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故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的礼仪故事”。
礼仪的故事
礼仪的故事
(二)2008/11/05 20:00
[杂谈 ]
最近,海协会副会长张某去台被一顿猛拳搡翻在地,吃了大嘴的灰土,结果只能灰溜溜提前回来。这台湾人咋这么不讲礼仪的?想我天朝要员移驾来台,已经很给面子了,竟然这样待客?殊不知,台湾的民主就是好近身肉搏,不管是喜好的还是憎恶的。想那立法会辩论时举鞋乱舞、大打出手的景象,那是常态。马总统会见激动的民众时,被狂捏胸大肌和小白脸,也只能满脸堆笑,晚上抹上大把红花油消肿那是后话。所以,张副会长不必把此当作奇耻大辱,只不过搞得陈云林会长神经过敏,出访前估计一晚未眠,还得琢磨见到马总统怎么个称呼法。失身事小,面子事大。这可是有关礼仪甚至有关国家的尊严的。
所以,有关礼仪的近与远、进与退、前与后是一种技术,甚至是一种艺术。很多人往往把握不了这个技巧,搞得领导生气自己狼狈。比如在电梯口碰到领导,很多人的反应是马上堆上一把笑脸,如同见到了给自己发压岁钱的爷爷,点头哈腰状,然后用甜得发腻的声音连说“领导请,领导请”。一般情况下领导为示亲民,总会谦虚一番,然后昂步进入梯厢。结果,电梯可不通人性,“咣当”一声,正好轧在领导肥硕的双肩,差点把领导夹得人仰马翻,敖敖怪叫。这时,你辛苦在领导面前积累的所有正分,一下子变成零分,甚至负分。因此,合适的做法,是迅速进入梯厢按住开门键,然后盛情邀请领导入内。出门则反之,让领导先走。
带领导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则需小心谨慎。因为领导一般只顾昂首挺胸,目不斜视。尤其要注意在美女出入比较频繁的地方,更要走在领导侧前方。万一领导一个分神,脚下不稳,一定要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把拉住领导的前蹄,并顺势拍拍领导肩上的灰尘。千万不可说领导小心摔倒,是领导都忌讳这两字。等到接待方出现,伸出豪迈的双手前来迎接时,注意要立刻欠身退到领导身后,并根据双方的熟识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若初次见面,则要为领导介绍接待方;若本来相识,则只要做领导的回音壁就可以了。任何官方场合见面,一阵笑声是必备的礼仪。浅笑、淡笑、闷声笑、豪放笑都是合适的,淫笑、浪笑、尖声笑、破声笑都不足取。切记要在领导笑声结束前,顺势收住自己的声音,但要保持脸上的笑肌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给领导开关车门,估计每个官场小卒都会遇到。现在科普知识比较受重视,连金#昆都可以上《百家讲坛》了。让领导先上车,安排在副驾后面位置,估计人人都明白。但与领导同车出行,则不一定都有这个机会。万一真与领导同行,千万不可觉得这是靠近领导的大好机会,大大咧咧地坐到领导身边。领导一般要与下属保持空间距离,前座有空是很不愿你靠近按着座。当然,年青貌美或有三分姿色的另当别论,甚至坐到腿上问题也不会太大。官车的驾驶员一般都是把车内后视镜翻起的,绝对不会看到后座的情况。在车上,即使确定驾驶员是紧跟领导的人,也不能谈及有关升迁、工程等敏感话题。记住,秘密的话语在任何时候都只能够有四只耳朵听得到。如果你有幸单独坐领导的车,千万不要坐在领导平时坐的位置上,而应该坐到副驾位置。坐在后座,目前你还消受不起。这样,驾驶员会觉得你是把他朋友的,而不是把他当车夫。领导的驾驶员实质上也是领导的生活秘书,这一定很多人都知道。领导的下属可以经常换,但驾驶员一般都跟着领导走。这也是当前政治生活的一个常态。
礼仪的故事
(三)2008/11/06 21:51
[杂谈 ]
陈云林在绿营大规模“呛马围陈”的行动中,终于有惊无险地回来了。整个过程,犹如一场轻喜剧。陈会长离台前第一件事就是感谢台湾的警方,严密的安保没有让他遭受拳脚之苦,掌刮之辱;第二件事就是完成了与马英九的历史性会晤,虽然这个会晤也只有历史性的五分钟。5分钟能够干什么?握手、合影、互赠礼品,可以说,这个会晤完成的是礼仪的功能。今天我要谈的就是关于礼仪的礼物。
这次陈马互赠礼物,外行人看来毫无特色,味同嚼蜡。然而,我却觉得其中耐人寻味,暗藏玄机,可谓是大陆与台湾的一场礼仪上的暗战。大陆送给马英九是一幅骏马图,凑马总统的姓氏意为小马快跑,吉祥如意。但说实话,这副图从美学的角度看十分别扭,整个画面被一匹向东奔跑的马儿占据。一般的单马图,多为后视图,或为前视图,若是平视图,也常以马头向西画面空阔为常态。然而这幅怪异的马图,恰恰暗含大陆传递给小马总统的政治意图。其一,马儿剩余的边幅狭小。意思是你小马快跑,但空间不大,不要在任内作出大的出格动作。其二,马头正东向。意思是你小马要向中国大陆靠拢,不要心生他念。因为东方长期以来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在沿用,西方则指代美国甚至包括日本等列强。第三种意思则更隐晦了。因为马匹在冷兵器时代始终是战争的工具,如马放南山,铁马金戈等。意思是如果不合天朝的意图,有可能放马过江、兵马相见了。这是一种高智商的战略威慑。而小马也不是省油的灯,在知道大陆赠送马图后,却选择了瓷器作为回赠品,因为谁都知道台湾的瓷器怎么滴也不可能好过大陆的四大官窑。此举反映了小马不仅人长得帅,心思也不失缜密。小马送瓷器也有三种意思,其一,瓷器名为CHINA,而台湾来送瓷器,恰恰是说台湾才是CHINA的正统,正如两年前小马说大陆民众仍然是台中华民国子民一样。其二,瓷器质地冰冷,品格坚定。意思是说小马我坚于操守,不会轻易放弃原有主张,两岸关系也不可能有大的升温。第三层意思那就更清楚了,瓷器虽然美观但易破碎。古人常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果真要放马过江,那就等着满地碎渣不好收拾吧~~~所以,此次两岸政治PK,结果应该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不知我们会不会小心地保护这个泊来的瓷器~~???
谢晋老先生前不久在上虞参加春晖校庆时不期仙逝,引发媒体的集体怀念,自然也引起了我的小小怀念。可是,我怀念的并不是谢老的电影成就或其说不清、道不明的多角关系。(请原谅我的不纯洁)而是谢老在90年代参加春晖校庆时留下的礼仪故事。当时春晖70周年校庆,我恰好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校友的接待工作。那时谢导英姿勃发,神采奕奕,率一大干知名演员来春晖进行捧场,并进行了《清凉寺钟声》的电影首映式,刘*庆大妈、卢燕女士等也在其列。我为谢导的风采所深深折服,暗暗觉得干导演是一件挺提神也挺得瑟的活儿。会后清点校友所赠物品,谢导赠送了一个崭新崭新的足球,就陈列于橱窗内以便瞻仰。于是民间大哗,觉得谢导不够诚意。当时我就纳闷,谢导送个球算个什么意思?实际上,到现在我也搞不明白,送个球是什么寓意。不过,从礼仪的角度讲,送球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怎么解读都不甚理想。“春晖有球用?”“春晖顶个球?”呵呵,不再带坏小朋友了。打住。
要说有关赠送礼品的礼仪,这里面的故事真是源远流长。中国人在对外时好讲面子,讲排场那是顶顶的有名,宁可勒紧裤带,也得给友邦留下地大物博、财大气粗之像。所以前段时间,我天朝某市邀请德某市长访华时,该市长面露难色觉得财政很难同意其访问,我天朝市长大笔一挥,欣然应允承担其来回费用。友邦鸡的屁已经远超人均3000美元,早过上了住别墅、开宝马的日子,但对待礼物却被我等视作甚为小器。殊不知,人家送礼财政可不出钱,要获得财政支持,那是相当的困难。故,孰穷孰富,未有可知?这不仅仅是中西方财政管理制度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方送礼认为越贵越真诚,礼轻情不重;而西方则重在体现特色,体现礼物的亲历亲为。这种内在的差异,在去年我访问瑞典名校乌普萨拉大学时可见一斑。乌大曾培养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的首相几乎都是乌大毕业,照道理其财力不谓不雄,从它的豪华报告厅也看得出家底殷实。然而,在互赠礼物环节,我方送出昂贵的丝绸、刺绣、字画,乌方自然喜不自胜。回赠礼物为一精心包装的小物件,曰乌校的校标校风校容校史校情校~~~~~都在其中。我方如获至宝,开心地回到寓所。然而,好奇心还是征服了我们,包括团长在内都觉得不打开晚上都无法睡觉。于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才赫然发现竟然是10块小巧克力,上刻乌校标志。众皆哗然,团长大窘,环目四周问:“咋办?”这瑞典人也太不地道了吧?团长本来是想放在礼物陈列馆的,以显访问成果,但巧克力显然又不宜久藏。沉思良久,团长终于恶狠狠地说:“一人一块,吃掉干净”。哈哈,说实话,瑞典人的巧克力,味道好极了,谁吃谁知道。了解中西差异,其实大可释怀。礼仪的故事(终结篇)2008/11/10 19:02
[杂谈 ]
终于发现,要坚持每日一勃也不是那么容易,原先的炕到今天才有点时间来填一下。礼仪的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语言中措词的选择,语气的应用,都有内在的学问。机灵的朋友,往往能弦外听音,言外辩声,越是敏感时期越能从晦涩的语意中把握真题所在。
话说天朝还是 JIANG CORE执政时期,有一次应约参加江苏南京长江大桥通车仪式。那是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相当地热闹。万民皆以一暏JIANG CORE的真容为傲,虽以千警维持秩序,仍是人头攒动,翘首以盼。JIANG CORE自然非常受用,裂开招牌式的大嘴笑容频频挥手,万里江山皆收怀中。此时,主持人大声宣布:“请JIANG 总书记下台剪彩~!”JIANG CORE一愣,未动,笑容僵硬。主持人见主席台未见JIANG总挪身,再次用充满激情与自豪的声音大声宣布:“请JIANG总书记下台”。JIANG总顿时怒容上头,脸涨得通红。旁边官员发现情形不对,立刻抢过话筒,大声宣布:“下面请JIANG总书记退位”JIANG总大怒,黑框眼镜都在颤动。官员很紧张,赶紧又补一句:“请JIANG总书记离席剪彩”。JIANG总终于忍不住拂袖而去。未久,该市主管宣传的领导与主要领导纷纷因人事调动离职。这也可谓为礼仪付出的学费与代价。
中国人常讲礼多人不怪,但这个礼指的是“礼物”的礼,而不是日常交际的礼仪之礼。因此,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礼仪过多,礼貌过频,反而让人觉得浑身不自在。单位新进一硕士生,估计在大学里也经过一番历练,有点老道但多少又显得有点做作。见面就说“你好,早上好,吃了吗”,刚一转身,又对你礼貌上了。更憋的是在洗手间,对于这种礼仪也是不舍不弃,非得凑到你身边,讪讪来一句,“你好”,搞得本人把尿尿都赶紧收回半截,草草了事。长久下去,非得前列腺炎不可。当时就暗想,总有一天会出点什么事不可。某天,单位的大BOSS从洗手间满足地出来,正意气风发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突然斜刺里窜出这位礼君子,一个点头加鞠躬,猛得一句:#长,你好,吃过了吧?~~~~#¥%……%旁众皆掩面,不忍目睹惨剧发生。领导面泛青光,一言不发快步离开。后闻之者,无不绝翻在地。后来,礼君子再也没有在洗手间50公尺区域内与人打招呼。一个问题:你的礼貌是否过多了,在洗手间你与领导打招呼吗?
有时路过某地,便顺便想去看望一老领导。打电话先作一个问候,老领导大喜,忙说:“过来玩,过来玩,但千万不要带东西过来”。不说这话到还自在,有了这个交待,让人顿觉十分为难。带,还是不带?这是一个历史命题。最后,保险的做法,还是带上厚重的礼物上门,起先一顿数落是少不了的,但最后还是会欣然接受。如果真得什么都没有表示,那这次见面就不会非常融洽了。社会系统,本来就是显规则与潜规则共同筑就的。有时,潜规则更在其中起支配的作用。这样的礼仪的功能,就在于一个小小的心灵相会。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
1.孔子尊师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礼仪故事《左传》载:春秋时一个叫冀芮的人在田里除草,他的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地双手把饭捧给丈夫,丈夫庄重地接过来,毕恭毕敬地祝福以后再用饭。妻子在丈夫用饭时,恭敬地......
礼仪小故事之10个商务礼仪故事1、陈阿土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
礼仪培训故事一、目光与人品有位企业经理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回,我同某销售公司经理共进午餐。每当一位漂亮的女服务员走到我们桌子旁边,他总是目送她走出餐厅。我对此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