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军 《巩乃斯的马》同课异构摭谈(定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同课异构”。
《巩乃斯的马》同课异构摭谈
张少军
按教务处安排,本学期公开课以“同课异构”方式进行。高一语文备课组推荐小周与小倪两位老师讲《巩乃斯的马》。
倪老师从第二课时开讲,聚焦“暴雨万马狂奔图”,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她从文章第14—16段对暴雨下万马奔腾情形的描写入手,引出“场面描写”的概念:场面描写即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或物活动总体情况的描写。然后引导学生重读课文,师生合作探究“作者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写出万马奔腾那气势磅礴场面,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几个回合的讨论,归纳出“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群体与个体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结合、有声有色有形、有想象有联想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接着进入“小试牛刀、活学活用 ”环节,设置“周三的十大歌手比赛、艺术汇演开场之前、试卷发下来那一刻、拔河比赛、上午第五节课的最后十分钟、课代表收作业那一刻、直击食堂排队现场、宿舍熄灯之前”等各种情境,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最后是学生习作的展示与点评。应该说,课堂中心明确,操作流程顺畅,整体上看,是一堂成功的课。
自然,细节上可以挑毛病。导入环节,让学生比较,幻灯打出的万马奔腾图片与课文中万马奔腾的文字描写更喜欢哪一个,极容易纠缠于文学与绘画由于表现媒介的不同在创造形象方面各自的强项与短板,从而冲淡“场面描写”这一主题。在引导学生归纳“场面描写的方法”时,用看似热闹的师生讨论代替了学生自己认真的阅读与独立的思考,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小试牛刀”的练笔与学生习作的展示与点评本应是这类课的华彩乐章,而倪老师对学生习作优劣的点评,火候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却显然还不到位。譬如有位女生写“上午第五节课的最后十分钟”,用时钟的“滴答”声伴随自己期盼下课的心理描写,生动地渲染了“最后十分钟”紧张氛围的一个“点”,这个本应在老师的精彩点评下大放异彩的片段,倪老师只用两个“不错”轻轻带过;而如何用传神的动作神情描写让这个“点”融入下课之前“表面平静下普遍的心理紧张与暗潮涌动”这个“面”,倪老师却没有,似乎也不能提供更多的指导。另外,在整体写作水平较差的班上这类课,老师应该在课前准备一些精彩的场面描写片段,以为学生习作普遍无亮点时救急之用,所谓有备无患是也。无此,则见出经验的欠缺。
有老师批评说,像《巩乃斯的马》这样的课文,最好不要分析,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
中去体会其妙处;分析归纳写作方法的工作,应留给高三去做。的确,传统的国文教学强调诵读涵泳的功夫,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语文,轻视诵读涵泳、整体感悟的作用固然不对,但完全排斥在诵读涵泳基础上的分析、讲解、归纳,认为只要对文章略作分析讲解,便是将其肢解将其碎片化,便没有语文味,则难免陷入“最好的讲便是不讲”的极端。我的私见,读文犹如用枪,作文犹如造枪。譬如说吧,我手里有一支AK47式突击步枪,压上子弹,酣畅淋漓地来一通实弹射击,然后赞叹,好枪!这相当于诵读涵泳,完了说,好文章!如果要知道好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它这么好,我们就必须把它拆开来,看它每一个零部件的用材造型,看它的组合方式,这就相当于读文章对其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的分析讲解归纳。倘若更进一步,也想造一支同它一样性能优越的步枪,则我们还要对它的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以及设计过程中所借鉴的其他枪械有所了解有所研究,这类似于阅读文章时对作家及时代背景的了解。读文、品文、作文与用枪、拆枪、造枪,从这个角度看,道理是相通的。如果一见拆枪便大叫起来,拆不得,分析不得,这样会杀死AK47杀死卡拉什尼科夫!闹笑话的会是谁呢?
谈到“语文味”,想多说两句。大家知道,由于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的倡导,这个概念在深圳市语文教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尽管本人对程少堂先生充满敬意,但我还是要说,“语文味”这个概念,有用,然而有限。说它“有用”,是它强调了语文课必须符合语文的规律必须讲出语文的特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有“语文味”的概念在,你就不会把它上成哲学课历史课美术课自然科学课,你只能也必须把它上成语文课。说它“有限”,是觉得无论拿它衡文或评课,都是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事情。用以衡文,则鲁迅的嬉笑怒骂与朱自清的温柔敦厚,哪个的语文味多一点?用以评课,则钱梦龙的旁征博引妙语联珠与魏书生的学生为主听说读写,哪一个的语文味浓一些?谁能说得清楚?岂能定于一尊?在我看来,只要围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下功夫,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就是好的语文课,就有“语文味”。如你所知,就口味言,有人好清淡、有人重口味。同理,“语文味”也有精粗之分、文野之分、高下之分,无须我来饶舌。
与倪老师聚焦写作手法不同,周老师用“一个时代的记忆”这样一个标题,凸显了他对文章时代背景与思想内容的关注。
他的公开课也是第二课时。他先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雪夜纵马”“优雅种公马”“万马狂奔”三个写马的片断,让学生找出跟在这些描写后的抒情议论的句子。学生很踊跃,七嘴八舌,很快就找齐了,于是齐读:
“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
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
“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凭血缘关系接班。”
“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来来顶之祸,心灵寂寞。只有一个乐趣,看马。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
“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
通过这些抒情、议论,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虽然以马为题处处写马,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马”,马只是一种参照物,借以表达的是对那个时代种种非正常现象的愤懑和抨击。
周老师自问自答,由此引出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周老师印发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介绍余华长篇小说里艰难地“活着”的福贵,介绍给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章、把自己中学校长批斗至死的宋彬彬,可谓做足了功夫。
在这样的铺垫和几个回合的讨论后,周老师作了小结:
在马的描写中,作者着重表现的是马作为群体所展示的优点——坦荡、公平、勇敢、有序,而这些优点,正是当时的人当时的社会所严重缺失的,由此可见,课文题为《巩乃斯的马》,表面是写马,实际是写人,写对理想人格或人格理想的向往与崇敬!写生命,写世间生命应当存在,合理存在的方式!写时代,写在那个荒唐时代,个体生命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无奈、反思与抗争!
听完周老师的课,我想起两年前他讲《再别康桥》时的腼腆、生涩,感慨于年轻老师成长的迅速:这么长的课文,这么丰富的内容,读议问答穿插巧妙,分析点拨收放自如,归纳总结水到渠成;而且,他做了那么漂亮那么干净的课件!
当然,也有可以改进和商榷的地方。
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一类议论,显然对应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批毒草”“关停大学”“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如对相关事件作一些基本的介绍,应该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
至于跟在种公马描写后面的议论,则针对的是“唯出身论”, 也就是“血统论”。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以个人的家庭出身划线, 在青年人中制造出不同的政治等级。出身于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烈士, 即“ 红五类” 家庭的青年, 被认为“根正苗红”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理所当然地有光明的前程。而那些出身于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等所谓“ 黑五类”家庭的青年, 则被称为“狗崽子”或“可教育好的子女”,政治上受歧视,在升学、就业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诸多限制, 他们的前途, 因而蒙上厚重的阴影。周老师印发给学生的《伤痕》,其中就有“唯出身论”所造成的悲剧。明确了这一点,对课文中“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 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凭血缘关系接班”一类议论,学生自然心领神会,毫无隔膜。
另外,周老师在讲授快结束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巩乃斯草原,周涛看着草原上的马,他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反思。那么他除了思考以外有没有抗争?有的话,成功了吗?”他用幻灯打出课文所删节的《巩乃斯的马》原文开头一段,打出李贺《马诗》里的第23首,然后总结说:“作者向往草地,却发现每次都只能走向马厩。可见,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抗争是多么的无力。也正如李贺所说,“厩中皆肉马”,根本不懂得“上天”之路。这是作者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这个处理,我是不满意的。除了思考有无抗争?答案是没有,除非你把雪夜纵马狂奔也看作反抗。在我看来,作者可能只有反抗的想法,却无反抗的勇气,正因为意识到自己致命的怯懦,才有了作者笔下那酣畅淋漓令人震撼的万马奔腾的画卷——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说到底,所谓集团冲锋,争先恐后,临危不惧,都不过意淫而已。说来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马群在暴风雨中四处狂奔,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其实并不因为勇敢而恰恰出于怯懦。我讲《巩乃斯的马》,总要在这里引出鲁迅先生《华盖集·这个与那个》里的议论:
“中国人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如果
偶有几个不肯退转,因而受害的,公论家便异口同声,称之曰傻子。对于‘锲而不舍’的人们也一样。„„„„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周涛对悲哀、忍耐、奴性十足的国民性的叹惋与憎恨,对凶猛强悍、自由不羁的精神气质的呼唤与向往,对阴柔而无血性的汉文化的深广忧思,对变革民族精神的殷切期待,不幸都被鲁迅先生说尽了。小周先生借了巩乃斯的马想说的话,在老周先生那里其实还有一个更简洁的版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先生不朽。
七彩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巩乃斯的马 周 涛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
广东中山二中 蒋晓辉 教学目的要求:2、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重点: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难点:“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一、导入新......
《巩乃斯的马》读后感直到现在我才明白不管这会多么大力宣传“要与动物做朋友,要平等对待它们”,但人们还是做不到。“它们不是作为人类的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巩乃斯的马》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累计:课时2 巩乃斯的马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其独特的写作风格。2、能力目标:根据特定情景,把握词句的深刻含义和语言的感情色彩。3、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