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当代精神修养意义“中国传统文化选讲”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
《论语》的当代精神修养意义
众所周知,《论语》是我国的经典儒学巨著,更是当代人研究儒家学说的主要依据。《论语》的产生源于儒家学说的诞生。然而,自孔子开辟儒家学派以来,儒文化却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从孔子的周游列国不被大多数统治者所接纳,到秦朝时的“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多次巨变。也正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了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同时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论语》这部集儒家学说精髓之大成的著作自然而然也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可是事物的发展总不能一帆风顺,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使儒家学说的地位开始动摇,加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林批孔”活动,更进一步否定了儒家思想的传统地位。儒家学说兴盛也好,衰败也罢,主要归结于社会主流人士对它的认识。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儒文化,是因为他们认为儒家学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统治天下;而近代“反孔”思想(比如“打倒孔家店”)的出现,则是因为社会主流思想认为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想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所以予以抵制。
但不管人们对儒文化的认识如何,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而儒文化存在的主要载体,或者说儒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工具就是《论语》。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统治阶级中的重要地位。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禁要问: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反孔”活动是否就把儒文化的重要性完全否决了?在儒家学说诞生几千年以后的今天,儒文化是否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意义了?《论语》是否已经失去了它在人们心中原先的地位了?《论语》是否已不能为当代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提供指导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目前,一年一度的“祭孔”盛典每一年都举办的很隆重;于丹教授的讲授的《论语》心得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西方国家,儒家学说成了很多学校的热门课程。由此不难看出,儒家学说在当今社会仍然“流行”,而《论语》中记载的儒家思想精髓仍然具有时代意义。《论语》依然可以指导现代人的精神修养。
在当今社会,我们之所以仍旧推崇《论语》,这是因为它记载的儒家思想张扬平等公正的人道精神,彰显君子理想人格,强调内省律己、修身养性,充满了人文关怀。此外,它还是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孔子对中国人文文化最自由、最具有个性、最理想的思考和表述。
由于孔子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是以长者、朋友、思考者、智者的身份出现,并且是在遇物而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反省,激励学生勤奋、努力和乐道,要求学生自律、自省、自强的,所以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学生,有着同样的积极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物欲纵横的社会,人们很容易被这种物质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影响,从而把太多精力放在物质的追求上,却往往忽视了个人精神修养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大学生身上有着很明显的体现(虽然我们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从各种社会现象和大量的媒体报道不难看出,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很多大学生的人格不健全。而这种人格问题则表现出反社会、反良知、反人性等倾向:如大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良知与责任,不尊重、关心父母;心理脆弱经受不了挫折与失败,动辄自杀与出走、退学,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生缺乏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品质;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造成社会关系紧张,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了交友障碍;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不讲付出与努力,只求回报与待遇;
《论语》的当代精神修养意义 1
对待情感认识浅薄,缺乏社会责任感。贪图享受、追求时尚与现实利益似乎已成为比较普遍的价值取向。总之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当代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还有待提高。这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才和自身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未来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起着重要的教化与培育作用的《论语》,其对于当代精神修养的时代意义也便显现了出来。我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论语》 中的思想指导人们要注重自我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决定于人的社会性要求的。“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的是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而作为大学生,就应该自觉地拓宽自己的素养,提升其水平,不能沉沦为读书机器,不能将学习简单化为拿文凭、找工作。应该注重学习中学会做人,规划自我的发展,使自己做一个学习者与健全人。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说,大学生应该在道、德、仁、艺等方面均要有所修养,在学习中,要将专业学习、道德修养、人格陶冶、能力培养作为发展的必需前提。
《论语》指导人们要注重传统道德品质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由于人文精神与文化的欠缺,在道德品质的修养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因而大学生尤其要加强传统道德的修养。而“孝”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孔子认为“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所以大学生必须要学会反哺与感恩父母。而对于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信”五项基本要求,大学生也应该将其视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好好理解并吸收,以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形象。此外,《论语》还告诉我们“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君子泰而不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提醒我们不要过于自我,不要傲慢对待他人,要善于学习,注意仪表庄重,能与人合作但又不散失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和信任。
《论语》还教育我们要学会自我反省和解剖,要学会冷静思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对自身状况的一种认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对自己的一种深度解剖。只有反思自己,坚持做到思齐自省,才能达到人格的完善。
《论语》还指导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人世观和价当代。我们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往往是只强调高待遇、轻松的工作与体面的岗位,而不太强调自己的作为与对社会的贡献。而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完成教育不仅是个人目的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目的的实现,社会价值是个人存在的基础,因此,必须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此,《论语》中就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和“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所以,大学生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争取做能立德、立言、立名、立功的有为青年。
总之,《论语》具有深遂的思想与意境,充满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与人文精神,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中记载的儒家思想精髓对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精神修养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引导、构建、完善、提升和保障的作用。其思想的真谛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吸收。
《论语》的当代精神修养意义 2
简评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摘要: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摘要:中国创造了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对于建立独立文化精神,以及对于在世界上取得独立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所形成的一切优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公管1203池彩仙1220200303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看清楚当今的传统文化的现状。人们在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看到精髓的人主张复古,看到糟粕的人主张鄙弃,而......
1、选修《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目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有何收获?关于本课程你有何意见、感想或建议?可能与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吧,一直以来都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有种特别的敬仰。中国......
1论语选讲 2孟子选讲3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4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5文论经典宣读 6汉语语法学7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8秘书实务3班:9207(学号前27位) 3班:9208(学号后27位) 教育学:3班: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