体系由基层信用社、地区合作银行、邦合作银行和土地开发银行组成。其显著特点是由政府发起组建。与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相比,网点多、覆盖面广,在印度农村的金融分支机构是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的2倍,比商业银行和区域农村银行的客户之和还多。但是合作金融机构分布不均,东北部则很少。此外,印度还有很多政府支持农村金融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如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等。
此外,墨西哥、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拥有各具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政府都十分重视扩大农村信贷资金供给。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墨西哥、巴西等国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具有本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体系。例如,墨西哥的农村贷款就主要是由全国农村信贷银行、农业保证与发展基金组织以及各商业银行提供。其中全国农村信贷银行是最为主要的,其主要职能是调节农村资金流向和利率的浮动范围,并且对专门的农业贷款进行监管,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农贷进行协调管理。它实质上是农业部门信贷资金调配的中央银行;农牧业保证和促进基金组织则通过对公共银行和私人银行发放的农业贷款进行再贴现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在该组织的担保下,商业银行也开始愿意为农业和农场提供更多长短期贷款。
五、国外经验的启示
纵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发展的历程,虽然各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制度,但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共同之处的。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状况虽然也不尽相同,但是,很多经验仍是我国在发展农村金融、构建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在针对一些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发放贷款给中小农户这一点上,各国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健全的政策机制和体系是基础
世界各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模式大体都由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构成。各国政府普遍根据本国的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制定适合本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如美国以农民家计局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政府的农业政策目标,增加农民的收人,进行兴修水利等公益投资;合作金融主要对农业相关组织、农业发展项目放贷,扩大农业可用资金的来源,改善农民工作条件和福利,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商业银行是主要发放中短期农贷;农业保险及帮助农民应付农业风险,同时又是政府提供农业补贴的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渠道。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保证农村金融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日本的政策性金融――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主导农村金融体系重要机构,合作金融则在政策性金融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起补充作用。印度等其他国家也建立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多国家的政策都非常细致,贷款期限和利率都有明确规定。可见,健全的政策机制和体系是保证金融生态系统良好有效运转的基础。
我国虽然也建立了包含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商业性金融在内的全方位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但相关政策机制仍不够健全,政策体系设计也还存在很多缺陷。政策性金融由于缺乏农村经济体系内生金融制度的支持,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资金覆盖面狭窄;合作金融虽然覆盖面广,但受制于自身资本充足率较低等现实,难以支撑农村金融生态全局;商业性金融对农村普遍存在信贷歧视,已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唯一的农业银行虽正在回归支持“三农”的政策范围,真正发挥作用还需假以时日。其具体政策更是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目前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职能出现相互混淆和交叉,自身定位不明确,支农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设计更为完整的政策机制和体系已成为推动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是否设计更完整的农业保险体系的相关政策也应纳入到具体考虑范围之内。
(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保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法律的保证和规范。农村金融的运作也不例外,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方面,各国都十分重视法律在推动和保障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例如,美国,农村金融的运作就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例如《联邦农业贷款法案》、《农业信用法案》等,把农业金融的运作融合到相关法律体系中,从而使农村金融运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法国政府早在19世纪就颁布《土地银行法》,着手建立农业信贷机构,以融通农业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1894年,法国通过法令建立了一批农业信贷互助地方银行,帮助支持农民自发成立的信用合作社开展活动。19,依据法令成立专门管理地方银行和地区银行的国家农业信贷管理局,1926年政府将这个行政机构改建为经济组织――国家农业信贷银行。
日本政府在1947年制定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的基础之上成立了农协,支撑起日本农村的金融体系。印度则以立法手段提升金融机构覆盖面和信贷投放水平。为确保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印度政府在《印度储备银行法案》、《银行国有化法案》、《地区农村银行法案》、《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法案》等有关法律中,对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地区设立机构网点、农业贷款比例都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如《银行国有化法案》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在农村地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将其放款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地区农村银行法案》规定地区农村银行营业机构要设立在农村信贷服务薄弱的地区。截至3月末,印度最大的商业银行――印度国家银行的农业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已经达到40%,有5800个分支机构,占其国内机构总数的62%。
我国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过程中,法律缺失是最为重要的障碍之一。虽然,国家一再强调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要回归县域,支持三农,但是没有立法的保障,就会导致一方面国家政策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另一方面则是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趋利”原则的驱使下,大规模从乡镇撤出的现象发生。且网点撤并、萎缩的速度十分迅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借鉴上述国家的经验,加快农村金融相关法律的制定,由法律的形式强化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建设。
(三)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根本
管理出效益,除健全的政策机制和法律机制以外,科学管理在农村金融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此点尤以日本为典型。例如,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总裁由农林水产大臣任命,副总裁也要经内阁批准,公库职员被界定为根据法令从事公务的职员。为了保证高效的经营运作,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只设有总店和支店两级机构,总的员工人数不超过1000人。公库财务管理实行一级法人、统一核算、(费用)专项管理。每年公库通过农林水产省向财务省上报财务预算,财务省核批后,由农林水产省对公库核定,预算包括倒挂利差补助金和费用等,利差补助金由利率水平和贷款余额决定,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节余上缴,不足则必须追加。公库内部财务管理也实行总店集中的'严格预算管理:员工工资由总店直接管理、发放,按月把每个员工的工资直接打人开户行账户;各支店相对固定的水、电、租赁、杂费等费用支出,由总店按预算对各支店核定费用计划,严格按费用计划组织实施;根据费用计划的实施情况,每年第四季度适当进行调整,以保证各项费用计划的顺利实现;业务委托手续费用、电脑业务开支费等由总店统一管理、统一支付;筹资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人等由总店统一核算、统一平衡。为保证财务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总店和支店均设有审查机构,实行严格计划、高度透明的制度管理。
公库对贷款实行严格的贷放审查和贷后管理援助。以强化农业经营基础资金为例,贷款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贷放审查。首先农户要制定改善事业的经营计划,报市、町、村长认定其核心农户的贷款资格。认定合格后,须准备详细的改进经营的资金使用计划,提交市、町、村的“特别融资制度推进会”讨论确定。该会议确认可行后,向公库支店或业务代理行申报贷款使用期限,并由其审查。公库最后综合上述各机构审查意见,做出贷款与否的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农户。二是贷后管理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项目建设期管理,侧重于检查贷户是否正确使用资金,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实际贷款超过项目所需资金量,一般先贷承诺资金的80%。发现违规行为将立即追回贷款并取消今后在公库的贷款资格。第二阶段是项目建成运转后的管理,公库通过掌握贷户的经营状况及所需的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营支持,包括提供新的贷款和信息服务,确保贷款按期偿还。
日本对农村金融的管理十分细致,尤其是贷款后管理,更应该成为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农业保险制度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有益补充
发展农业保险有助于稳定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助于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效用水平[2];有助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有助于农民迅速恢复再生产。还具有资金融通、储蓄等派生的功能。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事业是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因素。
农业生产由于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风险性很高。如何降低风险,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农业的补贴方式也被要求在WTO规则下进行。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支农政策,被世界贸易组织界定为可在财政上进行补贴的工具。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农业保险是农业保护政策和农民社会福利政策的组成部分,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农业保险本身就是农村金融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保罗?马易特在《农业保险论》中提到:“在保护农户经济不受自然灾害冲击的同时,利用保险的机能取信于农户,在这方面把农业保险与农业金融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制定土地抵押金融制度与负债整理法,在保险和金融的一体化中,显示出实现农户经济的稳定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石二鸟的农业发展战略。”[3]
总之,如果每个农户从充足的金融渠道多获得17.82元,也就是说资金的流动性增加1%的话,农户的产出将会增加201.08元或者0.04%的产出。[4]可见发展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各国的情况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政府重视、政策得力加之完善的法律保证,农村金融就会蓬勃发展。
篇14: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
一、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开始,在我省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3、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1、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3、完善我省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省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4、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6、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虽然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充斥了正规农村金融市场,但我们不能否认非正规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同性质市场的存在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双方会不约而同地改善经营模式,加强管理,而最终获益者为广大农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例如,进行以利润为导向、成本收益平衡、运行效率高的小额信贷组织创新,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利率的方法从多个渠道减少对捐赠的依赖。
篇15:美国饮食文化论文
“You are what you eat.” Nutrition experts often use this saying to promote better eating habits. What we put in our mouths does become a part of us. But we can look at this statement another way. What we eat reflects who we are -- as people and as a culture. Do you want to understand another culture? Then you ought to find out about its food. Learning about American food can give us a real taste of American culture.“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营养专家经常使用这句话来倡导更好的饮食习惯,入嘴的东西确实会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句话,我们所吃的会反映出我们自己--不论就人或文化而言。你想了解另一种文化吗?那么你应该去认识他们的食物。认识美国食物可以让我们得知美国文化的精髓。
What is “American food”? At first you might think the answer is easy as pie. To many people, American food means hamburgers, hot dogs, fried chicken and pizza. If you have a “sweet tooth,” you might even think of apple pie or chocolate chip cookies. It's true that Americans do eat those things. But are those the only kind of vittles you can find in America?何谓“美式食物”?乍听之下你可能认为答案容易得很。对许多人而言,美式食物就是汉堡、热狗、炸鸡和披萨。如果你是好吃甜食的人,你可能会想到苹果派或巧克力片饼干。美国人确实吃这些东西,但美国只有这些食物吗?
Except for Thanksgiving turkey, it's hard to find a typically “American”food. The United States is a land of immigrants. So Americans eat food from many different countries. When people move to America, they bring their cooking styles with them. That's why you can find almost every kind of ethnic food in America. In some cases, Americans have adopted foods from other countries as favorites. Americans love Italian pizza, Mexican tacos and Chinese egg rolls. But the American version doesn't taste quite like the original!除了感恩节火鸡以外,挺难找到典型的美国食物。美国是个移民之地,所以美国人吃的食物来自许多不同的国家,当人们移居美国,他们也将自己的烹调带了进来。因此在美国你几乎可以看到所有不同民族的食物。在某些情况中,美国人把外国的食物视为最爱。美国人喜爱意大利的披萨,墨西哥的玉米饼和中国的春卷,但是这些东西的美国版味道却不很道地!
As with any large country, the U.S.A has several distinct regions. Each region boasts its own special style of food. Visit the South and enjoy country-style cooking. Journey through Louisiana for some spicy Cajun cuisine. Take a trip to New England and sample savory seafood dishes. Travel through the Midwest, “the breadbasket of the nation,” for delicious baked goods. Cruise over to the Southwest and try some tasty Tex-Mex treats. Finish your food tour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with some gourmet coffee.和许多大国一样,美国有数个截然不同的地区,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食物。走访美国南部享受乡村式的烹调;到路易斯安纳州品尝辛辣的凯郡式料理;走一趟新英格兰试尝它美味的海鲜;再到中西部“美国的面包之乡”品尝可口的烘培食品;乘船游览至西南部尝试一些好吃的墨式德州小吃,最后到太平洋西北岸,啜饮美食家的咖啡,作为美食之旅的句点。
Americans living at a fast pace often just “grab a quick bite.” Fast food restaurants offer people on the run everything from fried chicken to fried rice. Microwave dinners and instant foods make cooking at home a snap. Of cours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quick American meals is a sandwich. If it can fit between two slices of bread, Americans probably make a sandwich out of it. Peanut butter and jelly is an all-time American favorite.生活在快速步调之下的美国人通常只能“很快地吃几口”。快餐店为赶时间的人提供各种食物,从炸鸡到炒饭,应有尽有。微波炉晚餐和速食使得在家烹饪省事又快速。当然,最平常的美式速餐之一就是三明治。任何能夹在两片土司中间的东西,美国人就可以把它作成一份三明治,花生酱和果酱更是一直都深受美国人的喜爱。
Americans on the go also tend to eat a lot of “junk food.” Potato chips, candy bars, soft drinks and other goodies are popular treats. Many people eat too many of these unhealthy snacks. But others opt for more healthy eating habits. Some even go “all natural.” They refuse to eat any food prepared with chemicals or additives.忙碌的美国人也更喜欢吃很多“垃圾食物”。洋芋片、糖果、汽水和其它好吃的东西都颇受欢迎。许多人吃了太多这类不健康的零嘴,但是其它人则会选择较健康的饮食习惯,有些人甚至选择“全天然”的食物,他们拒绝吃任何有化学制品或添加物的食物。
American culture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the saying “you are what you eat.” Americans represent a wide range of backgrounds and ways of thinking. The variety of foods enjoyed in the U.S.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personal tastes. The food may be international or regional. Sometimes it's fast, and sometimes it's not so fast. It might be junk food, or maybe it's natural food. In any case, the style is all-American.美国文化是“你吃什么就成为什么样子”这句话的好写照。美国人代表了不同背景和各式想法。在美国可享受到的各式食物正反映出个人品味的多样化。食物可能是国际性也可能是地区性的;有时是快餐,有时也不见得;它可能是垃圾食物,也可能是天然食品。然而无论如何,它们都是美式的。
篇16:美国饮食文化论文
美国人的饮食文化详解
美国人的饮食文化详解。一个国家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两大主要因素:一是乡土性的地缘因素(Regionalism),一是多元性的人为因素(Diversity)。对美国而言,多元性的人为因素比乡土性的地缘因素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在欧洲意大利由于地形、土壤、气候等原因有南方菜与北方菜的分别,但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主要原因是这个国家的老百姓都是同文同种,人为因素的差异不大。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这些国家境内都有一些不同的区域性菜肴,但彼此之间的风格及口味差异并不那么大,也是因为国家的老百姓是同文同种,人为因素差异不大。美国是世界人种的大熔炉,美国食品菜肴的形成也是来自大熔炉。
早期美国厨艺水平落后的原因
早期美国烹饪业不发达、厨艺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历史与文化的长度及深度不够。美国自1776年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至今有230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后逐渐发展成富裕强国至今也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美国原始的印地安人在当时拼命地找寻赖以生存的食物,希望能让自己及家人生活下去的时候,他们根本不可能创造发明什么美食,更不可能开创全国性的统一菜肴了。第二、美国的立国精神及民风偏向保守朴实。17世纪初期英国的清教徒为了宗教自由及宣扬基督教义,带着冒险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搭船横越大西洋来到美国。这些虔诚的清教徒重视精神生活而不注重物质生活,重视宗教礼仪,提倡勤劳简朴的生活方式,他们在美国生活的子孙后代也承袭了传统,养成简朴有礼循规蹈矩的道德规范,他们这种简朴不浪费、不虚荣、实事求是的主流价值观限制了、阻碍了美食的进步与发展。第三、美国没有宫廷皇室的推动与鼓励。中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甚至波斯、印度、泰国都曾经有过非常重视美食的皇家贵族。想想看,如果一国之尊,皇上、国王喜欢吃的话,那对烹饪菜肴创新的推动力一定是巨大的,不论是京城、宫廷或是各地的王府,全国的厨师们为了寻求皇上、大臣的恩宠一定会绞尽脑汁争相超越,使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更上一层楼。很可惜,美国好像只听说有好色的总统,没听说有好吃的总统,所以也没有形成能覆盖全国的一套美食菜谱。
美国菜的形成及特色
由于受到早期移民(英国清教徒及美国拓荒者)的影响,传统的美国菜就如同传统的美国人,它的特色是粗犷实在,使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料,食物保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烤、煎、炸都没有繁杂的工序,也不讲究细火慢炖(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肴),没有太多的花哨装饰,放在盘子里的食物都能吃下肚里,痛痛快快、实实在在地吃个饱。小编介绍美国食物的主要结构是一二三四制,如同三角形状,最主要的一是牛肉、二是鸡鱼、三是羊猪虾、四是面包、马铃薯、玉米、蔬菜。
19世纪末,随着美国文明的发展与经济的逐渐富裕,加上资讯与交通的发达,美国人对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美国放宽了移民政策,各层次各行业的人士从世界各地大批地方涌入,这些庞大的新移民对于美国社会及文化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新移民带来的烹饪方式及菜肴特色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使美国家庭和餐馆的餐桌上出现了丰富而多元化的食物。
毫无疑问的,美国人都承认欧洲菜是美国菜的祖先,美国菜是以欧洲菜为根,再经过自己培育、发芽长出枝叶,逐渐茁壮茂盛,树立了自己的主体甚至还播种接枝,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西部有丰富的太平洋海鲜及各种河鲜,全美品质最新鲜、品种最繁多的蔬菜水果,有着名的加州菜(California cuisine)及具有亚洲菜特色的融和菜(Asian Fusion Cuisine);南部有墨西哥特色的德州菜(TexMex Cuisine),具有法国、西班牙、非洲特色的留易斯安那菜(Louisiana Cuisine);中西部有德国、荷兰及北欧特色的芝加哥菜、宾州菜(Midwestern Cuisine);东部有英国、法国、爱尔兰特色的新英格兰菜(New England Cuisine)及纽约菜(New York Cuisine),还有大洋洲东部岛屿、菲律宾、葡萄牙及日本特色的夏威夷菜(Hawaii-Polynesian)等。
美国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高科技行业突飞猛进,美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经济收入增加,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更重视休闲与美食。尤其是晚餐这顿饭愿意花钞票享受轻松的美味佳肴并挑选香醇的葡萄美酒相搭配。由于市场需求强烈,各种类型的餐馆,不论是一般消费的快餐店或是中等消费的家庭餐厅,抑或是高级食府,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美各地迅速开张营业,掀起美国餐饮业的一股股浪潮。
美国餐饮行业能迅速发展,有两个主要的成功支柱,一是注重研发(Research),一是讲求效率(Efficiency)。美国企业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聘用专家学者,不但把牛、羊、猪、鸡、鸭、水产品、农产品等各式各样的原材料加以品种改良,提高养殖与种植的技术,提升产量与质量,同时将世界各国畅销的食品菜肴用客观性的标准配合地域性的需求给予适度巧妙的改变,注入品牌文化再配上欢乐时尚的包装,有计划地推出物美价廉、品种与口味均具特色的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另一方面美国人非常重视效率,特别是商人,他们把质量提升与市场推广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又采用科学化的方法把产品质量与管理方式加以规格化,用精准的行销手段推广到各地,形成了区域性连锁、全国性连锁甚至全球性连锁的加盟式超级企业。每个加盟店都有一个内容详尽的管理手册,全店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明确的分工与职责,厨师也必须遵照手册中的规则烹制食品菜肴,除了讲究品质美味还要懂得控制成本、追求利润,增强企业的生命力。这套经营方式配合人性化的管理是值得学习的。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研究住房金融是以住房信贷为主的各种住房信用的资金的交易活动,是以踌躇,融通住房资金为核心的住房金融市场,住房金融体系以及住房金融运行机制的总称。它不同......
美国金融体系 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导。 美联储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
解读美国金融体系金融电子化 ,2004年6月14日,作者:贾凯解读美国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是全球最大和最完善的金融体系,它在美国国内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美金融系统每年直接创......
美国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系统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由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导。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起中央银行作用。具有发行......
新千年临近之际,似乎大家都是应该准备乐一乐的时候,生活在台湾的一些人可能乐不起来。台湾最近有两大"不安":第一大"不安"是台湾政局动荡,尤其是在"立法委员"有关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