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一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等到他可以知道的时候,再告诉他原因。
6.男女平等的问题。这也是个大问题。而可恶的是,卢梭居然认为,男女应该各司其责,这让我想到了封建社会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虽然他很有理由的说这是因为男女在生理基础上的不同造成的,但是他也不能认为女性这么不如男啊!在女子教育上,我一直觉得,卢梭是以小人之心度女子之腹。幸好现代是男女平等的教育,我就不罗嗦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二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着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三
首先,来谈一下《爱弥儿》这本书。此书由法国教育家卢梭创作。撇开社会背景、地域文化不谈,我看到得是爱弥儿在教育家的指导下,由婴儿长至成人并与自己的所爱结为伉俪的过程。爱弥儿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似乎从出生得那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已由父母绘制好—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从头细想,教育真正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我想我们是悲哀的。
其次,在经典教育名著的选择上,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所谓“经典”,即经久不衰的作品。老师们给的著作名很多《最伟大的教育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大众心理研究》、《梦的解析》等等,十有七八都是国外的,为什么?难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也”不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难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不为我们感动吗?难道“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不再重要了吗?我很失望。我想着去读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学记》,不足千字的著作,而且老师在课程上也说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读,可是,没有。我没有去批判,也没有走歪路,仍选择了老师所推荐的书。这就是教育带给我们的“老师”,教育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也为自己蒙羞。
最后,再说说教育名著了吧。我觉得这种另类的教学形式很好,但我没看到老师预想的结果。记得何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如何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读一本书,我们一百个人,最后,我们每个人就都读了一百本书。”然而,结果却不是的。再说说我们的老师,有的教师在学生讲时并不尊重学生,让我很失望。不过,中国的老话还是有用的—“万事开头难”,我想,在大家的评论中,何老师及众位老师会把《教育名著》课办的更好,一起期待!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四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着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全书共5卷,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我们的本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当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时,有能够圆满地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者之中,自然教育是完全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教育只是某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人的教育时光全由我们控制。因此上,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
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珍视短暂的童年生活,关心儿童的游戏,允许儿童充分地进行自由活动,而不应强制儿童像苦役似的不断读书。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
《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决心做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也从《爱弥儿》中得到很多启发。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新的课标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去做,教师只是适当的指导,但决不能颐指气使,更不能越俎代庖。孩子自己发现了问题,机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孤军奋战,久攻不下的话孩子也会失去兴趣,那就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吧。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五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六
:b.教育赋予了我们成长所需要的力量;人的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三位老师):
1.自然的教育:我们器官和才能的内在成长(完全不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内)
2.人的教育:学会如何利用这种成长(唯一能真正做主和掌控的)
3.事物的教育:我们从周围环境中所得的阅历和经验(只有一部分我们能尽自己所能)
什么是良好的教养:以上三种教育有共同的出发点,并朝着同样的结果努力,才能直达目标,善始善终。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七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全书共分五大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他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为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卢梭十分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唯有对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和观察,才能确实了解事物的主义和观念。他甚至认为,仪器、模型等设备扰乱儿童的学习,都该弃而不用,对实际事物直接观察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还十分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对填鸭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则极为厌恶。另外,卢梭还告诫教师要根据儿童的理解水平选择学习内容。“永远不要把儿童不能理解的东西向儿童讲述。”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巩固性,他主张要恰当安排儿童的学习速度,不急于求成,不贪多图快,不好高骛远,他这些改革知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新见解,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富有启示。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八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一.全书的框架大致如下: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这个时候主要是让婴儿得到最合适的照顾和营养。
第二卷,二到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并且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了规范。这个时候,身体的锻炼仍然是很重要的。而这个时候,纯粹是消极的教育,他不主张在此段时期让爱弥儿接触书本,甚至于到了这种地步——爱弥儿到了十二岁,还不知道什么是书。
卷三,他认为十二到十五岁的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这段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持久注意一个事物的习惯。而且不提早教以各种知识,因为他不主张培养神童。其中有一本非读不可的书——《鲁宾逊漂流记》,关于生存教育的书。在此期间,还要求爱弥儿掌握一门技术,不至于以后失去财富而不能自食其力,不被尊敬。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爱情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卢梭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他对爱弥儿的说教在我看来十分的可笑。卢梭本人不知道是多情还是滥情,反正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他不具备说教的资格。而女子教育,在他那个时代,也不见得是符合时代的,在现代简直就是歧视女性。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分期教育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也违背一个人的生活,因为教育环境不可能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进行,爱弥儿必然会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他同时接触的不可能是纯粹的某一种教育。
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对国家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那么卢梭的《爱弥儿》就是对教育的绝对理想化的想象。
而教育完成之后,爱弥儿最终能否坚持卢梭的教育呢?
在附录——爱弥儿和苏菲,或孤独的人里,卢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为了让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显现作用故意让他受到苏菲的背叛,并以此来展现爱弥儿在独立思考中的本事吗?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运用他所学的技术养活自己的能力?还是航行时被海盗捉去卖成奴隶后的机智勇敢?抑或是,无论受什么教育的人在不可避免的人生悲剧面前,爱弥儿表现得最好。可惜他的附录没有写完。而教育完成之后,卢梭对自己的自然教育结果应该是最满意的吧。
二、值得思考的东西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我找到了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1.婴儿的襁褓是否必要,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2.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
“当婴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拿东西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是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伸手的时候,那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或者命令你拿给他。在前一种情况,你应该一步一步的把他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你不但应该假装没听见,而且,他哭的越凶,你应该越不理他。必须趁早是他养成不命令人的习惯。”这一点我觉得卢梭太狠心了,一定要在那么小的时候折磨他么?即使再长大一些,也可以使他改掉命令人的习惯的。
3.在给孩子东西时应该怎样?如果打算给,就要高高兴兴的给,不要等他提出什么条件或者想你乞求,而不给就要明白的拒绝,一经拒绝就不能加以改变,否则他还不死心。
4.教育的时机。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许套用孔子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合适一些。但是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情境。
5.对待孩子感到好奇的事情,是趁早讲明还是拿一些小小的事情敷衍过去呢?比如,小孩子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孩子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时候可以采取不撒谎而又不难为情的回答方式,比喻糙一点没关系,只要道理讲明白就行,不过书中那位母亲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隐忧,如果孩子是屙出来的,孩子会问为什么有的人屙不出来呢?呵呵,小孩子就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可以先拒绝告诉他,并且让他知道这个问题妈妈先帮他记下了。
[]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九
自然的概念:习惯是人们后天形成的,与天性一致的习惯就是我们本书中“自然”的概念。
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把这三种教育完美协调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可以掌控的两种教育必须追随我们控制之外的那种教育的引领。
天性的定义:人天生具有感知力,从出生就受到周围事物各种各样的影响,人具有接受或躲避这些事物的倾向。随着不断成长,这种倾向会更有力、更持久。但是我们的习惯和观念会影响这种倾向。本书中把受到影响之前的(或者说未受影响的)这种倾向称为我们内心的天性。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十
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教育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
“身体和手臂都自由的孩子,一定比束缚在襁褓里的孩子哭的次数少。孩子哭,如果可能,马上给予帮助。如果你不能够解除他的痛,就应当镇镇静静的,切不可用抚弄的办法叫他不哭。你的宠爱不仅医不好他的疼痛,反而使他懂得怎样取得你的疼爱。一旦他知道你可以随他摆布,他就变成了你的主人。”
孩子的哭泣是对疼痛或不适的一种表达,就像我们的说话一样。如果我们慌乱地抚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让孩子知道哭声可以给他“权利”,就完了。你愈是对孩子的哭不感到厌烦,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的胆怯和倔强,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自然状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玩意儿,金的,银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的稀奇玩具。多么没有用处却有害的东西啊,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奢侈和虚荣的习性。所以,别给他们什么铃铛,稀罕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颗粒发响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挑剔他语言上的小毛病。”过于挑剔,会让他们讲话变得羞羞答答,说话也变得咬文嚼字,装模作样,整一个无聊讨厌的腔调。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灵动的腔调!
“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是才给。”你要给孩子东西,就高高兴兴地给,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一旦拒绝,你就不能改变,不过他如何再三纠缠,你也不能动摇。一个“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铁墙。他碰个五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
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束缚孩子,反而会使他们更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闹得愈凶。
阅读《爱弥儿》这本书,让我受益的教育话语实在太多,发人深省的语篇也无一一列举。故而,我只能浅谈自己的读书所感,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与我交流!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十一
:在对人性的探讨方面,卢梭的观点和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是一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心灵教育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当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孩子最起码应该有一个良好的教养,而不是由老师从头教起。
为了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教养,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遵循自然教育的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只能去配合。
孩子教育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某一个人,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孩子的教育以符合孩子的天性为根本,其他教育都是围绕此来进行的。作者:美德缘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十二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十三
《爱弥儿》卢梭的著作之一,这是卢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著作。书中作者通过一个虚拟的人物“爱弥儿”来表达作者对教育方方面面的看法。
书中作者是爱弥儿的导师,爱弥儿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他是孤儿,从小就用导师带。这样作者就可以充分的利用他自己的教育思想来培养爱弥儿。作者从爱弥儿的出生到以后的成家立业,其中每个阶段的指导和教育都是用他自己那套独特的教育方法,他强调根据自然的法则来培养教育儿童。
他主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对儿童进行不同的教育和锻炼。他觉得应该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教育应该是适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准则。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到有用的东西,让儿童在劳动中了解劳动的光荣和神圣,他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不是只凭书本。
《爱弥儿》这本书里面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关于教育的看法,从婴儿到成年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分别举例说明。其中很多教育方法和教育原理对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很深影响的,如,我们要不能溺爱儿童,让他们在受到小挫折小伤害之后,明白什么是幸福快乐;我们教给儿童的不是知识,而是教他们如何在需要时去火的知识;老师教学过程中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明白学习那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理解,最终掌握。
爱弥儿读书笔记篇十四
《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不难看出,《爱弥儿》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是殊途同归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挺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9708291.html】
读《爱弥儿》有感黄增喜《爱弥儿》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所做的一篇不朽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表达了......
爱弥儿读书笔记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弥儿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爱弥儿》读书笔记《爱弥儿》读书笔记11、十岁受诱于饼干,二十岁受诱于情人,三十岁受诱于快乐,四十岁受诱于野心,五十岁受诱于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会只追求睿智?2、在变化无......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爱弥儿读书笔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爱弥儿》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