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霞
传统的教育导致了应试教育,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使教学质量停滞不前。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语文课和语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用途径。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无论何时,语文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一个人的语文学习不是从进入学校那天开始的,也不是离开学校就结束,而是随时随地都有语文的学习。
“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当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时,语文课就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动力。与其大道理、小道理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珍惜粮食,不如让他们自己到田里去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真真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和“听”出来的。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的悟出,语文内容无比丰富,她负载着人类文化、民族精神,涉及到政治、军事、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每一个领域。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的学生,才能叫做“具备良好的素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
课堂语文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而生活实践却可以对课堂语文学习进行有力的补充,扩大和加深学生课内的学习,满足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见,从发挥教育的完整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说,也必须强调课堂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可惜直到现在,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便没有真正解决好。有的教师为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仍然课堂教学坚持“满堂灌”、“填鸭式”,使本来充满情感内涵的文章,变成没有了营养价值的苦涩的干馍馍,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上课老师是唾沫横飞,学生是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课能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吗?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处处都闪耀着人文思想的光辉,直接讴歌人类的智慧、高赞人类的品格,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仅靠教师内容分析,而没有心灵的呼唤、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不让学生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去想一想,做一做,是不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的,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于是更新我们的语文教师那种“唯书”、“唯师”、“唯一”的陈旧教育观和育人观,学习和实践《新课标》,与时俱进,是当务之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离开了生活这个大舞台,单单靠语文老师枯燥无味的语言分析与支离破碎的内容讲解是学不好语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请我们的语文老师还是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索学习规律、自觉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真正掌握学习语文的主动权,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吧。
作者邮箱:199625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对......
◎胡建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给2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建构主义理论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自己生活的......
让语文走进生活-高中议论文" 随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课堂的逐步展开,语文教学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在眉睫,在以前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虽然在提醒要注重把语文和生活结合起来,可在......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宜宾市四中邬贵英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