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2011年03月21日 16:27
来源:光明网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但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世界所仰慕。然而10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和鸦片,众多仁人志士在寻求强国梦之时,却放弃了中华传统文化;从20世纪初开始,国人又执迷于“科学”和“民主”,而一再掀起了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狂潮。几十年前,由于某些原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又一次遭到浩劫。也就说,百年来中华传统文化饱受风霜。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步步提升,国家和全球华人越来越觉得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之复兴意义重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易道文化研究会会长耿奎,在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日本和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讲学时就曾经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
笔者认为,耿奎先生讲出了一个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真知灼见,讲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所在,讲出了全球华人的心声。
为何有此说呢?
首先,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能赢得世界的至高赞誉和尊重,进而不断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实力。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一绵延至今的。
众所周知,国外最推崇、最敬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譬如《道德经》等等早已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洲等地流行。又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排以上军官人手一册《孙子兵法》。
其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任何一个民族都得有属于自己的民族魂。即民族复兴首先从文化复兴做起,其实就是从提升民族魂做起。
2007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铸就国魂民韵》的文章。该文指出,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文化太重要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事实上,与孙家正持有相同看法的全球华人越来越多。
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丧失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即抛弃了不少民族魂,而缺乏民族自信心。譬如,一些国内的“时代精英”至今尚伏在西方人的脚下不肯站起来正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但越来越多的全球华人已经认识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主动地加入到弘扬、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了。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此为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十分坚实的基础。即此时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有物质保障。
再者,复兴中华文化,其实是与国家所倡导的“以德治国”一脉相承,因为“德”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些学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往往对立起来,看成是水火不容的,这其实是一种缺乏辩证思维、缺乏阴阳思维的体现。譬如举个简单的例子,子女赡养父母,这本是天经地义的,然有人就是不愿意赡养。此时法律真的能起多大作用呢?你法院判了,我子女不执行,谁能拿我怎么样?这事实上涉及到了一个道德问题,如果子女的道德好,就根本不需要什么法律去解决,因为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赡养父母的不道德问题。
换而言之,复兴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落实“以德治国”。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复兴中华文化,有利于全球华人共结一心,共创中华民族之新的辉煌。海外华人有几千万人,而共同的中华文化信仰和道德理念,是海内外华人交融的最好法宝,即全球10多亿炎黄子孙九九归一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
还有,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事实国家已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前述原因,所以非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问题。譬如,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新的一年,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明确讲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与合 1
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再展辉煌。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第一次提出。这事实上说明国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复兴首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china.com.cn时间: 2011-08-03 11:14责任编辑: 苏向东
我们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百年来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已经日渐势微,这是学界乃至天下华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不可否认,当前的中国,民主化进程越来越高,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在物质文明方面确实给予人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却带来更多的痛苦与迷惘,并没能给予人类精神上的安慰以及真实的幸福。
传统文化衰落后果严重
快速的社会变革,加剧了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并导致了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同时引发了诸如金钱崇拜、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化,由于其贪婪的本性,破坏着中国人的良知与人性,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是非美丑以及善恶的判断能力,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稳定。而失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规范,留下的是一片可怕的意识形态真空!
我们看一看近一百年来世界是怎么评价中国人的,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猜度中国人的。”台湾学者李敖来访之后说:“我到大陆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比以前坏了。”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更是感叹:“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而美国学者亚瑟•史密斯曾经写过《中国人的素质》一书,虽然其中多有偏颇之处,但仍不失为映照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台湾作家柏杨也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世界各国思想家和国外媒体,对中国人的性格有诸多言辞犀利的批评。这,就是我们抛弃传统文化的恶果。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打击。从家庭到教育,从自然到经济,无不因传统文化的丧失而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以及价值上的危机甚至是灾难。
学生应该多吃“国学”母乳
首先,传统文化的衰落已经引发教育系统的堕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失败甚至是耻辱,被“国学”遗弃的孩子,事实上等于被他们的文化之母所遗弃。许多大学生能够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却写不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不仅如此,许多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求真理、回报社会,而是为了追求显赫的地位和丰足的财富,许多知识分子已经沦为一群“仅通晓考试而从不关心真理和道德的食客”。
有学者呼吁现代青年特别是在校学生多吃国学这口母乳。梁实秋先生说得好,一个完整的中国人应该是释道儒的结合体。但是某网站的调查显示,近70%的网友是通过自学来了解民族文化。这是一种让人凄惶的回答。从表面上看,传统教育的衰落使中国教育走向歧途,反过来,中国的教育系统也要对传统文化的衰落负上重要的责任。
只信奉金钱的民族很可悲
其次,传统文化的衰落也引发了严重的家庭危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今的家庭结构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一向注重家庭的中国社会每况愈下,包二奶、养情人、嫖娼等行为泛滥,离婚率呈几何数字上升。许多社会学家只是草率地总结为“离婚率升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却没有从文化层面进行更深刻的反思。相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其离婚率在亚洲各国中却是很低的。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71%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艰难” 有17%的人说他们“生活困苦”,仅10%认为自己家庭美满。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同时,传统文化的湮灭也使国人失去了信仰,包括人文信仰与宗教信仰。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佛教,曾经对整个中国文化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物质欲望极度膨胀,一个腐化的社会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佛教。只不过这种影响是反向的,是消极的。不仅佛教的传播与实践遭遇严重障碍,部分佛教团体也开始追名逐利。释一尘大师曾总结出了正法扭曲、修行虚伪、道场污秽、成就希有等十大现状。
事实上,何止是佛教,很多信仰都随着传统文化的衰落而消弥殆尽。很难想像,一个除了金钱崇拜之外别无信仰的民族,该是多么可悲、可怜而又可怕。
再看我们的生产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人民健康,有毒食品、掺假轮胎、劣质工程、假冒商品,一个又一个缺少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良知的企业,把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推到了冰点。企业的社会责任遭到质疑,社会的诚信面临严峻的考验。专家们一直强调建立强硬的监管制度,以重典治市场,但治标不治本,各种安全事件仍然此起彼伏。现在日本、韩国的许多企业都在学习儒家经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呢?
目前,许多社会问题尤为突出,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保持稳定大局、建设和谐社会、弘扬优良传统是回避不了的问题。而那些打着变革旗号、推崇西方文化的部分学者,应该从丧失了传统文化支撑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强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长久以来,千百万华侨都在关心中国的振兴,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也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有学者无不担忧地说:如果不大力维护自己的传统文化,未来甚至可能发生学汉语要到国外、传统农历节日消失、圣诞节成为中国最盛大节日等可怕的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国家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军事竞争以外,而其根本和最高目的是文化的竞争。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任务。
“仁义礼智信”是普世价值
英国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传统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是永远没有错的,是颠扑不破的普世价值。我们在割断抛弃民族文化的传承时,一些外国却保留了200多年研究中国孔子儒学的学院,即便是诸如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也不例外。每年有大批韩国人,日本人来山东曲阜祭孔,他们仍然在学习并受惠于儒家思想。美国的许多著名大学纷纷开办汉学系,政府还设立专门的基金,组织学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那些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对中华国学的教育。这种全球掀起的汉文化学习浪潮,既让我们感到骄傲,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惭愧。
我们也看到,复兴传统文化的浪潮在中国知识界正一浪高过一浪,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为国学的复兴摇旗呐喊。在孔子的故乡,已经开始设立“国学”启蒙课程;在成都青羊区,教育局更是投入巨资打造“国学讲堂”,进而增设“国学”课程;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很多现代私塾、读经课堂等。这种仿古的教学模式,给国学热加了一把火。
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再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建立和谐社会,就是用文化的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我们也看到,基于传统文化的精神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只有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才是中国真正崛起之路。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文化的复古,不是简单的传统重启、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融入民主、法治、人权、科学、等现代文明的精髓。但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创造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希望相关部门负起责任,开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使这项工作能够制度化、长期化。同时,各级政府和社会舆论也应该有所作为,比如这次深圳市政府联合《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举办的这次征文活动,无疑是木铎金声,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产生积极作用。(秦虎昌)
2012—2013学年度四年级《弘扬传统文化 复兴中华民族》教学计划《弘扬传统文化 复兴中华民族》教学计划德庆县实验小学聂楚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实验二小四年级四班 奚铮志指导老师何小平周总理在学生时代说了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影响了几代青少年儿童,他们经过努力读书,从原来的奴隶社......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
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演讲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库尔勒市第一小学小学五年级(2)班的伊力米努尔。司拉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中国,一......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河西小学四(3)班李彦呈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捧起一抷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托起一朵浪花,我说: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