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登鹳雀楼》赏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2-10-02 14:33: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诗《登鹳雀楼》赏析

【背景】

唐诗篇名。五绝。王之涣作。见《全唐诗》卷二五三。“雀”一作“鹊”。诗题又作《鹳鹊楼》。唐芮挺章编《国秀集》作朱斌诗。鹳雀楼,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此诗即为“唐人留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登临所见,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可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在前写景的基础上,说明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警策精妙,豪健有力。全诗情、景、理三者兼胜,对仗工整,气盛骨高。清沈德潜评曰:“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唐诗别裁》卷一九)诗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寓深刻的哲理于鲜明的形象之中,为千古传诵之名句。

【全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常有鹳雀栖息楼上,故名。楼三层,为当时游览胜地,前望中条山,下临黄河。②尽:完,落下。③千里目:指眺望极远的地方

【诗大意】 将要落山的太阳,放射着明亮的光芒;黄河咆哮着直奔大海,汹涌翻腾,势不可挡。要想放开千里眼界,须把层楼更上。

【鉴赏导示】

鹳雀是一种水鸟,鹳雀楼在蒲州 (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因常有鹳雀在此栖息,便有此楼名。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启迪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必须做更大的努力。

鉴赏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所见的景象。一轮落日慢慢地向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沉落,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经过楼下向东奔流入海。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又高度形象地展现出了广袤雄浑的河山奇观:群山起伏,落日辉映,大河滔滔,一泻千里,霞影波光,耀金泛彩。诗人所勾勒的这幅雄阔妖娆的画面,显示了宁静与生动的和谐之美。

后两句写诗人登楼观景后的感受。这两句与前两句有前后相承、气脉贯通、浑然一体之妙。这里,作者没有“观叹止矣”的赞赏,只有穷尽景物的愿望,没有停滞不前的心意,只有继续攀登的打算。这两句来自诗境的哲理感悟,启迪人们懂得: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实现更高的目标,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首短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把景、情、理融为一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

【赏析】

黄河流域的三晋大地,曾经是古老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位居黄河中游、三晋腹地的晋南,更是名胜琳琅、俊才辈出。王之涣其人,其《登鹳鹊楼》诗,以及其所登之楼,都堪称华夏文化的精萃。

鹳鹊楼,又作鹳雀楼,为北周将军宇文护在蒲州时所建。蒲州治所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唐朝时属河中府。鹳鹊楼原址有说在旧城西南城上者;也有说在黄河中流的高阜处者。或谓因有鹳鹊栖其上,故名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现代人的眼光中,三层楼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可是在唐代来说,这恐怕就是相当雄伟的`高大建筑了,并且由于楼建筑在高基上,前能够瞻望中条山,下可以俯瞰浩浩黄河,视野极为开阔,因此便成了当时著名的登临胜地,吸引了许多诗人来此凭眺。大自然的雄博壮美,唤起了诗人们咏山歌水的兴致,寄慨感怀的情思,名篇佳什不断产生,至唐中叶,就已经有人把关于鹳鹊楼的题咏汇编成《河中鹳鹊楼集》 了。而在众多的题咏之中,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鹊楼》却是独出高秀,胜人一筹,独步千古的最著名的优秀诗篇,至今仍万口流传,光彩常新。

这首诗为五言绝句,只有四句20个字,却涵纳着万千的气象和颠扑不破的哲理。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诗人登楼望中所见到的景象。一般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都会以为“白日依山尽”写的是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然有的析者,以为诗中的“山”即“中条山”,中条山在蒲州城的东南方向,而“白日”亦非落日,所以此句当意为: 日当中天,摩擦着中条山峰的顶颠向前运转,随着深邃的崇陵巨壑伸展,一直到诗人目力的尽头。其实这一句的理解应该是: 一轮白日西沉,向山峦依尽,已经挨着了山尖,而并没有沉没。如果依照第二种理解,则此句当为“白日依山走”了,所以关键是一个“尽”字。这一句不仅点明了望中所见的白日和山峦,而且表明了时间,这是写实。下一句的“黄河入海流”,却是实中有虚,“黄河”自然是诗人眼中所见,而大海却很遥远,所以“入海”当是想见,这是“缩万里于咫尺,而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表现方法。这一句的关键在“流”字,一字之妙,突出了滔滔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万里激流之势。这两句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在登楼所望中的诸多景象之中,单单撷取了白日、高山、黄河、大海四种景象,这也是天地之间最为博大壮观的景象。这样写不仅视野极为开阔,气势非常雄浑壮丽,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磅礴的情怀。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从字面上看似乎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然而作者正是在极平凡之处见高标,极普通之中见深刻。这两句是即景生情的诗句,也许作者一边往更高一层的楼上攀登,一边油然地自语着:“要想看得更远些,就再往上爬一层楼吧!”语言就是这样普通,而这也是诗人当时真实思想感情和精神欲望的客观写照,但这里却蕴涵着一种极为普遍而又非常深刻的哲理,所以,千百年来,它不仅成了人们口头上的成语,而且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至理名言。这两句又是妙笔生花的诗句,不仅语意翻新,出人意表,而且把诗篇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辽阔的视野,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它不仅是诗人向上进取精神的抒发,高瞻远瞩胸襟的坦露,更能启迪人们的思想灵魂。

自古以来,叙写登高览胜,寄慨感怀情思的山水诗篇,可谓瑰宝奇葩、琳琅满目,而王之涣的这首小诗能以极朴素浅显的语言、高度形象概括的艺术魅力,天衣无缝、出人意表的表现手法和熟练技巧,使诗篇情、景、理三者兼胜,情景相激、理趣横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就是这首诗脍炙人口,成为千古绝唱的精妙之处。

【鉴赏要点】

[1]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气象宏阔,情景交融,哲理深邃。

[3]动静结合,虚实相济。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赏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王之涣诗《登鹳雀楼》赏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赏析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诬罢职,遂漫游北方,到过边塞。闲居十五年后,复出任文安......

《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赏析

《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赏析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相唱和,名动一时。其传世之作仅六首,但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赏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登鹳雀楼》王之涣诗赏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登鹳雀楼》诗两首赏析

《登鹳雀楼》诗两首赏析引导语: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们两个都作了《登鹳雀楼》的诗,名字虽然一样,但包含的意义却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王之涣......

下载诗《登鹳雀楼》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登鹳雀楼》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