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出塞赏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3-08-29 01:07: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王之涣出塞赏析

王之涣写的古诗《出塞》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描写了边境的险境,以及战士们的艰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之涣出塞赏析,欢迎阅读分享!

出塞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

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

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

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

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出塞》赏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 《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作品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4.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5.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6.单于:古代对匈奴君长的称呼,此指突厥首领。拂云堆:祠庙名,在今内蒙古五原。

7.来:语助词,无义。

8.春风: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王之涣 出塞 赏析

王之涣 出塞 赏析王之涣写的古诗《出塞》是千古传诵的名作,描写了边境的险境,以及战士们的艰苦。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王之涣赏析

出塞王之涣赏析《出塞》主要描写的是边疆的军旅生活,为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出塞赏析,欢迎阅读!《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塞王之涣赏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出塞王之涣赏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王之涣 出塞 赏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王之涣 出塞 赏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王之涣《出塞》原文赏析

王之涣《出塞》原文赏析导语: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下载王之涣出塞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之涣出塞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