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_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4-06-14 09:01: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刀豆文库小编猜你可能喜欢“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

“oneeo”为你分享3篇“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

“不”“没有”都有否定的意义、都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对动作、性状进行否定。但是它们的用法不同。

“不”:多用于主观意愿,否定现在、将来的动作行为,也可以用于过去。

“没(有)”:主要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状态的`发生或完成,因此只限于指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例如:

(1)上次、这次他都没参加,听说下次还不想参加。

(客观、过去) (主观、将来)

*上次、这次他都没参加,听说下次还没想参加。

(2)我不吃早饭了。 我没吃早饭呢。

(主观、现在) (客观、现在)

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状况或非动作性动词(是、当、认识、知道、像等),要用“不”。例如:

(3)他从来不迟到。

(4)他既不抽烟,又不喝酒。

(5)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对性质的否定,要用“不”。例如:

(6)近来他身体不好,让他休息吧。

(7)这种材料不结实,换别的吧。

但形容词表示状态未出现某种变化时,要用“没(有)”。例如:

(8)天还没亮,再睡一会儿吧。

(9)我没难过,只是有点儿担心。

以上就是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小学频道六年级语文试题

篇2:语文高考词语辨析

1. 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

正例:这帮人无所不为,简直和土匪没有两样。(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622)

误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95高考题)

修改:无坚不摧。

2.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者遭遇灾难。当,承受。冲,要冲。

正例:即今天晚上恐怕会发生抢劫的事情,高家是北门一带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巴金《家》22)

误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95高考题)

3. 屡试不爽:屡次实验都不错。爽,差错。

正例:科研小组自制的地震预测仪灵敏可靠,屡试不爽。(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177)

误例:这个实验已经进行了多次,虽屡试不爽,但他还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把实验进行到底,终于取得了成功。(《中国考试》72页 -4、5合期)

4. 想入非非(佛教的说法,指一般识力所达不到的地方)——想象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正例:倘仅有彼此神似之处,我以为那是因为同一原书的译本,并不足异的,正不必如此神经过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根据“世上偏就是这点奇怪,……”的理由,而先发制人,诬蔑别人为“抄袭”,……(《鲁迅全集》)

误例: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95高考题)

修改:异想天开。

5. 应接不暇——指一路上风景优美,看不过来。后来也形容来人或者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例子:图书馆里挤满了人,有还书的、有借书的,工作人员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6. 美不胜(全部)收(接受)——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

正例:展览大厅陈列着许多新产品,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4)

误例: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前进,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美不胜收。(《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统一练习一》)

修改:应接不暇。

7. 莘莘学子——众多学子。

误例: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97高考题)

8. 不孚众望——不符合众人的期望。

误例: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他。他在世界杯预选赛中果然不负众望,多次破门得分。

分析修改:不负众望。

9.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例: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98高考题)

10.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

正例:可是国民党内的反人民集团却处心积虑地要破坏和消灭解放区的军队。(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正例:明天是校长赐宴,陪客又有我,他们处心积虑,一定要我去和银行家扳谈,苦哉苦哉!(《鲁迅全集》)

误例: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98高考题)

修改:千方百计地盘算。

11.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苦,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

正例:李虎臣诡计多端,又命令许旅打头阵,替他“火中取栗”。(李健彤《刘志丹》)

误例: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是火中取栗。(98高考题)

误例: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普高招生试题全国卷1》)

12. 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形容期望的殷切或对某件事的实现。

误例:北京大学“五四剧社”为百年校庆排练的话剧《蔡元培》是否会以全新的风格出现在舞台上,大家都拭目以待。(98高考题)

13.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正例: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分不开的。(99高考题)

14. 美轮(高大状)美奂(众多状)——形容房屋高大众多。

误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任务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99高考题)

15. 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正例:所以当章士钊炙手可热之际,《大同晚报》曾称他们为“东吉祥派的正人君子”,虽然他们那时并没有开什么“公理”会。(鲁迅《“公理”的把戏》)

误例: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99高考题)

16.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误例: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99高考题)

17. 汗牛(用牛运书,牛累得出汗充栋)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

正例:生活书店所出版的书籍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误例:.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高考题)

18. 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

正例:这三首中的无论哪一首,虽只寥寥二十字,但将市民的见解,对于革命政府的关系,对于革命者的感情,却已经写得淋漓尽致。(鲁迅《三闲集·太平歌诀》)

误例: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166页)

分析:对象是文章或说话。强调透彻。与语境“驳”不符。修改:体无完肤。

19. 洗心(清除坏思想)革面(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正例:除非它真能放弃传统意识,完全洗心革面,重新做起。(闻一多《神话与诗》)

正例:《政府公报》上,是天天看见党人脱党饿广告,说是先前为友人所拉,误入该党,现在自知迷谬,从此脱离,要洗心革面的做好人了。(《鲁迅全集》)

误例: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高考题)

20. 左右逢(遇到)源(水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正例:她善于交际,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从不得罪人。(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814)

误例: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2000高考题)

修改:。

21. 不可开交(结束):没法解脱。(只用于否定)

正例:他这几天正忙得不可开交,以后再找他吧。(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4)

误例:规模相当大的百货商场人来人往,挤得不可开交。(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1)

22. 身临其境:

正例:但这不过是一个大意,此外的事,倘非身临其境,实在有些说不清。(鲁迅《记“发薪”》)

误例: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想想,就会同情我的处境,不会这样责难我了。(倪宝元《成语辨析续编》第317页1986-4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设身处地。

23. 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者法则。

正例:“书本上讲的也有不足为训的。”

误例:这点小错误还算不上什么,不足为训,您不要老记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高考语文专题教程》33页)

修改:不必大惊小怪。

24. 异曲同工:不同的做法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误例:他创作的两部长篇小说虽然题材不同,发表的时间不同,但异曲同工,在评论界引起很大反响。

误例:三十年前,他学建筑,我学法律,如今我们异曲同工,为开发地区经济贡献力量。(《教与学整体设计》91)

修改:殊途同归。

25.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者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否定句或反问句)

正例:但这是我们对于原来是敌对阶级的人们所强迫地施行的,和我们对于革命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不能相提并论。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正例:仅仅就这一点,我就要说,严赵两大师,实有虎狗之差,不能相提并论的。(《鲁迅全集》)

正例:今之论者,常将“打死老虎”与“打落水狗”相提并论,以为都近于卑怯。(《鲁迅全集》)

误例: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和宝钗两位姑娘,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加以评论。

26. 等量齐观:同等看待。

正例:书贾也象别的商人一样,惟利是图;他的出版或发议论的“动机”,谁也知道他“不纯洁”,决不至于和大学教授的来等量齐观。(《鲁迅全集》)

误例: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但我父亲并不像有的人那样重男轻女,他对我们兄弟姐妹等量齐观,毫无偏向。(倪宝元《成语辨析》第51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一视同仁。

27. 狗尾续貂:把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西后面。

误例:本文五、六段之间原先衔接得非常顺畅,修改者却在中间硬塞进了两个所谓的过渡句,这样一来,反而给人以狗尾续貂之感。

28. 蓬荜生辉:蓬门荜户,形容穷人的家。使贫家增添光辉。

误例: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高考题)

29. 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情,议论纷纷。现在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楚国跟晋国作战,楚望窥探敌情,对侍臣说:‘甚嚣,且尘上矣。’意思使救国军队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30. 人浮(超过)于事:人员过多,而可干事情很少。

正例:有的部门或是人浮于事,或是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地方不减员、不裁官行不行?(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正例:如今兄弟这里,人浮于事,实在用不开。(《儿女英雄传》)

31. 不同凡响:比喻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多用于文艺作品。凡响:平凡的音乐。

正例:这个那里: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鲁迅《摩罗诗力说》)

误例:他这个人脾气很怪,跟一般人都合不来,一举一动都不同凡响,同学们都怕跟他打交道。(倪宝元《成语辨析续编》第38页1986-4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与众不同。

32. 出类拔萃:比喻聚在一起的人或者无。超出同类,高于一般。形容品德或者才能出众。

误例: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多厘米,即使到了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人教社语文第六册教案第224页)

33. 同日而语:

正例:留学生大多数是家里有钱,或由政府派遣,为的是将来给家族或国家增光,贫穷和受不到教育的女人怎么能同日而语。(《鲁迅全集》)

34. 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像活的一样。

正例:不但所写的农民矿工以及知识阶级,皆栩栩如生,且多格言,汲之不尽,实在是新文学中一个大炬火。(《鲁迅全集》)

误例:清清的江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好一幅美丽的栩栩如生的“春水鱼游图”。 (《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35. 休戚相关:祸福互相关联。

正例:小一点,就说明中国的“民族主义文学家”根本上只同外国主子休戚相关。(《鲁迅全集》)

误例:提高质量对任何一种产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产品的质量与广大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2)

误例:提高师资的质量,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是和提高教学质量休戚相关的。(倪宝元《成语辨析》第301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修改:息息相关。

36.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正例: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整个社会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正例:他们都爱他,尊敬他,对他发生了那么深的息息相关的感情。(巴金《新声集》)

误例:

37. 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即使人难受,又使人发笑的尴尬处境。

正例:这就是说,用这些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谈茶馆》老舍)

误例:在动物园举办的动物认养活动中,许多认提出的问题让饲养员啼笑皆非,难以回答。(《语文之友》2002-9、10期,31页)

38.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谈。

正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只有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才是世界的创造者。个人,个人是多么微不足道!(杨沫《青春之歌》)

误例:病菌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对人民的危害却非常严重。(《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205页)(倪宝元《成语辨析》第257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分析:强调价值小。语境强调细菌很小。两者不符。修改:微乎其微。

39. 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敲打战鼓,比喻事情终止或者收场。

正例:

误例:对于“和平号”的坠落,美国人应该高兴,因为强大的对手偃旗息鼓了,他们可以放下多年压在心头的石头了。(《语文之友》2002-9、10期,31页)

误例: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高考全国2002卷)

40. 混为一谈:不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正例:中国人办事和做戏太混为一谈,而别人却很切实。(《鲁迅全集》)

误例:这几幅画都是他的早期作品,自然不能和他现在的创作混为一谈了。(《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41. 举足轻重:一抬脚就会影响左右的轻重。比喻地位重要或者实力强大,一有举动就会影响全局。

正例:我们认为,美国发起战争的时候,基辛格在美国权力机构中是个举足轻重的关键任务,因此他必须对这场战争给越南人民带来的损失和痛苦负责。(《参考消息》02418)

误例: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布拉格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不清楚,运回来的是一位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一样举足轻重的划时代作家。(北京西城区抽样测试)

42. 翻云覆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杜甫诗歌)比喻反复无常或者玩弄手段。

正例:他对于敌人决不宽容……对于翻云覆雨,毫无操守,而偏偏俨然自居的丑角,也决不宽容!(茅盾《“宽容”之道》)

误例1:李白的例子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写豪情壮志,在盛唐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误例2:队里的一些规章制度都应该固定起来,不能翻云覆雨叫人捉摸不定,当然也不是说一切都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倪宝元《成语辨析》第66页1979-10第一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误例2修改:朝三暮四。

43.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正例:象牙雕刻的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巧夺天工。

误例:桂林山水,如诗如画,巧夺天工,怪不得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44. 耿耿于怀:

误例:这样,张定边对北汉基业耿耿于怀、不计个人得失的性格得到很好的表现,较之原作丰满得多了。(《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147页)

分析:强调忠诚。而非心里有疙瘩解不开。修改:忠心耿耿。

45. 未雨绸缪:比喻事前做好准备。绸缪:用绳索缠捆。

误例:领导应当在问题出现之时未雨绸缪,而不该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46.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反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别人。

误例:本来是自己惹的祸,却千方百计转嫁给别人,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着实令人气愤。(《会考模拟试题精编》)

47. 越俎代庖:掌管祭祀的人越过自己的职守,放下祭器去代替厨子做饭,一般用于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的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

误例:我们有的老师讲课,对于那些学生本来看看书稍加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力求讲得十分清楚透彻,这种越俎代庖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教与学整体设计》96)

48. 罪不容诛(处死):罪恶极大,判处死刑还不足以抵偿。

正例:他拐卖妇女儿童,丧尽天良,真是罪不容诛。

误例:刘金凤罪大恶极但罪不容诛(不能判处死罪),如果留下她的话,那么听到她的忏悔声音,世人会不会受到更大的警示呢?(《中国考试》67页 2002-4、5合期)

49. 势如破竹:形容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正例:朱仙镇大捷之后,岳家军挥师北上,势如破竹,把金军赶过了黄河。(中华书局《成语词典》529)

误例:日元贬值势如破竹,使遭受金融危机重重打击的亚洲经济雪上加霜,难以复苏。(《中国考试》67页 2002-4、5合期)

修改:一泻千里。

50. 蚍蜉撼树:力量小而妄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

误例: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蚍蜉撼树。(《高考语文专题教程》33页)

51. 安步当车:慢慢地走,就当是坐车。

误例: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高考题)

修改:徒步行走.

52. 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

误例:他虽然已是成功人士,但仍不忘创业的艰难,始终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2002黑吉辽三省三校联考语文质量检测题》)

53. 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误例:欲壑难填啊,人的物质欲望是永无休止的,因此,为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焚膏继晷、贪图享乐的生活方式。

(《高中语文》题选活页2页)

54. 讳莫如深:原谓事情重大,因而隐藏不言。深:事情重。

误例:生与死是人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人们不愿说死,更不愿讨论有关死亡的问题。(《热点重点难点28》)

55. 弹冠相庆: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误例:建业队终于在客场战胜了对手,当球迷们弹冠相庆时,队员们已经在为下一场的拼搏做准备了。(《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56.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误例:工会主席的讲话微言大义,话语虽亲切但寓意深远。(《金版专辑》61)

57. 俾昼作夜:形容日夜颠倒,生活不正常。

误例:他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决不是偶然的,一年来,他勤奋刻苦,俾昼作夜,全部精力都投入了学习。(《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58. 不赞一辞:①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②现指一词不发,《史记·孔子世家》“至干为春秋,笔则复,削则削,了复之徒不能赞一词”

误例:我的态度很鲜明,对***练习者的言论不赞一辞,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59. 响遏行云:声音高入云霄,反浮动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歌声嘹亮。

误例:广场上人们欢声雷动,口号声和欢呼声响遏行云。(《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0. 挥洒自如:指写作诗文或书画,运用笔墨自如,不受拘束。

误例:他是个精瘦的中年人,说话做事都挥洒自如,给人一种非常干练的印象。(《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1.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删去。

误例:有些同学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阅读这样的文章,真叫人头疼。(《教与学整体设计》92)

修改:文理不通。

62. 从长计议:慢慢儿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

误例: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2004普招北京卷》)

63. 老气横秋:①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②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误例:想不到这几年祖父变化那么大,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耳聋眼花,老气横秋,连走路夜很困难了。(《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4.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误例:40多年来,雷锋,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直为人民所铭记,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金版专辑》68)

65. 不遗余力: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来。

误例: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6.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形容敬畏的情态。也形容畏惧又愤怒的样子。

正例:

误例:几年的时间,他不但成为博士生,而且发表了几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令人侧目而视。(《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修改:刮目相看。

67. 相濡(沾湿)以沫(唾沫):用唾沫互相润湿。比喻人在困难处境中用微薄的力量来相互求助。

正例: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和妻子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中华书局《中华成语词典》)

误例: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2)

68. 间不容发:比喻情势危急到极点。

误例:洪水气势汹汹地涌来,眼看大堤支持不住,在这危急关头,张平硬是带领战士们冲上去,,筑成一道间不容发的人堤。(《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69. 不易之论: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议论。形容论断或意见正确。

误例:李军从多方面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刻苦钻研和认真分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可称得上不易之论得改革方案得初稿。(《语文之友》3+X专题训练五)

70. 不刊(改动)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正例:

误例:这一期看来又得延期出版,来稿虽多,但都是不刊之论,很少能用的。(《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126页)

分析:误把“刊”理解为“刊登”。改为:空发议论。

篇3:语文高考词语辨析

141. 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多指内容烦琐、词句重复的长篇发言或文章。

正例:写文章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要长篇大论,空话连篇。

误例:一部《水浒传》,长篇大论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公安人员根据现象的一些蛛丝马迹分析追踪,终于查明了造成失火的肇事者。(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39)

142. 东山再(又一次)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隐居,以后又出来做大官。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正例:他和韩发财都在这个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暂时隐蔽起来,准备将来东山再起。(袁静《伏虎记》)(中华书局《成语词典》146)

误例:打假活动是长期的,如果我们稍有放松,假货又会东山再起。(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43. 面目全非:改变得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多含贬义)

正例: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换掉,年深月久,弄得面目全非,但我不想在这里多说了。(鲁迅《谈所谓“大内档案” 》)

误例: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搂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分析:贬词褒用。修改:改为面目一新。

144. 天壤(地)之别:比喻差别极大。

正例:院子里总是静悄悄地,同城内的比起来,真有天壤之别,我觉得十分舒适。(中华书局《成语词典》569)

误例:就民族矛盾和冲突而言,科索沃问题与北爱尔兰问题在性质上是相同的,而美国与北约对二者的态度何止天壤之别。(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113)

145. 亦步(走)亦趋(小步快走):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正例:那个有建树的画家会不敢坚持自己独创的画法而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中华书局《成语词典》729)

误例: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任志鸿《高考优化设计语文》65)

修改:举步维坚。

146. 可望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正例:一般的轿车价格对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的。(《参考消息》02418)

147. 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公正或中立。也形容不偏不歪,正中目标。

正例: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控制住以色列的国家,美国必须改变其中东政策,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参考消息》02418)

148. 死灰复燃:比喻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

正例:法国极右势力缘何死灰复燃。(《参考消息》02418)

149. 根深蒂固: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正例:主流政党未能解决一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造就了勒庞之流。(《参考消息》02418)

150.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正例:在一些最糟糕的日落产业,失业率达到百分之八十。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在一些大城市的郊区虚度光阴。(《参考消息》02418)

151. 茶余饭后:指茶饭后的一段空闲休息余时间。

正例:今天席卷法国大地的犯罪浪潮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首要问题。

(《参考消息》02418)

152.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正例:上届冠军法国对别出心裁,为自己的球迷准备了一个巨大的蓝色队服。(《参考消息》02418)

153.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正例:由于中国队史无前例地迈进了世界杯的大门,因此球迷的热情在不断高涨。(《参考消息》02418)

154. 屡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

正例:在法国,蓝色几乎成了国家队的专有名词。这样的表述在报纸标题中更是屡见不鲜。(《参考消息》02418)

155. 如雷贯(穿透)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力。形容人的名声大。

正例: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中华书局《成语词典》484)

误例:他得知老厂长身患绝症的消息后,真是如雷贯耳,半晌说不出话来。(《中国考试》72页 2002-4、5合期)

156. 漠(冷淡)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正例:领导干部对于群众的疾苦不能漠不关心。

误例:这则笑话对旧中国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当事诸公”讽刺得很有力量,在民间广为流传。(《中国考试》67页 2002-4、5合期)

分析:名词性成语。

157. 忍俊(含笑)不禁:忍不住要发笑。

正例:看着这些五、六岁的孩子装上胡子跳起新疆舞《亚克西》,人们都忍俊不禁。(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小词典》231)

误例:新年晚会的节目十分精彩,看到赵本山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分析:重复。

158. 举棋不定: 比喻做事犹豫不决。

误例:青年人在困难面前不应该举棋不定,而应该勇往直前。(《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分析:是对困难的害怕,而不是办事犹豫不决。改正:畏首畏尾。

159. 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

误例:这位编辑敢对文字部分负责任,书籍的其他环节,如插图装订等,他就望尘莫及了。(《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分析:没有比较。改正:鞭长莫及。

160. 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追逐不正当的事情。(贬义)

误例: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97高考题)

误例: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各地都办起了英语进修班,很多人趋之若鹜。(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248)

分析:感情色彩不当。贬词褒用。

161.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都从家里出来。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97高考题)

162. 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疾首:头痛。)

正例:《论语》讲“礼”甚多,鲜明表示孔子对当时“礼”的破坏毁弃痛心疾首,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循“周礼”。(李哲厚《孔子再评价》)

误例: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语文之友》2002-9、10期,29页)

修改:悲痛欲绝。

163. 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误例: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语文之友》2002-9、10期,31页)

修改:受到惊吓。

164.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正例:然而我还是漫不经心,随随便便。(《鲁迅全集》)

误例:你是干部,怎么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呢?(《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38)

修改:漠不关心。

165. 始作俑者: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开创者。

误例:作为邀请外国俱乐部来访的始作俑者,该公司担心客队不能尽遣主力上阵。(《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4)

166. 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正例: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误例: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将再现中国历史上一段分崩离析、群雄并起的动荡岁月。(《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50)

167.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的人或可贵的事物。

误例:电影开映后10分钟内,观众对电影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结果,票房率大增,半途退票的则凤毛麟角。(《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62)

修改:寥寥无几。

168. 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

误例:下到中盘,他忽然变了套路,出奇制胜了那位八段旗手。(《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 语文》62)

169. 光明磊落:形容没有私心,胸怀坦白。

误例:你始终没能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难以令人信服。(《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 语文》62)

170.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正例:这支曲子演奏得出神入化,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误例: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在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能听得出神入化。(《金版专辑》68)

171. 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度过困难。

误例:大官小吏,应时刻告戒自己,贪官污吏的贼船是上不得的,一旦上去了,就只能与其同舟共济了。(《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72)

172.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

误例:出了这么大的事故,如果碰上一位不通情达理的领导,责以渎职也是责无旁贷的。(《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84)

误例: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热点重点难点28》)

173.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误例:他同意与干警一起在房中守株待兔,诱擒逃犯。(《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 语文72》)

174. 虚席以待: 留着位置等候。

误例:公司原来的总会计师还有一个月才退休,所以在这一月中,新聘来的总会计师只能虚席以待。(《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96)

175. 涣然冰释: 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误例: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式。(《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08)

176. 大方之家:指专家学者或内行人。

误例:采访结束,我与他握手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08)

177. 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误例:那些曾经叱咤商海、呼风唤雨的企业巨子们大部分只是昙花一现,各领风骚三五年后便烟消云散了。(《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20)

178.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卷土,卷起尘土,形容人马奔跑。

误例:许多中国企业家实在是到了输光血本的地步才承认失败,而他们卷土重来的希望是极其渺茫的。(《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20)

179. 金玉满堂:比喻华美贵重的东西很多。

误例:刚走进工艺品展览大厅,就见到处珠光宝气,金玉满堂,最显眼的是那玉雕的飞龙,剔透晶莹,呈现一股腾空凌厉之势。(《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20)

180.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误例:李华和小顺原本是老乡,有20多年未见了,今日萍水相逢,哪儿能不痛痛快快地喝两盅?(《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66)

修改:不期而遇。

181.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误例:进入高三以来,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陈真学习特别刻苦,进步很大,真叫人不得不另

眼相看。(《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66)

182.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不留后患。

误例:你有什么意见,不妨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226页)

分析:强调说话做事果断坚决。与直接把话说出来的语境不符。修改:直截了当。

183. 手舞足蹈:形容高兴到极点。

误例:大学生辩论时,不论是正方还是反方,一个个手舞足蹈,口若悬河地阐述各自的观点。(《2002科利华高考冲刺试题语文》180)

184. 满城风雨: 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误例:李师傅被评为劳动模范,同事都来庆祝,街坊邻居来讨喜糖,亲戚好友来闹酒,真是满城风雨。(《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5.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

正例:文艺创作要不拘一格,体裁可以多样化。

误例:那种谈话方式也是挺有意思的。靠在大树边,凑近了,不拘一格地扯起来。(《成语辨正》北京出版社张拱贵 1883-4第一版125页)

分析: 。改为:无拘无束。

误例: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而这里选的《西江月》《鹧鸪天》两首词却都和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2005三十八套17)

186. 目不识丁: 形容人不识字。

误例;他做起事来,总是顾此失彼,目不识丁,缺乏通盘考虑,所以免不了出错。(《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7. 起死回生: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形容医术或技术高明。

正例:凡国手,都能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匾额。(鲁迅《父亲的病》)

误例:一个月后,他的病逐渐好起来了,这已是他第四次起死回生了。(《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8. 诸如此类: 与此相类似的种种事物。

正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误例:在职业教育中,在岗位培训中,有些教室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不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诸如此类,问题不少。(《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89. 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口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收入。

误例:在用钱问题上,要有计划,该用的用,不该用的坚决不用;要留有余地,力争做到寅吃卯粮。那种“今日有酒今日醉”的败家子作风要不得。(《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90.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笑话。

误例: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热点重点难点26》)

191.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喊有轻视意)。

正例:茶坊酒肆里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鲁迅《阿Q正传》)

误例: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不以为然,一心扑在工作上。(《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修改:不以为意。

误例:谭一辉今天像往常一样出门,母亲不以为然,直至接到居委会的通知,才知道儿子已经自焚身亡.(<教与学>89页)

192. 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跟主观愿望相反。

误例:这是他为这个球队踢的最后一场球了,他很想有上好的表现,但是事与愿违,对方反而以1:0领先结束了战斗。(《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7页)

193.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误例:看到别人有困难,他总是抱薪救火,热心帮助。

194. 鼎力相助: 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正例:多蒙鼎力相助,无任(十分)感谢。

误例:你就放心吧,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你的孩子上学的事我一定鼎力相助。(《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5.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误例:小王看到报上的养鸡技术,就尝试着养鸡,果然发家致富。看来“报中自有致富路”,并非空穴来风。(《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6. 目无全牛:杀牛的人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到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误例:现在不少教师上课就是以一连串具体细小的问与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练习更是如此。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7. 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或者形容克服创业中的种种困难。

误例:为了12月20日进驻澳门,走向这一神圣的时刻,官兵们披荆斩棘,起早贪黑练兵,干部们推迟休假。(《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198. 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误例:好好的一个处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近百万的服装厂去当厂长,大家都觉得不可理喻。(《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修改:不可理解。

199.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误例:在军训中,同学们耳濡目染了战士们的言传身教,十分感动。(《文教资料》2002第二期18页)

分析:强调学生看到听到事物或现象而受到感动。非长期无形的影响。改为:耳闻目睹

200. 心有余悸:危险事情虽然过去,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误例:贪官污吏在受贿之初,往往心有余悸,并且半遮半掩;趟惯了浑水,很快也就无所顾忌、厚颜无耻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一)

201.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误例:他们为着人民得利益,奋不顾身地救火,火烧着了头发,烧灼了皮肉,但他们忘乎所以,直到把火扑灭为止。(《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201)

202.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

误例:这所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态度、文化素养、举止言谈都显得格格不入。(《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三)

203. 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误例:张大爷门前的那片林子,栖鸟越来越多,慕名而来观赏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那鸟类聚会的盛况,虽说不上百鸟朝凤,也可说是门可罗雀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四)

204. 下里巴人: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误例: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四)

修改:平民俗人。

205. 师出无名:没有理由而出兵打仗。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

误例:画院里的王东,从小跟他的美术老师学习绘画,虽师出无名,但他勤奋刻苦,现在已小有名气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四)

206. 扑朔迷离:雄兔脚乱动,雌兔眼半闭着,但是跑起来的时候就很难辨别哪是雄的,哪是雌的。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误例:幻想虽然美丽,但是它扑朔迷离,咱们这些学生,还是实际一点好。(《教与学整体设计》92)

修改:虚无缥缈。

误例:目前,我国总体形势很好,但也要看到,我国仍面临着扑朔迷离的国内外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五)

修改:

207. 瓜熟蒂落: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

误例:他的笔试成绩名列前茅,但在面试时,表现出知识面窄、沟通能力差的情况。很明显,他只是把考试的5门课的知识掌握得瓜熟蒂落。(《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五)

208. 纵横捭阖:指在政治上、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纵横,用游说来联合。捭阖,开合。

误例:1949年4月,我解放军,纵横捭阖,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如鸟兽散。(《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七)

209. 朝秦暮楚:一时倾向秦国,一时又依附楚国。比喻反复无常。

误例: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于其军用飞机侵犯我领空,撞毁我飞机一事,刚刚向中国人民道歉,马上又否认其侵略罪行。这种朝秦暮楚的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极大的愤慨。(《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七)

210. 瓮中捉鳖:比喻要捕捉的对象无处逃遁,下手即可捉到,很有把握。

误例:在扫黑除恶的斗争中,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经穷途末路,成了瓮中捉鳖,无处可逃了。(《文教资料》高考模拟试题七)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不”“没有”都有否定的意义、都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前,对动作、性状进行否定。但是它们的用法不同。“不”:多用......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1亲爱小朋友们,今天为你准备了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报道”与“报导”,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努力做、开动脑筋,做出满意的答卷。加油啊!!!六年级......

语文词语辨析

语文词语辨析【编者按】亲爱小朋友们,今天为你准备了语文词语辨析:“了”字读音知多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努力做、开动脑筋,做出满意的答卷。加油啊!!!语文词语辨析:“了”字读音知多......

下载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word格式文档
下载 六年级语文词语辨析:不与没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