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去爱孩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爱孩子就要用心去做”。
用心去爱孩子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我的心头为之震撼。工作仅仅四个年头,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似乎也变得平庸了起来,许多关于教育的畅想与激情被时间打磨的无影无踪。李镇西老师的思想和做法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决定向他学习。现在,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学习另一个教改的行家李镇西老师的成功秘诀,在他的教学经历中我又重新寻觅到一种贴近现实需要的更具时代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学领域中我真的又找到了一位指导的航线,自己心里曾暗暗努力:做老师就要做李镇西这样一位老师。在看了李老师的书籍后,李老师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
一、李镇西是一位纯纯正正的老师。
他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学习后,他有幸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切磋交流,名气越来越大,回到老家他被调动了工作岗位,他被封了官升了职,可惜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学生当中做一个彻彻底底的班主任,做一个纯纯正正的语文老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来”。孔子几千年就说天下人几乎就为名与利,但李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选择了教育就应摒弃名利,清清白白地做一名彻彻底底的教育工作者。
二、李镇西是一位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的教育高人。
在他教学经历中也曾误判了学生,也曾处理不当被领导教训,也曾有许许多多令他极为后悔的事情,但是他走了过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不断给自己的教育生涯注入源头活水。
曾在他的书籍与报告中提到是无意中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无意中走进了陶行知。其实我认为这“无意间”体现了李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的寻找对策!
三、李镇西是一位有着强烈自省精神的老师。
在此我们不从专探求“师道尊严”这个话题,而是我们来频度李老师每当一段时间就让他们学生给他提意见,给他纠错。面对一封封尽管感情真挚的意见书,我想李老师当时一定耳热心跳。直到现在我都常想我还是做不到,怕影响自己情绪,怕从此与某位学生结下难解的困惑。总之缺乏李老师那样的胸襟,那样的气度。然而到了今天反思已成为工作学习的内驱力之时,我们应该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心与勇气。
开始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只是粗粗的看了几篇,但给我的震动很大。我也抽空仔细看了李老师的一些文章。他那字里行间充满的,都是对学生的爱,是对教育的深入的思考,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
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十分普通的中学老师,但他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班主任。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教育的最佳时机与途径,并时时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行理性的思考。正如查有梁教授所说的,他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提高,从实践中发展。就李老师的本人而言,我觉得至少有这么几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他虚心好学。李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他经常向他的学生念《中篇小学选刊》上的文章,他利用中午时间给学生读《红岩》,他向学生推荐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他要求他的一个学生万同抄写《烈火金钢》,他在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问卷调查中写道“对他影响最大的教育论著是《给教师的建议》,对他影响最大的专业著作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可以想象,他读过多少教育专著、他平时有多爱好读书!自己呢?回想自己,刚参加教育工作,很难静下心来读一些书,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工作的日渐“熟练化”,自己已不再那么勤奋的读书了,那种人天生的惰性逐渐占据了我的身体和思想。所以,在教育上就缺少了一种深层的东西。在我们现在这种飞速发展和变化的信息时代,学习更显重要。
李老师的虚心好学还在于他非常善于向学生学习。如他在和一位学生洪菁的通信中,经常与学生探讨一些问题,“或是交流对电影《红高粱》的看法,或是探讨“该不该入团”的话题,或是交流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或是争论金庸、琼瑶小说的优劣等等”„„这是我所难以做得到的。平时,我们的老师虽然已经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创造的大环境下,但我们有时仍然还坚持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认为师必比生强,师道尊严。我们的学生在很多方面要比我们这些当老师的眼光远得多,他们接受的新知识、新观点比我们不会少,甚至还要多。可我却不想、不愿向学生学习。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有多高,有多大,学生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问题都得听自己的解释,不允许学生有他们的看法与意见,也从没想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我自己也曾是这样。虽然现在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与做法,但比起李镇西老师,觉得太不够了。以后,我要充分的向学生学习,多与学生平等交流,促进双向共同发展。
李老师对学生的确具有一颗真正的爱心。他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啊,从他的教育手记《爱心与童心》中,我强烈的感受到他对学生的那一片爱心。对“逆境”学生的关怀,--为农村孩子宁玮吃不上一次三毛钱一份的肉而心痛,硬塞给她五元钱,宁玮高考落榜后外出打工,他对她牵肠挂肚,又是信又是电话寻找她的下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为万同找“帮助人”,写“家校联系本”,允许万同在课堂上读、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联合各科老师对万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允许对他降低要求等等;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培养跳级学生杨嵩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树立信心,亲自为他修改竞选班干部的演讲稿,使他顺利当上班干部;还有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等等。这些事例,无不显示出李老师的那颗爱心。而这种对学生的爱,源自他始终保持的一颗童心!他经常跟学生一起游山玩水:他“几乎每年春节都和学生一起度过”;他经常“把一个小组的学生请到家做客:有时是包饺子,有时是煮火锅,有时也正儿八经地做饭吃„„”;他“和学生一起聊天、唱歌、打扑克,闹得天翻地覆”„„这,不是他童心的再现是什么?而正是在这种与学生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中,他保持了自己的童心,在这种童心的“熏陶”中升华了爱心。也才有了他对万同、和洪菁、与宁玮、杨嵩、汪兵等等学生的“故事”。他总是说,“我经常在想:怎样才能报答学生对我的厚爱?”他认为学生对他的爱,远远超过了自己对学生的爱,所以他在尽一切机会、尽一切力量“回报学生”,他说,他在“还债”,他认为他欠学生的太多!是的,我们的学生是那么的天真无邪,他们对老师的那份情感,的确是纯真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对学生?
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是他教育学生的思想基础。他从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是谈话,而是通过谈心、通信、家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如他与宁玮的交流,就是通过多年、多次的通信来沟通。他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什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这是他取得教育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直至我那颗烦燥,迷失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祖国„„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
用心去爱今天一到班里,询问、批改作业。结果三分之二的学生做完,有三分之一的没做完。其中就有刘亦凡、崔桐勋这两位学生。看着他们,我真是恨铁不成钢。但我又看着这两个孩子,真......
若爱请深爱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曾对爱做出过一个诠释,道貌岸然的主教,风流潇洒的骑士,满腹才华的诗人,同时爱上了爱斯梅拉达,但最后陪伴着她生命最后时刻的却是丑陋的敲......
用心去接待孩子今天是6月20日,天气非常的晴朗,好天气给我的心情也带来了一丝丝阳光。我像往常一样,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幼儿园。远远的就看见值班老师们已经很准时的在门口准备好......
用心去呵护孩子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心去呵护孩子》。回顾两年的班主任生涯,有过泪水,有过希望,有过坚持,有过放弃„„但是留给自己的却......
用心去爱每一个孩子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我努力以一个教师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